这句话给以后的艺术很大影响,真的只从几何形去表现的人事实并不多——立体派,特别是布朗库西,但它的真实意义不在这里。把物体单纯化,这样有意识的艺术手法,它的出发点是从造型的角度;这个造型撇开一切别的艺术因素,特别是多少年来一直相依为命的文学因素,而只从纯粹是绘画性的立场出发,这是纯视觉的造型。从此,绘画开始向一个新的方向,开始了她自己的道路。
在这道路上,客观事物的自然形态不再是画家努力去接近的终点,而是艺术创造的起点,画家感受了客观,激起了美感。从它出发去创造有别于自然形态的艺术形象。
(一)马蒂斯:我所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均衡的艺术,纯洁而宁静,没有烦恼的或令人沮丧的事物在内。这是一种为每一位脑力劳动者而做的艺术,无论他是商人或文学家,我的艺术给他以满足,给他精神安慰,有如一张舒适的安乐椅,在身体疲乏的时候坐下来休息”。
“所谓构图,就是把画家要用来表现其情感的各种因素,以富有装饰意义的手法加以安排的艺术。”
绘画是平面的艺术,过去的努力是从二度空间的平面追求三度空间的表达。马蒂斯的努力是还其二度空间;装饰性就是在二度空间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段。如他所作的《穿蓝衣的女郎》。
(二)毕加索。他的道路是无穷的探索,要找出他的造型规律是困难的,但他每个时期都自有其内在的规律。
(1)“青色时期”产生于画家的贫困中,他当时认为:悲哀是冥想的温床,而苦恼乃是人生的本质。”而“艺术则是悲哀和苦恼的儿女。”文学和哲理还是潜在的因素,但和早期的不同,绘画的造型——明显的变形,这个“变形”的基础是传统,自然形态的结构,格里珂式的夸张。
“红色时期”画风变了,但造型的法则还是接近的,是一种形体特征的夸张。十年后的新古典画风,则追求量感或纤细典雅。
(2)1907年,毕加索画了《阿维农的姑娘》,被认为是进人现代艺术的转折点。本来是准备画成一幅“寓意”性的具有警世意义的主题画,题为“孽债”,内容是一个水手正在一个妓院中和五个姑娘吃喝时,另一个男人手里拿着一具人的头骨走了过来。后来因受塞尚《水浴》的影响改变了原来构思,删去了两个男子。这样,原先的说教内容不留一点痕迹,完全转向了新的形态探索。在这幅画里,他不但排斥了一切文学因素,并且抛弃了过去的美学观念。形体破坏了,然后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重新组合。这种表现方法一反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写实绘画的传统和习惯画法,抛弃了透视学和解剖,而使用一种强烈的刺激性的艺术语言,骚动不安,节奏鲜明而爽快,显示出了现代西方美学在当时正在兴起的审美要求。
(3)毕加索认为:模仿别人是不可避免的,而模仿自己是可悲的。”不停顿的探索就是他的特征。要追寻他的规律是不容易的,这方面有许多专题的研究,而我们的研究正在刚刚开始。可以说现代派以后所走的路程,几乎没有哪一条不是他先就开了一个头的。以后的路几乎难以给他一个恰当的名称。梦的分析?超现实?干脆称为毕加索主义,现在我们暂时就不要走得太远了。
(三)莫迪利亚尼。他造型的三个潜在因素:意大利传统、黑人雕刻、人的性格。线为塞当——好以塞当为遵循的布朗库西。
写实的规律是接近的,变形的规律则复杂了。绘画是人的精神产物,受社会关系和物质世界的制约。曾推动文艺复兴的科学上的发展,在日进千里的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绘画的兴起,影响了建筑和日常用品,形成了一个新的环境。反过来又要求适应环境的需要,这是现在壁画的新的课题。
形的结构,色彩的结构,都属于构成的规律。这些规律归根到底还是人在实践中从自然学来的,在我们的学习中一成不变是不成的。毫无根据地空想,想变也变不出来。
毕加索:我总是力图观察自然,我集中精力注意相似之处,一种比现实还要现实的相似之处,它达到了超现实的地步。”这至少说明了他的来源,从自然中得到的规律是变化无穷的。
记《40年代的林风眠先生》一画的诞生经过
1948年秋,林风眠先生重返国立艺专,开设画室执教以后,我受邀任其助手,受聘为艺专助教。由于先生授业教风淳厚,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故常有学生登门作客。有一天我到先生家,当时在画室上课的凌环如巳先在,她和先生的女儿蒂娜是好朋友,她告诉我:今天是蒂娜的生日,你应该送件礼物啊。”我听了非常高兴,可是急切中并无准备,能送她什么礼物呢?凌环如出主意:要不,你给他画一幅肖像?”我觉得是个好主意,转告了蒂娜,她也很高兴,马上搬过藤椅,放在他家院子中的草坪上。她坐在上面让我画了一个多小时,画成之后,她很满意,第二天我又来造访时,蒂娜告诉我:爸爸很喜欢你画的我,你为他也能画一幅好吗?”我听了又高兴又慌怯,因为我怕画不好。
蒂娜很快搬来了藤椅,林先生也高高兴兴地坐了下来,我画得很紧张,不免拘谨,越想周到,就越不顺手,但又不好把时间拖得太长,画得大体完备时,先生过来一看却连连说:不错,不错。”特别是我把他穿的毛衣换了一种颜色,他觉得很好。他经常穿的只是唯一的一件藕褐色的高领毛衣,这种颜色和皮肤颜色太接近,画出来画面缺乏对比,我把它画成深蓝色,这样便显得精神得多。
两幅画完成后都为先生所收藏,陪伴着先生在上海度过20余年,直到1978年他被批准出国探亲时,由于出境的限制,他只能获准随带40幅画作。先生近百幅作品都留在了画院,我为他父女俩画的肖像也在他登机的前夜交给了我留作纪念与保存。
画论短语
我站在画布面前。我巳在画中,我画此画,此画即我,我要寻找,我巳在画中,画外不再有我。
乐趣,不只是得到愉悦,不止于快感,而是一种超然的心境。我有所感,于是动笔作画,我奋力追寻,它有时若即若离,有时稍纵即逝,终不期而遇,这是一种透心的欢乐,是顿悟?是相融?
艺术都是追寻规律,东西同此,而途各异。
西方重物,以数理求之,长与短、方与圆、大与小,百色缤纷,归于视觉的秩序。
东方重神,追寻的是心灵秩序,驰神宇宙,吐纳风云,生命需要呼吸,紧张与松弛,动静与纵横捭阖,参差错落,都是顺机而变,在无痛中寻求有序。
—2006年
七八十年代的碰撞,是中国绘画史以来最猛烈的冲击。
经过20年的激进,反思,近年在油画画坛上逐步认同这种来自西方的画种,一经我们接手,它就应有自己的标准,较统一的提法,即“中国油画”。这有别于纠缠不清的有关画种标准的要求,可以说是争论多年的“油画民族化”的论题,就有了更深刻的觉醒。
潮湿的海风与北山的云朵,与不断变幻的人间所引起的感触,说不清的一种感悟,为什么呢?是童年,童年在大自然下所启迪的绘画之路,一种单纯的追求,一种朴素的真切的乐趣。
乐趣不是视觉的快感,而是一种超然的心境。
洋场竞逐厌争执,
洛阳花市谁尽知。
秋晴折桂园西树,
信是南山即汤池。
人之一生最难得的是幸福感,幸福不是什么,它就是最难得的感觉,它不只是“享受”,它有时来于给予,有时来自获得。
我现在脑海里常常浮起曾有过的一次幸福之感:小孙女滢滢最初送天津新村幼儿园时,总要哭。有一天我从街上回来,途径院前路边,好像听见她喊“爷爷”?从路上看不到幼儿园里,院且是隔墙,她也不会看见街上,但怎么会喊我呢?我还是决定弯过去看看。将到门口,只见阿姨牵着她的手,指着园子里一个弄花的老人说:这不是你的爷爷”,而我走近前,却正迎面的看见了满面泪痕的滢滢,我跑过去,她搂着我的脖子,彼此的眼睛都有着同样的眼神……那时所感受到的,就是那种难得的感觉。
“潮”的兴与衰,过于短暂,是兴者得于容易的错用,短暂的获得。
艺术家的真义在追求中,而艺术的价值被认识需要悠长的岁月,理论家是给艺术家的车轮增添滑润而巳。
上升的年代产生诗,衰颓的年代出哲学,时代在反思中,在痛苦地寻求新路的时候,艺术依托于哲学,要容易承受。
非此即彼的论证方法易于片面,过于绝对,还是从比较中考察其发展的观点较好。里德认为:“美术史是视觉方式的历史”是更为宏观的角度。
评论一个学术观点,如评大山,需有大气度。站在平视的高度才能比较。如站在其下,在他的阴影下讨生活,只能是以他的尺度来衡量他,学术层次就低了。
“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艺术评论的尺子在现代的观点他能较多地解释艺术问题。过去的大师之突异之处,被解释为“风格”。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丹纳:
“以同样的倾向改变比例”说的是同样的东西,却不完备。“有意味的形式”讲出了主要在于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从文学中解脱出来,他支撑了抽象主义的繁荣。
统称现代画派为形式主义是不适当的,这个词从日丹诺夫使用以来,并未为西方评论家所肯定和普遍使用。在现代画派中,纳比派,野兽派,特别是立体派和抽象派着重于形式结构,但并非没有内涵。而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派等,内涵就更为深层,但都不是说明性的。
身在异国,在现实的比较中,能较清醒地看到祖国的落后,也能清醒地看到绝非一无是处。东方文化有衰亡的一面,也有其精粹而富有生命的一面,如果不是如此只能到西方另外投胎。
艺术是情感的升华,在我国只当作娱乐、消遣,艺术环境是真正落后的方面。
多元共存,大海广袤辽阔,有浅滩也有小岛……只有小水才有干与湿两个极端。
就艺术水平而言大城市要比小城市高,古代文人画多出世家,这是因为他们看得多,从前人的教导中,站在较高的层次之上,这便是所谓修养。
现代绘画有的多是原发性的,已是个需要重新评价的事实。
中国群众不会不理解抽象绘画,有历史作证。但却把它当作洪水猛兽,因为局限于观念。
西方群众也不一定都喜欢,但不会谩骂,艺术既与普通人的生活有关联,也有它的专业领地,于是出现了层次。
看到众多的作品,始觉过去很多误解。画是看的,讲和听都是枝节,陶渊明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歌颂智慧——毕加索《妇女头像》。
建筑:互让,多样——想起沪杭线民房。
“你有我也有”、“你这样我要那样”——不同的方式、想法、想象力的培养——马蒂斯的线画展。
方法不是本质性的问题,方法的改变和观念有关。
我国油画有一大段时期莫名其妙的束缚于“方法”,因无传统,是移植来的,由移植者的偏好,导致“瞎子摸象”,开头是徐悲鸿,镶嵌法,也许源于分析画法,哈尔斯到学院派,然后,列平,苏里科夫,马克西莫夫都是如此,现在骤然发现古典的无笔触画法。
古典用棕、橄榄绿打底,造型严谨,在其上再用色彩。林布兰发现了厚涂与空间,留下稀薄的底色;德拉克洛亚猎狮,安格尔的泉的厚塗中的灰色由于布纹;惠斯勒干笔的花边和袖口,都是熟中之巧。提尚用红打底,德拉克洛亚继承了在上运用。
要能区别:希腊与罗马,希腊初期与盛期,文艺复兴与19世纪,古典与学院,超级现实主义与古典,与照片。
凡·高的色彩得力于学习“版画”,印象派。变点为线,观察自然。“没纯黑”是从光学角度,任何黑的地方都有反射,而画中有黑,是“艺术”,表现的自由。凡·高用黑改变了印象派的色谱,使之更灿烂,有力。
20世纪有新的探求,新的主宰,但不能摆脱是上世纪的延续,也不能说从此就没有了上帝的声音。
传达上帝的声音也好,自己是上帝也好,如果不是真情,就一文不值。只有真挚,才有艺术。
传统,只有在停滞不前的社会中才能保持其完整。
传统积累了人类代代相传的精粹,也积累了代代相传的偏见。
1.空间。
2.体积、实体。
3.因重空间,便重结构。
4.因重实体,便重感觉。
旨在展示人类精神升华的广阔境界,不但能无限地洞悉自然美的丰盛与幽深,灿烂与神态,更要知晓人类在美的领域曾做过的跋涉与攀登,曾达到何等高度,曾展示到过怎样的广袤。无论人类的先辈们曾创造过多么丰盛的财富,你如不懂得“芝麻、开门”的咒语,你也只能是一贫如洗。
1.文艺复兴发现了精确再现自然物象的科学方法。
2.19世纪发现了文艺复兴以来被忽视了的造型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