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还是现实点好
6945700000001

第1章 抛弃幻想,正视现实(1)

(第一节)没有人能尽善尽美

做人要学会正视现实,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爱默生曾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谁没有空想过?谁没有幻想过?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标志。但是,请记住,人总归是要长大的。天地如此广阔,世界如此美好,等待我们的不仅仅是需要一对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双踏踏实实的脚!

美国现代大画家路西欧·方达,早年画油画时受到很大挫折。那时,人人指责他不是画画的料,要他转行。为此他心情极为恶劣,总觉得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但他却很想画出一幅人见人爱的画。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努力,他画好了他的作品,便拿到市场上去展出。他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参观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哪里有欠佳之笔,请你赐教,在画中标上记号。晚上,路西欧·方达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没有一笔一划不被指责。他心中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后来,路西欧·方达决定换一种方法再去试试。于是他又摹了一幅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都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标上记号。结果是,一切曾被指责的笔划,如今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路西欧·方达大为吃惊,迷茫不解,他把两张画拿给他的老师看。老师笑道:“哦!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对吧?”然后继续说道:“你难道没有发现其中的一个奥秘,那就是我们不管做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这位老师的一席话揭示了一个做人的深刻道理:做人要现实一点儿,没有人能做到尽善尽美。不能容忍美好的事物存在缺陷,是不能面对现实的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对许多人来说,追求尽善尽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从未想过,正是这种生活的态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压力。

如果进一步分析,有些渴望完美的人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假如一个人缺乏自信,生活上屡遭挫折,那么他就缺乏一定的安全感,这种缺失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补偿。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每干一件事就想把它做得完美的人,并不是一个强者。因为这些追求完美、企望毫无瑕疵结局的人,禁忌很多,他们只会把自己保护起来,免受他人的指责和讥讽,不敢也不愿去面对残酷的现实,结果大多数是一事无成。

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不是来自于对“美”的追求,而是来自于对“完美”的追求。由于刻意追求完美,我们不能容忍缺陷的存在,结果,经常由于一点小小的缺陷,就可能遮蔽住我们审美的眼睛,使我们的目光滞留在缺陷上,忽视了其他,以致使我们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东西。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和尚想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做衣钵传人。一天,老和尚对徒弟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两个徒弟遵命而去。时间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对师傅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树叶。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傅说,我见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最后,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

“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人们的初衷总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合实际地一味找下去,最终往往只会吃尽苦头,直到某一天你才会明白:为了寻求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而失去许多机会是多么的不值。况且人生中最完美又有多少呢?世间的许多悲剧,正是因为一些人热衷于追求虚无飘渺的最完美,而忽视了平淡的生活,其实平淡中往往也蕴含着许多伟大与神奇,关键是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

心理学研究证明,试图达到完美境界的人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率成反比。追求完美给人带来莫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事情刚开始,他们在担心着失败,生怕干得不够漂亮而辗转不安,这就阻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而一旦失败,他们往往异常灰心,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避。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获取任何教训,而只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避免尴尬的局面。

据专家们称,完美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以下6种表现:

1.神经非常紧张,以至于连一般的工作都不能胜任;

2.不愿冒险,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3.不能尝试任何新的东西;4.对自己诸多苛求,毫无生活乐趣;5。总是发现有些事未臻完美,于是精神总是得不到放松,无法休息;

6.对他人同样吹毛求疵,人际关系无法协调,得不到别人的合作与帮助。

很显然,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褓,不用说在事业上很难谋求成功,而且在自尊心、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他们抱着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他们永远无法让自己感到满足,每天都在焦灼不安中度曰。

只求完美、害怕失败,长此以往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瘫痪的境地。如何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这里给读者朋友们提供几点建议:

1.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

既不要对自己估计太高,更不必过于自卑,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如果事事要求完美,这种心理本身就会成为自己做事的障碍。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去与人竞争,而是要在自己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豪和对工作的兴趣。

2.重新认识“失败”和“瑕疵”

一次乃至多次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仔细想一下,如果从不经历失败,我们能真正认识生活吗?我们也许会永远一无所知,沾沾自喜于愚蠢的无知中。因为成功仅仅只能坚定做事人的信念,而失败则给了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人只有经受住挫折的失意,才会达到成功的巅峰,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所以没有必要为了一件事没做到尽善尽美而去自怨自艾。

3.为自己确定一个可行的目标

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自然会轻松起来,办事也会更有信心,同时你的创造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随之而来工作成效不就呈现出来了吗?人生有时真的好像一个万花筒,在你不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反而会取得出乎意料的结果。

人生不能打草稿

有个叫伊凡的青年,读了契诃夫“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段人生,只是个草稿,有一次誊写,该有多好”这段话了,他打了份报告送给上帝,请求在他的身上搞个试点。

上帝沉默了一会儿,看在契诃夫的名望和伊凡的执着份上,决定让伊凡在寻找伴侣一事上试一试。

到了可婚年龄,伊凡碰上了一位绝顶漂亮的姑娘,姑娘也倾心于他,伊凡认为姑娘很理想,很快结成夫妻。

不久,伊凡发觉姑娘虽然漂亮,可她一说话就“露怯”,一做事就“翻船”,两人心灵无法沟通,他第一次把这段婚姻作为草稿抹了。

第二次伊凡的婚姻对象,除了绝顶漂亮以外,又加了绝顶能干和绝顶聪明。可是,也没多久,他发现这个女人脾气很坏,个性极强。聪明成了她讽刺伊凡的本钱,能干成了她捉弄伊凡的手段。在一起他不是她的丈夫,倒像她的牛马、她的器具。伊凡无法忍受这种折磨,他祈求上帝,既然人生允许有草稿,请准三稿。上帝笑了笑,也允许了。

伊凡第三次成婚时,他妻子的优点,又加上了脾气特好这一条,婚后两人非常恩爱,都很满意。半年下来,不料娇妻患上重病,卧床不起,一张病态黄脸很快抹去了年轻和漂亮,能干如水中之月,聪明也一无是用,只剩下毫无魅力可言的好脾气。

从道德角度看,伊凡应厮守终身;但从生活角度看,无疑是相当不幸的。人生只有一次,一次无比珍贵,他试探能否再给他一次“草稿”和“誊写”。上帝面有难色,但想到既然作为试点,最后还是宽容他再作修改。

伊凡经历了这几次折腾,个性已成熟,交际也老练,最后终于选到了一位年轻漂亮、能干聪明、温顺健康、要怎么好就怎么好的“天使”女郎。他满意极了,正想向上帝报告成功,向契诃夫称道睿智,不想“天使”竟要变卦,她了解到伊凡是一个朝三暮四、贪得无厌、连病中人也不体恤的浪荡男人,提出要解除婚约。

上帝为难,但为了确保伊凡的试点,未允。

“天使”说,我们很多人被伊凡作了草稿,作为上帝行为,如果试验是为了推广,难道我们就不能有一次草稿和誊写的机会?

上帝理屈,无法自圆,最后只好让伊凡也被作为草稿,被誊写一次。

同样的涵义也表现在这样的故事中:

迈克和一个极愚笨的人由于意外的原因,同时得到了命运的宠幸。命运之神说:我给你们中一个巨额奖金的机会,有花不完的硬通货。

迈克有额外的要求:我比那笨人更多理性、智力,我应该在最后比他富有。命运之神勉强答应了。愚笨的人果然有了横财,他只是就俗,宝马香车,美人红酒,曼联的主场包个贵宾席位,巴黎的餐馆备受尊敬,如此而已。中年以后,穷极无聊,成为赌场的常客。当钱所剩不多时,寿终正寝,结束了庸俗的一生。

迈克则在死的前一天中了一亿美元的六合彩。命运之神满足了他的要求。

由于是上帝的试验,迈克第二次和一个极愚笨的人得到命运之神的宠幸。于是他在原本要求的基础之上再加上额外的要求:我要和那愚笨的人同样在年轻时富有,而且应该在最后比他富有。命运之神请求他收回请求未果,悲伤地答应了他。

两个人同一天有了两亿美元。愚笨的人毫无创造性地当即过上了物质主义的生活,迈克花了一天拟定他比愚人高妙千倍的花钱计划。第二天,他死了。命运之神再次满足了他的要求。

命运之神宠幸他们的第三次,迈克仔细思考了无缺憾的要求,以便使自己完全能占愚笨之人的上风,他说:我要和他同样在年轻时走运,终生比他有钱,而且长命百岁,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智慧。命运之神马上允许了。

这次愚笨的人得到了3亿美元,聪明的迈克则得到一个精神病医生的护理。命运之神的一条准则据说是:如果一个人处心积虑要把所有的好处拢给自己,就有病了。

正如故事中所讲到那样:“人生不能打草稿,即使允许你10次修改也不会没有遗憾。”如果一个人处心积虑要把所有的好处拢给自己,就有病了。所以说,在生活中,人应该有接受现实的能力,人应该知道,毫无遗憾的生活也许是一种理想,也许是树立在你生活道路上引导你向前挺进的动力,但却不一定就是你努力之后就一定能获得的结果。这样的道理其实简单,但就是这样的简单道理,往往能够让你的生命变得更加精彩!敢于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我们不妨愉快地把它们当作一种既成事实加以接受,并且耐心地去适应它。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焦虑来毁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把自己搞得精神崩溃,忧郁而终。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教堂遗迹,在它的废墟上留有这样一行字:“事既如此,辊无选择。”曾有人问一位没有左手的残疾人:少了一只手会不会很难过?那位残疾人说:“噢,不会,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它。只有在要穿针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没有左手。”其实我们人类,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几乎都能很快接受任何一种难以接受的情形,或让自己慢慢适应,或者整个视而不见,把它当作本来如此。

布思·塔金德生前常说:“人生加诸于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除了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没有办法忍受的。”好像命运之神专和他作对,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他的视力开始急剧下降,有一天,他的左眼再也看不到光明了。同时,他的右眼看东西也极为吃力,常感觉有黑斑在眼前晃动。

他最恐惧的事情终于降临到自己的头上。面对这“所有灾难里最难忍受的事”,塔金德自己都没有料到他还能非常开心地活下去,有时甚至还能借此幽默一下。以前,浮动的“黑斑”由于遮挡他的视线,总令他很难过,可是后来,当那些最大的黑斑从他眼前晃过的时候,他却会微笑着说:“嘿,又是黑斑老爷来了,不知道今天这么好的天气,它要到哪里去。”塔金德完全失明之后,他曾说:“我发现我能承受视力的丧失,就像一个人能承受别的事情一样。要是我五种感官全都丧失了,我相信我还能够继续生存于自己的思想中,因为我们只有在思想里才能够看,只有在思想里才能够生活,无论我们能否明白这个问题。”

塔金德为了恢复视力,在一年之内接受了十二次手术,这在常人是很难忍受的,在他必须接受手术时,他竟还试着使大家开心,“多么好啊”,他说,“多么妙啊,现代科学发展得如此之快,能够在人的眼睛这么纤细的部位动手术。”普通人如果要在短时期内忍受十二次以上的手术,过着那种生不如死的生活,可能早就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了,可塔金德却十分乐观。不幸教会他如何接受突发的灾难,使他了解到,生命带给他的一切他都能承受。由此使他领悟了约翰·弥尔顿说的:“瞎眼并不令人难过,难过的是你不能忍受瞎眼。”所包含的深意。

如果发生的变故无论我们如何做也于事无补,这时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己。这是不是说,在碰到任何挫折的时候,我们都应该低声下气呢?当然不是如此,那样就与宿命论者无异了。如果事情还有一点挽救的机会,我们就要争取。可是当常识告诉我们,事情不可逆转一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转机时,我们只能让自己接受既成事实。

珍子是日本人她们家世代采珠,她有一颗珍珠是她母亲在她离开日本赴美求学时给她的。在她离家前,她母亲郑重地把她叫到一旁,给她这颗珍珠,告诉她说:“当女工把沙子放进蚌的壳内时,蚌觉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无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抱怨,让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另一个是想办法把这粒沙子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处。”于是蚌开始把它的精力营养分一部分去把沙子包起来。“当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时,蚌就觉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异物了。沙子裹上的蚌成分越多,蚌越把它当作自己,就越能心平气和地和沙子相处。”母亲启发她道:蚌并没有大脑,它是无脊椎动物,在演化的层次上很低,但是连一个没有大脑的低等动物都知道要想办法去适应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把一个令自己不愉快的异己,转变为可以忍受的自己的一部分,人的智能怎么会连蚌都不如呢?尼布尔有一句有名的祈祷词说:上帝,请赐给我们胸襟和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请赐给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诸赐给我们智能,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