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还是现实点好
6945700000013

第13章 适可而止,懂得知足(1)

(第一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生活给予我们每一个人一座丰富的宝库,但需要你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乐观务实的心态,去追求那些适合你自己且力所能及的东西,否则,生命将难以承受。

知足,是一种成功处世的艺术,它小半儿屈于无奈,大半儿则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丰富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你要懂得,知足或不知足,都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应是寻求生活的快乐,知足如果能够常乐,则不妨知足。

知足是对现实生活的欣然接受,当一个人无法改变生活的处境时,他除了欣然接受以外,还能有更明智的选择吗?人若有此种想法,在顺境里自然能优哉游哉,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够安之若素。

老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只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长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许多忧愁和悲伤,让快乐的心情永远占据自己思维的空间,从而尽享人生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大都是希望活得潇潇洒洒、快快乐乐的,谁也不想自己做“林黛玉式”的人物。然而,如果在人生的历程中祈求得太多,认识不到愿望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适可而止是一种理智;或者对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不好好珍惜,而是在利益面前没有止境,那么其结果不会好到哪里去。一味去追求个人利益之所以后果可悲,是因为客观方面的荒漠不可逾越,自己却偏要拼命往里撞,朝里钻,其结局便可想而知了。这种失去理智的作为是快乐的生活离其越来越远乃至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样的历史故事,尚存于我们记忆中的不在少数,这里略举一二:

魏晋之际的何曾,参与了司马氏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活动,立下了赫赫功勋。司马氏登上王位后,首先要做的是奖励那些跟随他多年的贤臣良士,奖励国家的有功之臣。于是赐给何曾许多土地和钱财,还让他担任丞相、太傅等要职。他身为国家重臣,本应辅助皇帝执掌政权,给国家撑门面,但他花在满足个人欲望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比治理国家所用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他的生活奢侈豪华,尽管当时多数老百姓连粗布衣服都没得穿,他却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搜刮民财,豪取大量的锦绣,用丝绸来装饰墙壁,用布匹来铺垫地面;尽管当时多数老百姓连五谷杂粮都填不饱肚子,他却一日三餐,要花掉一万钱,还嫌饭不像饭,菜不像菜,没法下筷子。一天,有一个官员向他报告有几个郡县饿死多少人,他听了,全然不信,而且奇怪,仿佛人家是痴人说梦话,于是一边“哈哈哈”十分得意地笑着,一边飘飘然地说:“这不可能,完全不可能,现在我们的生活这么富裕,怎么会饿死人呢?”西晋的君主昏庸无道,丞相生活奢侈,荒淫无耻,其他大臣们也都是骄纵无度,一个个过着花天酒地,美女相伴的荒淫颓废生活,只知道在宫殿里度过他们享乐的时光,终于导致已经达到鼎盛时期的西晋帝国很快衰败,随后灭亡。

“食钱一万,无乃太过。噫!可不忍钦?”“无乃太过”,就是说,“这样做实在是太过分了”。个人吃住,似平是小事,但任霍,不知足知止,就是害己害国的大事,何况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竞相追求享乐,西晋帝国最终不被灭掉天理不容!随着西晋帝国的衰亡,除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外,司马炎之子晋惠帝等三个皇帝,后果都很可悲,一个被毒死,两个被杀。依附皇室的大臣,还有那些贵族们,也十之八九没有好下场。

南朝梁代人鱼弘,追随梁武帝南征北战,功不可没。后来,粱武帝当了皇帝,赐给他15顷田,一座山林,8万棵林木,但他却郁郁寡欢,终日不露笑脸。他的妻子深感不安,于是直言相问。官人,你是不是因为皇帝给你封赏少而不高兴?”

鱼弘沉吟半晌说:“一个君主,论功要平,惩罚要当,这是常理。我随君主转战各地,出生人死,吃他的傣禄应该不止于此。”

他的妻子说:“我知道你的功劳不小,但你不应该是郝种贪得财富、追求显达的人,因为这不应该是你的为人之道呀。”

这些道理,鱼弘自然听不进去。其实,他正是个追求官爵、贪图钱财的人。他担任郡守(即太守),仍嫌官小;他财产不菲,仍感不足,仗着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开勒索钱财,并且大言不惭地对人说:“我作郡守,郡中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口尽。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乐,作郡守不享乐,什么时候享乐?”他让下属到民间敲诈勒索,并让民工到深山里砍来珍贵的树木,运来高级的花岗石,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建造豪华的郡守府。他的车马服饰,不用一般布匹,而用丝绸锦缎,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无耻,有侍妾百余人。因为生活糜烂、纵欲过度,没几个春秋,他便一命呜呼。

汉朝开国功臣韩信,权谋过人,又晓勇善战,屡立大功,被列为替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之首。他因此当上了朝廷的大官,权柄很大,俸禄也很高。但他缺乏智者的情怀,一边享受着高官厚禄,一边又为高官厚禄所困扰,所羁绊,不时露出好争地位、争爵位的面目,因而被汉高祖刘邦所不容,抓住一些理由将他逮捕,关进了大牢。在牢中,他悲愤交加地说:“正像别人说的一样,狡猾的兔子捕尽了,猎狗就该下汤锅;天下的飞鸟射尽了,好弓箭就该收拾起来扔进库房;敌对国家已经灭亡,出谋划策的臣子们也该丧命。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我是该下汤锅了。”从韩信的这番话里不难听出,韩信的悲愤之情,可是他千不该万不该以功臣自居,以至于终于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何曾也好,鱼弘、韩信也罢,他们的官儿不算小,财产也不算少,但是由于他们对官爵、财产、享乐的向往没有止境,对个人私利的追求没有边际,最终的下场都极为可悲。说句公道话,置他们于死地的原因尽管比较复杂,但他们所共有的那颗不知足之心,则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从古至今,有许多历史人物比他们要明智得多,高明得多。这些人安于本分,安于拥有,因而使自己一身轻松,无拘无束,洒脱自在,避免是非,在人生中享受快乐与尊严。

晋朝人介子推是当时著名的贤人,他跟随晋文公长期流亡国外,吃尽了苦,也是国家的有功之臣。晋文公继位后,要奖励贤臣良士,可他却回归故里,没得到任何赏赐。

一天,介子推突然对他的母亲说:“作为国君,要做到赏罚分明,办事公平,确实不易。”他的母亲知道,凡功臣皆有奖励。有的封给土地,有的赏给官位,有的给予金银,惟有其子一无所有,眼下又说这种话,莫不是心怀不满吧!于是问道:“君主没有给你论功行赏,你是不是不高兴呀?”介子推回答说:“母亲,你想到哪里去了。千金是重利,官爵是尊位,然而孩儿都不放在眼里。因为追求功名,向往富贵,不是我的为人之道。所以,我才躲在山村里,宁愿躬耕自足自给,也不吃君主的捧禄。”

他的母亲不由笑道:“孩儿的为人,当娘的怎么会不知道。你这样见利让利,闻名让名,不与世抵触,好得很啊!”

于是他们母子就在绵山里安了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园生活,一边劳作,一边观赏着大自然的风起云涌、荷色菊香的美好景致,终日里显出一副淡雅、娴静的样子。

后来,晋文公知道了这件事,心里既敬重,又难过,就派人去绵山请介子推,可他执意不出山做官。文公无奈,只好把绵山封给介子推,将绵山改为介山,并意味深长地说:“这介山的名字记载了我的过失,也记载了人间的一个贤臣良士。”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聪明过人,才高八斗,出类拔萃,然而他却宁愿为民,不愿做官,这是为什么呢?

且说有一天,秋高气爽,艳阳朗照,孔子沐浴着阳光,笑容满面地问颜回:“回,你家贫屈卑,胡不仕乎?”

颜回一笑,说了一套洋洋洒洒的话:“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食千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孔子兴高采烈道:“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丘育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十分精彩,尤其是颜回回答孔子的那段言论,更是精彩绝伦。你看,当孔子问他为什么不愿做官的时候,他对答得何等好啊!他说,“自家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只要勤于躬耕,足够穿衣吃饭之用;家有琴,一阵轻快的轮指,琵琶弹出了自己熟悉的曲调,足以自娱,我学老师之道,做个不追求名利的正人君子,足以自乐。放着有吃、有穿、有娱、有乐的日子不去享用,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的美景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要去朝廷做官,岂不是太没意思了吗?”

孔子见颜回说得很有道理,不禁出口赞赏颜回的思想和品德,认为他真正实践了知足者不以争名夺利来拖累自己的古训。正因为这样,所以过着洒洒脱脱、轻松愉快的生活,丝毫没有拖累。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求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摒弃对“名”或“利”的欲望。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包括名、利在内的各种欲望,尤其是正当、积极的欲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强大驱动力。但是,在人生的征途中,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过分,尤其是追求金钱、享乐的欲望太过分,那就是无异于自寻穷途末路,到头来必然是欲极悲来,悔之晚矣。所以,这里有必要给人们提个醒,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时常知足的心态。因为,时常知足,是一切幸福和快乐的源泉!

安于现状并不是固步自封

不安于现状证明这个人有发展的欲望,可是过于不安现状只能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一旦成为你的习惯,那只会让自己痛苦一生。

有头驴子,总是嫌它的主人给它的食物太少,却让它干过多的活,实在不公平,于是它向天帝祈求改变现状,另外换一个主人。天帝劝诫它,这样做以后要后悔的,但还是给它换了新主人一一个烧瓦匠。在砖瓦场的劳动更加辛苦,驴子感到换主人后它的负担更重了,实在太累,于是又请天帝为它换主人。天帝答应了,但告诉它这是最后一次,于是把驴子送到皮革匠那里,驴子觉得它的工作更加繁重了,懊悔地感叹:“我宁可在第一个主人那里饿死,在第二个主人那里累死,也比现在强得多。要知道,我现在的主人,我活着时要给它卖命,死了他还要剥我的皮,太悲惨了。”

驴子的不安现状,使它一步一步滑入痛苦的深渊。在它不满第三个主人时,很可能落入第四个痛苦,这一切,都出自当初盲目的妄想和不满。

改变现状是积极上进的表现,但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要有目的有计划,清楚认识自己所处的现实。珍惜自己拥有的,这才幸福,而等到失去它时再去惋惜,就太迟了,因此为了将来,我们更要把握住现在。

一位年轻人靠着卖鱼来维生,有一天,他一面吃喝,一面环视四周,注意看是否有人来买鱼。突然,一只老鹰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他的鱼摊叼了一条鱼后立刻转身飞向空中。卖鱼郎很生气地大喊大叫,可是,只能无奈地看着那只老鹰愈飞愈高、愈飞愈远……”

他气愤地自言自语:“可惜我没有翅膀,不能飞上天空,否则一定不放过你!”

那天他回家时,经过一座地藏庙,他就跪在地藏庙前,祈求地藏菩萨保佑他变成老鹰,能展翅飞翔于天空。

从此以后,他每天经过地藏庙,都会如此殷切地祈求。

一群年轻人看到他天天向菩萨祈求,就很好奇地相互讨论,其中一人说:“这位卖鱼的人,每天都希望能变成一只老鹰,可以飞上天空。”

另一人就说:“哎哟!他傻傻地祈求,要求到何时?不如我们来捉弄捉弄他!”大家交头接耳,想了一个方法要欺负他。

第二天,其中一位年轻人先躲在地藏菩萨像的后面。卖鱼郎来了,照样虔诚地祈求、礼拜。

这时,躲在菩萨像后面的那位年轻人说:“你求得这么虔诚,我要满足你的愿望,你可以到村内找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试试看。”

卖鱼郎以为真的听到地藏菩萨的指示,非常欢喜,赶快跑进村里找到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

那棵树实在太高了,他愈往上爬,愈觉得担心。但是,能变成鹰的愿望让他继续爬了上去。

他爬上树顶,向下看一“哇!这么高!我真的能飞吗?”那群年轻人也跟着来了,他们在树下故意七嘴八舌地喊道:“你们看,树上好像有一只大老鹰,不知道它会不会飞?”“既然是老鹰,一定会飞嘛!”卖鱼郎心里很高兴,他想:我果然已变成一只老鹰了!既然是老鹰,哪有不会飞的呢?于是他展开双手,摆出展翅欲飞的架势,从树顶跳了下去。可是,怎么不是向上飞,而是向下坠落呢?好可怕啊!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幸好,他落在泥浆地上,陷入烂泥巴和水草之中,只受了点轻伤。那些年轻人跑过来,幸灾乐祸地取笑他。他说:“你们笑什么?我是两只翅膀跌断了,不是飞不起来啊!”所以说,人生最不幸的事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不能体会,不能把握现在的幸福。安于现状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一种从容的心态。

能够安于现状,就要遇事量力而行,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过于沉醉其中而无法自拔时,也往往是迷失人生、丢失自我的时候。

(第二节)做人要豁达一点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琢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只要自己的季节没有严冬,即使风凄霜冷,即使大雪纷飞。艰难险阻是人生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这种洒脱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洒脱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洒脱是一种目光的超前。有洒脱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有洒脱才不觉得人生活得太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