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还是现实点好
6945700000015

第15章 适可而止,懂得知足(3)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可怜流浪汉,于是就带着那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贪欲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百喻经》里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猴子,手里抓了一把豆子,高高兴兴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着。一不留神,手中的一颗豆子滚落在地上,为了这颗掉落的豆子,猴子马上将手中其余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转来转去,东寻西找,却始终不见那一颗豆子的踪影。

最后猴子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头准备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谁知那颗掉落的豆子还没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却都被路旁的鸡吃掉了。

年轻时,对于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智能判断,而只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猴子只是顾及掉落的一颗豆子,等到后来,终将发现所损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们现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弃了手中的一切,仅追求掉落的一颗!

生活中,常看到一些小朋友,两手已经抓满了糖果,还不断地想抢别人手上的饼干;家中已经堆满了各式的玩具,还吵着要同学新买的电动玩具;餐盘内放着·大块的牛排吃不完了,却还吵着妈妈要吃冰淇淋。

有些人到快餐店,本想买个汉堡,外加一小杯饮料就够了。当看到价目表上,全餐的价格虽然比自己想叫的汉堡和饮料贵一些,但是因为它多了一包薯条,饮料还是中杯的,反正不赚白不赚,干脆就叫了份全餐。结果呢!吃完汉堡,勉强再把薯条吃下,喝不完的饮料只好倒掉。像这种情形,我们也经常在一些自助餐厅看到。每个人好像都恨不得自己有两个肚子似的,死命地把食物往嘴巴里塞。

贪得无厌是一种病,它的背后是匮乏。人一旦起了贪婪之心,便会有“非分之想”。有了财富,还贪求更多的财富;有了房子,还要有土地;有了名利,还要有权势。

我们总是汲汲营营于世人眼中所谓的成功,追求外在诱人的物质享受。满脑子都是赚“大”钱、开“大”车、住“大”楼、吃“大”餐、当“大”人物、做“大”老板……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们费尽心思只为了证明自己?为什么要借由物质的堆砌来向别人炫耀?

其实,说穿了即是我们的内心空虚、匮乏,没有知足感,因此只好借由外在的成就去填补它。许多人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某件事物,只是因为他们未曾真正相信过;有些人必须不停地购买东西,只因他们内心深处,未曾真正拥有过。

一个希望出名,希望大家认识他,且时常被人谈论到的人,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往往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一个希望赚大钱,虽拥有了财富还希望赚更多的人,反而是内心最缺乏安全感的人。

阿兰瓦特斯在《不安全的智慧》一书中即明确地指出:“金钱买不到安全。但是若感到它活生生地存在时,必然是由不安全所衬托出来的。”

就像购物狂一样,在痛苦难耐之际,只要能疯狂地消费购物,立即不药而愈。因为周旋于殷勤的店员之间,会让他感觉倍受重视、有优越感,受损的自尊也就可以得到一点弥补。可惜这种美妙的感觉并不持久,于是购物欲又再度兴起……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欲望就像发痒一样一一你越去搔它,就越觉得痒。对一个内心匮乏、贪得无厌的人而言,胃口只会越来越大,纵使不断喂食,也无法填补心灵的无底洞。

追求丰美知足的人生,并不在于外在拥有什么或缺少什么,而是要问自己:“内心到底缺少什么?”毕竟,如果心灵空虚,即使拥有再多的金钱、名位与成就,也都毫无意义。

保持一颗平常心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有一种清心自在、坐卧随心的态度,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去憧憬身外之物,不去追逐功名利禄,不去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的东西。如此,内心才能永远平静如小石潭之水,才会坦坦荡荡、安安宁宁地立身久长,享受人生。

我们这样提出问题,并不是阻止人们去追求,也不是要求人们放弃追求,摒弃欲望。马克思早就提出,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需要,从来就具有“天然的必然性”。这种需要,往往以主观欲望和追求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由于某些需要,有一定的欲望,一定的追求,是必然的,毫无疑问的。这就是说,人类,如同不能缺少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也不能缺少必要的欲望和追求,否则人的生命就难以存在和延续,并且整个人类社会也就自行消亡了。

但我们也不能不意识到,人的追求.欲望,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是对现实的超越;另一方面,它要受现实制约。如果人们不能正确把握可否向现实转化的条件,不顾一切地去对某些东西产生欲念,千方百计地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感官的刺激,就会在滚滚红尘中迷失方向,乃至走上邪路,跌入深渊。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安分之心,平常之心,顺应世事,追求适度,不去向往那些不该自己得到的东西。这样,就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

名扬四海的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曾经给他的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周末,一对年轻的美国情侣,沿着纽约南郊的公路进入山区,展现在他们眼前的便是一幅幅让人如痴如醉的山色美景。正是阳春三月,四周披满绿衣的丘陵,都呈现一派盎然的生机,树木葱笼青翠,幽兰、杜鹃、紫藤、绣球花蓓蕾初绽,迎风怒放,争芳斗艳,婉紫嫣红。有诗赞日:“前花未谢后花繁,漫山七色巧打扮,更有蜂蝶款款舞,恰似仙境落凡间。”正当他们为一片雄浑瑰丽的景色欢呼之时,突然发现在这幽静的山坳里,隐藏着一幢小木屋。

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这对青年夫妻来到小木屋前,迎接他们的是一位老人。向来喜爱提问的年轻丈夫握着老人的手,不由问道:“老人家,在这人烟稀少的山沟沟里,你不觉得寂寞、不觉得乏味吗?”

老人望着这位年轻人,毫不迟疑地回答道:“不寂寞,也不乏味,一点也不。”少顷,老人接着说:

“我凝望那边的青山时,青山给予我力量:我凝望山谷时,那一片片植物的叶子,包藏着生命的无数秘密;我凝望着蓝色的天空,看见那云彩变化成各式各样的城堡;我听到溪水的徐徐声,就像人向我作心灵的倾诉,我的狗把头靠在我的膝上,我从它的眼神里看到了纯朴的忠诚。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看见孩子们回到家中,尽管他们的衣服很脏,头发也是蓬乱的,但是,他们的嘴唇上却挂着微笑;此时,当孩子们亲切地叫我一声‘爸爸’我的心就像喝了甘泉一样甜美。当我闭目养神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一双温柔的手放在我的肩头,那是我太太的手,碰到困难和忧愁的时候,这双手总是支持着我。我知道,上帝是仁慈的。”

乍看起来,这位老人好像没有什么欲望和追求。其实,老人同我们每一个凡夫俗子一样,总期盼着多一些淳朴和平淡,多一些粗茶淡饭的甘怡,多一些清灵淡泊的雅趣。安于此,并不是没有欲望,没有追求。没有欲望,哪来真实的人生?没有追求,何来人生快乐?有时真要好好感谢上苍,是他老人家,让我们学会了理智生活,即正当的、合理的追求自然要有;非正当的、不合理的追求,一定要摒弃,即使是金山、银山也要不为所动。这就是平常心,保持平常心,并能以平常心对待花花绿绿、令人眩晕的大干世界,才是理智的生活,智慧的人生,才是我们生命中长开不败的花朵。

当然,生活在当今的社会里,尽管不向往富有的人很少,不憧憬过优裕生活的人也很少,然而,向往富有,憧憬优裕生活,决不意味着对金钱、享乐的过分贪欲。多一点安分心,多一点平常心,多一点得之而不喜、失之不为忧的平静心境,多一点对社会的奉献对他人的爱心吧,这种平常心,才是我们生命中永不凋谢的春天!

快乐的底线

有一个人,他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感受到快乐的味道。

一日,他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烦恼,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

于是天使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快乐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

于是天使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快乐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青、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

天使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也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也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的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快乐。”

这下子把天使难倒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

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在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然后,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天使再去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快乐了。

你曾觉得孤独?你没有尝过快乐的味道?

孤寂、璀璨本就是形容词,所有的形容词都是比较的。没尝过孤寂,又怎知何谓璀璨的人生?孤寂又岂非人生之必经?

肚子饿的时候,有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放在你眼前,是快乐;累得半死的时候,扑上软软的床,也是快乐;悲伤落泪的时候,旁边温柔地递来一张纸巾,更是快乐。

。决乐本没有绝对的定义,平常一些小事也往往能感动你的心灵,’陕乐与否,只在于怎么看待。

“你快乐吗?”

某女士用这句话去问所有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他们的表现大同小异:先愣怔一下,接着紧锁眉头,沉思半晌,然后点头复摇头,最后未知可否地笑一笑,匆匆离去,也有的不答,反问:“您快乐吗?”

“我很快乐呀。”她的小女儿说:“我在学校有老师爱着,有书读着,在家里有爸妈疼着,有电脑玩着,所以我感到我很快乐。”

“你觉得我快乐吗?”

“您当然快乐了。您看,您有女儿宠着,有我爸守着,有班上着,有工资奖金发着,大名儿还能经常上一上报纸杂志,最重要的是还有那么多天南地北的朋友,您都快乐到天上去了……”

小女孩掰着手指如数家珍,而她妈妈的思绪早已倏然飞散。

小的时候我们大概听过的渔夫的故事:说是一旅游者在海边遇到一个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渔夫,就说:“你为什么不去出海捕鱼?你可以捕很多鱼,然后卖掉,买一艘大船回来。”“买了大船回来怎么样?”“买了大船你就可以捕更多的鱼呀,然后继续卖掉,等攒下很多钱后,你可以买一座很大的庄园,置一大片肥沃的田产,娶一个漂亮的太太,雇许多能干的仆人……再然后呢?你就可以舒舒服服躺在这儿睡觉了。”

“那您看我现在正在干什么呢?”渔夫笑眯眯地望着游客说。

故事还可以继续编下去,譬如游客继续教育渔夫,说那时的睡觉安逸富足,现在的睡觉虽然形式一样,但其内涵和感觉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而这里想说的是,也许渔夫心中的快乐底线,仅仅是能满足现实的心理需求:我快乐,所以我快乐。就是这样。“知足者常乐”和“不知足者常乐”并无丝毫的相悖,只不过双方立论的快乐底线不同罢了。

在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里,主人公小阿里一心只想跑第三名,以拿到梦寐以求的奖品一一那双并不漂亮的小鞋子,他想让妹妹每天穿着它,而不是光着脚去上学。

他被别人推倒了又爬起来再跑,情急之下竟然冲到了第一名。

当老师欣喜若狂地祝贺他,主办单位的大官和他合影时,阿里竟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虽然冠军能够得到更丰盛的奖品,却不是阿里最需要的,他不但没有得到原来想要的鞋子,而且连仅剩的一双鞋子也跑坏了。在那个百味杂陈的时刻,换了你也许会想,能够拥有最急需的就是最快乐的。

作家史铁生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舒服。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能想到端坐,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一位美国老师曾给他的学生讲过一件令其终身难忘的事。

“我曾是个多虑的人,”他说道,“但是,1934年的春天,我走过韦布城的西多提街道,有个景象扫除了我所有的忧虑。事情的发生只有十几秒钟,但就在那一刹那,我对生命意义的了解,比在前十年中所学的还多。这两年,我在韦布城开了家杂货店,由于经营不善,不仅花掉所有的积蓄,还负债累累,估计得花七年的时间偿还。我刚在星期六结束营业,准备到‘商矿银行’贷款,好到堪萨斯城找一份工作。我像一只斗败的公鸡,没有了信心和斗志,突然间,有个人从街的另一头过来。那人没有双腿,坐在一块安装着溜冰鞋滑轮的小木板上,两手各用木棍撑着向前行进。他横过街道,微微提起小木板准备登上路边的人行道。就在那几秒钟,我们的视线相遇,只见他坦然一笑,很有精神地向我招呼,‘早安,先生,今天天气真好啊!’我望着他,体会到自己何等富有。我有双足,可以行走,为什么却如此自怜?这个人缺了双腿仍能快乐自信,我这个四肢健全的人还有什么不能的?我挺了挺胸膛,本来预备到‘商矿银行’只借一百元,现在却决定借两百元。本想说我到堪萨斯城想找份工作,现在却有信心地宣称:我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工作。结果,我借了钱,找到了工作。”

“现在,我把下面一段话写在洗手间的镜面上,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时候都念它一遍。”

“我闷闷不乐,因为我少了一双鞋,直到我在街上,见到有人缺了两条腿。”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快乐的人却不会将这些装在心中,他们没有忧虑。所以,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珍惜已拥有的一切。

当我们在茫茫红尘中奔走,陷在名与利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时,蓦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快乐恰恰就在出发的原点,而当初我们却坚信它在更远的远方!

给自己的快乐画一条底线,我们才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到快乐的滋味。

(第四节)祸出“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