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发明魔术师——爱迪生
6984900000018

第18章 不朽人生(2)

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的学。也许,还没等他记全26个英文字母,便结束了他的“正规教育”。这与一个知识渊博的发明家之间,有着多么巨大的知识空白!爱迪生靠大量阅读完成了他的启蒙教育。他的令人尊敬的母亲教会了让他受用终生的阅读和记笔记的习惯。爱迪生毕,仨渴望学习,对学习是那样的刻苦,那样的乐此不倦。我们还曾记得,当他买到一本旧版《法拉第电学研究》时那种欣喜若狂的情景,这位电学奠基人的著作以及这位伟人相信实践、不知疲倦的顽强精神,深深地影响了爱迪生的一生。爱迪生只要有一分钱,便会分成两半,一半买实验材料,一半便用来买书,以满足自己对知识无止境的渴求。当他卖完报纸,坐在底特律公共图书馆里,按照书架上的次序一本接一本阅读的时候,他就下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盖一座很大的、有很多藏书的图书馆。少年时代的理想很快实现了。爱迪生在门罗公园腾出一间房子作为他的图书馆。在西奥兰治高大的图书馆里,聚集了爱迪生多年收集的大约6万种图书和杂志,不仅有英文版的,还有法文版、德文版和意大利版的。虽然他不会讲这些语言,但他能读懂。爱迪生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他说:“我对于科学、艺术、企业及其他一切都有兴趣。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音乐、哲学、机械学什么都读。只要是有关世界进步的,什么学问都不憎恶。我读科学学会的刊物,读商业新闻,又读戏剧方面的东西,读关于运动的东西,我因此得以理解世界。”他把全世界都纳入到他的面前,接触多种思想观点。他觉得世界上最有趣味的题目,就是人类生活的研究,别人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爱迪生深深感到自己在基本理论方面的不足,所以,化学、物理学、电工学等方面的著作尤其成为他须臾不离的必读书籍。爱迪生在学习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善于在极短时间内精通一个方面的内容,把前人和当代人达到的水平掌握到手。每当开始一个新的发明,或者试验中要攻克一项难题,他总是先把可以找到的有关著作和资料集中起来,集中时间和精力一本一本地啃,然后再做试验。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他的一个助手讲过一件他亲历的事:在研制打字机的一个部件时,爱迪生从图书馆找来了所有有关打字机的图书,集中精力学习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便头头是道地讲了起来,这里应该怎么改进,那里又该如何设计,并且边讲边画图示意。后来,这个助手把爱迪生那晚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竟用了11天的时间。在电灯发明工作中,为了找到一种既能发光又不会立即被烧掉的灯丝,爱迪生在图书馆查阅了数百种技术资料,做了二百多本资料摘要。

勤奋的学习不仅使爱迪生成为知识渊博的人,而且使他十分明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和创造发明活动的动态。爱迪生惊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他的发明灵感,来源于他的广博而深厚的知识积累,来源于他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当他的种种设想经过试验变成了现实,便产生了一件件的发明,并立即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爱迪生生活的那个时代,是电力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人类第二次科技革命,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期,已基本结束。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电力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电力技术的发展,是从弱电技术即电报、电话起步的。1844年,莫尔斯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接着电报在其他国家也进入实际应用。1862年,15岁的爱迪生开始学习电报技术,踏上了科学的征途。10年后,发明了四通路电报机。1875年,贝尔发明了电话。两年后,爱迪生发明了炭精送话器,改进了贝尔的电话,使电话走出实验室,成为真正实用的通讯工具。强电技术即发电机、电动机的问世,直接导致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即电力革命,电力成为真正能普遍采用的能源。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自激磁场式发电机。用电机带动的多种机床、电车、起重机等纷纷诞生。1879年,爱迪生点亮了第一盏白炽灯。1881年爱迪生在门罗公园发明了电力牵引的电车。电机的普遍应用,要求把电输送到远离电站的地方。1882年,德普勒成功地进行了高压直流输电试验。1882年,爱迪生发明了三线配电系统,建立了第一座中央发电站,并发明了供照明系统使用的一系列附件。爱迪生的电照明系统和公用电站很快被推广到世界各地。1891年,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使电影从实验室走向实际使用。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的进步,弱电技术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1904年,弗莱明发掘了爱迪生于1883年发现的“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二极管,开创了无线电工业,出现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在这期间,爱迪生在开发电力为人类服务方面,还做出了一系列发明。

显而易见,在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工作中,他的绝大多数的研究工作,他的精力和设计才能都是用来寻找使用电的新领域,并在已有的设计领域中进行改进,他的研究工作的趋向是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向相一致的,这就是使全世界震惊的他的研究工作能取得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

18世纪以后,美国和西欧的生产社会化虽然有了明显的进展,但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停留在陈旧的各自为政、分散研究的状态之中。科学家、大学教授和科学院的活动家在各自的实验室里独立地进行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机构,科学研究与技术的实际利用也不发生任何联系。这种陈旧的与生产相脱离的研究方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19世纪以来电力革命的需要。围绕探索电力在技术上的应用,电学、机械学、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一项科研成果往往是许多学科的综合体。

爱迪生抛弃了陈旧的研究方式,率先采取了全新的、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的集体研究方式。1876年,爱迪生在门罗公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他称之为“发明工厂”。研究课题不仅来自于电力学界提出的新项目,而经常是直接来自于工业生产中的新问题。研究人员常常也是新技术的生产人员。他们在爱迪生统一领导下,以项目为中心分工合作进行集体研究。1881年,爱迪生又创设了培训班,为自己培养技术骨干和熟练工人,提供了创建照明系统的技术力量,使新的照明系统很快在美国得到普及。当门罗公园实验室已不再适应电力技术发展的需要时,爱迪生及时地扩充了研究规模。1887年,他在西奥兰治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设备更完善、研究力量更充实的工业化研究中心,同时按工业化生产方式建立了一批规模很大的工厂和一批商业性公司。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按照更为明确的专业分工被组织起来,他们集体研究的成果,立即投入工厂成批生产。与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的紧密结合,为他不断的发明活动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证。

爱迪生不仅开拓了电力的广泛应用,而且发明了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正是这种先进的研究方式,保证了爱迪生的发明思想能够很快变成现实,并在发明行列中经常处于领先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迪生的研究项目直接来自于工业生产的急迫需要。按照爱迪生设计的新的生产工艺,一两个月便有一座新的工厂投入生产,不仅满足了这些短缺化工原料的战时需要,还为美国工业提供了新的生产部门,其速度之快,实属罕见,令人吃惊。科学研究与工业和技术工作的紧密合作,像一根红线贯穿在爱迪生的研究工作中。事实证明,没有这种结合,技术和工艺就不能进步。正是这种结合,使爱迪生的发明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这种结合产生的惊人效果,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仿效的范例。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中垄断组织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型研究中心出现在各大公司中。

我们还记得,儿童时代的爱迪生就在他父亲的地下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进入少年时代,他又建立了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列车实验室。当他踏上科学的征途以后,实验变成他发明的重要方法。就像他离不开阅读一样,他离不开实验。

有些科学家对此不以为然。曾经做过爱迪生助手的电工学家特斯拉,就尖刻地批评过爱迪生的工作方法。他说:“如果他需要在干草堆中寻找一根针的话,他不是把时间用到确定针最大可能在什么地方,而是马上以蜜蜂那种极其勤奋的劲头开始一根稻草一根稻草地检查,一直到找到其所需要的东西为止。”这种批评经常被人们不加分析地加以引用。实际上,这种批评完全是一种误解,他完全没有注意到爱迪生研究方法的本质,而只是从现象上作武断的指责。

爱迪生的出色之处,正是他在解决某项研究课题时总是选择自己所独有的途径和方法,但同时也不轻视或抛弃他的前辈所已经采用或已经取得的成果。爱迪生经常自称是“纯实践家”,通常对为了知识而知识的“纯科学”不感兴趣。确实,他有时候倾向于夸大经验知识的作用,但他从未否定理论的作用。因为他本身具有广泛的求知精神,所以他从不否认任何领域的知识。他对研究所谓“纯科学”的人仍然给予应有的评价他不感兴趣,但绝不轻视“纯科学”。

作为一个职业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工作中总是以科学资料为依据,并把自己的劳动建立在科学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爱迪生在开始着手做某项工作时,他首先如饥似渴地研究与这项工作有关的所有书面资料。他同时要了解在他之前人们所做的一切,但他决不认为已经取得的成果是最终的成果。正是这样,爱迪生的一切实验,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按照确定的规划进行的。他从不采用“尝试、尝试、再尝试,最后总会有所得”这样的方法。他对同事们的指示,从来都是既明确,又准确,而且必须遵循他的指示系统地进行研究,以期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成果。

爱迪生的一切成就应归功于他自己的才能、丰富的想像力、勇敢果断、判断准确以及他在进行大量试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导线在电流作用下受热发光,这是白炽灯的工作原理。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材料,爱迪生对1600种材料一一做了试验,终于取得了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在对白炽灯的改进中,爱迪生发现用竹纤维的碳化物做灯丝能提高电灯的寿命,他决心要找到最好的竹子,他从全世界找来六千多种竹子,六千多次试验,白炽灯的寿命从第一盏灯的40小时,提高到一千多小时。在发明铁镍碱性蓄电池时,有记录的试验就达二万余次。为了探寻从野草中提炼橡胶,爱迪生对16000种植物做了试验。爱迪生说:“要干,一直干到底,不成功绝不罢休,要有毅力才行。”

严谨缜密、重视实践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是一位有作为的科学家必备的优秀品质。爱迪生所取得的成就,是那些只尚空谈,跟在前人后边亦步亦趋的人们所无法企及的。

爱迪生的成功,还得益于他的助手们卓有成效的辛勤劳动。善于聚集人才、培养人才,是爱迪生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这个问题上,爱迪生也为人们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迪。

《美国企业史》的作者塞利格曼写道:爱迪生“聚集了一批技术高超的人才……并鞭策自己和手下的人在技术领域里攀登新的高峰。他雇用了一些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爱迪生非常爱才,欢迎学有所长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到他的实验室工作,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工作条件。爱迪生是绝对的领导,不允许助手们在工作中把他的指示当耳旁风,但他绝不束缚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思想,对各种能改进工作的独创和合理的建议持爱护的态度。爱迪生十分了解自己的工作人员,清楚他们的专长和爱好。他分配任务时从不交代具体做法,他知道谁会更好地完成任务,他力求最合理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爱迪生认为,助手们在其任务范围内,应该发挥创造性、主动性,寻找独到的解决办法。爱迪生本人工作效率极高,他不欢迎动作迟钝的人,他要求助手们节省时间快速工作。只要工作需要,他也会迫使他们连续加班,直到完成任务。爱迪生实验室的所有人员都实行计件工资,对于优秀者,他经常给予奖励。他和同事们相处融洽,关系友好。在休息时,或者当一项发明成功时,他会和同事们一块唱歌、跳舞,请同事们到外边去吃饭。爱迪生的助手们也非常了解他的严于要求的性格、艰苦卓绝的精神,钦佩他的智慧才能和远见卓识,更为他的勤奋所感动。所以,他的绝大部分助手在几十年间都能不断地与他一起工作,形成了一个精诚团结的集体。在爱迪生领导下,这个集体通力合作,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发明。这个集体中的许多人,也成了“爱迪生式的发明家”,成了公司的董事长、技术顾问、总工程师、设计师、机械师。

爱迪生在录用人才时的观察方法,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

韦尔说:“我为了找工作来到门罗公园发电机厂,爱迪生把我领到一大批杂乱无章地放在墙角的机器零件前,对我说:‘把这些零件装配起来,并告诉我什么时候能开动它。’我不知道这都是些什么东西,但这项任务对我来说是上了一堂很好的课。原来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堆发电机零件,我最终把它装配好并开动起来。于是,我被分配到我所希望的岗位上。”

奥特也有同样的经历,他请爱迪生给找个工作。

“您能开动这机器吗?”“可以。”“您对这件事有信心吗?”“如果我完不成这项工作,您一分钱也别给我。”

奥特完成了指定的工作。两周后,他被任命为车间主任。

爱迪生在晚年组织了一次竞赛,他想在竞赛的优胜者中,挑选一位最有天赋的青年人,经过培养之后,能胜任他所组织和巩固起来的发明创造系统接班人的任务。为此,爱迪生编制了一份问题汇编,它由四部分组成,共有57个问题。前三部分包括物理、化学和数学方面的问题。参赛者靠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是回答不出这些问题的。例如,物理学方面的问题有:“噪音和乐音的区别是什么?”“如果教堂的管风琴因为没有暖气,那么在冬天它就不能演奏,为什么?”

爱迪生重视的是综合素质的考核,他特别注重那些可以判断被考者德育智育全面发展情况的问题。问题汇编第四部分是常识问题,是他亲自编写的。比如:

“您为了获得成就而牺牲什么:幸福、舒适生活、名声、自尊心、荣誉、身体、金钱、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