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发明魔术师——爱迪生
6984900000019

第19章 不朽人生(3)

“您率领的一个考察队在荒漠中遭到不幸。你们现存的食物和饮用水只能供三个人勉强走到一个有人烟的地方。而其余的人只得渴死和饿死。您的同行者有:60岁的卓越的科学家;两个向导,分别是41岁和32岁;39岁的科学家的妻子,她只是一位热衷于社交的夫人;她的6岁的儿子;一位姑娘即您的未婚妻;您的一位挚友,和您同岁。您选择谁逃生,您要牺牲谁?为什么?”

“如果您在临终时回顾往事,那么您将根据什么样的事实来断定,您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

1929年,由各州州长担任主席的专门委员会挑选出来的49名优胜者来到西奥兰治,由爱迪生主持复试。一个叫做赫斯通的16岁少年获得了92分,他和其他三个优胜者由爱迪生提供奖学金,都进了大学学习。

教育问题专家莫克拉林博士说:“我们都要感谢爱迪生……因为他自己就是培养了整整一代人的第一流导师。他以自己在全国的影响力,激发了人们要用科学的成就去无止境地造福于全人类的崇高情感。”

爱迪生一生勤奋好学,勤奋工作。他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严谨缜密、重视科学实践的态度和他的全部发明一样,是他留给人类的珍贵财富,他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将永垂史册。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三、生活趣事

(一)留声机与音乐

有一天一位名叫文生的传教士来到门罗公园。他很好奇地用手摸着留声机,爱迪生便对他说:“也来试一下怎么样?”

他就靠近录音口开始录音。他把圣经上面的人名,一个接一个很快地念了出来。对于他这种本领,爱迪生也感叹不已。

他录完音以后。爱迪生便摇了摇把手。留声机就照着他的速度,念出圣经上的人名。文生叹了一口气,说:“哦,这是真的。再没有人能以这样的速度念出圣经上的人名了。”

他大概一直都认为,留声机里面藏着一个善于模仿别人说话的人哩!

当时,很少有像留声机这样轰动的发明。这个热潮越过大洋,传到了欧洲。

假如,爱迪生亲自带着那“说话的机器”访问法国,也许会受到狂热的欢迎,恐怕连从厄尔巴岛逃出的拿破仑也比不上他哩!

“不过,我是不喜欢热闹场面的。”

不久,爱迪生派留声机研究所主任华尼加曼,去负责欧洲方面的宣传。

在德国,对留声机表现最热心的是年轻的皇帝。他说:“在我国首次的实验,必须在我面前举行。”

华尼加曼便带着留声机晋谒,皇帝很热心地研究那部机器。并说:“今天晚上,再带留声机来一趟吧!”

那天晚上,在坐满了文武百官、贵宾淑女的大厅上,皇帝亲自在留声机边录音,并得意地说明刚学到的音响、音波、振动等原理,好像他便是爱迪生研究所杰出的技师一般。

更奇的是在俄国。那时,爱迪生的留声机正在公园的音响厅公开表演。音乐放完后,刚开始讲那著名的基尔罗夫故事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队警察,扣押了他那部留声机。

“大胆!基尔罗夫的故事书,早在50年前就依法禁止贩卖了呀!”

于是,让安分守法的市民听这荒谬故事的留声机被处以死刑,主办的人也被处以有期徒刑3个月。

爱迪生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成功地制成了圆盘唱片。这种唱片不会受温度的影响,而且坚固耐用。另外,爱迪生又获得了蜡制圆筒、蓝宝石唱针、钻石再生器等八十几种专利。由于这种改良型的圆盘,留声机的实用价值也随着提高了。

不久,爱迪生便在研究所附近设立了一个工厂,开始制造留声机和圆盘唱片,使留声机事业成为世界性的事业,还可以录制音乐。

爱迪生很喜欢音乐,并且也很了解音乐的真正价值。他认为:“假如,只是为了生存,有了衣食住也就够了。但假如要生活得像一个人,那么身心就需要有音乐。

“书本固然重要,但在美国能认真看书的人,还不到1/4。音乐这个东西,大家都能听。除了宗教以外,音乐是最能安慰、鼓励人们心灵的东西了。不过,今天的音乐,和40年前的电气一样,仍处在落后的状态,我要使它发达起来。这个工作,我想在3年以内完成。我要使留声机成为世界最伟大的乐器。”

爱迪生对于音乐确有极敏锐的感觉。不论是多么著名的音乐家的唱片,不经过他亲自试听,一概不准出售。

一般人听不出的小错误,他都能清楚地辨别出来,因为,他自己的耳朵有毛病,所以他常说:“那种错误连聋子都会听出来的。”

他又说:“我的耳朵可以防止那些扰乱一般人听觉的杂音。所以,内耳的感觉特别敏锐。”

如果遇到太差的女高音歌手,他会不客气地挖苦说:“这像什么!如果你想赶走壕沟里的德国兵,最好是放这张唱片吧。”

有一次,著名音乐家汉斯·凡·尤路到桔山来演奏。事后,经爱迪生指出音谱的错误,他的门徒听了很不高兴,坚决地说道:“没有这回事。伟大的凡·尤路怎会有错误呢?绝对不可能的。”

爱迪生镇静地答道:“好吧,放他的唱片听听。”

当圆盘转动到那致命的部位时,凡·尤路竟昏倒了。爱迪生急忙叫人用冷水往他的脸上泼。

等到凡·尤路清醒过来后,这位大音乐家一句话也没说,低着头拿起帽子就走了。从此以后,人们才真正相信爱迪生的音感确实相当准确。

爱迪生认为由于留声机的出现,音乐才回到正途。

“这些人在社会上都被认为是伟大的音乐家。虽有不少的小缺点,在音乐厅里是听不出来的。但只要透过这个喇叭来听,一切就都很清楚。我的留声机绝对不会含糊。我捉住了它的紧要关节!”

1889年春天,在巴黎举行了世界博览会。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爱迪生馆,尤其是留声机馆。在会说世界各国语言的几十部留声机前面,站满了成千的观众。等候着听自己本国的语言。

博览会快要结束的时候,爱迪生应邀到巴黎访问。

(二)金钱与荣誉

爱迪生到达法国首都的时候,巴黎市民对他疯狂的程度真是令人难以形容。大家只要一见到他,便一窝蜂地拥上去。不仅富豪名流争着宴请他,各个团体单位也都争相邀请,场面非常地热闹。

后来,爱迪生被意大利国王封为伯爵的消息,传到了美国。爱好民主的美国人民固然希望爱迪生能婉谢这个爵位,但因为自己的同胞获得这份荣誉,大家又都对这件事感到与有荣焉。

所以,爱迪生从欧洲旅行回来的时候,新闻记者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您真的成为伯爵了吗?”

“没有。”

对这个回答,记者们都感到有点失望。爱迪生立刻安慰他们说:

“不过,在法国却接受了这个东西。”

说着,就拿出文化勋章给大家看。

“这是法国人给外国人最高的勋章。内人很高兴,硬要我挂在胸前。但是,一遇到美国人,我就赶紧把它摘下来。因为,我怕被别人取笑呀!”

爱迪生对于这样的事,就像孩子一样怕羞。

(三)第一次开户

有生以来第一次拿到4万元的支票时,爱迪生反而感到不知如何是好。

“我该怎么办呢?索性用它做资本,办一个发明研究所也好。无论如何,还是先把支票拿去兑现了吧。”

爱迪生到了纽约银行,从窗口把支票递过去,一个年轻的银行职员,将支票翻了一下,不知在嘴里讲了些什么,又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他。爱迪生因为耳朵不好,所以也就没有听清楚他说的是什么,他想:“这下糟了。我早猜到了,哼!4万元,哪有这么好的事?”

他便慌忙飞也似的跑出来,回到鲁法兹的事务所。董事长和秘书听了他的话,不禁大笑起来。

“哈哈。老兄,按照规定,凡是拿支票去兑取现款的人都应该在背面签名,以证明是本人无误。哈哈,你用不着担心,我派个公司的人陪你去。”

他又到了银行,由陪着他去的人和银行职员说了几句话。只看到银行的职员露出了笑容,不久,柜台上就摆满了一大堆钞票。

爱迪生把这堆钞票分别塞进了外套、上衣、裤子和衬衣的所有口袋,东凸一块,西凸一块,样子很滑稽。

他走了以后,银行里的职员们都哄堂大笑。

爱迪生带了这么多钞票回到家里,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他先把房门下了锁,一会儿,把钞票堆在桌子上;一会儿,又堆在床上,弄得整夜没有睡觉。第二天早晨,他又把钞票装满了口袋,去找鲁法兹想办法。

“哈哈,银行的人也太缺德了,他们故意开你的玩笑,给你的都是些小额钞票。好吧,我来帮你想办法。”

和善的鲁法兹又派了一个人陪他到银行去,开了一个账户,把4万元存了起来。这是爱迪生第一次在银行开户。

后来,爱迪生就用那4万元当资本,在纽约近郊的纽华克办了一个独立的研究所和附设工厂,专门接受鲁法兹的订货,制造股份标示机。

他的工厂经营得好像很马虎。在爱迪生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赚钱的念头。他没有设账簿,只准备了两支别针,把借方和贷方的账单,分开别起来,如此而已。

后来经人劝告,才雇用了一位会计,但还是不行。爱迪生曾说:“会计员、账簿那些东西,我一概不信任。”

有人问为什么,他却有他的道理:

“我叫那个会计员计算一下,在起初的3个月里有多少盈余。会汁员向我报告,说有3000元的盈余,于是,我就请属下的人,吃了一顿饭,以示庆祝。可是,过了两天,会计员又来报告:‘前天算错了,是亏损500元。’再过五六天,他又来报告:‘我的脑筋都搞昏了。现在已经弄清楚,是有7000元以上的盈余。”’

自此以后。到还清债务,把盈余存入银行为止,究竟是盈是亏,爱迪生仍不敢相信。

(四)废寝忘食

爱迪生自从独立开业后,就又热衷于发明,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咱们老板的精力,真是旺盛。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从研究所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