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竹刻、木雕、漆器鉴赏及收藏
6992300000010

第10章 木雕(3)

中国明、清两朝,由于木雕名家高手辈出,最终导致众多艺术流派的产生,如:潮州木雕、东阳木雕,以及从东阳木雕中衍生的“文人木雕”,等等。木雕艺术也大放异彩,木雕业由此而呈现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这一时期的木雕作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遍及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据粗略统计,也有十几种,如宗教类的神龛、神佛菩萨像;建筑类的月拱、华柱、窗扇、雀替、梁架;家具类的围屏、座屏;器具类的笔筒、花插,以及各种人物、动物形象的小品木雕,等等。大到二十几米高的佛像,小到可握在手掌中把玩的木雕小品,琳琅满目,惹人喜爱。

这是中国木雕史上的光彩夺目的黄金时期,它所表现的盛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最终形成全国木雕艺术遍地开花的局面。

二材料及制作

一、木雕材料的识别

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木雕工艺品,多用于摆设和装饰。器件虽小,但用料十分讲究。现在民间流传的众多古旧木雕作品,它们的价值要素也是由艺术品位、雕工、所用木材的品类和质地,以及存世的年份等4个要素决定的。一般来说,凡用贵重木材,如紫檀、花梨木、鸡翅木、铁力木、榉木,红木、乌木、黄杨木、瘿木、楠木制成的雕刻的工艺品,雕工不错.又有年份,都价格不菲。

紫檀

紫檀的木质坚硬,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尤其是它的色调,与犀牛角的色泽相似,因此显得静穆沉亡古,大王番方而美观。倘若雕花过多,反而掩盖木质本身的纹理。所以,历代匠师雕制作品,都充分利用其自然特点,采用光素手法。

紫檀之所以成为举世公认的最贵重的一种木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质地优异。它分量最重,入水即沉,不仅坚固耐用、抗腐蚀,而且它的静穆沉古的色调、奇幻的纹理,任何木材郡不能比拟。我国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已经认识和使用这种木材,时称“紫木丹”。西晋崔豹著《古今注》记载:“紫木丹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据说,欧美国家也非常看重紫檀,常用来做一些小巧的贵重器物,因为他们找不到大的紫檀,19世纪,欧美人士到北京,目睹种种紫檀大器,非常惊讶.方知紫檀之精英尽聚于北京,于是多方收买,运送回国,由此便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了经久不衰的紫檀工艺品收藏热。二是这种木材得之不易。紫檀为常绿亚乔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据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介绍,紫檀是豆科植物中之一属,约有15种,主要产于南洋群岛的热带地区,其次是柬埔寨和越南、泰国的东南部,即《古今注》中所说的“扶南”。我国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亦有生长,品种仅紫檀、蔷薇木两种,并且数量也不多。

据查,东汉以来从“扶南”进口的紫檀木,亦属“蔷薇木”科。这里,顺便交代一下:19世纪以来,西方人士之所以频频来中国,收买紫檀器物,不仅仅是因为迷恋中国的木雕工艺,而且更有鉴于明末清初,全世界所产紫檀木的绝大部分都汇集到中国,分储于北京、广州。这种状况实际上是明代皇室屡屡派官员,去南洋大规模采办所致;及至明末,南洋群岛所产紫檀木,几乎被采伐殆尽。由于采伐过量,紫檀木一时难以复生,来源枯竭,这也是它为世界所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我们所知,西方人士向有到中国来收购珍贵木雕器件的习惯,大的器件运回去困难,于是转向中小器件,其中包括柜门、饰件等有花纹者,这股风一直延缓到今天。

明、清两代是我国小件雕刻艺术的兴盛时期,紫檀木雕的小型摆件、文房用具也应时而出,并且很快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青睐。

花梨木

花梨木有两种,明代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介绍:其一为“花榈木”,乔木,产于我国南方各地;其二为“海南檀”。落叶乔木,产于南海诸地,“二者均可作高级家具”。

花榈木是明以前制作家具的传统佳材,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就有“榈木出安布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紫,性坚好”的记载。

海南檀为海南岛特产,据侯宽昭主编的《广州植物志》介绍,海南檀“喜生于山谷阴湿之地,木材颇佳,边材色淡,质略疏松,心材色红褐色,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于雕刻和家具之用”。说海南檀“边材色淡”,其实为“边材灰黄褐或浅黄褐色”(成俊卿《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因此,业内人士都将海南檀习惯称之为“黄花梨”。黄花梨木材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因此成为明清两代名家雕刻和考究家具的主要选择材料。

最近二十年,业内人士又将花梨木细分为新、老两类。老花梨木即黄花梨木,它的特点是心材红褐至深红褐,或紫红褐色,深浅不均,边材灰黄褐或浅黄褐色,心材、边材区别明显;色泽鲜艳多变,质地坚硬。新花梨木多紫红褐色,心材、边材区别不明显,它的纹理不如黄花梨生动,变化也小。

明清时期的花梨木器具,多为黄花梨。现在则大量使用新花梨木;新花梨木系广东木材商首先推出,产地不详。

花梨木的色彩、纹理别具一格。匠师们在雕刻、制作器物时,为突出其纹理所表现的自然美,往往在造型上多下功夫,而不多雕饰,甚至通体光素,因此,总给人以柔和、文静的感受。

鸡翅木

鸡翅木是比紫檀、花梨更为奇缺的一种木材,又称杞梓木。

它的纹理酷似鸡的翅膀,故名。清初文学家屈大均曾在《广东新语》中介绍,说这种木材,有的白质黑章,有的色分黄紫,斜锯木纹呈细花云。子为红豆,可作首饰,因之兼有“相思木”之名。

按北京木雕匠师的说法,鸡翅木也有新、老之分,新者木质粗糙,紫黑相间,纹理浑浊不清,僵直而无旋转之势,木丝有时容易翘裂起茬。老鸡翅木肌理致密,紫褐色深浅相间成纹,细看酷似鸡翅。尤其是纵切面,木纹纤细浮动,具有禽鸟颈翅那种灿烂闪耀的光辉。清中期以后,家具、雕件用老鸡翅木的甚少,新的则一直到目前还在使用。

陈嵘先生在《中国树木分类学》中指出:“鸡翅木属红豆属,计约40种,在我国生长有26种。”由于这种木材的纹理与紫檀、花梨比较,另有独特魅力,所以匠师们拿到手之后,都先反复推敲,尽可能把最优美的纹理、色彩用在表面,以增添器具和作品的艺术韵味。

鸡翅木多用于家具及其构件。单一的摆设艺术作品,用鸡翅木的则很少见有。

铁力木

铁力木又称“铁梨木”,产于我国广东、广西两地。这种木材质地坚重,色泽、纹理与鸡翅木相差无几,不仔细看很难分辨。

由于铁力木在几种硬木树种中长得最高大,价格相对而言,比较低廉,所以,有些鸡翅木家具的个别构件就用铁力木伪充,过去甚至有木材商用它冒充鸡翅木出售。不过,明、清时期用铁力木做家具装饰的,已比较普遍,它也不失为一种珍贵的木材。《广东新语》谓“广人以作梁柱及屏障”;《南越笔记》有铁力木“至吴楚间则重价购之”的记载;《广西通志》则介绍:“广东有用为制造桌椅等家具,极经久耐用”,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铁力木是大常绿乔木,原产东印度,树干直立,高可十余丈,直径达丈许。它与鸡翅木的区别是花纹相似,但比较粗;而且,心材暗红色,髓线细美。

榉木

榉木属榆科,落叶乔木,高数丈。据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榉木产于江浙者为大叶榉树,别名‘榉榆’或‘大叶榆’。

木材坚致,色、纹并美,用途极广,颇为贵重。其老龄而木材带赤色者,特名为‘血榉’。”

明、清时期,尤其是民间,用榉木雕制家具的有很多,因为它有天然的美丽大花纹,层层如山峦重叠,苏州木工称之为“宝塔纹”。匠师们在器具构件(如椅靠,床榻的门罩、围板等)上,往往以自然的宝塔纹为底衬,浮雕图案,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罗汉床上的一块高浮雕围板,两条对称的螭虎因为有“宝塔纹”衬托,那种凌空飞举的动感就跃然于画面上。

红木

在硬木当中,红木的木质仅次于紫檀,但红木产量高,得之比较容易,所以不如紫檀贵重。

红木属豆科,紫檀属。产于我国广东、云南及南洋群岛。木材的花纹美观,它的边材比较窄,呈灰白色;心材红褐。老红木近紫檀,但色泽较暗,颜色较淡,不及紫檀坚实。

新红木颜色黄红,有花纹,像黄花梨木材。红木久露空气中,则变为紫红色。它的年轮纹为直丝状,鬃眼比紫檀木大,色似枣红。

红木也多用作家具和雕刻工艺品。

乌木

乌木坚实如铁,老者纯黑色,光亮如漆,又称“黑檀”。世人誉为珍木。

乌木为常绿亚乔木,产于南亚、东南亚,我国云南省、海南岛也有生长。

乌木的材质致密、均匀。坚硬、分量重,人水不沉,且耐磨损。新伐木材为乳白,在空气中逐渐变为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心材黑色。它的年轮不明显,木射线很细。色浅处,纹理也美。

黄杨木

黄杨木是明清时期雕刻工艺常用的一种木材。黄杨木,它那蛋黄一样的色彩,金灿灿的,非常悦目。木纹或直或斜,有光泽,材质很光滑,结构细致,虽坚实,进刀加工容易,所以被普遍用于刻印和制作饰件。清代,更有众多艺匠用黄杨木来雕琢各种形态的艺术作品,如各种人物、动物形象,笔筒、衣冠架等等。

黄杨木属于常绿灌木,因其难长,据说每年只长一寸,有“千年矮”之称,所以无大料,只能用来制作小件雕刻。

楠木

楠木属樟科,常绿乔木,产于我国中南各省。《博物要览》记载:“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南方者多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纹美。金丝楠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镝烁可爱。楠木之至美者,向阳处或结成人物山水之纹。水楠色清而木质甚松,如水杨之类,惟可做桌凳之类。”

楠木的结构细,纹理直而美,虽坚,但容易加工。它的耐水性较强,切面光滑,又具有香气,所以也不失为一种珍贵的木材,常被用来建筑重要场所,如宫殿、楼阁以及佛道神具和神像,如名闻中外的宋代真珠舍利宝幢,它的主体就是用楠木构作的。

宝幢上,8只木狮形象生动,神态各异;佛祖、天王、天女、金刚等17躯造像也个个刻画入微,充满活力。这件通高122.6厘米的珍贵的宗教艺术品,雕镂精美之致,藏于苏州瑞光寺塔“天宫后”,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蚀,艺术形象栩栩如生,毫不走样,在很大程度上就有赖于这种质地优秀的木材。

瘿木

瘿木不是树种名称,但在传世的古代木雕作品中,常有用瘿木制成的笔筒及其他器件。这些东西,当时颇受文人和道家们的欢迎,所以就很引人注目了。好的瘿器,显得古雅润拙,还价值连城。

说到瘿,它其实是树木受伤后形成的大包,像人身上的疤,那是木质增生的结果,而瘿周围的木质,总有旋转的细密花纹。

由于有这两个特征,古人十分欣赏,就常常将它从树木的躯干上取下,制成各种器具,其中最常见的便是笔筒。

现在工艺木匠所称说的“瘿木”,乃瘿结剖开后的木片,其纹理绞曲美观,常用来作装饰用材。常用的瘿木有楠木瘿、桦木瘿、榆木瘿、黄花梨瘿等,因质地不同又有“软瘿”、“硬瘿”之分。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珍贵木材,其他的如:樟木、龙眼木、沉香木、椴木、楷木、影木、桃花心木等,也深得匠师青睐,雕成作品后,也很受欢迎。

二、雕刻技艺鉴析

木雕技法的运用是否娴熟、得当,关系到艺术作品创作的成败得失,也是鉴赏、收藏木雕工艺品必须了解的。这里,我们对木雕的一些主要技法要求,作点分析,因为,这些技法既运用于木雕,也适用于竹雕、牙雕以及玉雕、漆雕等工艺,是被雕刻工艺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

阴刻

阴刻是相对浮雕而言的,所以又称“沉雕”。阴,凹进去的意思,阴刻出来的文字、画,都呈凹状;古代中国在没发明毛笔之前,文字就都是用刀刻出来的,刻在竹片、木片和石板上。画亦如此。

“刻”与“划”的概念不一样。

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用毛笔写在纸上,都是划的动作。当然,用刀也可以在纸、木、石上划出一道道浅痕.但这种浅痕,反映不出字的按、捺、勾、勒,反映不出画的生动与韵味。

阴刻的字画,则应该出神入化地将字、画原应该体现的美感和魅力表现出来。

阴刻的字,在印章篆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清以来,艺术流派纷呈,其影响所至,在木刻、竹刻、碑刻上都有生动的反映。

阴刻的画,在木雕中多施于围屏和窗门,画的内容多为梅、兰、竹、菊。在复杂的纹饰图案中,局部也有所反映。阴刻在竹雕作品中应用得比较多,如臂搁、笔筒上,并为此产生了一些名家,如清中期嘉定派的周灏。周灏,号芷岩,或作芸岩,又号雪樵髯痴,人称“周髯”。周芷岩精于书画,在刻竹过程中,以刀代笔,将书画刻于笔筒、臂搁之上,表现出深厚的阴刻功力。他所刻的梅兰竹菊、人物、山水或树石,深浅浓淡、勾勒烘染,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画所不能到者,皆能以铁笔表现出来”,在当时名震四方,作品甚丰。

浮雕

浮雕,指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是在平板材料上,表现立体层次的一种雕刻技法,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果。因此,浮雕形象往往还表现出背景环境,但只能正面观赏,像立体图画。

浮雕作为一种应用范围很广的造型方式,又有浅浮雕和高浮雕之分。

浅浮雕属于阳纹雕刻,介于高浮雕和薄地阳文雕刻之间(注:薄地阳文雕是一种雕刻厚度最浅的一种阳纹雕刻,深度仗0.1~0.2厘米之间)。上品的浅浮雕,应该具有流畅的线条及清淡、雅净的艺术效果。

高浮雕是介于镂雕和浅浮雕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空间感,能表现多层次的题材。浮雕的构思多取画稿的形式。有些高浮雕,甚至在事先采用泥塑的形式,体现构思效果。所以,一件浮雕作品拿到手,首先看它凸起的形象有没有艺术效果,线条流畅与否。其次,应该注意它的“地子”。即形象下面的“地”的平面,“地子”不能深浅不一、乱七八糟。第三,如果是高浮雕作品,还必须注意图像之间的前后关系(层次)、穿插关系和遮掩关系是否协调。

圆雕

圆雕属于立体雕刻。圆雕的作品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周观赏的、完全立体的一种艺术品。这样的作品,随着观看点的不同而改变形态,而且每一个角度都具有完美的立体感。

传统的雕刻工艺中,人物和一些动植物的艺术形象,往往都采取这种表现手法。

圆雕的构思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势造型”,即根据木材的形状,进行主题和人物(动植物)动态的安排。这种情况适用于木材本身的自然形态、肌理都富有一定的美感,木质的美感启发匠师的构思。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的许多木雕优秀作品,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从构思的角度分析,因势造型与玉雕工艺中的巧色巧雕很相似。

另一种情况是先有构思、构图,然后根据需要。选用适当的木材。两者的结合并不紧密。

观赏圆雕作品,尤其在观赏圆雕人物形象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面相、眼神、身段和衣褶线条的刻画。

面相、眼神应该逼真,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