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竹刻、木雕、漆器鉴赏及收藏
6992300000014

第14章 木雕(7)

中国传世木雕作品中,人物造型所占比例很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佛教造像。木雕人物的面容、服饰,各个朝代也不一样。唐代的雍容大度,宋代的儒雅,明代的沉稳大方,清代的灵秀、夸张,这不光表现在竹木工艺品的雕刻中,其他工艺美术领域也大抵如此。我们在鉴别时,也可以作一些横向的比较。佛教造像发展到清代,则注重反映佛的庄严相,在装饰上多以香樟木为原料,外施贴金,所谓“佛施金装”,给人以既处世又超然法界的感觉。这时,北方还出现密宗的木雕神像,如千手于眼佛、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等,很引人注目。

(3)木料的新旧和“包浆”

在对作品断代时,当然还要考虑有以新充旧的因素存在,即仿品、赝品混迹于内。识辨仿品、赝品,当然可以通过与原物对照,以及通过对雕工、造型、纹饰等方面的鉴析来达到目的,但是,检验作品所用木料的新旧和“包浆”真伪,也必不可少。古木雕作品,经过一、二百年的存放和摩挲,已经十分干燥。

拿在手里掂一掂,手感应该是比较轻的,同样的木料如果是新材,手感就不一样。

古木雕作品,它的表面应该“覆盖”着包浆。包浆是作品经过人们不断的摩挲,以及空气、湿度、温度对它百多年来天长日久的风化、腐蚀而自然形成的一层带有光泽的保护层,作品的年代愈久,它的包浆也愈厚。新仿的作品,一般都不存在包浆。

投机商人想以新充旧,或者做假,就将仿品强行抛光,或者索性在表面上蜡或涂上油脂类物质,冒充包浆。但是,假“包浆”往往光泽强,火气重,细细察看便可知晓。再说,百年包浆的质地非常细微,粘附性也强,没有层隙存在,用手指甲轻剔。剔不出屑粉;假包浆就经不起这样的“侵袭”。

四、作品的款识

木雕作品虽然源远流长,然而,明代之前的,基本都没有年款和作者款识。

明、清时期留下款识的作品,都是小件雕刻艺术珍品,而旦数量很少。传世的、流传于民间的更少。因为,这些艺术珍品与同一时期的竹雕艺术一样,都属于一种文人艺术。作者作为著名的雕刻家,既精于刀法,又擅长书画,不可能创作许多作品,而后人为谋取暴利或抬高自己作品的身价,刻上名人款识,这样的作品也遗存至今。所以,今天收藏爱好者倘若接触到那些镌刻名人款识的作品,务必小心谨慎,多从刀法、造型和艺术性上考虑,不能盲目相信。

多年的收藏实践,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称得上艺术精品的,并不局限于明清两代,也并不局限于嘉定派、金陵派成名人物的作品。嘉定、金陵派所出作品基本上都是艺术小件雕刻;明清时期的艺术雕刻,除了上述两派之外,名家名手也有不少,有的落款,有的不落款。我们还是以多务实、少求虚名为好。再说,木雕作品的种类众多,不框限在艺术小件之中,木雕的地方艺术流派纷呈,竹雕、牙雕无法比肩,我们的收藏视野完全可以拓展得更为开阔一些。

五、木雕品种及收藏保养方法

当前民间收藏的古代木雕作品,大致可分为文玩清供、古家具装饰和古建筑饰件等三大类。

文玩清供

这是民间木雕作品收藏的主要内容,多指小型文房用具和案头工艺摆设,如笔筒、臂搁、花插、印匣、砚盒、小瓶、小盒、杯、盅以及雕像等。

作为木雕小品,文玩清供的出现可以分隋唐、明清两个时期。

隋唐时期的文玩清供,主要是文具、屏扇、手杖把、尘尾柄、剑鞘等,雕刻技法虽比明清时期的要简单一些,没有深浮雕、镂空手段,而且刀凿并用,但也雕刻得十分精致,纹饰题材集中于瑞兽、龙、凤、虎、狮、禽、鸟等图案造型。所用木材多系紫檀、黄杨。

明清时期,竹雕艺术空前繁荣,嘉定派、金陵派率先涉足木雕领域,将竹雕技艺和创作的内容引入木雕小品制作中,如:明代的朱小松擅长刻竹,也巧雕紫檀、香木图画,作品有灵气,意旨很精妙;明代金陵派创始人濮仲谦更属竹刻、木雕双兼的高手。

到了清代,凡竹刻大师,尤其金陵、嘉定两派的传人,几乎都竹木兼工,吴之蹯、施天章、封氏家族和潘老桐等人,都有佳作传世。这些雕刻者不是以雕刻为谋生手段的工匠,而是具有学识的一些文人或具有文人气质的雕刻大师。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雕刻的作品也基本上都是文人用具和圆雕人物、动物形象,并且自己构思形式和内容,凭借深厚的雕刻技艺,自己运刀,精心操作,这样就给当时的木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致使它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这样的作品也因此具有典雅、细腻、形神兼备的特点,而成为艺术欣赏佳制。

明清时期,在嘉定派、金陵派文人雕刻的带动下,木雕领域盛行小件工艺品的创制,其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一个时代,同时也为今天我们的民间收藏,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明清木雕小件是当前海内外收藏的热点。收藏爱好者在运作中,应该特别注意藏品的艺术“含金量”。因为,明清木雕小件中,文人雕刻与一般艺匠的雕刻不一样,前者的作品尽脱匠气,造型或画面注重意义的表达,甚至笔、纸不能表达的.以刀代笔也能显露出来,后者就达不到这种境界。因此,两者的市场价格也大相径庭。收藏界也历来将两者明确区分开来,认为明清时期具有浓郁的文人书画意韵,艺术表现力又强的木雕佳制,是高雅的艺术欣赏品,并冠以“文人木雕”的称号,其余的则称之为明清木雕工艺品。

古家具艺术装饰

家具装饰是木雕艺术的又一表现领域,自古以来.艺匠们于八仙桌、太师椅、柜橱、梳妆台、大花床、盆架以及婚嫁喜事器物,乃至祖宗牌位上,雕神仙、刻故事,或狮、象、龙、凤,或吉祥如意、福禄寿喜,不仅唤起人们的美感,同时也体现出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民俗文化内涵。因此,从广义上去理解.这些装饰化的古家具是值得收藏的;收藏它,也是收藏一种文化,收藏历史。然而,从目前中国民间收藏的现状看,附属在家具上的木雕作品收藏,还没有真正形成气候。究其原因,家具与木雕艺术品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况且中国民间的收藏总以小件工艺品为主流,以收藏把玩、摆设为传统方式;收藏者的家居面积通常都不很宽敞,摆放一件与环境、与时尚不相适宜的古旧大家具,无论怎么说,都不可能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

我们在前面介绍木雕材料时,提及西方人士向有到中国来收购珍贵木雕器件的习惯,大的器件运回去困难,于是转向中小器件,其中包括柜门、饰件等雕有精美花纹者,这股风一直延续到今天。20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曾结识过一些来沪留学的欧美、澳洲学生,在他们的寓所常常能看到从古旧市场淘来的旧家具装沛构件,如雕镂精致、木质优良的床榻围栏、圆墩、屏风,甚至还有架子床的楣板、床牙。大约也从那个时候开始,紫檀木家具、精丽的古屏风,古代座椅,也纷纷在海内外拍卖市场登台亮相;国内古旧市场,诸如雕花柜门,刻画围栏,座屏、插屏、挂屏之类的明清时期的家具装饰,也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对象。

因此,如上所述,关于古家具装饰的收藏,现行的内容实际上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用贵重木材精心雕琢而成的中小件家具,如雕花大椅、雕花坐墩、各种古屏风。

雕花大椅,又称“床式椅”。这类座椅的形体一般都比较大,坐面以下采用床榻做法,多用弧腿蓬牙、内翻马蹄的形式,突出稳重、大方的特点,明代《遵生八笺》有“默坐凝神”,坐其上“宽舒可以盘足、后靠,使筋骨舒畅,气血流行”的记载,椅背上置一宽厚横木作枕头,说的就是这种椅子。雕花大椅有“宝椅”、“仙椅”等几个品种。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提及的“元螺钿椅”,谓之“大可容二人,其制最古,乌木嵌大理石者最称贵重,然宜须照古式为之”。也当属此列。

床式雕花大椅多出明代,“苏作”工艺。

就体现出“苏作”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的典雅风格。这张紫檀束腰荷花宝椅,围子由后靠背、扶手构成,靠背雕有4朵荷花及荷叶,背上枕头处巧妙而自然地刻上一柄荷叶,其扶手、牙于、椅腿、托泥以至椅前的脚踏,无处不被精雕的荷花、荷叶、荷梗、藕、蒲草所覆盖,密不露底,且刻工圆浑,打磨光滑。不失为明清雕花大椅的经典之作。

雕花坐墩又称“绣墩”或“鼓墩”。现在民间遗存的木制坐墩多为圆形,个别也有方形的。明清时期,“苏作”、“京作”都有制作,“京作”紫檀、花梨木、红木雕花坐墩,尤其受收藏者青睐。

“苏作”、“京作”和“广作”是明清家具制作的三大流派。“苏作”坐墩多仿花鼓形式,两头各做出弦纹一道,雕出象征钉鼓皮的钉帽,既简单又美观。“京作”坐墩很看重纹饰和雕工。雕刻古代铜器花纹,是“京作”的特点,明代多雕刻夔龙、螭虎纹,清代的没了螭虎纹,但古铜器上的其他纹饰,如蟠纹、夔凤纹、兽面纹、雷纹、蝉纹、勾卷纹相继出现。中的花梨木圆墩,用虬纹、蝉纹组成的镂空纹饰,文静、典雅,当是清代木雕的精品。

古屏风屏风最初用以挡风、遮蔽和分割厅堂空间,西周初期就有制作,后来随着屏风的普遍使用,品种不断发展,还出现了纯装饰性的陈设品。论其种类,古代屏风有地屏风、床上屏风、桌屏风、炕屏风、梳头屏风、灯屏风等等。论其型制,又有落地屏风、带座屏风和挂屏之分。

落地屏风即多扇折叠屏风,又称硬屏风,扇数成双,最多可达数十扇。

带座屏风是把屏风腿插在底座上,又称软屏风,扇数成单,3、5、7、9各数不等,小件的多属桌屏、炕屏之类;大件的都带框。独扇的带座屏风,称之为“插屏”。插屏底座和多扇屏底座不同,它是在两纵向木墩上各竖一立柱,两柱之间用两道横枨连接。两墩中间前后两面,镶雕花披水牙。两横枨中间,镶雕花绦环板。屏面则插在两立柱之间。插屏以双面为好,既起遮蔽作用,又是一件赏心悦目的陈设品。现在民间收藏的古木雕插屏,有不少都雕刻山水风景,由于画面层次分明,由远及近,虽置身于室内,却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

目前民间流传的古代插屏,做工最精、质地最贵重的当推“广作”插屏。“广作”插屏用紫檀或花梨木一种木材制作,讲求木性一致,用料也大器,不作拼接而以一木挖成。雕工以深浮雕、透雕为主要特色。从画面内容看,明代的多为人物、山水风景,清代的有用象牙、镙钿镶嵌成的图画,都属精品类收藏。

挂屏始出于明末,它是一种悬挂在墙壁上的屏风,一般成对或成组,如4扇一组的称“四扇屏”;还有居中一扇,两边各挂一对的。屏面内容多花鸟、山水。

传世的木质屏风,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民间收藏更看重其中的雕镂屏风、书画屏风。书画屏风前已述及,是指于屏风上刻画图像或书法的屏风。雕镂屏风则透雕各种纹样或图案,反映战国时期的漆彩木雕座屏,高15厘米,长也仅51.8厘米,小巧玲珑之致。屏框内透雕的凤、雀、鹿、蛙、蛇等大小动物51个,个个形象生动,雕工之精、工艺水平之高,令人惊叹,加彩后更妙趣横生。

其二,用贵重木料雕琢而成的古家具饰件,如罗汉床的围板、围栏,架子床的门围子、楣板等。

这类古旧木雕,在海外比较看好,即使用来装点居室,也古趣盎然,非常别致。

床榻的围板、围栏,架子床的门围子,最好成套购置(床除外),这也符合以陈设代收藏的民间收藏习惯:

古建筑艺术饰件

这里所介绍的古建筑饰件,是指装饰采用的木雕构件,如梁架、月拱、雀替、牛腿拱、檐条、柱板、华柱、门雕和窗扇(窗棂、窗饰)等。图案纹样有卷草、方胜、铜钱纹、米字纹、字纹、回纹,牡丹、松、竹、梅、兰、山茶花、石榴、柑橘、枇杷、荔枝,以及龙凤、麒麟、狮子、虎、八仙、老寿星和戏曲人物、民间故事中的寓意吉祥的场景。雕刻呈多种手法,如浮雕、浅刻、镂雕、透雕以及立雕、通雕等。

这些古建筑饰件,我们在参观宗教寺庙、帝王宫殿和达官贵人的府第时,都不难看到。由于现代化的居宅中,一般都不需要用木雕给予结构的美化,因此这些古建筑饰件作为古代艺术的一个门类,就逐渐成为文物,被世人所珍视和保护,有的是连同整个庭院、整个居住区被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保护了;有许多则在旧居拆迁时,被肢解为一个个完整的构件,为民间所珍藏。我们这里所介绍的属于后者。从目前来看,民间收藏的古建筑饰件,主要是门雕和窗扇。因为这些板块形的木雕作品,如本书前面介绍徽州木雕时提及的8扇莲花门,每扇门的上额花饰到绦环板。再到裙板,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诸如此类的门扇,如果保存完好,即便用到现代建筑环境中去,恰到好处,也平添一份古雅的清韵;有的窗饰用来装点单扇窗口,别有一番情趣。古建筑中,有许多窗棂、花板,甚至镂空绦环板。

雕镂都很精美,现在有不少收藏者把它当作壁饰,挂在墙上也极富艺术品位。这种以艺术欣赏、美化居室替代保存的收藏形式,正在民间逐步蔓延。

以上的介绍,我们是想让广大爱好者注意:古木雕作品在民间收藏中,真正能形成规模或深受欢迎的还是文玩清供;少数雕镂精美的中小件贵重家具及其饰件,少数精致的建筑装饰构件,也有潜在的收藏价值。中国的木雕发展到明清时期,文玩清供精品迭出,反映了木雕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这也正是木雕文玩清供经常出入拍卖市场的根本原因。因此,以明清时期文玩清供为代表的木雕珍品,作为中国木雕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晶,应该引起收藏爱好者的高度重视;收藏它就是收藏艺术,就是收藏历史。

优秀的木雕作品,它的价值很可观。

然而也应该看到,这些艺术品毕竟以木材为创作的原材料,一般不油漆。所以,如果我们不用心思去保护,这些艺术品就容易遭受虫蛀、霉变乃至爆裂的厄运。

这里所说的虫蛀,指各种蛀木虫(包括白蚂蚁)对收藏品木组织的破坏,外观表现为作品局部地方的木质酥软,甚至蚀变为聚集的细粉。防范的办法,一是经常拿在手里摩挲,既可以随时观察。长年累月它的外表也就形成了一层保护层——俗称“包浆”。二是采用化学方法,即利用置放杀虫剂或樟脑等药物,防止虫害。

木雕艺术品的霉变(出现霉斑)、爆裂,都是置放环境不良引起的。长期受强烈光线(太阳光、灯光)照射,导致水分骤失,就引起干裂。过于潮湿、阴暗,则招致霉菌的粘附,产生霉斑。因此,木雕作品应该摆设在通风良好的背光处。如果出现霉斑,须及时擦除干净,并作适当的消毒处理。

除此之外,木雕艺术品虽然有木质纤维,但由于它纤巧精致,也经不起猛烈的碰撞和跌落,迁移时也务必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