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竹刻、木雕、漆器鉴赏及收藏
6992300000015

第15章 漆器(1)

一漆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漆和最善于用漆的国家,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发现漆液不仅具有很强的黏性,还具有美丽的光泽,因此将它用于生产工具的粘连、加固,继而涂刷于生活日用的陶器、木器上。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又进一步发现了精制漆液之美和它的装饰价值,于是开始用漆来髹涂和装饰器物。

用途广泛、花色繁多的漆器及漆工艺品就这样诞生了。延绵数千年的制漆业,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神奇瑰丽、珍贵无比的漆艺精品,这些漆艺品成为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在世界物质文明史上也有它重要的地位。

一、漆液与“漆”字

漆液系漆树上分泌出的一种液体,半透明,呈灰乳白色,遇到空气氧化后便呈黑色。漆树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越南、朝鲜、日本、泰国、印度等地,尤以中国分布最为广泛,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陕西、河南等省。漆树为落叶乔木,喜阳光,生长快,五至十年即可开始割漆,割漆的季节在每年的四至八月份,以三伏天割下的漆质最佳。割漆的方法,是用刀将漆树皮切口,插入竹管,外导漆液流入桶中,这种流出的漆液即天然生漆,俗称大漆。

关于“漆”字有多种解释,但说法相近。史树青先生解释为:漆字的本义是漆水,《说文解字》水部谓:“漆水出右扶风杜陵(阳)岐山,东入渭,从水声。”因此,“漆”应该是水名,“至于漆的本字,则应写作。《说文解字》部:‘,木汁,可以髹物在古代,以漆漆物,称之为“髹”,用漆绘制图案纹样,称之为“饰”,髹饰”二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巾车》:“车,蔽,然衤冥髹饰。”

,从木,象形,如水滴而下也。’”史树青:《漆林识小录》,《文物参考资料》,1957(7)。所以他认为,漆字上部从木,左右各一撇,像用刀切破树皮,以竹管外导,下部从水,像木汁流出状。沈和钧先生也认为,字是个象形字,上部从木,中间左右各一撇,是从树干斜伸出的两条导管,下部从水,表示有乳汁流出,这种流出的乳汁便是漆液。

二、漆的性能

生漆是由漆酸(漆酚)、含氮物质、胶质、水分等构成,漆酸是主要成分,漆酸与空气接触后即起化学变化,表面开始变成赭色,逐渐变黑色。生漆可以直接调灰料、调漆糊,用以做漆胎,还可以经过加工提炼调制成多种色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色彩斑斓的漆器,其色彩是用熟漆和金属氧化成分的各种色料(即矿物质)配制而成。熟漆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只要滤清生漆内的杂质,然后将生漆内的水分除去30%即可。

漆液髹涂到器物上干燥后,具有坚固、耐用、防腐、抗热、耐酸的性能,所以有相当多的埋藏地下几千年的出土漆器,即使木胎朽烂无存,漆皮仍然光亮如新。用提炼调兑好的各种色漆涂饰花纹,推光,漆面会焕发出绚丽的色彩,泛出变幻无穷的美丽光泽;利用光滑的漆面再贴嵌上金银螺钿等,更有锦上添花之妙;用漆反复髹涂至一定厚度,又可以雕刻出各种美丽动人的图案:这就是漆液的魅力和漆艺所具有的神韵。我们的祖先正是利用漆的这种优良性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漆器艺术,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漆器珍品:一部漫长的漆工艺史不仅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也展示了我国漆器工艺发展的艰难历程,我们将随着这部富有神秘色彩的画卷的展开,去探索那绚丽多彩的漆艺世界。

三、漆树的种植

漆的用途广泛,对其需求量很大,因此漆树便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远在夏禹时,生漆就被作为贡品,如《尚书·禹贡》中记有兖州、豫州贡漆。兖州,今山东省西北部以及河北省的东南部;豫州包括河南省及湖北省北部。可见漆树在上古生产之普遍,生漆已成为贡品。其实,当时的贡品就是一种征税。在周代,漆树是重要的经济林木,并纳入林业管理规划之中,政府设有专官管理,如战国时哲学家庄周“尝为漆园吏”。《史记·庄周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漆园吏:《周礼·地官·司徒》载师条云:“惟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从这可看出,漆园置吏,以司其事,显见这是官营的事业,归国家掌握,此项传统,一直保存到汉代。虽然史书对此少有记载,但却有物证。例如在明代王常所编著的《秦汉印统》和《金石索》卷五“金索印玺之属”中,载有“漆园司马”“常山漆园司马”两枚汉印。而民间产漆,政府又课以四分之一的重税,说明漆林利益的优厚。到汉代还流传着“陈夏千亩田,与千户侯等”的谚语。这就是说,当时私有千亩漆收入的富豪之家,就相当于一个千户侯;有千件漆器、千桶漆者,其财富也相当于千乘之家的公侯。《史记·货殖列传》。

说明漆的生产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重大意义。又据《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中记述:“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父重,字君六,世善农稼,好货殖……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这些都是大规模的私营漆园。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其辋川的地主庄园内,就设有“漆园”,今所传宋代郭忠恕所绘《辋川图》卷,图中漆园、椒园等,就是当时种植的经济作物。北宋末年著名的“漆园誓师”,就是描写当时流落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县)一个大漆园主家做雇工的方腊,在漆园内号召贫苦农民揭竿而起,反抗宋徽宗的黑暗统治和压迫的经过。

明清两代,政府对漆树的种植和管理也十分重视,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在南京东郊建立皇家漆园、棕园、桐园,种漆、棕、桐树各千万株,以建造海军战船:今南京孝陵卫东仍有明代这三处园林的遗址。陕西省平利县的牛王庙,也保留着清代对漆林管理的碑文。由此可见,漆树自古以来就被作为经济作物加以种植,在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漆工艺之所以经久不衰.实得益于丰富的漆林资源。

二分类及制作

一、中国第一部保存下来的漆工专著《髹饰录》古代有关漆的使用和漆器的制造的著述极少,第一部专著是五代朱遵度写的《漆经》,惜已失传。现存惟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是明代黄成撰写的《髹饰录》,为我们研究古代漆器的种类、工艺技法以及漆工艺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系统而又翔实的基础资料;黄成,号大成,安徽新安平沙人,又称黄平沙,是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的一位名漆工。《格古要论》及《清秘藏》称其剔红技术匹敌官营果园厂,被称“一时名匠,复精明古今之髹法”《髹饰录》杨明原序。。《髹饰录》全面叙述了自尧舜以来到明代漆器髹漆的各种技法,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此后在明天启五年(1625),浙江嘉兴西塘名漆工杨明(号清仲)又为这部著作撰写了序言,并逐条加注.使得《髹饰录》的内容更加完备、丰富。

《髹饰录》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把漆器共分为十四类,即质色门、纹匏门、罩明门、描饰门、填嵌门、阳识门、堆起门、雕镂门、戗划门、文扁斓门、复饰门、纹间门、裹衣门、单素门。

《髹饰录》一书为古代漆器的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完全按照他的分法,未免过繁、过细。当代中国漆器研究专家王世襄先生以黄成《髹饰录》为主要依据,在分类上作了一些适当的删节归纳和调整变通。他把古代漆器的分类以明清最为常见的分类归纳为:一色漆、罩漆、彩绘、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包括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共十四类。王先生在分类时强调,集多种髹法为一体是明清漆器的主要特点,因而把用两种或更多的技法集中于一器之上制成的漆器,依其主要的髹法归类。他所著的《髹饰录解说》,是我国研究传统漆工艺的必备工具书。

二、漆器的分类与制作方法

一色漆器

一色漆器,指通体光素一色,不加华饰,《髹饰录》中的所谓质色,就是指这种漆器本身质地的颜色。

一色漆器主要有黑、朱、黄、绿、紫等一种颜色的漆器。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一色漆器出现在原始社会,以后历代均有作品传世,以朱、黑、紫三色最为常见。

《髹饰录》中把金漆也归到一色漆器类中,名曰“金髹”“浑金漆”或“贴金箔”。金漆的做法是在黄色、朱色、黑色等漆表面刷一道黏漆,叫做“打金胶”,然后把金箔或金粉粘贴上去。一色金漆常见的实物以佛像居多,也有漆匣、漆盘、漆碗、漆盒等。

罩漆

罩漆,相当于《髹饰录》的罩明门。其做法是在色漆或描绘完工后,上面再罩一层透明漆,因罩漆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名称。《髹饰录》主要将罩朱漆、罩黄漆、罩金漆、洒金等几种做法归入“罩明门”。

《髹饰录》描饰门中还有一种描金罩漆,也应归入罩漆类。“它的做法是:在黑、朱、黄等漆地上作描金花纹,花纹上用朱色或黑色勾纹理,最后罩透明漆,北京匠师分别称之曰‘金箔罩漆开朱’和‘金箔罩漆开墨。’”王世襄:《中国古代漆器》。

各种罩漆的特点,就在于它罩了一层透明漆之后,表面显得光亮润泽,花纹隐现,极为雅致。但因罩了一层透明漆,透明漆下的底漆颜色比不罩的要深一些。

罩金漆出现得较晚,以宫廷中的罩金漆实物较多。尤其到清代多用于帝后御用的宝座、屏风等,件器物也有用罩漆方法制成的。罩过的金漆在透明漆的下面透出金色的光彩,与“明金”差别较大,但罩漆的优点保护了金色不易退色或磨损。

描漆

描漆相当于《髹饰录》中的描饰门,包括描漆和描油等。

描漆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彩色漆来描绘花纹;描油,又称描锦,是以桐油代漆,调制出各种鲜艳的颜色绘制出花纹。

古代彩绘漆器有只用彩漆或只用彩油者,但更多的是二者兼施。先秦以前,漆器均为描彩漆,自汉代漆器出现油彩以后,油彩的使用日渐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艳丽和丰富多彩。明清两代,漆器上油彩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有的漆器花纹几乎全部使用了油彩。

描金

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一般做法是:在退光漆地上用朱漆或黑漆画花纹,待干后,在花纹上打金胶,然后将金贴或描上去。描金原料,有的只用一种金箔,故花纹金色如一。有的用两种或三种金箔,如用赤金、苏大赤金、库金,使颜色显现不同。利用这些颜色不同的金箔分贴不同的花纹,使金色花纹呈现出色泽的变化,犹如绘画之设色,《髹饰录》中称这种做法为“彩金像描金”。还有用漆灰堆出凸起的花纹后再描金或贴金的识文描金做法。

漆器上使用描金的做法,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2号楚墓中的彩绘漆棺,上面有用描金绘成的变形凤纹图案,表现出较为完美的描金技术,开创了我国描金漆器之先河。汉代以后,描有金色花纹的漆器多有发现,明清两代已成为漆器的一大种类。堆漆堆漆相当于《髹饰录》中的堆起门。堆漆,顾名思义是把漆堆积起来之意。堆漆包括“识文”和“隐起”两种做法。识为高起之意,所谓识文,就是用漆灰或稠漆堆画出高于漆面的花纹之后.不加雕琢。而加饰雕琢的做法称为“隐起”。这两种漆器都是用堆漆的方法做凸起的纹饰,再在堆漆的纹饰上加饰色漆。

西汉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的第二层套棺上的云纹轮廓线条明显凸起,色彩脱落,露出深色的线条,其物质究竟为漆灰还是油灰,还需作进一步分析,但做法与堆漆相同。长沙砂子塘木棺墓的棺木挡板上,其彩绘磬上的圆点谷纹,乃是用稠漆堆起,这是堆漆做法的最早例证,这种做法可能为西汉漆工的一种新兴的装饰技法。唐宋时期均见堆漆技法的使用,唐代堆漆的例证是保存在日本的鉴真法师雕像,其五官及衣纹凸起部分均为漆灰堆塑。到宋代,堆漆技法已渐臻成熟,在建于北宋初期的苏州瑞光寺塔内发现的真珠舍利宝幢座上,贴有供养人、宝相花及狻猊等花纹,均用堆漆方法制成。明清两代此种技法最为常见,尤其是堆漆与描金相结合,故有识文描金和隐起描金等名称。

填漆

填漆即填彩漆。其做法是先在漆器上阴刻花纹图案,然后在花纹内填入色漆,干后经磨平呈现出光滑平整的效果。按黄成《髹饰录》所讲填漆有磨显和镂嵌两种做法。杨明加注为:“磨显填漆,前设文;镂嵌填漆,后设文。”

“匏”是指漆器的最后一道漆,“糙漆”即匏漆前一道漆:磬显填漆,是在做完糙漆之后,未做漆之前,在漆地上用稠漆堆起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用所需色漆填平。这样通体均处于同一平面上,然后经打磨而成,因此可以说磨显填漆就是先堆后填的做法。

镂嵌填漆是用先刻后填的方法做成,即漆之后,直接在漆地上镂刻出低陷的花纹,填平色漆,经打磨3而成:此种技法在《遵生八笺》中有载:“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景物略》载:“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久愈新也。”以上两书所载,前者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后者是“刻成花鸟,彩填稠漆”,一堆一刻,两者最后同是“磨平如画”,即是《髹饰录》中填漆条讲到的磨显与镂嵌。

填漆实物最早的实例是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填朱漆斑纹地戗金山水花卉纹长方盒,盒面《柳塘图》空地细钩密密麻麻的圆点纹,圆点内填红漆,这是我国填漆技法的雏形,到明清两代填漆技法已相当娴熟。明代永乐年间的官办漆工作坊果园厂,就以生产填漆和雕漆器物最为出色。

雕填

雕填的做法是: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纹,然后沿着花纹轮廓勾出阴文线,在勾出花纹上的纹理之后,在阴文线内填金,实际上是一种把填漆与戗金两种方法结合到一块的新技法。雕填技法盛行于明清两代。

从现有收藏的明清雕填器看,许多被称为雕填漆器的彩色花纹,有的是刻后用色漆填成的,为真正的雕填做法,也有的是用色漆绘成之后剔刻阴线填金的。雕填在《髹饰录》中被称为“戗金细钩填漆”和“戗金细钩描漆”,这是根据两者不同的做法来命名的。

这两种做法虽有不同,但其外貌却十分相似,只有仔细审视才能分辨出来。现在文物业把两者统称为“雕填”。

螺钿

在古代,人们把螺钿叫做钿嵌、陷蚌或坎螺。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称之为螺填,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有螺钿之名,黄成在《髹饰录》中称它为陷蚌、坎螺等。螺,指的是嵌物的质地,钿是装饰的意思。徐铉在《说文》新附中说:“钿,金华也。”《集韵》也说:“钿,以宝饰物。”螺钿一名至今仍沿袭使用。螺钿漆器,即指取材于各种贝壳的天然色彩与美丽光泽的最佳部位,分层剥离和磨制后,根据设计图案需要,镶嵌于漆器表面作为装饰。镶嵌的螺片有厚有薄,故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称,因厚螺钿壳片较厚,硬度大,文物业又称之为“硬螺钿”。薄螺钿,因裁切精薄如纸,又谓之“软螺钿”。《髹饰录》中黄成称:“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即指薄螺钿镶嵌出来的效果而言。厚螺钿较薄螺钿精细密致的程度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