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二十四史-北齐书
6993000000002

第2章 文史英华(2)

二叔率领高归彦、贺拔仁、斛律金带着杨愔等匆忙进入云龙门。看见都督叱利骚,喊他过来,而他不肯,二叔就派人骑马将他杀了。开府成休宁拒绝开门,高归彦向他说明了情况,于是就进入开府。把杨愔等人送到皇帝的面前。长广王及高归彦在朱华门外等候。太皇太后来到昭阳殿,太后和废帝站在两侧。常山王用砖击头,到达殿前说:“臣与陛下都是骨肉相连。杨遵彦等想独揽朝政大权,自己作威作福,王公大臣以下,无不恐惧万分。他们相互勾结,构成祸乱,如不早加处理,对国家将来必定带来大难。我与高湛等以国家大事为重,贺拔仁、斛律金等珍视献帝所创建的事业,共同捉拿杨遵彦等,并将他们带进宫殿,没有敢把他们杀戮。我们擅自行动,有所过失,罪该万死。”这时,废帝默不作声,领军刘桃枝一帮人在台阶下护卫,按刀在地,抬头看着废帝,而废帝连斜视都不看一眼。太皇太后令他们放下武器,他们不肯。太皇太后又厉声说:“你们今天头将落地。”他们才肯退却。太皇太后便问杨愔在哪里。贺拔仁说:“一只眼睛已经出来了。”太皇太后悲伤地说:“杨愔有什么本领,留着他使用有什么不好!”于是,责备废帝说:“这些叛逆之人,想杀我的两个儿子,然后杀我,你为什么要纵容他们?”废帝还是不能说话。太皇太后既愤慨又悲哀,王公大臣都在哭泣。太皇太后说:“怎么能让我们母子接受汉族老妇的驱使。”太后向太皇太后拜礼谢罪。常山王不停地磕头。太皇太后对废帝说:“你为什么不安慰你的叔叔!”于是,废帝说:“天子都不敢为叔叔感到惋惜,怎么能替这些汉人感到惋惜呢?只求保住我的性命,我自己下殿,杨愔这伙人任叔叔们处理。”这样,杨愔被斩首。长广王因为郑子默以前说过自己的谗言,作诏书,所以先把郑子默的舌头从口里拨出来,然后斩断他的双手。太皇太后来到杨愔的尸体前,哭着说:“杨愔忠诚而招罪。”用金子为杨愔做了一只眼睛,亲自把它放进杨愔的眼窝里,说:“表达我的一片心意。”常山王也悔恨杀了杨愔。此前,有童谣说:“白羊头尾秃,羖羊历头生角。”又说;“羊羊吃野草,不吃野草远我道,不远打尔脑。”又说:“阿麽姑祸也,道人姑夫死也。”羊就是杨愔,“角”字就是用刀,“道人”是说废帝的乳名,太原公主曾经当过尼姑,所以说:“阿麽姑”,杨愔、郑子默、可朱浑天和都是废帝的姑夫。于是,就以天子的名义下诏,判杨愔等人的罪,罪仅限于一个人,全家老小都无罪。

废帝其人

(废帝高殷)天保元年①,立为太子,时年六岁。性敏慧。初学反语,于“迹”字下注云自反。时侍者未达其故,太子曰:“迹字,足傍亦为‘迹”岂非自反耶?”……文宣②言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欲废之,立太原王③。初诏国子博士李宝鼎傅之,宝鼎卒,复诏国子博士邢峙侍讲。太子虽富于春秋,而温开朗,有人君之度,贯综经业,有览时政,甚有美名。(天保)七年冬,文宣召朝臣文学者及礼学富于宫宴会,令以经义相质,亲自临听。太子手笔措问,在坐莫不叹美。九年,文宣在晋阳,太子监国,集诸儒讲《孝经》④。……后文宣登金凤台,召太子使手刃囚。太子恻然⑤有难色,再三不断其首。文宣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⑥语吃,精神时复昏扰。

《北齐书·废帝纪》

【注释】

①“废帝”句:废帝,即高殷,高洋长子,后被废为济南王,由常山王高演即位,是为孝昭帝。天保元年,即公元550年。天保,北齐帝高洋年号。

②文宣: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公元529年—559年),高殷之父,公元550年—559年在位。东魏时被封为齐王。建北齐后,用杨愔改定律令,连击柔然、匈奴,修筑长城。后荒淫昏乱,暴死于晋阳(今山西太原)。

③太原王:高洋次子高绍德。

④《孝经》:儒家经典。主张孝是德之根本,以不亏体、不辱身和扬名显亲等为孝的重要内容。规定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孝的内容,强调“以孝治天下”。

⑤恻然:悲痛的样子。

⑥悸:惧而心跳。

【译文】

废帝高殷在天保元年被立为太子,当时年仅6岁。他天性聪明而有智慧。开始学反语时,他在“迹”字下注说自反。侍从不知道这样注的原因,太子说:“迹字,足字傍也是‘迹’。难道不是自反吗?”……文宣帝高洋常说太子学到了汉人的根本性东西,不像文宣帝自己,想废太子,而立太原王为太子。开始时,下诏令国子博士李宝鼎辅佐太子,李宝鼎死后,再次下诏令国子博士邢峙侍从讲读经学。太子虽然年轻,却温和宽宏而开朗,有人君的风度,贯通综合经学,注意时政,名声很好。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冬天,文宣帝存宫廷宴会上召集了朝臣文学者和礼学官,让他们来考问废帝的经义,文宣帝也亲自到场聆听。太子一边用笔记录一边发问在坐的人没有不大加感叹的。天保九年,文宣帝在晋阳城,由太子来代掌国家政权,太产召集大批的儒者讲习《孝经》。后来,文宣帝登上金凤台。命太子用手拿刀杀死囚犯,太子内心悲痛而面带为难的表情,几次都不能割断犯人的脑袋。文宣帝大为恼火,亲自用马鞭抽打了太子几次,从此,太子就一直是心惊胆颤而且口吃,精神时常恍惚。

勤勉之臣崔暹

高祖①崩,未发丧,世宗②以(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遏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有囚数百,世宗尽欲诛之,每催文帐③。暹故缓之,不以时进,世宗意释,竟以获免。

自出身从官,常日晏④乃归。侵晓⑤则与兄弟问母之起居,暮则尝食视寝,然后至外斋⑥对视亲宾。一生不问家事。

《北齐书·崔暹传》

【注释】

①高祖:即高欢(公元?—547年),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称大丞相,逼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投宇文泰,立孝静帝。魏分为东、西。他执东魏权柄达16年。死后。其子南洋称齐帝,追尊他为高祖神武帝。

②世宗:即高澄,高欢长子。其弟高洋称齐帝后,尊其为世宗文襄皇帝。

③文帐:文簿帐册。

④日晏(yàn):日头落山。

⑤侵晓:天快亮的时候。

⑥外斋:外面的屋舍。

【译文】

齐高祖高欢死后,还没有发丧,世宗高澄便任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尚书仆射,把崔暹当作自己的心腹。崔暹忧国如家,把治理好国家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每当高澄的车马服饰超过了通常的限度、杀戮变得无常、言谈进退举止有缺点或失误的时候,崔暹都极为严肃地予以批评,高澄也能因崔暹的批评而改正。有数百名囚徒,高澄想把他们全部杀掉,经常催促文帐簿册。崔暹故意地拖延这件事,不按规定的时间上奏,高澄明白了崔暹的用意,这批囚徒最终获得了释放。

自从当官以来,崔暹常常是早出晚归。天快亮的时候就与兄弟们一起向母亲请安,晚上则替母亲品尝饭食并照看她睡觉,然后到外面的房屋里去探望亲戚和宾客。一生从不过问家中的琐事。

赵彦深其人其事

赵彦深,自云南阳宛人,……彦深幼孤贫。事母甚孝。年十岁,曾侯司徒崔光。光谓宾客曰:“古人观眸子以知人,此人当必远至。”性聪敏,善书计,安闲乐道,不杂交游,为雅论所归服。昧爽①,辄自扫门外,不使人见,率以为常。

初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供写书。子如善其无误,欲将入观省舍。……神武在晋阳,索二史,子如举彦深。……子如言于神武,征补大丞相功曹参军,专掌机密,文翰多出其手,称为敏给。神武曾与对坐,遣造军令,以手扪②其额曰:“若天假卿年,必大有所至。”每谓司徒孙腾曰:“彦深小心恭慎,旷古绝伦。”

及神武崩,秘丧事,文襄③虑河南有变,仍自巡抚,乃委彦深后事,转大行台都官郎中。临发,挥手泣曰:“以母弟相托,幸得此心。”既而内外宁静,彦深之力。及还发丧,深加褒美,乃披④郡县簿为选封安国县伯。从征颍川,时引水灌城,城雉⑤将没,西魏将王思政犹欲死战。文襄令彦深单身入城告喻,即日降之,便手牵思政出城。先是,文襄谓彦深曰:“吾昨夜梦猎,遇一群豕,吾射尽获之,独一大豕不可得。卿言当为吾取,须臾获豕而进。”至是,文襄笑曰:“梦验矣。”即解思政佩刀与彦深曰:“使卿常获此利。”

文宣⑥嗣位,仍典机密,进爵为侯。天保⑦初,累迂秘书监,以为忠谨,每郊庙,必令兼太仆卿,执御陪乘。转大司农。帝或巡幸,即辅赞太子,知后事。……文宣玺书劳勉,征为侍中,仍掌机密。河清元年,进爵安乐公,累迁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迁尚书令,为特进,封宣阳王。武平二年拜司空,为祖珽所间,出为西兖州刺史。四年,征为司空。转司徒。……七年六月暴疾薨,时年七十。

彦深历事累朝,常参机近,温柔瑾慎,喜怒不形于色。自皇建⑧以还,礼遇稍重,每有引见,或升御榻,常呼官号而不名也。凡诸选举,先令铨定,提奖人物,皆行业为先,轻薄之徒,弗之齿也。孝昭⑨既执朝权,群臣密多劝进,彦深独不敢言。孝昭尝谓王唏云:“若言众心皆谓天下有归,何不见彦深有语。”晞以告,彦深不获己。陈请,其为时重如此。常逊言恭己,未尝以骄矜待物,所以或出或处,去而复还。母傅氏,雅有操识。彦深三岁,傅便孀居,家人欲以改适,自誓以死。彦深五岁,傅谓之曰:“家贫儿小,何以能济?”彦深泣而言曰:“若天哀矜,儿大当仰报。”傅感其意,对之流涕。及彦深拜太常卿,还,不脱朝服,先入见母,跪陈幼小孤露,蒙训得至于此。母子相泣久之,然后改服。……齐朝宰相,善始令终唯彦深一人。

《北齐书·赵彦深传》

【注释】

①昧爽:黎明,拂晓。

②扪(mén):摸。

③文襄:即高欢长子高澄,高洋称帝后追尊其为文襄帝。

④披:翻阅。

⑤城雉:城墙。

⑥文宣:即高洋(公元529年—559年),北齐建立者,公元550年—559年在位。

⑦天保:北齐文宣帝高洋年号(公元550年—559年)。

⑧皇建:北齐孝昭帝高演年号(公元560年—561年)。

⑨孝昭:北齐帝高演年号(公元560年—561年在位)。

【译文】

赵彦深,自称是南阳宛人。……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对母亲十分孝顺。10岁时,曾经探望司徒崔光,崔光对宾客们说:“古代人看眼睛就能知晓一个人,这个孩子将来前程一定远大。”赵彦深天性聪明敏捷,善于书写和计算,安闲乐道,不乱交朋友,向来为人们所叹服。每天拂晓时,他就起来打扫门外,不让别人看见,已经成为一个习惯。

刚开始时,赵彦深是尚书令司马子如的一个地位低微的宾客,替他干些书写之事。司马子如对他非常欣赏他书写能做到无误,想推荐他入观省舍。……神武帝高欢在晋阳时,索求二史之职,司马子如推举赵彦深。……司马子如在高欢面前替赵彦深说了话,赵彦深就被征补为大丞相功曹参军,专门掌管国家机密大事。文章词句大多出自他的笔下,人们常称他聪明伶俐。高欢曾经和他对坐,命令他起草军令,用手触摸他的额头说:“如果苍天能让你长寿,你必定能干大事。”高欢每次对司徒孙腾说:“赵彦深小心恭敬、谨慎,万古之人很难和他相比。”

等到高欢死时,秘不发丧。高澄担心河南有变,要自己亲自去巡抚,于是就把宫中的事委托给赵彦深,转迁为大行台都官郎中。临出发时,高澄握着赵彦深的手,哭泣着说:“母弟族的事情都托付给你,很幸运有像你这样的人。”后来,宫廷内外一片宁静,靠的全是赵彦深的力量。等到高澄从河南返回发丧,对赵彦深大加褒扬和赞美,于是,翻开郡县簿籍,选封赵彦深为安国县伯。出征颍川,引水攻城,城墙即将被水淹没,而西魏大将王思政仍想死战。高澄命令赵彦深一人入城劝降王恩政,当天颍川城就投降,赵彦深拉着王思政的手走出城门。在此之前,高澄对他说:“我昨晚梦见打猎,遇到一群猪,我用箭射,结果全被抓获,唯独只有一头大猪逮不住。你说你替我去抓取,片刻便猎取而归。”说到此,高澄便大笑着说:“我的梦应验了。”于是,就解下王思政的佩刀交给赵彦深说:“让你常常能获得这样的好处。”

文宣帝高洋即位,赵彦深仍掌管国家机密,并进爵为侯。天保初年,屡升至秘书监。因为忠诚和谨慎,文宣帝每次到郊外祭庙时,都令赵彦深兼任太仆卿,骑马陪着皇帝。转升大司农。文宣帝有时外出巡游,赵彦深就辅佐太子,对后宫之事了解很深。……文宣帝下诏慰劳和劝勉他,征他为侍中,仍典掌机密。河清元年,进爵为安乐公,屡次升迁至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又升尚书令,作为特殊的升迁,被封为宣阳王。武平二年,拜为司空,因祖珽的离间,出任为兖州刺史。四年,征为司空,转升司徒。……武平七年(公元576年)六月,因暴病而死,享年70岁。

赵彦深经历几个帝王,经常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他温柔谨慎,喜怒不形于色。从皇建以来,帝王对他的礼节日益隆重,每次召见,就坐在皇帝的床上,皇帝常称他的官号而不直叫其名。凡是各种选举,他总要先加铨选,然后确定,提拔和奖励人物,都是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为先,行为轻薄之人,提都别想提。孝昭帝高演已经执掌朝政,群臣多次劝他即位,而只有赵彦深不进言。孝昭帝曾经对王晞说:“如果说许多人都称天下有归,为什么不见赵彦深有话。”王晞把这话告诉了赵彦深,他迫不得已,向高演陈请了自己的意见。赵彦深在当时就是如此地被看重。他常常说话谦逊,内心恭敬,接人待物从没有骄傲过,因而有时在京或外调,离开后又返回。他的母亲傅氏,素有操节和见识,赵彦深3岁时,她便守寡,家里的人想让她改嫁,她发誓至死而不从。赵彦深5岁时,她对他说:“家庭贫困,而孩子又小。怎样才能生活呢?”赵彦深哭泣着说:“如果老天同情我们,我长大后一定报答。”傅氏被赵彦深的诚意所感动,母子二人抱头而哭。等赵彦深官至太常卿。从朝上回来,不脱朝服而入堂拜见母亲。跪在地上陈述幼小的孤苦,正是母亲的教诲而到今天这样。母子二人相互哭了很久,赵彦深才换去朝服。……北齐的宰相,能善始善终的,只有赵彦深一个人。

孙搴之事

会高祖①西讨,登风陵,命中外府司马李义深、相府城局李士略共作檄文②,二人皆辞,请以(孙)搴自代。高祖引搴入帐,自为吹火③,催促之。搴援笔④立成,其文甚美。高祖大悦,即署⑤相府主簿,专典⑥文笔。又能通鲜卑语,兼宣传号令,当烦剧之任,大见赏重。赐妻韦氏,既士人子女,又兼色貌,时人荣之。寻除⑦左光禄大夫,常领主簿。

世宗初欲之邺⑧,总知朝政,高祖以其年少,未许。搴为致言⑨,乃果行。恃此自乞特进,世宗但加散骑常侍。时又大括⑩燕、恒、云、朔、显、蔚、二夏州、高平、平凉之民以为军士,逃隐者身及主人、三长、守令罪以大辟,没入其家。于是所获甚众,搴之计也。

搴学浅而行薄,邢邵尝谓之曰:“更须读书。”搴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尝服棘刺丸,李谐等调之曰:“卿棘刺应自足,何假外求。”坐者皆笑。司马子如与高季式召搴饮酒,醉甚而卒,时年五十二。高祖亲临之。子如叩头请罪。高祖曰:“折我右臂,仰览好替还我。”子如举魏收、季式举陈元康,以继搴焉。

《北齐书·孙搴传》

【注释】

①高祖:即高欢(?—公元547年),魏权臣。先后归杜洛周、葛荣起义军,后叛降尔朱荣。荣死后,称大丞相,逼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投宇文泰,立孝静帝,魏分为二。执东魏权柄达16年。死后,其子高洋代魏称帝。追尊其为高祖神武帝。

②檄文: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用的文书。

③吹火:点火。

④援笔:执笔。

⑤暑:代理;暂任。

⑥典:主管;主事。

⑦除:升迁。

⑧“世宗”句:世宗,即高澄,高欢长子。高洋称帝后,追尊他为世宗文襄皇帝。邺,地名,今河北临漳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