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府(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带)是原来西夏国的领地,现在我们把那里称为河套地区。在元朝时期,那里就有不少古渠,一条叫唐来渠,400里长;另一条叫汉延渠,250里长。在中兴州以外,还有十条正渠,各长200里;长短不等的大小支渠68条。这些渠共可灌田9万余顷。可是,由于金末以来的战乱,这些河渠失于修整和养护,到了元朝初年,这些渠已经都淤积废坏了。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跟随张文廉来到这里。他率领民工修坝筑堤,疏通河道,把这些河渠全部修复了。第二年,郭守敬被授为都水少监。他提议修整兀郎海一带的古渠,从而使黄河自中兴至东胜(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的一段可以通航,四昼夜就可以到达。
他还指出,金代,从燕京(今北京)西面的麻峪村引泸沟河水向东流,穿过西山而出,叫作金口。河水从金口向东流,灌溉了大量土地。金末战争开始以来,当地官吏担心河渠失修,用大石头堵死了金口。如果把这些石头通开,既可以恢复灌溉之利,又可以通航,如果能在金口开一个减水口,让渠道加深加宽,就可以防止洪水为害。他的这些建议,都被忽必烈接受了。
至元十三年,元朝已经建立,南宋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元军占领,元朝统治者取得整个天下已成定局。那时用的历法叫“大明历”,从宋朝开始实行,已经200多年了,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人建议修订历法。世宗忽必烈同意了这个意见,并派人进行这一工作。郭守敬与王恂负责地面的实测工作。郭守敬说,要想让历法准确,关键是测量;而测量是否准确,关键是仪器是否精确。现在用的司天仪、浑仪是宋朝时候在首都汴京造的,但现在首都在燕京,纬度大约要差四度。其他仪器也存在老化落后问题。因此,他认真地研究了这些仪器的优缺点,在高处建起了一个大房子,在里面制造了新的简仪、高表、候极仪、立运仪等仪器。
他还派人到全国各地在同一个节气测量日影的长度。因为各地的纬度不同,在同一节气的日影长度也是不同的。而纬度的不同,对预报日蚀、月蚀,确定节气,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气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所以这一工作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以前唐代的僧一行曾在全国选了13个点进行测量。现在元朝的疆域比唐朝还要广大,因此选了27个点,最东到高丽,最西到云南滇池,最南到朱崖(今海南省琼山县),最北到铁勒(在今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北)。这是世界史上很有名的一次天文测量。
第二年,新历编成了。经过四年的检验,没有出现差错。至元二十八年,有人给世祖忽必烈上书说,滦河可以通航,从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用人拉纤而上可以过山到达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还有人说泸沟河可以从麻峪(在今北京西山)航行到寻麻森(今地不详)。忽必烈让郭守敬去看看。其实,这些地方都是山地,河水流急滩险,不适宜航行。郭守敬如实地汇报了情况,但同时又提出了几项新的建议。主要的一件是在北京开一条新渠:引白浮泉水入渠,流入城内,在积水潭汇流,然后向东向南出城。沿河修七道水闸,控制水量,一直可以通到通州。这条渠修成后,要比旧的运粮运河方便得多。世祖又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修成后,有一次世祖从外地回到大都,经过积水潭的时候,见渠中大小船只遮蔽水面,十分壮观,又想到新渠修成后,每年可运粮数千万石,还防止了过去靠车马运输造成的损失和事故,心里特别高兴,便决定给这条渠赐名为通惠河,还赏给郭守敬2500贯现钞。
至元三十一年,刚继位为帝的成宗铁木耳召集群臣商议开铁幡竿渠的事。郭守敬说,根据山水最大的流量计算,这条渠应该挖成50步到70步宽。可是当时财政不宽裕,人们认为郭守敬这个方案太过分了,成宗决定只修成郭守敬建议的三分之二那么宽。不料第二年下大雨的时候,河床不够宽,冲毁不少民房,差不点就把皇帝的行宫给淹了。成宗对大臣们说:“郭太史真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郭守敬根据自己治水和修订历法的实践,完成大量著作,如《五量细行考》《新测无名诸星》等,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科学财富。
(《元史·郭守敬传》等)
一代贤后察必
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后察必,蒙古族人,姓弘吉剌氏,是济宁忠武王按陈的女儿。忽必烈还没有统一中国、建立元朝时,察必就被立为皇后,时在忽必烈蒙古时期的中统初年(1260年)。到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又给她上尊号,称“贞懿昭圣顺天睿文光应皇后”。据史载,察必是一个非常贤明有识的皇后。
忽必烈有不少后妃,按照蒙古的旧制,后妃们分属于四个斡耳朵(意即后宫),其中执掌大斡耳朵的,就是皇后察必。她容貌美丽,极受宠爱,却从不骄恣专横,却是忽必烈事业上的极好帮手。蒙哥汗九年(1259年),蒙哥战死。忽必烈此时正在鄂州(今湖北武昌)作战,察必则留守于开平扎忽都(后来称作上都,即今内蒙古多伦北之石别苏木)。当时,幼弟阿里木哥图谋不轨想夺取大汗之位,他派遣亲信阿兰答儿到漠南征发军队。而蒙古贵族脱里赤也听命于阿里木哥,帮助他在燕京(今北京市)征集军队,蠢蠢欲动。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察必得到这些消息后,内心极为不安,表面上却丝毫不露声色。她一面派遣使者急告忽必烈,用暗语告诉他当时形势,要忽必烈当即北还;一面遣使者前去责问阿兰答儿,说:“发兵是大事,成吉思汗曾孙真金在此,你为什么不让他知道此事?”她这样做,实际上是想尽量拖延阿里木哥抢班夺权的时间。忽必烈接到察必的来信,急忙与宋朝签订和约,日夜兼程抵达燕京,假传蒙哥的所谓临终遗言,将脱里赤已经征募的军队全部遣散。他一面继续北返,一面急召自己率领的军队北撤。经过半年多的争斗,终于以忽必烈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忽必烈在开平正式即帝位。这场政冶斗争中,察必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察必在忽必烈即帝位之事上固然功劳巨大,在平时的政事中,也有不可抹杀的匡扶作用的。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察必也随之迁来北京。有一次,有个官员上奏章,提出割京城以外靠近都城的地方用作牧马。忽必烈竟同意了这个荒唐建议,那位官员画好了图进献皇帝。察必便来到忽必烈面前,假装责备太保刘秉忠,说道:“你是汉人中的聪明者,你说的话皇帝都很愿意听,为什么你不进谏?如果是刚到这里定都的时候,将京郊之地划出来牧马,那还有可能。到了现在,京郊之地已各有归属,分派已定,难道能再将这些地全部夺回来吗?”忽必烈闻言,默然无语,此事也就作罢了。
忽必烈不愧为一代开国君主,确有他的过人之处。有一次,察必到太府监领了一匹绢帛和一匹做里子的布料,想做衣服。忽必烈丝毫也不肯马虎,对察必说道:“这是国家和军队所用的东西,不是私人的财物,你怎么随随便便就去支用呢?”察必也十分贤惠,立刻就接受了丈夫的批评。从那时开始,她就率领宫人亲自做女工,利用废旧的麻、布之类,做成衣服穿。见到废弃无用的皮革之类,又亲自带领宫人缝制成地毯,废物利用。她长期保持这样的勤俭作风,使得宫中几乎没有丢弃的废物。蒙古军帽本来没有帽檐,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缺陷,在昂首射箭时,阳光刺目,影响骑射。察必运其巧思,在帽子上加了个帽檐,十分便利于骑射。她又创制了一种前短后长,便于骑马射箭的马甲,使兵士们觉得十分便利,一时成为军服的样式。从这些事上,可以看出她的聪明过人。
正因察必平时在宫中以身作则,厉行节约,生活十分俭朴,为众妃等树立了榜样,所以一时忽必烈的宫中形成了一种俭朴省约的风气。元史对察必皇后的评价甚高,称赞她“性明敏”,在政治上,她“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当时与有力焉”;而在平时生活中,则称赞她“垂慈范千万世,唯全美圣而益圣。”贵为皇后,能够亲率宫人从事劳作,这种精神确实是相当了不起的。
《元史·后妃传》
杨氏口授虞集心学
元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虞集,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蜀郡仁寿(今属四川),后来迁居临安崇仁(今属江西)。他是宋代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元成宗大德初年(1297年),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学助教。元仁宗时,为集贤修撰,升为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元文宗时,任奎章阁侍读学士,与中书平章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有八百帙之篇幅。晚年以病辞归。
虞集很有文名,能诗善文,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四大家”,著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和《道园类稿》等。
虞集之所以能够成为元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与他母亲杨氏为他亲授书籍是分不开的。虞集自幼聪明过人,3岁就知道读书。遗憾的是,当时正处在宋元交替、兵荒马乱之际,全家老少为避战乱,逃到福建、广东一带。当时正处战争时期,仓促逃难中,哪里顾得上带什么书籍!所以一旦安居下来,虞集家中竟无书可读。亏得虞集的母亲杨氏曾经熟读古书,知书识礼,便凭着自己平时读书的记忆,每天给儿子口授《左传》《论语》《孟子》以及宋代著名文学大家欧阳修、苏轼等的名文,教虞集认真读。虞集聪明刻苦,母亲的口授,几乎就能够背诵。凭着过人的天赋,在战乱中,虞集就这样读了不少的口授之书。等到战事稍平,他们回到长沙,虞集正式跟从老师学习时,才能够得到刊刻的书来读。而这时候,虞集差不多已将古代的诸经读了个遍,并且已经通其大义了。虞集母亲杨氏的父亲精通春秋之学,而其族弟杨栋又明于性理之学,杨氏还未出嫁时,就已经深受其父亲和族弟的影响,精通春秋和性理之学,所以,教起儿子虞集及虞集的弟弟虞槃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因此,虞集及其弟弟均在家中受启蒙教育,达到很深程度。出外又跟从其父虞汲的好友、著名学者吴澄学习,渊源有自,打下了良好的学问底子,这是虞集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文学家的坚实基础。
虞集终生写了足有一万篇文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多产的作家。他所作的诗词、散文,有不少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虞母杨氏以口授的方式教虞集读古代典籍,在中国教育史上显得很特殊,留下了一个可贵的教育实例。由此也证明,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只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坚持锲而不舍,总是能取得成效的。
《元史·虞集传》
魏敬益还田教子
魏敬益并非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史书也记载甚少,只有《元史》将他收入《孝友传》,传中简略记载道:“魏敬益,字士友,雄州容城(今属河北省)人。性至孝,居母丧,哀毁骨立……”但是,《孝友传》中却详细记载了他教育子女的一则事迹。他之所以能在史籍中留名,主要也就是因为这一则故事:
魏敬益不仅对母亲很孝顺,而且十分注意教育自己的儿子。他生性乐善好施,肯帮助别人。如果乡里如有男子、女子到了年龄不能娶妻嫁夫,他总是热心出资,一力赞助他们的嫁娶;逢到灾荒之年,他便时常施食救济老弱病残,以自己的善良之心救贫苦人于急难之中。
魏敬益家境并非十分富裕之人,他的家中一共只有16顷田。但就是这16顷田,他也常为此感到不安。一天,他特地将儿子叫来,对他说:“自从我们家买下村上的十顷田地后,环村的乡亲们都难以生活自给了。我深深地同情他们,想把我们买下的这十顷田都还给他们。你守着其余剩下的田地,也完全够生活的了。”于是,他将周围的乡亲叫来,告诉他们说:“我买了你们的田产,使你们贫穷得不能生活,有父母亲也不能够赡养,我实在是太不仁义了!现在我就将这些田地都还给你们!”魏敬益的乡亲们听了,都深感意外,不敢接受。魏敬益坚持一定要退还,才都接受了。魏敬益怕乡亲们不放心,又特意将此事告诉官府,以表明自己是真心退还田地。
官府对他的这种做法十分赞赏,特意加以褒扬。当时朝廷的宰相听说此事,也十分感动,赞叹道:“世上竟然有品格如此高尚的人!”
《元史·孝友传》
母教子顺
元代抄思是一员武将,早年跟从元太祖南征北战打天下,在平定金朝的战争中,功勋显赫。因此,朝廷将117户百姓赐给他。抄思志趣高洁,辞而不肯接受。后来,朝廷又改赐给他男女50口、第宅一所,另有黄金、革带等用品,他也不肯接受。朝廷不许他推辞,他才勉强接受。
抄思有个儿子叫别的因。当别的因在襁褓中时,抄思正领兵平定金朝,别的因由其祖母扶养。不久,抄思便去世了。这时候,别的因的母亲张氏便将儿子接回家中抚养。因丈夫早逝,别母张氏便独自担负起教育儿子的责任。别母很有识见,待别的因刚懂事,便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说:“人在三种情况下可以成人,一是凡事知道忧惧的人能够成人,二是懂得廉耻的人可以成人,三是知道生活的艰难困苦的人可以成人。否则的话,就不能算作人,只能算是禽兽罢了。”(正史载:“张尝从容训之曰:‘人有三成人,知恐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张氏这番话语,真可说是关于人生的金玉良言。别的因恭敬接受母亲的教诲,将母亲的话牢记心头。
别的因长大成人后,因受父亲庇荫,元世祖时任寿州、颍州屯田府达鲁花赤(即蒙古语“长官”之意,是府、州、县等的主官),十分关心民生疾苦。寿州、颍州两地田地多荒芜,更有老虎出没食人。别的因接到百姓关于虎患的报告,设计以羊诱虎,将虎引入牢槛中后,用箭射死,为百姓除去大害。后来易地为官,又遇上虎患,别的因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出猎,冒险将老虎射死,绝了虎害。后来,他还曾为百姓除去危害庄稼的野猪。虽然,看起来都是小事,并非轰轰烈烈、建功立业的事业,但由此可见别的因是深知百姓疾苦,一心为百姓除去祸患的。如此看来,他是牢牢记住了其母亲“知艰难可以成人”的教诲的。
(《元史·抄思传》《元史·别的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