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位元朝的汉官,也曾使忽必烈认识到汉人的智慧和才能。他就是张文谦。张文谦是邢州沙河(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南)的人。有人向忽必烈推荐他。忽必烈同他谈过话后,对他的才能很满意,让他掌王府书记。“王府”就是忽必烈的官府,因为那时他还没有称汗。还只是一位亲王。忽必烈对张文谦越来越信任。
当时,蒙古人刚刚灭亡了金国,正在准备向南宋王朝发起进攻。而邢州(在今河北省邢台市附近)正位于南下的要害之处。忽必烈把这里的两千户汉人分给勋臣作为食邑。这些勋臣只知搜刮食邑农户,而不管他们死活。有的人无奈,只好告到忽必烈的王府。忽必烈问张文谦等人如何处理才好。
张文谦说,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邢州的百姓尤其困苦的。可以派人到那里去治理一下,治理好了,作为其他地方的楷模,学习他们的经验。这就等于各地都受到大王的恩赐。
忽必烈很赞同,果然选派了三位官吏到邢州去。他们在那里废除那些危害百姓的旧习,惩治贪污和欺压百姓的官吏。那些已经逃亡在外的人,听说家乡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纷纷回到家乡。不到一个月,这里的户口就增加了10倍。
因此,忽必烈看出了汉族官吏的重要性。张文谦是第一个被忽必烈授以官职的汉族知识分子。
张文谦跟随忽必烈讨大理国(都城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国主高祥杀了蒙古人派去的信使,拒绝投降。忽必烈要屠城,就是要杀掉全城百姓,张文谦劝他说:“杀使拒降的是高祥,而不是大理的百姓,请大王原谅了他们吧。”这样,大理的百姓才免于被屠杀的厄运。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争得汗位,张文谦被任为左丞。元代与中国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它以右为贵,所以他的地位要比右丞略低一些。右丞和左丞是右、左丞相的助手,是正二品,在汉人当中,他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他帮助忽必烈树立纲纪,讲解利害,以安国便民为务。
平章政事王文统要求加税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张文谦说:百姓很长时间以来就生活在困苦之中,加之天大旱,如果我们不减少税赋,如何能够满足百姓对陛下的期望?
王文统说,陛下刚刚即位,国家的经费只能依靠赋税,如果减少赋税,怎能满足陛下的需要?
张文谦说,百姓富则君富,等到年景好些的时候,百姓丰足了,再从百姓中索取也不晚嘛。忽必烈同意张文谦的意见,减常税十分之四,酒税十分之一。
他还参加了郭守敬修复唐来渠和汉延渠的工作,灌田十多万顷。至元七年(1270年),张文谦被拜为大司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了劝农司,到各地巡行,鼓励百姓发展农业生产。他还根据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贯例,建议设立籍田。这是特为皇帝设立的庄田,供皇帝亲自耕种。虽然皇帝“亲耕”只是形式,多数皇帝连形式也不要,他毕竟表示了皇帝的重视。他还建议在祭祀活动中,增加祭祀先农和先蚕的活动,用以表示皇帝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视和诚意。
丞相阿合马要求把民间的铁器都收上来,由官家铸成农具高价卖给农民,还有其他几项危害百姓的建议,都在张文谦的极力反对之下作罢。
他还是个学问家,对多种方术和数学都有研究。他家藏书几万卷。他还善于识别人才和推荐人才,郭守敬就是他推荐给忽必烈的。因此,他的声望很高。
(《元史·张文谦传》等)
伯颜残暴专权
“伯颜”是蒙古语“富有”“富翁”的意思,所以元代蒙古人叫伯颜的比较多,有的是自己取的,有的是皇帝赐的。仅《元史》立传的就有三个叫伯颜的人(不包括姓伯颜的)。一个是蒙古八邻部的人,元世祖时代的宰相,是蒙古灭宋的主要将领。另一个姓哈刺鲁,是元末的女真人。
这里说的伯颜,生活的时代在上面两个伯颜的中间,姓蔑尔古(dǎi)。他从元成宗铁木耳时开始作官(那时他只有15岁),直到顺帝时代,历经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宁宗,共九位皇帝。当然,时间并不很长,原因是这些皇帝在位的时间短。中间这七位皇帝,从1308年武宗即位到1333年宁宗死顺帝即位,总计才25年。其中7岁时即位的宁宗,只在位一个月就死了。
伯颜是为蒙古大帝国强大做出过贡献的。成宗铁木耳大德三年(1299年),他曾经跟随铁木耳远征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战功赫赫,所以他的官职提升得很快。到了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他就已经被拜为尚书平章政事。英宗时,他被拜为南台御史大夫。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英宗在上都被杀,晋王也孙铁木耳嗣位为帝,史称泰定帝,伯颜又被泰定帝授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等职,还赐予土地5000顷。他把其中的2000顷作军用,800顷给宿卫,其余的2000余顷自己留下了。
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在上都病亡。元朝有两个首都,一是上都,是蒙古宪宗六年(1260)年,当时尚未立国号“元”)营建的,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附近。另一个是大都,是蒙古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营建的,地点就在今天的北京城。泰定帝死后,支持他的人,便在上都立泰定帝的儿子为帝,称为天顺帝。
在大都的一些大臣,则想拥立武宗的儿子为帝。但武宗的长子周王和世(jí)远在大漠以北,他们怕时间来不及,便推武宗的次子怀王图帖木儿先就帝位。怀王图帖木儿表示要谦让给自己的哥。伯颜站在怀王一边,他说,怀王是“吾君之子”。因为泰定帝是武宗的堂兄,伯颜用这句话表示他忠于武宗,实际上也就是忠于怀王。他召集自己的手下人,为怀王筹集了大量的粮食、金、帛、车辆、食物、军事物资等。他还另外招募了五千多人,到江陵(在今湖北省荆州市一带)迎接怀王。路上,险些被反对他这样作的人杀害。他们见到怀王的时候,又跪在怀王面前“劝进”,就是请他当皇帝。还在赶往大都的路上,尚未当皇帝的怀王就任命伯颜当了河南行省左丞相。对于伯颜等人的“劝进”。怀王是“盛情难却”,便在赶往大都后即皇帝位。
这时,南北两个皇帝之间进行了殊死搏斗,支持“天顺帝”的上都方面的兵被扶持怀王的大都方面的兵打败。“天顺帝”逃走不知所终。
就在图帖木儿似乎当稳了皇帝的时候,他的哥哥周王和世王朿却在和林(在今蒙古国杭爱省)宣布即位。图帖木儿只好真的“谦让”了。可是,半年后,和世突然死亡。图帖木儿真的当上了皇上,史称文宗。
文宗为示谢,给他加了银青荣禄大夫的官职,不久又加了太尉。不仅如此,还赐给他黄金150两,白金(银)一千两,楮币25万缗。那时是兼职兼薪的,多一个职务就多一份俸禄,所以文宗还下诏大臣不得兼职,但有三个人例外,可以兼三个职,其中就包括伯颜。并在天历二年拜伯颜为太保,还兼任开府仪同三司和御史大夫,前两个部是正一品的官,后一个也是从一品。
至顺三年(1332年)文宗死了,7岁的侄儿宁宗即位一个月后也死了,另一个侄儿妥欢帖木儿当了皇帝,史称顺帝。
顺帝时代的伯颜,作为九朝元老,势力可是不得了,国家大权实际上在他一个人的手中,他说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他可以随便改变祖宗的章法。大臣们都趋炎附势,在他的面前跑来跑去,而皇帝的面前却很冷清。天下百姓只知有伯颜、不知有皇帝。他可以任意诛杀皇后,皇帝也得怕他三分,并不得不满足他在经济上的要求。至元二年(1334年),把一位公主的5000顷土地赐给伯颜。第二年,又赏给他采珍珠的奴隶4万户。
伯颜变得日渐残暴。为了便于加强对汉族百姓的控制,至元三年,他甚至要求将天下所有姓张、王、刘、李、赵五姓的汉人杀光。幸好顺帝没有采纳。
当然,伯颜的专权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特别是经伯颜推荐入朝的脱脱,不断向顺帝反映他有不轨之心。伯颜对顺帝的态度那样蛮横,顺帝也不会没有感觉。这时伯颜要求派他的侄子担任顺帝的戍卫,这更引起了顺帝的不安。至元六年,顺帝在脱脱等人的配合下,乘伯颜领部分部队外出的机会,宣布免去伯颜的朝官职务,而让他担任河南行省左丞相。顺帝在诏书中指摘伯颜“不能安分,专权自恣,欺朕年幼,轻视太皇太后及朕弟”。
不过一个月,伯颜就病死在路上。
(《元史·伯颜传》等)
孙氏父子为元重用
中国古代有很多杰出的工程师、工匠,制作出精妙无比的工艺制品。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统治阶级轻工轻商,他们的事迹和工艺大多没有记录下来。在正史中能够见到的就更少。然而,《元史》中却给我们记录了两位制造铠甲的专家,他们就是孙威、孙拱父子。
战争的武器不外进攻武器和防御武器两种,而古代最重要的防御武器就是铠甲。所以,有一位优秀的、能够指挥众多人制造铠甲的制甲工匠,无异于今天有一座好的兵工厂。
孙威是金末元初的人,家住浑源(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南)。金末曾经被征参军,作战勇敢,以后投奔了蒙古军。他聪明灵巧,善于制造铠甲。他曾经独立设计制造了一具“蹄筋翎根铠”献给元太祖铁木真(即成吉思汗)。从名称看,我们可以知道这种铠甲是用动物蹄子上的筋腱与鸟羽的根部编织而成。因为这两种东西都非常坚韧。太祖亲自射箭试验,再利害的箭,也无法穿透它。太祖非常高兴,当场赐给他一个蒙古人的名字叫也可兀兰。并任命他为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诸路工匠都总管,总理这些地区的工匠。
他勇敢善战,连太祖成吉思汗都替他担心。太祖慰劳他的时候,幽默地对他说:你就是不珍惜你的性命,也得替我的铠甲考虑考虑。他问身边的将军们:“你们最珍爱的是什么?”
将军们的回答他都不满意。他说:能够保护你们不牺牲从而能够为国立功的,难道不是孙威为你们制造的铠甲吗?为什么你们都不往这上面说呢?
成吉思汗赏赐给孙威一套锦缎的衣服。蒙古军好杀戮。每次作战,孙威都以要从中挑选工匠为由,把被俘的人留下来,使他们免于被屠戮的命运。孙威死后,太祖追赠他为中奉大夫等官职,并授他的儿子孙拱为监察御史,承袭他父亲的甲匠都总管的职务。
孙拱也是一位杰出的制甲工匠,他的构思奇巧。他曾一次做了280具铠甲。至元十一年(1274年)他曾研制成功一种叫做“叠盾”的铠甲,或叫做折叠盾。因为它张开的时候就是一只盾,而折叠起来后又携带很方便。世祖忽必烈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创造,重赏孙拱以资奖励。
在丞相伯颜率军南下征宋的时候,因为甲胄不足,征集全国的制甲匠人制甲。孙拱负责顺天、河间两路的制甲工作。结果,他不但提前完成任务,而且那甲胄都做成虎豹异兽之形,使忽必烈非常满意。
同他的父亲一样,他为匠是个巨匠;为官则以爱民为己任。至元十五年,他被任为保定路治中。正赶上发生饥荒,孙拱决定开仓赈灾。但有人说,这么大的事,应该先请示朝廷。孙拱说,救灾的事是拖延不得的,若是请示以后再开仓,有些人就要饿死了。如果因为开仓赈灾而得罪,有我一个人承担。于是,发给饥民4500石粮食。
高阳(在今河北省高阳县西)有一座沙河桥,被当地的一个土豪霸占,谁要从桥上过,就得向他交钱,百姓都很痛恨他。孙拱知道后,抓起他来,治了那土豪的罪。
孙拱后来升任大都路军器人匠总管,再升为工部侍郎(差不多相当于工业部长)。成宗继位以后,又让他负责朝廷的物资供应。
为了表彰他的贡献,成宗赏给他银百两,织纹缎五十匹,帛25匹,纸币1万贯。死后还被追赠为大司农。虽然是在死后所赠,但这在元代的汉人中,已经是相当高的官职了。
郭守敬治水观天
郭守敬(1231—1316年)是元代的大科学家、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为国为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人。蒙古忽必烈大汗中统三年,王府书记张文廉向忽必烈推荐说:他有个学生郭守敬,精通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听后,急着说:那就让他来见见朕吧!
见了大汗忽必烈,郭守敬首先提出了几个建议。他说:“中都(在今北京城西南角)东边,有古运河。如果在通州把玉泉水引到古运河中,古运河就可以行船,每年可以节省车费六万缗。浮甸等处水浅风大,可以在通州以南蔺榆河口开一条渠一直通到古运河中,就可以避开这一险段。”他这里说的一些小地名,都在北京附近,具体地点,现在难考。
忽必烈听了郭守敬的这一段话,高兴地说:“如果我们的官员都像这个年轻人这样,百姓就不必素餐了!”
可是郭守敬并没有说完,他又接着说道:“顺德城外有一股泉水,叫达泉,可以把泉水引入城内,分成三条渠,用以灌溉城东的土地。”
郭守敬
忽必烈再次感叹道:“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郭守敬一口气提出6个建议。包括开通顺德附近黄河故道,不但可以行船,还可以开垦土地1300余顷;在磁州附近开渠可灌田3000余顷;在怀孟(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利用沁河余水可灌田2000余顷;在孟州(今河南省孟县)附近的黄河上修条支渠,又可灌田两千余顷,等等。古今河道也有一定的变化,所以有些河流的具体走向现在也不太容易说清楚。郭守敬每提完一个建议,忽必烈就重复一句:“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忽必烈很赏识郭守敬,授与他提举诸路河渠这一职务,就是负责水利的官员。第二年又加授银符副河渠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