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元史
6993200000002

第2章 文史英华(2)

元成宗铁穆耳的疾病加重,丞相哈刺哈孙答剌罕称病睡在值班房中,康里脱脱刚好到京城,他得知情况后马上派人把成宗病危的消息急告给武宗海山。当时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侍奉兴圣皇太后从怀孟赶到京城,平定了内部变乱后,皇太后将两位皇太子的星宿命相交给阴阳家推算,并问该拥立谁,阴阳家说:“重光的命相虽是老大,但处在偏远的角落,将有灾难,旃蒙的命相虽然不好,但可以长久。”重光是武宗海山的年岁干支,旃蒙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年岁干支。由于皇太后对这些话非常疑惑,于是派近臣朵耳传旨诏谕元武宗说:“你们兄弟两人都是我所生的,怎么会有亲疏之分呢?然而阴阳家所说的天运帝位的长短,由不得不考虑呀。”武宗听后,不语,经过思考后他决定派脱脱向太后进言说:“我捍卫边疆,辛勤劳苦十年,按年龄次序居于长位,帝位该归我,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有何可疑。现在皇太后以星宿命相制止灾祸为理由让我避位,但是天道运行迷茫不清,谁能够预先知道?假使我登上帝位后,所施实的政策上符合天意,下满足百姓的愿望,那么即使在位很短时间,也足以万世留名,怎么可以依据阴阳家的话来违背祖宗的嘱托呢!这大概是现在掌权的大臣,专权横聚,擅杀无辜,唯恐我他日惩治他的罪行,所以制造了这件阴谋企图来动摇帝位统治呀。脱脱,你为我前去观察事情的变化,一有情况马上回来报告我。”脱脱领命立即出发。武宗亲自率领大军由西路出发,按灰由中路,床兀儿由东路进发,各自都统领一万精兵跟随。脱脱急驰至大都,入宫拜见太后,详细向皇太后陈述了武宗传达给他的旨意。皇太后惊奇地说:“太子在位长短的说法虽然出自阴阳家之口,但是为太子深思远虑却是出于我的深爱之心。图谋不轨的奸臣已被除去,宗王大臣们的计议已经作出,太子为什么不赶快前来?”当时诸王秃列等人侍立在旁,都说:“我们辅佐拥戴太子为皇帝,绝对没有二心呀。”不久太后、仁宗屏退左右大臣,单独留下脱脱告诉他说:“太子生性孝顺,天下人对他寄予了希望。现在听到你所转达的话,大概有人离间我们母子关系。你赶快回去为我们弥补这个缺憾,使我们母子不致产生隔阂,相见之时没有不能之事,那么你的功劳也不小啊。”脱脱叩头拜谢说:“皇太后、皇太弟不必太过烦虑,我在王府侍率太子已经有很多年了,非常得太子信任,现在回去一定竭诚尽忠向皇太子解释清楚这件事情。往后三宫一同相处,很少会有隔阂,这是我康里脱脱所应该报效的事情呀。”起先,皇太后由于武宗海山犹豫迟疑不肯到京师,已经派阿沙不花前往陈述诸王和群臣推戴拥立的意思。等到脱脱接着前往,行到旺古察时,武宗海山在马轿中望见脱脱前来,急忙派使者疾驰前往迎接,与他共乘一车。脱脱详细转达了皇太后及仁宗的话,武宗海山于是豁然感悟,心中的疑虑全部都消失了,于是派阿沙不花回报两宫。仁宗当日命令出动车驾到上都奉迎武宗。元武宗海山正式登上帝位。于是尊奉太后为皇太后,册立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三宫相处和睦,脱脱兄弟出力最多。

史天泽避嫌离职

初,天泽①将行,帝②临轩授诏,责以专征,俾诸将皆听节度。天泽未尝以诏示人,及还,帝慰劳之,悉归功于诸将,其慎密谦退如此。天泽在宪宗③时尝奏:“臣始摄先兄天倪军民之职,天倪有二子,一子管民政,一子掌兵权,臣复入叨寄遇,一门之内,处三要职,分所当辞,臣可退休矣。”帝曰:“卿奕世忠勤,有劳于国,一门三职,何愧何嫌!”竟不许。至是,言者或谓李璮之变,由诸侯权太重。天泽遂奏:“兵民之权,不可并于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于是史氏子侄,即日解兵符者十七人。

《元史·史天泽传》

【注释】

①天泽:即史天泽,字润甫,秉直季子,与其兄史天倪统帅真定,后兄被杀,他为兄报仇,夺回真定。

②帝:指元太祖成吉思汗。

③宪宗:即元宪宗蒙哥。

【译文】

起初,史天泽将统兵出征,元太祖在他临出发时授给他密诏,委任他负责专门征讨事务,并让所有将领都听从他的调遣。史天泽从没将密诏让给别人看过,等到回师后,太祖慰劳他们,天泽将功劳全部归功于众位将士。他就是这样一贯谨慎小心谦恭自律。史天泽在宪宗时曾上奏说:“我开始时掌管哥哥史天倪的军政之职,现在史天倪有两个儿子,皆已成人,一个儿子掌管民政事务,一个儿子掌管兵权,我再继续任职,那么一家之内,就有三个人担任重要职务,按道理应当辞职,我现在应当退休了。”宪宗蒙哥说:“你们累世忠诚勤奋,对国家大有功劳,一家人有三个担任要职,有什么惭愧,又有什么嫌疑呢!”结果不允许天泽退职。到这时候,有人上奏说李璮的叛乱,可能就是由于诸侯权力太大的缘故。天泽于是上奏说:“军队和地方的权力,不能由一家人执掌,这个谏议的实行就请从我家开始吧。”于是史氏一家子侄,当日被解除兵权的就有17人之多。

耶律楚材为民请命

壬辰①春,帝②南征,将涉河③,诏逃难之民,为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④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旧制,凡攻城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必杀之。汴梁将下,大将速不台⑤遣使来言:“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帝然之,诏罪止完颜氏⑥,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

《元史·耶律楚材传》

【注释】

①壬辰:即1232年。

②帝:指元太宗窝阔台。

③河:指黄河。

④楚材:即耶律楚材,字晋卿,辽帝后裔,为元初期重臣。

⑤速不台:元朝开国大臣,从太祖征战,多建战功。

⑥完颜氏:指金国宗宣。

【译文】

壬辰年春天,元太宗窝阔台南征,准备渡黄河南下。太宗诏令逃难的百姓,以及来降的人都免去死罪。有人说:“这些人逼急了就归降,有机会就逃走,白白地帮助敌军,不能宽恕。”耶律楚材请求制作几百面旗帜,把他们交给归降的百姓,使他们返回家园,这样保全救活的人非常多。按旧规定,凡是进攻敌人城池,敌军用弓箭礌石反击的,就是抗命,那么城池被攻下来后,就要屠城。汴梁城即将被攻下,大将速不台派使者前来启奏说:“金国人抵抗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军战士死伤惨重,攻下城池的那一天,就应该屠城。”耶律楚材急驰入太宗行营启奏说:“将士们风吹雨打转战几十年,所想得到的就是土地和百姓。获得了土地却没有百姓,那么土地还有什么用呢?”太宗犹豫不能决断,楚材又说:“能工巧匠,富有的家室,都会聚集在汴梁城内,如果将他们全部杀掉,最后将一无所获。”太宗深以为然,诏令只降罪完颜氏家族,其余的人都不要追究了。城池被攻下来后,俘获了在汴京城内躲避战乱的人达147万多人。

儒士胜术士古今常理

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①谒藩邸,言儒者给复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皇子从其言。欲奏官之,不就。宪宗②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宜蠲③免徭役以教育之。”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异。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帝悦,更宠赍之。

《元史·高智耀传》

【注释】

①智耀:即高智耀,元代河西人,世仕夏,夏亡,隐居贺兰山,后官拜元代翰林学士,死后谥号文忠。

②宪宗:即元宪宗蒙哥(1209—1259年),拖雷长子,大蒙古国第四代大汗。

③蠲(juān):免去。

【译文】

皇子阔端镇守西凉,所有的懦生都被强令服劳役,高智耀到王府拜见皇子,声言儒士享受特殊的待遇时间太长了,同一般老百姓一样服劳役,恐怕不太适宜,请求罢除儒士们的劳役。皇子阔端答应。并且想上奏皇帝委任他官职,他没有接受。宪宗蒙哥即皇帝位,高智耀进见宪宗,谏议说:“儒士所学的是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大道,自古以来执掌国家权利的人,任用他们就可以大治天下,不任用他们就会使国家颓衰,培养他们成为治国之材,将来他们的才能就可以帮助治理国家。应该免去他们的徭役,从而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宪宗问道:“儒家学士比起巫师和医生,哪者更强?”高智耀回答说:“儒家学士运用纲常伦理治理天下,方技怎么能比得上的呢。”宪宗称赞说:“妙。以前从未有人这样对我讲过。”于是下诏免除天下所有儒士的徭役,没有一处例外。世祖还是亲王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智耀的贤能,等到即位后,便召见他,高智耀又极力阐明儒家思想有益于治理天下,反复多次辩论,用千言万语力倡儒家思想。世祖认为智耀的言论很奇特,就铸造官印授予他,下令凡是免除徭役的儒士人户,都要从他那里获取公文作为证明。当时淮、蜀一带儒士被俘虏的,都被充为官奴。高智耀上奏劝谏说:“把儒生当作官奴,从古至今都没有这样的事。皇上您正以古人的方法治理国家,应该释放这些官奴,以使尊儒之风遍及天下。”世祖认为很对,就官拜他为翰林学士,并命令他走访所有的郡县查出那些被充为官奴的儒生,得到了数千人。有显贵权臣指责查出的儒士太多了。世祖便责问他,智耀回答说:“儒士,好比是黄金,黄金的颜色有浅有深,但毕竟是黄金而不是别的东西,儒生的才艺有浅有深,但毕竟是儒士而不是别的东西。”世祖很高兴,从此对他更加宠信。

文用巧计免赋税

时中书右丞卢世荣,以货利得幸权要为贵官,阴结贪刻之党,以锱铢掊克为功,乃建议曰:“我立法治财,视常岁当倍增,而民不扰也。”诏下会议,人无敢言者。文用①阳问曰:“此钱取于右丞之家耶?将取之于民耶?取于右丞之家,则不敢知;若取诸民,则有说矣。牧羊者,岁尝两剪其毛,今牧人日剪其毛而献之,则主者固悦其得毛之多矣,然而羊无以避寒热,即死且尽,毛又可得哉!民财亦有限,取之以时,犹惧其伤残也。今尽刻剥无遗,犹有百姓乎!”世荣不能对。丞相安童②谓坐中曰:“董尚书真不虚食俸禄者。”议者出,皆谢文用曰:“君以一言,折聚敛之臣,而厚邦本,真仁人之言哉。”世荣竟以是得罪。

《元史·董俊传》

【注释】

①文用:即董文用,董俊第三子,字彦材,随元世祖征战,有功。

②安童:元代前期政治家,蒙古开国功臣,木华黎四世孙,为元世祖重臣,生于1248年,卒于1293年。

【译文】

元世祖时中书省右丞相卢世荣,以向显要权臣行贿而得宠幸,进而成为显赫的高官。他暗中勾结贪婪刻薄的同党,以用苛捐杂税剥削百姓作为自己的功德。卢世荣还向世祖建议说:“如果是我设立法令征收财赋,那么财赋将会比平常的年岁成倍增加,而且百姓还不会受到侵扰呀。”世祖于是下诏让大臣们讨论此事,大臣中没有人敢表示反对。董文用疑问说:“这些钱是从右丞相家中取来的?还是从老百姓那里取来的呢?如果是从右丞相家中取来的,那么我就不敢说什么了;但如果是取之于老百姓家中,那就有说法了。牧羊的人,一般都是一年剪两次羊毛,现在的牧羊人却每天都剪羊毛进献主人,那么主人固然高兴他得到的羊毛很多,然而羊因没有毛来躲避寒冷和躁热,不久就会死干净了,那么还可以得到羊毛吗!老百姓的财产也有限,要按一定的时间收取赋税,这恐怕他们会穷困得受不了。现在竭力盘剥不留余地,哪里还有老百姓生存的机会呢!”卢世荣不能回答。丞相安童对在座的大臣们说:“董尚书真是不白吃国家俸禄之人呀。”朝议的大臣们出朝后,都感谢董文用说:“您只凭着几句话,就折杀了贪暴刻薄之臣的威风,而且还使治国之本得到了加强,这真是仁人君子的言论呀。”卢世荣最后那番指斥而获罪罢职。

成宗征伐八百媳妇国

五年,同列有以云南行省左丞刘深计倡议曰:“世祖以神武一海内,功盖万世。今上嗣大历服,未有武功以彰休烈,西南夷有八百媳妇国①未奉正朔,请往征之。”哈剌哈孙②曰:“山峤小夷,辽绝万里,可谕之使来,不足以烦中国。”不听,竟发兵二万,命深将以往。道出湖广,民疲于馈饷。及次顺元③,深胁蛇节④求金三千两、马三千匹。蛇节因民不堪,举兵围深于穷谷,首尾不能相救。事闻,遣平章刘国杰⑤往援,擒蛇节,斩军中,然士卒存者才十一二,转饷者亦如之,讫无成功。帝始悔不用其言。会赦,有司议释深罪。哈剌哈孙曰:“徼名首衅,丧师辱国,非常罪比,不诛无以谢天下。”奏诛之。

《元史·哈剌哈孙传》

【注释】

①八百媳妇国:即今泰国北部等地。

②哈剌哈孙:元朝大臣,敢于直言,是为忠臣。

③顺元:地名,在今贵州市附近。

④蛇节:元朝彝族首领,土官阿那之妻,领兵反抗暴政,兵败身死。

⑤刘国杰:元前期武将,字国宝,号刘二拔都,平叛有功。

【译文】

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哈剌哈孙的同僚将云南行省左丞相刘深的计议,启奏成宗说:“世祖凭着神勇武力一统海内,他的业绩定会功盖万世。现在皇上承袭皇位执掌天下,还没有过武功业绩来显示你伟大美好的事业呀,西南蛮夷部落的800媳妇国至今还未接受我国的统治,请求出兵征讨他们。”哈剌哈孙驳斥说:“山高路远的蛮夷之国,离我们非常遥远,可派使者诏谕他们前来归附,不值得出动我们的军队。”成宗不听,派出两万士兵,任命刘深统率前往征伐。军队经过湖广行省境内,老百姓都被集军饷搞得非常穷困。军队抵达顺元时,刘深胁迫蛇节交纳3000两黄金,3000匹马。蛇节由于百姓不能忍受,就发动军队叛乱,将刘深围在深山险谷之中,使他的军队首尾不能相援。朝廷得知这一消息后,派平章刘国杰前去援救,刘国杰生擒蛇节,并斩杀于军中。然而刘深的士兵活下来的才只有十分之一二,所调拨的军饷也是如此,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成宗皇帝开始后悔不听哈剌哈深的谏言。刚好大赦,有关部门商议免去刘深的罪行。哈剌哈孙说:“刘深沽名钓誉,丧师辱国,不是一般的罪行可以相比的,不诛杀他就不能向天下人谢罪。”于是奏请诛杀他。

彻里力劾桑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