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出门在外
7000600000042

第42章 求职防骗

保证金

一些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在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时,交纳一定数额的抵押金或者扣押身份证。其目的是为了约束劳动者,防止劳动者随意解除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这种想法可以理解,然而采取的方法却是错误的。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对违反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但是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时,擅自向劳动者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或者风险金,甚至扣押身份证的做法,违反了劳动法关于劳动关系当事人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建立劳动关系的规定,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予以制止。

劳动保障部颁布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第10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抵押金,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等证件。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保证金、风险金(物)或者扣押身份证等行为,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警惕黑职介

求职过程中,许多人都曾遇到不法职业介绍所。他们许诺打工者可以找到工资很高的工作,然后收取定金、介绍费和手续费等。

但不法介绍所往往以各种理由拖延,当过几天打工者再来找他们时,已经找不到他们踪影了。这些不法分子经常转换地址,使用假姓名,很难找到他们。

所以,在职介所求职时,你必须知道需要履行哪些手续,需要你出示哪些证件,如果手续过于简单,就要谨慎对待。

为避免受骗,可以要求中介机构出示各种证明、营业执照等,查看其办公地点与营业执照上的是否一致,从而识别他们是不是合法机构。

试用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力资本,大量招募短期临时工,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待3个月试用期满,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聘。

如果对劳动法不了解的话,作为一个打工者,很可能就吃了哑巴亏。表面上,用人单位此举合情合理,实际上你已经掉入了一个温柔的陷阱。

当事人双方已经实际履行劳动权利义务的,双方的劳动关系应视作已经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应受到法律保护。同时,只有签订正式劳动(聘用)合同时,双方才可以约定试用期,而不是在试用期满后签订劳动合同。

也就是说,没有正式合同便没有试用期,更不存在单独的所谓“试用合同”。未签订劳动合同,只约定试用期的,约定的试用期视做劳动合同期限。

没有签合同的,因为实际劳动关系存在,应视为签订了劳动合同,违规约定“试用期”的,应视为实际劳动期限,约定临时用工的,应视为合同制工,在发生劳动关系的期限内,不管“试用”、“临时”,用人单位都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养老金,否则都应视为违法。

为了确实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防止企业滥用试用期条款,劳动部规定:劳动合同中可以约定不超过六个月的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十日;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二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

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没有发生变化的同一劳动者,只能试用一次,员工在签订和续订劳动合同时应当对此有所了解。

高薪陷阱

比别人高出一大截的薪水,的确让人心动不已,这既是对个人成绩、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巨大动力。

可是,高薪的得来就那么容易吗?高薪的承诺能够兑现吗?求职路上的人们必须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谈时对薪水夸夸其谈,仿佛这份高薪马上就唾手可得。可到了发薪水时,却又以效益不佳、工作表现不满意等借口,使原先的承诺大打折扣。

在求职的路上遇到高薪时,一定要记得睁大眼睛,做到“五看”。否则一不小心,下一个受害者很可能就是你。

第一,看单位的实力。

衡量单位的实力如何,可以从其注册资本、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入手。只有实力真正雄厚的单位,才会不惜千金养贤才。

第二,看行业特点。

高薪并不是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能得到的,行业特点是影响薪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如果以每月5000元的工资招聘一名高级程序员,那不足为奇;而要以这个数目招聘一名文员,那就会让人生疑了。

第三,看高薪的条件。

不要一看到那长长的数字马上就热血沸腾,要知道高薪往往与高条件挂钩。

有的单位就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条件,一旦求职者上钩,等到克扣工资的时候就可以为所欲为。

要对高薪的条件具体分析,看是否有不实的地方,看条件是否能够达到。

第四,看同类人员的薪资水平。

其他同类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是极有价值的参考,如果所谓的高薪与同类从业人员相差悬殊,那就务必要提高警惕了。

第五,看自己的能力。

要仔细审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评价,看一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能否应对各种难题和挑战。

也就是说,要看自己是否真的“值”这个钱。倘若对自己信心不足,最好还是“退而结网”,及时充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掌握了这“五看”,才不致于因“高薪”而翻船,这是许多求职者的经验之谈。当然,如果你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最后还要记住:只有口头的承诺是不行的,一定要把它落实到合同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