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陆战之王——坦克
7004400000002

第2章 坦克的诞生和发展(2)

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特别是在西班牙战争等地区性战争的锤炼中茁壮成长起来。这一时期,各国坦克的发展,直接与各国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相关。法国人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较强的“步兵伴随坦克”,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吃尽了苦头,自己行动缓慢的坦克被德国的快速坦克打得不知东南西北。由于受当时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富勒的机械化战争思想的影响,英国人比较看重坦克的机动性能,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则突出机动性。按照这样的区分,英国人研制出了“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和“十字军”巡洋坦克。

德国人初期因不重视发展坦克,在战场上尝过苦头,特别是战后又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反而更加积极地发展坦克。以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军官提出了将坦克集中编组使用,并与俯冲轰炸机相配合,实施深远突击的“闪击战”理论,被当局所采纳。因此在坦克的发展上,德国十分注重机动性同火力相结合,使他们的坦克无论技术是还是战术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德国20世纪30年代末期制造的F-Ⅳ型坦克,其性能在当时世界上众多坦克中名列前矛。该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75毫米,装甲厚度30毫米,最大时速达40千米/小时。这一时期,美国、日本也相继发展了自己的坦克,到1939年,美国已拥有470辆坦克,日本已拥有450辆坦克。1929年,英国制造的“卡登-洛伊德”轻型坦克驶进了中国的大门,进入了中国国民党军队装备的行列。(图27)

刚刚诞生不久的红色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国际上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之中,也积极地发展当时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坦克。

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坦克,一改早期蠢头蠢脑的“水箱”坦克模样,战术技术性能有了很大长进这一时期的坦克再也不是早期的“丑小鸭”,王者的风范已经初露端倪。(图28)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来说是一场空前的大浩劫。坦克作为一种战争兵器,在这场屠杀人类活动中露出了它的狰狞面目,它的足迹“踏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它的身影几乎出现在每一次重大战役之中。坦克以它的攻防一体、行动敏捷的出众本领,很快成为战争的“宠儿”,并最终登上了“陆战之王”的“宝座”。

这一时期,坦克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型坦克成为各国装甲兵的核心。正是这一变化,使得坦克成为陆战之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共生产了中型坦克约15.7万辆,占坦克总数的76%以上。20世纪二三十年年代,轻型坦克盛行一时,那时坦克的主要对手是机枪等一些自动武器,有“轻装骑兵”就足以对付了。但随着坦克的发展,用坦克打坦克成了坦克的一种重要作战样式。当时军事家们都奉行一个近乎格言的论断:“坦克是最好的反坦克武器。”这样,以敌坦克为主要作战对象的中型坦克随之登上了战争舞台。由于这一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多次上演了场面恢弘、气势磅礴的坦克大会战,许多重要的陆上大规模作战行动,都围绕着坦克会战而展开。战争真正成了钢铁与钢铁的撞击,坦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陆战场的主角。(图9)

三、快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交战国研制了许多性能优异的中型和重型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众所周知,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一代名车——T-34中型坦克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它是现代坦克的先驱。T-34中型坦克于1940年开始装备苏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坦克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它的诞生对世界坦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图30)

1940年1月,第一批T-34中型坦克研制成功,命名为T-34-06-1940式坦克。早期生产型称为T-34/76中型坦克,战斗全重26.3吨,乘员4人,武器为1门76.2毫米加农炮,动力装置采用著名的V-2型坦克柴油机,最大功率386千瓦,最大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T-34坦克采用铸造炮塔,焊接车体加大倾角的装甲布置,具有出色的防弹外形,大大提高了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大功率的坦克专用柴油发动机,使得坦克的动力强劲;独立的悬挂系统,使其具有出色的越野机动能力;长身管加农炮,使其炮火威力大增;总体设计合理布局,使该坦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集火力、机动和防护于一身的坦克设计思想、机械制造技术,使T-34几乎近似于完美。它的最大特点是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和维修,这在战时尤为重要。T-34/85中型坦克是T-34系列中最重要的改进型,它在战场上的威力更是名扬四海。连德国人也不得不承认:苏军拥有的T-34坦克远远优于德军任何一种型号的战斗坦克。”T-34/85于1943年秋装备苏军,成为苏军坦克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到1944年占苏军所有坦克装备的86%。T-34/85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50年,除在二战中大量使用外,还广泛用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等。(图31)

为了对付苏联的T-34,德国专门研制了“豹式”,1943年装备德军。“豹式”分为A、B、C三种车型,共生产了5508辆。其中C型的战斗全重为44.8吨,车体外形明显模仿T-34坦克;主要武器为1门75毫米口径的加农炮,前装甲板的最大厚度为80~100毫米;动力装置为515千瓦(700马力)的水冷汽油机,最大时速为46千米,最大行程为177千米。“豹式”虽然在战场上比较勇猛,但结构过于复杂,机件可靠性差,故障率高,这是它最致命的弱点。“虎”的体形明显比“豹式”大,重达56吨,有1门88毫米口径的加农炮,装甲厚100毫米。但“虎”的“心脏”却不如“豹式”强壮,发动机功率只有478千瓦(650马力),最大时速38千米,最大行程100千米。“虎”坦克系列中的“虎Ⅱ”式坦克,又被称为“虎王”式,它的个头更大,重达68吨,装甲最大厚度为150毫米,可以有效抵御当时任何坦克炮的攻击,它的88毫米长身管火炮,在1500米以内可以击穿当时任何坦克的装甲。但是,它的致命弱点是重量太大,由于“太笨”机动性显得太差。“豹式”和“虎”虽然被认为是当时德国最好的坦克,但其火力、机动、防护及可靠性、简便性等远不如苏制T-34坦克,因此在战场上屡屡败在苏制坦克的炮口之下。(图3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出动装甲部队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受到苏军顽强抵抗。苏军投入新制成的T-34坦克,勇敢地袭击德国坦克,打得德军狼狈不堪。希特勒闻讯后十分恼怒,立即下令研究一种超重型坦克,它要有强大的火力和坚强的防护能力,一旦走向战场便能天下无敌。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当时有名的设计师波尔舍来完成。经过一年多紧张的工作,终于在1943年8月试制成功一辆庞大无比的巨型坦克。它的车体用巨大的钢板焊接而成,前后长达9.4米,宽3.6米,高3.7米,比一般坦克大2倍多,每条履带的宽度就达到1.1米。在车体后部有个棱状的炮塔,上面装有一门128毫米的火炮。它既可以攻击坦克、装甲车辆,又可以攻击低空飞行的飞机。另有2挺7.92毫米机枪用于近距离自卫。为了提高武器威力,以后又改用150毫米口径的火炮,并且改进了炮塔结构。结果使坦克的重量达到188吨,达到“虎”式坦克重量3倍以上,成为世界上最重的巨型坦克。有趣的是德国人给这样庞大的坦克取了个“老鼠”的名字。“鼠”式坦克由于体积十分庞大,行动非常困难。它的最快速度只能达到20千米/小时,欧洲的桥梁无法通行。携带4800公升燃料,只能行驶190千米。当最初制成2辆坦克,艰难地运送到试验场进行试验的时候,遭到苏军的袭击而被缴获。巨型坦克只是坦克发展史上小小的插曲。

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美国生产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曾经是世界众多型号的坦克的一个亮点,它几乎与T-34坦克齐名,也是世界上生产最多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坦克。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人在坦克发展上几乎没有什么建树。但由于美国人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生产力,特别拥有世界数一数二的汽车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美国摇身一变成为坦克生产大国。1940年美国只生产了331辆坦克,到1942年产量就提高到24997辆,两年提高了75倍!大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了8.8万辆坦克,和苏联的生产量差不多。(图33)

M4“谢尔曼”中型坦克也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它的改进型不下50种。其中M4A3使用最多。M4A3坦克装1门75毫米口径的带有高低稳定器的火炮,最大装甲厚度为38~36毫米,发动机为368千瓦的水冷汽油机,最大时速为48千米/小时。此外,美国的M26重型坦克也比较著名。这种坦克重41.5吨,装1门90毫米口径的火炮,前甲板最大厚度为102毫米,动力装置与M4A3相同。(图

坦克的籍贯虽然在英国,但由于英国人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地走“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的老路,所以在坦克的发展方面日渐成为落伍者,没有出现令世人满意的“坦克精品”。相对而言,英国最成功的坦克是“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与英国战时首相同名的“丘吉尔”坦克,共有18种型号,不同型号的重量和武器装备都不一样。战斗全重相差无几,都在40吨左右,武器装备可是大不相同。有的在炮塔上装1门40毫米口径的火炮,在车体前部装1门76.2毫米口径的火炮;有的只装1门57毫米或75毫米火炮;还有的装1门90毫米短身管火炮。所装火炮大多为榴弹炮,反坦克能力有限。这种坦克有2台并列安装的汽油发动机,总功率才257千瓦,因此速度只有28千米/小时,比步兵徒步前进快不了多少,是名副其实的“步兵坦克”。但“丘吉尔”坦克也有长处。它的装甲很厚,达152毫米,这在当时是最厚的了。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克伦威尔同名的“克伦威尔”巡洋坦克,重28吨,装1门75毫米口径的火炮,装甲最大厚度为65毫米,发动机最大功率为442千瓦,最大时速为52千米/小时。从技术性能指标上看,英国的这些坦克,与苏、德、美等国的坦克不能相提并论,战时如果遇上它们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因此,英国的“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陆战场上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更谈不上有什么出色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曾于1944年7月正式建议取消“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这种过时的分类,与世界“轻、中、重”坦克相接轨。遗憾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年后,这一建议才被英国官方所采纳。(图3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也发展了一种名为97式的“中型坦克”。因为它的战斗全重只有15吨,只相当于西方国家的轻型坦克。97式坦克有4名乘员,1门57毫米口径的短身管火炮,采用风冷柴油机为动力装置。这种冒牌的“中型坦克”,在当时军事技术比较落后的东亚和东南亚各国还能逞凶一时,与英军的“巡洋坦克”也可以厮打一阵,但在太平洋战场和远东战场上碰上美国的M4和苏联的T-34,就只能是被动挨打、无还手之力了。尽管日本又紧急研制了1、3、4、5型坦克,并企图用于本土决战、扭转败局,但没等发挥作用,日本就缴械投降了。这些坦克和97式坦克一起,成为同盟国的战利品。

坦克自1915年诞生,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经过30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的锤炼,终于在众多陆军兵器中摘取了“陆战之王”的桂冠,完成了从“水箱”到“战王”质的飞跃。

四、冷战争锋——坦克在二战之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二战中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苏T-54中型、T-55中型坦克、T-10重型坦克和PT-76水陆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轻型坦克等。(图37)

这一时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战斗全重20~65吨,火炮口径分别为90~105毫米和120~122毫米,车前上装甲厚度76~127毫米,倾角55度~60度,多采用半球形铸造炮塔,前部装甲厚度110~200毫米,发动机功率382~960千瓦,单位功率为9~13千瓦/吨,最大速度34~5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备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

轻型坦克重14~23.5吨,乘员3~4人,火炮口径为75或76毫米,炮塔装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发动机功率176~368千瓦,单位功率12.6~16千瓦/吨,最大速度44~65千米/时,最大行程260~350千米。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喷水式推进装置,最大航行速度为10.2千米/时。AMX-13坦克采用了结构新颖的“摇摆式”炮塔,首次安装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加装有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4枚反坦克导弹。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终结了传统意义上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主要有:美M60A1、苏T-62、英“酋长”、法AMX-30、联邦德国“豹”I坦克等。(图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