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上巨兽——战列舰
7004900000011

第11章 德国及其他国家经典战列舰(3)

“敦刻尔克”号由布雷斯特军工厂建造,1937年5月1日竣工,1942年11月27日自沉着底。

该级战列舰新建时标准排水量 2.65万吨;全长:214.5米;宽:31.1米;吃水:8.7米;主机/轴数:拉多式(“斯特拉斯堡”是帕森斯式)齿轮传动蒸汽轮机4组/4轴;主锅炉:安德莱式燃油水管锅炉6座;功率:11.25万马力;航速:29.5节;续航力:15节时7500海里;武器装备:330毫米52倍径四联装炮2座,130毫米45倍径四联装炮3座,同双联装炮2座,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4座,130毫米四联装机枪8座,弹射器1座,水上侦察机4架;装甲:舷侧248毫米,甲板127毫米,炮座345毫米,炮塔前部337毫米,司令塔267毫米;舰员:1431名。

四、黎歇留级战列舰(法)

黎歇留级战列舰是分别根椐1935年度、1938年度计划各建造的2艘3.5万级战列舰。1935年度计划舰最终建成,但1938年度计划舰1艘在建造过程中停工沉没,另1艘中止计划。总体上可视为敦刻尔克级的扩大改进型,在平甲板型舰体前部配置2座380毫米45倍径四联装主炮塔,舯部和后部配置5座152毫米55倍径三联装高平两用炮,舰艉部配置航空武器设备。其最大的特点是其后桅与烟囱呈一体化结构。后来,两用炮只保留后部的3座,并大幅变更了防空炮后服役。4号舰“加斯科尼”号曾修改计划分别在舰体前、后部各配置1座四联装主炮塔。同级建成的两舰均于20世纪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拆解。(图84)

“黎歇留”号由布雷斯特军工厂建造,1940年6月15日竣工,1967年12月除籍。

该级舰(新建时)标准排水量 3.85万吨(“让·巴尔”号是42806吨);全长:247.9米;宽:33.1米(“让·巴尔”号是35.4米);吃水:9.6米(“让·巴尔”号是9.2米);主机/轴数:帕森斯式齿轮传动型蒸汽轮机4组/4轴;主锅炉:安德莱式燃油水管锅炉6座;功率:15万马力;航速:30节;续航力:18节时10.240海里;武器装备:380毫米45倍径四联装炮2座,152毫米55倍径三联装两用炮3座(“克莱蒙梭”4座),100毫米45倍径双联装高射炮6座(“让·巴尔”12座)5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12座(仅“让·巴尔”),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4座(“让·巴尔”无),20毫米单装机关炮20门(仅“让·巴尔”)13.2毫米四联装机枪4座(“让·巴尔”无)弹射器1座,水上侦察机3架(“让·巴尔”无航空武备);装甲:舷侧330毫米,甲板170毫米,炮座405毫米,炮塔前部430毫米,司令塔444毫米;舰员:1670名(“让·巴尔”作为旗舰时为2134名)。

五、大和级战列舰(日)

大和级战列舰是以进行战列舰炮战为唯一目的的大型战列舰,根椐日本海军1937年度计划建造了2艘。日本认为美国海军极有可能装备406毫米以上口径的主炮,于是率先装备了460毫米45倍径重炮,在长艏楼型舰体上配置3座三联装主炮塔,前部2座、后部1座。该级建造时尽可能地调查了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采取了完全集中防御方式,在侧舷水线部、甲板、主炮塔等部位施加了无与伦比的厚甲,在水线下还安装了防御水下攻击的侧舷装甲。为了减小舰形,其航速只能降低至27节,但其标准排水量仍达到了6.4万吨。由于对海军飞机作战的认识落后,这两舰均遭到美国航母舰载机的反复攻击而沉没。根椐日本海军1939年度计划该级还曾有2艘开工建造,其中1艘变更为航母,1艘中止建造。

“大和”号于吴海军工厂建造,1941年12月16日竣工,1945年4月7日战沉。该舰新建时标准排水量 6.4万吨;全长:263.0米;宽:38.9米;吃水:10.4米;主机/轴数:舰本式齿轮传动型蒸汽轮机4组/4轴;主锅炉:吕号舰本式燃油水管锅炉12座;功率:15万马力;航速:27节;续航力:16节时7200海里;武器装备:460毫米45倍径三联装炮3座,155毫米60倍径三联装炮4座,127毫米40倍径双联装高射炮6座,25毫米三联装机关炮8座(“武藏”12座),13毫米双联装机枪2座,弹射器2座,水上侦察机7架;装甲:舷侧410毫米(“信浓”和第111号舰是400毫米),甲板230毫米,炮座560毫米,炮塔前部650毫米,司令塔500毫米;舰员:约2500名。

六、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日)

对于后起之秀、海军预算相对不足的日本而言,装甲巡洋舰无疑是对主力舰队最有力和最经济的补充。中日、日俄两次战争中,联合舰队都将巡洋舰与大型主力舰混编使用,效果良好。所以早在日俄战争前制订的“六六舰队案”中,日本海军就提出了装甲巡洋舰应与战列舰数量对等的方针,各为6艘。1905年英国开始建造“无敌”级战列巡洋舰,紧跟潮流的日本也将装巡变更为战巡,并在1907年海军扩充计划中列入了4艘新舰的预算。

当时的日本已经能自行建造安装4门12英寸主炮、航速20节以上的大型装甲巡洋舰。但从建造萨摩级、河内级、弩级战列舰的经验看,日本自身的技术和设计经验还存在缺陷。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赶上世界水平,尤其是获得关键的蒸汽轮机、大口径舰炮制造以及焊接舾装技术,海军决定第一艘战列巡洋舰还是向英国的维克斯公司订购。设计师乔治·瑟斯顿爵士为新舰选用了英式长艏楼船型、高大的三脚桅和独特的双曲线型舰艏,装备8门维克斯公司新研发的45倍径14英寸主炮,4座双联炮塔沿舰体中轴线布置,防护与英国同期战列巡洋舰相当;动力采用2组4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单组功率3.2万马力,航速27.5节。1912年5月18日,新型战列巡洋舰的首舰“金刚”号在维克斯公司的巴罗-因弗内斯船厂下水。它是日本海军从国外订购的最后1艘主力舰,也是日本最后一级采用3座烟囱的战列舰,实现了日本海军向“超弩级战舰”(安装14英寸以上主炮、炮塔全中轴线配置,是早期“弩级战舰”的改进)和战列巡洋舰过渡的两大飞跃。3艘金刚级后续舰则根据英方提供的图纸在日本国内自行建造,其中2号舰“比睿”于1911年11月4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12年11月21日下水,1914年8月4日竣工;3号舰“榛名”、4号舰“雾岛”号则分别由川崎神户船厂和三菱长崎船厂承建,这也是日本民间船厂第一次承担海军主力舰的建造任务。两舰分别于1912年3月16、17日动工,1913年12月间先后下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金刚”号和“比睿”号担任过协约国太平洋航路的警戒任务,但并未参与实际作战。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后,4艘金刚级于1923~1931年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改装,着重改善水平装甲及水下防御能力,换装新型燃油锅炉,烟囱减少为2个,增大主炮仰角,并搭载上水上飞机。由于改装后装甲重量增加,最大航速降至26节。1930年伦敦条约签署后,“比睿”号拆除了部分锅炉、全部主装甲带和1座主炮塔,改为训练舰。其余3艘金刚级则在1933~1936年再度进行改装,扩建前桅、舰桥一体的塔型舰桥,改善射击瞄准装置和航空设施,更换动力机组、延长舰艉,航速提高到30节。“海军假日”结束后,“比睿”号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装。进行改装后的金刚级在外观、功能和用兵思路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舰种也相应变更为高速战列舰。(图88)

由于金刚级航速较快,因此虽然本型舰的舰龄将近30年、水平防护薄弱,在太平洋战争中出动率却最高。它们编成第一舰队第3战队,主要与机动舰队一起行动,直接护卫航母。空袭珍珠港的机动部队护航编队中就有“比睿”号和“雾岛”号,此后两舰进入南洋作战,在错过与英国Z舰队的对决后,于爪哇以南海面击沉了美国驱逐舰“埃德萨尔”号。“金刚”号与“榛名”号则随同第2航空战队参加了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和西进印度洋的作战。中途岛惨败后,“比睿”号和“雾岛”号于1942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第11战队,跟随第三舰队参与瓜岛和南太平洋争夺战。4艘金刚级先后投入对瓜岛亨德森机场的炮击支援任务,取得一定战果。11月13日凌晨,第11战队在为运输船队护航途中,于瓜岛以北遭遇美军卡拉汉少将的第67特混舰队第4大队(5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爆发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美方称瓜岛海战)。第一夜的混战中,“比睿”号遭到美舰小口径火炮的近距离射击,身受重伤、操纵失灵,天亮后又遭到多次空袭,被迫于当天下午自沉于萨沃岛以北海面,战死188人。这是日本海军在战争中损失的第1艘战列舰。次日入夜后,第二舰队司令长官近藤信竹中将亲率“雾岛”号和2艘重巡洋舰继续执行炮击任务,于萨沃岛以西遭遇美军李少将的第64特混舰队(2艘战列舰、4艘驱逐舰)。14日深夜,“雾岛”号集中火力攻击了先被其发现的美国战列舰“南达科他”号,使其受重伤;另1艘美舰“华盛顿”号乘机利用雷达指引、集中火力猛击“雾岛”号,仅7分钟就命中49发(其中406毫米炮弹9发)。“雾岛”号失去机动能力、被迫弃舰,15日凌晨由日军自行击沉,阵亡250人。(图89)

1944年初,日本联合舰队大幅度改组下属兵力,原“决战部队”第一舰队被解散,“金刚”号和“榛名”号(已加装雷达和100门以上25毫米高炮)所属的第3战队编入栗田健男中将指挥的第二舰队,作为航母的伴随兵力参与了马里亚纳海战。这次战斗的结果众所周知,表面上看勉强恢复了元气的日本机动舰队不敌强悍的美国特混舰队,作战实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同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栗田舰队又被改组为第一游击部队(中央部队),奉命自文莱出发,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穿越圣贝纳迪诺海峡,突袭莱特湾内的美军登陆舰队。10月25日上午,栗田舰队在萨马岛遭遇美军护航航母编队第77特混舰队第4大队第3小队,误认其为正规航母,随即爆发混战。“金刚”号与重巡洋舰协同,以主炮击沉了“甘比尔湾”号护航航母。但栗田随后错误判断了形势,放弃继续突入、北上折返基地,致使作战功败垂成。同年11月21日凌晨,正当栗田舰队结束修理、返航本土之时,“金刚”号在台湾海峡遭遇美国潜艇“海狮”号的伏击,被2枚鱼雷直接命中,弹药库爆炸沉没,舰长岛崎利雄少将、第3战队司令官铃木义尾中将以下1300人随舰沉没。惟一幸存的“榛名”号此后作为“第四预备舰”停泊于吴港,充当防空炮台。1945年6月22日,美机空袭吴港,该舰被命中7弹,7月24、28日又在美军舰载机的集中攻击中分别被1弹,7弹命中,倾斜坐沉于江田岛小用港。1946年5月2目“榛名”号被扶正打捞出水,同年7月4日在吴海军工厂解体完毕。

金刚级虽然后来改为战列舰,但起初是按照战列巡洋舰(一等巡洋舰)的舰籍建造入役的,所以是以山名而不是国内作为舰名。又由于本级舰是日本的第一型超无畏舰,因此特别选择了名字发音响亮、汉字优美的四座名山为名,分别是:大阪府与奈良县交界处金刚山脉的最高峰金刚山(又称高天山);位于京都西北,自古以来被视为镇护国家、守护王城的“灵山”的日本佛教天台宗总山比睿山;与赤城山、妙义山并称“上毛三山”的神道教名山榛名山;位于日本海军发源地萨摩藩(今鹿儿岛南部)、拥有大小22座火山群的雾岛山。其中榛名、雾岛是第一次作为舰名使用,金刚、比睿则为同名第二代,第一代“金刚”号和“比睿”号都是明治海军早期的巡洋舰。

七、扶桑级(日)

“扶桑”是中国神话中雌雄同根的神木,为日出之所。以“日出之国”的美称命名的扶桑级战列舰是日本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超弩级战舰。(图90)

1911年2月,金刚级的全套英文设计图纸副本被交给日本,日本海军迅速组织人员将其翻译为日文。当时担任海军造船总监的近藤基树造船少将在金刚级初始设计基础上对其加以战列舰化,缩短舰体、强化主装甲带、增加主炮塔,以建成排水量、航速、主炮火力三项世界第一的“世界最强之超弩级战舰”为目标,推出了A-64设计案。与其对手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相比,A-64的14英寸主炮数量多出2门(达12门),6英寸副炮的射程超过美舰的5英寸副炮,续航力也相当于内华达级的1.5倍。A-64案首舰“扶桑”号由吴海军工厂在船坞内建造,1912年3月11日动工,1914年3月28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加入现役;次舰“山城”号则于1913年11月20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动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1917年3月31日加入战列。计划中的3、4号舰工程因预算问题耽搁,后变更设计,成为一型新舰——伊势级。

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火力优势、同时缩短舷侧防御带长度,近藤基树在金刚级原始设计的舯部强行塞进了2座14英寸炮塔,使主炮塔数量达到6个;但扶桑级的长度还不及金刚级,故整个舰长的3/5都被6个炮塔占据,舷侧防护带长度不得不由金刚级的占水线长的33%延长到60%,厚度也由最初期望的14英寸削减到12英寸;位于舯部的3、4号炮塔及其弹药库挤占了锅炉室和轮机舱空间,使大型锅炉难以搭载,航速只能达到22.5节,可以说两头都没占到便宜。由于炮塔分布过于密集,一旦主炮向一舷齐射,炮口产生的烟雾和气浪将笼罩整条军舰,影响舰桥和后部射击指挥所的观测。因为扶桑级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因此华盛顿和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后,日本海军先后对两舰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着重加强水下防护和主要部位的水平防护,强化航速、安装航空设备,增加主炮仰角并改善射击指挥装置。改装完成后,两舰的舰桥和前桅一体化,24座煤油混烧锅炉换装为6座专烧重油的舰本式锅炉,航速提高到24.7节,2个烟囱合二为一,增加了防雷隔舱、127毫米高炮和舰载机弹射器。堆砌的观测和火控设备使舰桥不堪重负,这个高大而摇摇欲坠的古塔式桅楼也成为了扶桑级最突出的外观特征。(图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