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上巨兽——战列舰
7004900000010

第10章 德国及其他国家经典战列舰(2)

德国宣布重新发展军备后,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是根椐其1934年度计划所建造的最初主力舰。原先的计划为标准排水量1.9万吨的德意志级装甲舰的防御力强化版,但此后为了对抗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于是加强了攻击力,重新设计为2.6万吨级。由于英德海军协定的签署,其排水量已经没有障碍,主炮曾研讨380毫米双联装炮但因急需完成,不得已装备了3座283毫米54.5倍径三联装主炮塔,并决定日后再换装380毫米主炮。造舰计划中该级的名称是战列舰,但由于牺牲了装甲重量以实现31节高航速,实际上被认为是战列巡洋舰。最终完成设计时,其排水量又增加了近6000吨,但公布的数值仍为2.6万吨。同级两舰均在二战期间沉没。

“沙恩霍斯特”号于帝国海军船厂建造,1939年1月7日竣工,1943年12月26日战沉。(图73)(图74)

“格奈森瑙”号于德意志船厂(基尔),1938年5月21日竣工,1945年3月28日自沉。(图75)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新建时标准排水量:34841吨; 全长:229.8米; 宽:30.0米;吃水:8.2米;主机/轴数:布朗·勃法瑞式(“格奈森瑙”是日耳曼尼亚式)齿轮传动型蒸汽轮机3组/3轴; 主锅炉:瓦格纳式燃油水管锅炉12座;功率:16.5万马力;航速:32节;续航力:17节时1万海里;武器装备:283毫米54.5倍径三联装炮3座,149毫米55倍径双联装炮4座同单装炮4门,105毫米65倍径双联装高射炮7座,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8座20毫米单装机关炮8门,弹射器2座,水上侦察机4架;装甲:舷侧350毫米,甲板105毫米,炮座350毫米,炮塔前部360毫米,司令塔350毫米;舰员:669名。

七、俾斯麦级战列舰

1932年,德国海军造舰部开始规划下一代战列舰的设计方案。鉴于法国的敦刻尔克级已经安装了330毫米主炮,德方决定将新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380毫米,为此研发了47倍径的SK C/34型380毫米炮。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签署后,德国获得新建了10.75万吨新战列舰的配额,“装甲舰F”和“装甲舰G”这两艘新舰的设计随即提上日程。按照英德协定的规定,德国新战列舰的单舰吨位不应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超过406毫米。但由于德国方面的隐瞒,新舰建成时的满载吨位甚至超过了5万吨。(图76)

和沙恩霍斯特级一样,为了弥补《凡尔赛和约》对主力舰设计中断造成的破坏,“装甲舰F”的设计大量参照“一战”末期的巴伐利亚级超无畏舰。其最大的特点是沿用了落后的“全面防护”设计,主装甲带的厚度虽然达到320毫米,但其向水线下方延伸的长度却明显不足;机舱和锅炉舱上方的水平防护明显不足,一些次要部位的装甲纯属多余。8门380毫米主炮的威力超过当时英国在建的新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级(10门356毫米主炮),防空火力的配置也堪称强大。不过德国的37毫米中口径高炮射速和威力都存在缺陷,这成为该舰防空上的隐患。设计之初,海军还曾考虑使用全柴油机动力以增加续航力,但因为没有用柴油机驱动如此庞大军舰的先例,最后还是选择了传统的蒸汽轮机,航速29节。该舰的另一特点是保留了旧式的水上鱼雷发射管,可能是为“巡洋作战”而安装。(图77)

1936年,“装甲舰F”和“装甲舰G”相继开工,分别命名为“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战列舰拥有强大火力与航速,但技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军舰在整个战列舰发展史上都是毁誉参半。与其巨大的吨位和装甲重量相比,其战斗力和综合性能实在难称优秀。不过当“俾斯麦”号在1940年完工时,它还是被誉为“欧洲最强大的战列舰”(相对于条约型战列舰而言),并被视为英国皇家海军的重大威胁。(图C)

1941年5月19日,作为水面舰艇“巡洋作战”的一个重要步骤,完工不久的“俾斯麦”号与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突入大西洋,执行代号“莱茵演习”的破交任务。5月24日,“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击沉了前来阻截的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击伤“威尔士亲王”号。但该舰自身也被“威尔士亲王”号击伤,燃料泄漏、续航力不足,被迫向法国撤退。26日,从英国航母“皇家方舟”号起飞的“剑鱼”式鱼雷机炸伤了“俾斯麦”号的舵叶,迫使该舰驶向英国围捕舰队的方向。27日,以“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为首的英国本土舰队主力对“俾斯麦”号发起最后的打击,该舰先后被超过300发大小口径的炮弹击中,最后被英国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发射的鱼雷击沉,2200名舰员中只有113人幸存。1989年6月,残骸在布雷斯特以西650公里处、4791米深的海底被发现。78)

与短命的“俾斯麦”号相比,“提尔皮茨”号的经历更为曲折。该舰在1942年后部署到了挪威,虽然出动不多,但一直以进攻姿态对盟国的北极航线造成压力。特别是1942年7月的“PQ-17船队事件”中,英国海军部因轻信“提尔皮茨”号出动的消息、解散PQ-17护航运输队,导致33艘运输船损失24艘,北极航线中断近3个月之久。该舰的存在还使英国本土舰队不得不常年在北方航线上保留1~2艘战列舰、2艘航母,对舰队具有极大的威慑效果。1943年9月22日,英国袖珍潜艇X-6号和X-7号秘密突入该舰停泊的阿尔塔峡湾,用2枚2吨定时炸弹炸伤了“提尔皮茨”号,该舰到1944年初才勉强修复。1944年4月3日,英国海军集中2艘航母、1艘战列舰、大量小型舰艇的兵力,对“提尔皮茨”号发动代号“钨”行动的联合攻击,该舰死122人、伤316人,再次丧失战斗力。1944年11月12日,皇家空军对这艘绰号“北方的孤独女王”的战列舰发动最后一次代号为“问答集”的空袭行动,命中2枚5.5吨的“高脚柜”巨型炸弹,另有4弹在舰旁爆炸。“提尔皮茨”号在数分钟内倾覆于挪威特罗姆瑟峡湾以西4海里处的哈科岛南端,全舰1700人中有1000人溺死。留在水面上的残骸在1947年出售给一家挪威拆船公司,至1957年全部拆解完毕。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性能与数据:

排水量:(设计)标准41700吨(“提尔皮茨”号42900吨),满载50900吨(“提尔皮茨”号53500吨)。

主尺度:(设计)251.0(全长)/241.5(垂线间长)×36.0×10.2米(满载)。

动力:3台布洛姆-福斯式蒸汽轮机,12座瓦格纳式燃油锅炉,功率13.8万马力,航速29节;载重油7900吨(“提尔皮茨”号8780吨),续航力9280海里/16节(“提尔皮茨号”10200海里/16节)。

防护:主装甲带320毫米,炮座342毫米,水平防护120毫米,主炮塔正面360毫米,司令塔350毫米。

武器装备:(设计)8门SK C/34型380毫米 L/47主炮(双联×4),12门SK C/28型150毫米 L/55副炮(双联×6),16门SK C/32型105毫米 L/65高炮(双联×8),16门SK C/30型37毫米 L/83高炮(双联×8),20门20毫米机炮(四联×2,单管×12),6架水上飞机/1部弹射器,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四联×2,仅提尔皮茨号)。

电子设备:1部22号雷达,1部27号雷达。

编制:2092人(“俾斯麦”号);2608人(“提尔皮茨”号)。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相关数据:

制造厂:德国布洛姆-福斯公司汉堡船厂。

1936年7月1日开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24日竣工。

1941年5月27日被优势英舰围歼沉没于法国海岸。

舰名由来:纪念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缔造者、“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亲王(1815~1898年)。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相关数据:

建造厂:德国威廉港皇家船厂。

1936年10月30日开工,1939年4月1日下水,1941年2月25日竣工。

1944年11月12日被英军重型轰炸机炸沉于挪威特罗姆瑟以西,战后部分浮起解体。

舰名由来:纪念公海舰队之父、“一战”爆发时任德国海军大臣的冯·提尔皮茨海军元帅(1849~1930年)。

其他国家战列舰

二战之后,少量的战列舰时有参加海上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但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后期的战列舰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装,重点是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经过改装后战列舰担负的一般使命都是:协同战列舰编队作战;或单独进行海上作战;或支援两栖部队的登陆作战;或在发生危机的地区炫耀武力。列舰曾经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二战之后,少量的战列舰时有参加海上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但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后期的战列舰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装,重点是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经过改装后战列舰担负的一般使命都是:协同战列舰编队作战;或单独进行海上作战;或支援两栖部队的登陆作战;或在发生危机的地区炫耀武力。

一、河内级战列舰(日)

河内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最早的无畏舰,同级两艘均根据1907年度计划而建造。在同时装备主炮和中间炮的准无畏舰“安艺”号的基础上进行扩大改进而成,在平甲板型舰体上装备了6座305毫米双联装炮塔,与初期的德国无畏舰同样,其主炮呈六角型配置,前、后部各配置1座,左、右舷各配置2座。两舷主炮为45倍径,而前后部主炮因重视艏艉主炮火力而采用了50倍径,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说是单一口径巨炮搭载无畏舰。其单舷方向主炮火力仅有8门,而且两种射击特性的主炮各居一半,可谓是登峰造极的两种重型火炮混载舰。主锅炉为油煤混燃型,主机采用蒸汽轮机,航速达到20节。“河内”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爆炸沉没,“摄津”号则因华盛顿海军条约要求而改造为训练用靶舰,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河内”号由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建造,1912年3月31日竣工,1918年7月12日爆炸后沉没。(图79)

“摄津”号由吴海军工厂建造,1912年7月1日竣工,1923年10月1日变更为靶舰。(图80)

该级战列舰新建时常备排水量 20800吨?;全长?:160.6米;宽:25.7米;吃水:8.2米;主机/轴数:柯蒂斯型直接传动型蒸汽轮机(单式)2组/2轴;主锅炉:宫原式混燃水管锅炉16座;功率:2.5万马力;航速:20节; 续航力:18节时2700海里;武器装备:305毫米50倍径双联装炮2座,305毫米45倍径双联装炮4座,152毫米45倍径单装炮10门,120毫米40倍径单装炮8门,76毫米40倍径单装炮12门,短76毫米单装炮4门,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5具;装甲:舷侧305毫米,甲板28毫米,炮座279毫米,炮塔前部279毫米,司令塔254毫米;舰员:999名(“摄津”号是986名)。

二、孤拔级战列舰(法)

孤拔级战列舰是根据1911、1912年度计划建造的4艘法国海军最早的无畏舰。该级建造时,其他大国已经进入超无畏舰时代,可以说是节奏“慢一拍”的无畏舰。在长艏楼型舰体上装备6座305毫米45倍径双联装炮,其中在前、后部的中心线上各以背负式配置2座主炮塔,在舯部两舷各配置1座主炮塔。该级舰重视副炮的速射性能以用于击退雷击艇,因而采用了139毫米55倍径单装炮。其装甲防护与同时期的英美战列舰相比薄弱得多,但贯通全长都加装了侧舷装甲,不过没有装备防鱼雷纵向隔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同级中有1艘完全损坏,另3艘在经过数次改装后,陆续到1945年底退役。

“孤拔”号由布雷斯特军工厂建造,1913年11月19日竣工,1923年7月~]924年4月第1次改装,1927年1月~1931年1月第2次改装,1937年4月~1938年9月第3次改装,1944年6月9日作为防波堤使用。(图81)

“法兰西”号由卢瓦尔船厂(圣纳泽尔)建造,于1914年8月1日竣工,1922年8月26日触礁沉没。(图82)

“让·巴尔”号由布雷斯特军工厂建造,1913年6月15日竣工,1923年10月~1925年1月第1次改装,1929年8月~1931年9月第2次改装,1937年1月1日改名为“海洋”号,1942年11月27日自沉。

规格(新建时)

该级战列舰新建时常规排水量22189吨;全长:166.0米;宽:27.0米;吃水 :9.0米(平均);主机/轴数:帕森斯式直接传动型蒸汽轮机2组/4轴;主锅炉:贝尔维尔式(“孤拔”是尼克劳斯式)混燃水管锅炉24座;功率:2.8万马力;航速:20.0节;续航力:10节时4200海里;武器装备305毫米45倍径双联装炮6座,139毫米55倍径单装炮22门,47毫米单装炮4门,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4具;装甲:舷侧270毫米,甲板70毫米,炮座270毫米,炮塔前部320毫米,司令塔300毫米;舰员:1085~1108名;

规格(最终改装完成时)

标准排水量23475吨;主机/轴数:帕森斯式齿轮传动型蒸汽轮机4组/4轴;主锅炉:贝尔维尔式燃油水管锅炉24座(“孤拔”是贝尔维尔式16座,居约·迪·唐普勒式6座);武器装备:305毫米45倍径双联装炮6座,139毫米55倍径单装炮22门,75毫米75倍径单装高射炮7门,47毫米单装炮2门,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4具; 舰员 :1068名。

*其它项目与新建时相同

三、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法)

根椐华盛顿海军条约,法国有新建造战列舰的权利,但却迟迟没有动工,而本级直到1931年度、1934年度的计划中才被列入建造。其中1931年度的计划舰是作为能够击败德国装甲舰的战列舰而计划,建造标准排水量2.65万吨,装备8门新式330毫米主炮,航速达到29.5节的中型高速战列舰。与以往法国战列舰不同的是,该级采用了完全集中防御方式,为了缩短主要防御面积,该级效法了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将2座330毫米52倍径四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平甲板型舰体的前部,后部则配置了副炮和航空设备。其防御应对280毫米口径炮弹、400公斤炸弹、装药300公斤的鱼雷,因此占用了相当于标准排水量中36.5%的重量。同级两舰均在二战中沉没。(图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