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上巨兽——战列舰
7004900000017

第17章 战列舰经典战例(4)

5月26日10时30分,英国海军飞机“卡塔林娜”号于兰得斯安得海角西约550海里处发现了“俾斯麦”号,因遭到“俾斯麦”号的炮击,结果跟丢了“俾斯麦”号。11时15分,英国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的飞机又发现了“俾斯麦”号,后来在巡洋舰“谢菲尔德”号的支援下,对“俾斯麦”号严密监视,并派鱼雷轰炸机袭击。第一次袭击因气候恶劣没有收到明显效果。在20时50分发起的第二次袭击中命中两发鱼雷,击毁了“俾斯麦”号的推进器及舵叶,使其操纵失灵,航速骤降至12节。已经杀红了眼的英国海军再也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他们于夜间派维安上校率领“科萨克”号、“苗厘”号、“西克”号和“佐鲁”号四艘驱逐舰,欲致“俾斯麦”号于死地。27日1时20分至50分,“俾斯麦”号舰艏又连中两枚鱼雷,甲板起火,约3时停靠在布勒斯特以西400海里处。3小时后,“俾斯麦”号重新起航,保持8节航速航行。27日上午9时,陶威将军率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相继赶到,集中炮火猛击“俾斯麦”号,使其起火,主炮指挥仪被毁。后来,英国海军巡洋舰“多塞郡”号对“俾斯麦”号施放鱼雷,在连中3雷后,曾经不可一世的“俾斯麦”号终于在上午11时01分倾覆,全部舰员1500人除百余人获救外,其余均葬身海底。

“俾斯麦”号的覆没,使德国海军失去了战列舰的骨干,德国海军从此停止了大型水面舰艇在大两洋上的巡洋作战行动。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击沉“俾斯麦”号,将使英国“战列舰的紧张状况得到缓和”,而且“对日本人将起一定影响”,迫使他们“对形势重作估计”。

“俾斯麦”号战舰是多数海军专家心目中装备最精良的海上堡垒。这艘德制钢铁巨兽在二战期间,虽然屡遭敌舰猛击,却仍然屹立不倒。虽然它最终还是难逃被击沉的命运,但却丝毫没有改变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价值。就历史意义而言,“俾斯麦”号战舰和“泰坦尼克”号有着同样的影响力。在沉没了48年之后,海洋考古学家于1989年发现了“俾斯麦”号战舰的海底残骸并拍下了照片。它矗立在海底山脉的山坡上,距离海平面约4870多米。2002年,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知名导演詹姆斯·卡麦隆拍摄了这部电影——《重返俾斯麦战舰》,以见证这段永恒不朽的历史传奇,同时也借此机会探索当时战舰沉没的真相。

二、英国远东舰队的噩梦

可是,丘吉尔的笑容并没有维持多久。太平洋战争刚刚开始,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就因过于轻敌而遭遇了灭顶之灾。

1941年12月2日,威风凛凛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主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到达新加坡,英国海军上将汤姆·菲利普斯任舰队司令官。6日,他获悉将有“一支日军登陆输送队从印度支那朝马来西亚方向驶来”。8日,他又得知日军在宋卡和哥打巴鲁登陆,据报至少有1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和20艘驱逐舰进行掩护。傍晚,立功心切的菲利普斯就率领“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还有4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驶离新加坡北上,准备攻击日军登陆输送队。

日军对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的袭击早有准备,因为该舰队到达新加坡的消息曾向全世界广播过。他们下令由驻西贡附近机场的第22航空队对其进行突袭,并使用12艘潜艇在新加坡至哥打巴鲁和宋卡的航线上警戒,担任侦察和突击任务。9日,英国海军远东舰队被日军侦察飞机和日军潜艇同时发现,处境相当危险。菲利普斯考虑到日本海军占有优势,而且可能早有准备,便命令舰队掉头南下,驶向新加坡。返航途中,他又接到新加坡发来的误报,称日军在关丹登陆,菲利普斯便认为攻击日军还有取胜的可能,于是命令舰队向关丹方向航进。10日上午8时,他们到达关丹,并没有发现日军。菲利普斯命令舰队转向,继续搜索日军登陆输送队。(图115)

富有戏剧性的是,12月9日,日军在发现英军舰队之后,立即命令第22航空队对该舰队实施攻击,但因菲利普斯已掉头南进,飞机没有找到目标。10日拂晓,日军航空队继续寻找英国舰队,这一次,他们终于没有失望,在关丹以东约40海里处发现了舰队。丧心病狂的日军将34架高空轰炸机,51架鱼雷轰炸机分为两个队,于11时56分分别对英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实施攻击。可怜的“反击”号被命中鱼雷14枚,炸弹1枚,于12时30分沉没;“威尔士亲王”号也被命中鱼雷7枚,炸弹2枚,于13时20分沉没。两舰共有2800名舰员,被英军驱逐舰救出2000人,司令官菲利普斯下落不明。而日军仅仅损失了3架飞机。(图O)

英军两艘战列巨舰的沉没,并非因舰上防空火力不强。据史料记载,仅“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就有高射火炮175门,每分钟能发射炮弹6万发。但是由于英军舰队中没有航空母舰,只能靠陆上飞机支援,而此时宋卡、北大年等陆上机场已被日军占领,连本来就极弱小的航空兵力也没有了。事实再次证明,战列舰是海上堡垒,航空兵只是辅助兵种的陈旧观点已经过时,就连丘吉尔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和美国这次都大大地低估了日军的空战效率。”

三、猎歼“北方孤狼”

1941年6月22日清晨,数百万德军在俯冲轰炸机的尖啸声中进攻前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就此形成。应前苏联政府的要求,英美等国开始向前苏联紧急运送作战物资。同年9月28日,一艘重巡洋舰护卫着14艘商船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出发西航,第二日,这支编号为PQ-1的船队在冰岛港口赫夫纳菲奥德解缆,10艘满载战争物资的货船在一艘重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的掩护下,开往前苏联地区,这意味着北冰洋地带一条特殊的海上运输线——长约2200海里的北极航线正式开通。

德国人最初对这条航线并不在意,但自从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屡屡碰壁,希特勒开始迁怒于英美两国对前苏联的援助。他强令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抽调潜艇到挪威沿海,命令海军司令雷德尔派重型水面舰艇进驻挪威沿岸的峡湾和港口,联合打击北极航运。1942年初,驻挪威的德国空军第五航空队大大加强了兵力,许多侦察机和“福克·沃尔夫”远程巡逻轰炸机停在白雪皑皑的挪威机场上,使寒冷的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更为可怕的是,1月17日,绰号“北方孤狼”的超级战舰“提尔普茨”号像幽灵一般驶向挪威北部,成为盟国海军的心腹大患。(图P)

“提尔普茨”号是“俾斯麦”号的姐妹舰,始建于1936年10月,1937年10月下水,1940年12月服役。其标准排水量达4.17万吨,航速30节。舰上装备齐全,共有381毫米主炮8门、150毫米副炮12门、105毫米高射炮16门、37毫米高炮16门、20毫米高射机关炮20余门。“俾斯麦”号被击沉后,“提尔普茨”号作为德国最大的一艘战列舰,突然出现在北极海域,实在令英国海军部忧心忡忡。1942年1月2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给联合参谋部的信中写道:“击沉哪怕是击伤‘提尔普茨’号,是当前海上一件最大的战事,没有任何其他目标能与此相比。”于是,一场历时3年,以“提尔普茨”为目标的海空攻击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1942年3月1日,编号PQ-12的船队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开出,向东航行;同日,从摩尔曼斯克向西开出了PQ-8船队。为了防止“提尔普茨”号偷袭,PQ-12船队如临大敌,由英国战列舰“约克公爵”号、航空母舰“胜利”号和旗舰“乔治五世”号等数艘舰艇护航,司令官是英国本土舰队司令托维上将。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并非多余,3月6日,德军果然出动了“提尔普茨”号和3艘驱逐舰前往截击PQ-12船队。不久,一艘英国侦察潜艇在潜望镜中辨认出“提尔普茨”号巨大的身影,并向托维报告,想到即将与“提尔普茨”号交手,托维的手心直冒冷汗。

3月7日,北极地区雾霭浓重,能见度极差。当PQ-12船队与PQ-8船队在冰岛西南200海里处交会时,德国驱逐舰发现了PQ-8船队的15艘货船,并将其中一艘击沉。第二天,从英军航母“胜利”号上起飞的12架鱼雷轰炸机搜索并攻击了“提尔普茨”号,由于气候恶劣,攻击没有奏效。这也是盟军与“北方孤狼”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7月5日下午,“提尔普茨”号率“舍尔”号、“希佩尔”号战列舰大张旗鼓地开出挪威北部的阿尔塔峡湾基地,英国间谍火速将情况报告给皇家海军。可是英国海军部没有抓住这次有利机会,他们认为托维的打击舰队不可能先于“提尔普茨”号赶到。为了避免护航舰只被“提尔普茨”号381毫米的大炮击沉,英国海军大臣庞德在35分钟内3次电令汉密尔顿:“鉴于敌方水面舰艇的威胁,巡洋舰应以最大速度向西撤退,运输船应分散向前苏联港口进发。”这个错误的指挥使分散行驶又失去护航的PQ-17船队成了德国飞机和潜艇的靶子。一个星期后,24艘商船沉没,3000多辆军用卡车、430辆坦克、210架飞机和10多万吨物资沉入大海,许多海员被活活冻死。最后,仅有13艘弹痕累累的商船开到前苏联港口。

虽然“提尔普茨”号一弹未发,却给盟军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样的羞辱让英美两国恨得咬牙切齿,然而,要重创“提尔普茨”号谈何容易。首先,它总是龟缩在基地内,军港严密的防空体系加上它自身强大的高射炮火,能在泊地上空构成密集火网;其次,德国人在“提尔普茨”号四周设置了3道防鱼雷网;而且,该舰装甲厚达12.5英寸,普通炸弹、鱼雷对其根本不起作用。因此,尽管在一年多时间内,英美海军采取了几次行动,却始终没有伤到“提尔普茨”号一丝一毫。

1943年9月,英国海军派出两艘袖珍潜艇,冒着触雷的危险,小心翼翼地剪开防潜网进入阿尔塔峡湾,把装有约1000公斤炸药的弹药桶固定在“提尔普茨”号舰体上。一小时后,定时装置引爆了炸药,将“提尔普茨”号震得东摇西晃,舰上主机全部损坏。为了赶在它修好之前将其击沉,1944年初,英国新上任的海军大臣坎宁安爵士找来英国本土舰队副司令亨利·莫尔海军中将,由他负责发起攻击。

重任在肩,莫尔丝毫不敢怠慢,他与手下经验丰富的麦金托什上校共同制定了代号“钨”的作战方案。考虑到战列舰无法通过阿尔塔峡湾的雷障,决定由舰载机担任主力,“胜利”号、“暴怒”号大型航空母舰,“皇权”号、“追踪者”号、“搜索者”号和“保护者”号4艘护航航空母舰全部参战。6艘航空母舰搭载着42架“梭鱼”式轰炸机、28架“海盗”式、20架“恶妇”式和48架“野猫”式战斗机整装待发。此外,还有12架“剑鱼”式用于反潜作战。为了炸穿“提尔普茨”号的厚重装甲,麦金托什专门选用了美国最新研制的720公斤穿甲弹,并对战斗机进行了明确分工:“海盗”式负责应付德机拦截,“恶妇”式专门扫射“提尔普茨”号的主炮和副炮炮塔,“野猫”式则压制高炮火力,攻击高射炮群和舰上的机关炮。(图Q)

1944年4月3日清晨,攻击部队到达阿尔塔峡湾以北120海里的水域。晨雾中,编队中的6艘航母纷纷调转庞大躯体,飞机准备迎风起飞。这次行动的主力是“胜利”号和“暴怒”号航空母舰,两舰共搭载“梭鱼”式轰炸机42架。第一波21架,共挂720公斤重磅穿甲弹7颗,225公斤半穿甲弹24颗,负责炸穿“提尔普茨”号露天甲板;此外,还挂有225公斤标准炸弹12颗,270公斤深水炸弹4颗,轰炸舱面建筑和水线下舰体。战斗机则由护航航空母舰派出。

4月3日4时15分,“胜利”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上响起了一片飞机引擎的隆隆声,第一攻击波的空中指挥官福克纳少校驾驶“梭鱼”式首先起飞。其他几艘航母上也陆续起飞了一架架飞机,它们在低空盘旋着,逐渐形成编队。4时37分,编好队形的第一攻击波61架飞机,掉头向南飞去。为了躲避德军雷达的监视,攻击机群降低了飞行高度,开始作掠海飞行,一架架飞机几乎是紧贴海面向前疾飞。整个机群像一艘巨大快艇,掠过海面,身后犁开一片白色的航迹。

25分钟后,福克纳少校率领的“梭鱼”式飞机进入轰炸航线,在3000米高空向下俯冲,当飞行高度只剩900米时,投弹手打开弹舱,硕大的720公斤炸弹呼啸着落向敌舰。在重磅炸弹一次又一次的轰击中,“提尔普茨”号庞大的身躯颤动着。突然,一颗720公斤炸弹炸开后横飞的弹片撕破了为水上侦察机加油的输油管线,燃起了熊熊大火。不久,第二颗720公斤重磅炸弹斜穿上甲板,炸毁了初级军官住舱。第三颗则击中了145毫米厚的装甲带下部,将舰体外板炸开了一个半米宽的口子,海水涌进了舷舱。同时,“梭鱼”式飞机投下的深水炸弹也极具威力,一枚炸弹在“提尔普茨”近弦水下爆炸,强大的冲击波使外板凹进了一个9米深、4米宽、15米长的大坑,给右舷龙骨和舭龙骨造成严重损伤,凹坑处的焊缝也被撕裂了。

40分钟后,由兰斯少校带领的第二次攻击波到达卡亚上空。19架“梭鱼”式轰炸机共挂2颗720公斤炸弹、39颗225公斤半穿甲弹、9颗225公斤标准炸弹和2颗270公斤深水炸弹,这一次,共有5枚炸弹命中“提尔普茨”号。1颗720公斤炸弹击穿了50毫米厚的装甲,钻进舰楼;2颗225公斤标准炸弹在上甲板爆炸。1颗225公斤半穿甲弹穿透右舷机库的顶盖,将一座150毫米的副炮摧毁;另1颗半穿甲弹则将上甲板炸开了一个直径1.8米的洞,使下面的住舱和储存库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