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空战利器——机载导弹
7005300000011

第11章 机载导弹图鉴(5)

“企鹅”-Ⅲ空舰导弹基本上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从而提高了载机的生存能力。导弹重量本身很轻,在实战使用中,即使因为战斗部威力较小不能直接击沉吨位较大的舰只,也能起到很好的骚扰和辅助攻击的效果,而且“企鹅”导弹体积小,目标小,拦截相对比较困难。“企鹅”-Ⅲ空舰导弹从1987年开始装备挪威皇家空军的F-16战斗机,1988年美国空军的F-16战斗机成功试射了3枚“企鹅”-Ⅲ导弹,其在美国海军的正式编号为AGM-119B。

AGM-119的最大射程55千米,最小射程。7000米,最大速度0.9马赫数,使用高度50米以上;制导系统为程序控制加雷达高度表修正中制导、被动红外末制导,近炸引信: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重140千克(AGM-119A)、120千克(AGM-119B):动力装置为1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加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AGM-119B);弹重370千克(AGM-119A),385千克(AGM-119B);弹长3.18米(AGM-119A),2.96米(AGM-119B),弹径280毫米;翼展1000毫米(AGM-119A)。

三、英国“海鹰”空舰导弹

“海鹰”空舰导弹是直升机载近程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也是一种亚音中程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主要装载在“海鸥”、“海鹰”飞行及舰载直升机上,主要用于攻击导弹艇、巡逻艇等海上小型舰艇。

“海鹰”空舰导弹采用惯导和主动雷达末端制导体制,并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导弹制导体为程序控制和末段半主动雷达寻的,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采用近炸延迟触发引信,保证战斗部穿入目标后才引爆,对小目标也有较高的命中概率。

其于1972年开始研制,1981年装备英国海军“山猫”直升机,每架携带4枚。马岛战争中,英国海军首次使用该导弹。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使用“山猫”直升机载“海鸥”导弹摧毁了伊拉克多艘中小型舰艇。

其弹长2.5米,弹径0.25米,全弹重145千克,最大射程110公里,可以在敌舰防空火力外进行攻击,巡航高度5~10米,巡航速度为0.85倍音速。

四、法国的ASl5TT空舰导弹

ASl5TT空舰导弹是法国的第三代空地导弹,以取代第二代亚音速多用途空地导弹,向安哥拉、巴林、印度、阿联酋等国销售,总共生产约300枚。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沙特阿拉伯海军的“海豚”2舰载直升机曾用ASl5TT导弹攻击伊拉克海军舰船。在该空舰导弹基础上,发展了舰载型MM-15,到1992年新加坡航展时才展出了用于小型巡逻艇的MM-15,1993年在巡逻快艇上进行了发射试验。此外,还正在发其岸舰型。

该弹采用独特的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固定式前缘后掠、后缘前掠的梯形大弹翼位于弹体中部,每片弹翼翼尖均有1个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短舱,头尖、尾圆,比翼尖弦长略大,其中相对的2个翼尖短舱内装后视雷达指令接收天线,另2个翼尖短舱内装蓄电旭。4片全动式小切梢三角形舵面位于弹体尾部,弹翼和舵面处于同一平面。弹体头部呈尖锥形,其后为圆柱形,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从前到后分为4个舱段:战斗部舱,制导控制舱,发动机舱,舵机舱。

战斗部舱内装战斗部和引信,采用由AS-12改进而来的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重30千克,内装6千克炸药,壳体前端有防跳爪,以70。命中角撞击舰船甲板时不出现跳弹,能穿透40毫米厚的舰船甲板。采用压电式触发引信,位于战斗部前端,延时装置采用烟火药。

制导控制舱内有垂直陀螺仪、操纵指令计算机、制导指令接收机、雷达高度表和应答器等。垂直陀螺仪用于测定导弹的横滚和俯仰角,稳定导弹的飞行姿态和控制导弹的飞行高度等。操纵指令计算机为通用微处理机,利用垂直陀螺仪、制导指令接收机、雷达高度表、预定程序机构等送来的信息,计算控制导弹飞行所需的操纵指令。雷达高度表按预定的高度档次控制导弹的飞行高度。应答器用于发射平台对导弹进行跟踪和测定导弹的相对位置,把从雷达指令接收天线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经放大后由另一天线向后发回给发射载机。

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和环形固体火箭助推器,均采用无烟固体推进剂。主发动机采用长尾喷管,穿过其后助推器和舵机舱的中央,将燃气流引至尾喷口排出,环形助推器的2个喷管水平对称配置在主发动机尾喷管的两侧,总燃烧时间为45秒,飞行时间60秒。

ASl5TT空舰导弹最大射程15千米,最小射程2000米,最大速度280米/秒:使用高度发射15~600米,巡航5~9米,2~3米(末段);制导系统为无线电指令加高度程控,引信为触发引信,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重30千克;弹重100千克,弹长2.30米,弹径187毫米,翼展564毫米;动力装置为1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加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

五、意大利“玛特”2空舰导弹

“玛特”2空舰导弹是意大利海军装备使用的第一个中距空射全天候掠海飞行反舰导弹。1967年,意大利海军为增强其岸基和舰载直升机的反舰作战能力,提出在直升机上装备反舰导弹的计划:同年,意大利发展其机载型——“玛特”导弹。其于1987年进入意大利海军服役。目前,现役“玛特”导弹已经形成包括“玛特”1、“玛特”2、“玛特”2A、“玛特”2B等多种型号在内的反舰导弹系列,其中“玛特”1曾向伊朗、利比亚、秘鲁和委内瑞拉等国出口,但“玛特”2各型未见有外销报道。

“玛特”系列导弹均采用全动式弹翼气动外形布局和模块化舱段结构,但各型号的外形尺寸和具体结构有所差异,尤其是‘‘玛特”1、“玛特”2分别是“海上杀手”1/2和“海上杀手”2、“奥托马特”的改进型,两者差异更大,如头部形状前者呈锥形,后者呈球茎形,弹翼和舵面形状亦有改变,在内部结构上改进更新更多,因而使两者在性能上有很大差距,分属第二代和第三代反舰导弹范畴。

“玛特”2导弹最大射程20千米,最小射程6千米;最大速度50米/秒(巡航),使用高度3~5米(末段):制导系统为雷达驾束或光学瞄准线加雷达高度表修正,程序控制加雷达高度表修正中制导,主动雷达末制导;引信为触发延时引信和近炸引信;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重70千克;动力装置为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加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弹重300千克,弹长4.70米,弹径206毫米,翼展999毫米。

六、德国的“鸬鹚”AS34空舰导弹

“鸬鹚”AS34空舰导弹采用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前缘后掠的大切梢三角形稳定弹翼,位于弹体中部,4片前缘后掠的小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尾部。弹翼和尾舵处于同一平面,弹体呈圆柱形,头部呈尖锥形,弹体内部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基本型导弹“鸬鹚”-1,在结构上从前到后分为导引头舱、战斗部舱、主发动机舱和尾舱共4个舱段,分为3个分离面,各舱段之间采用固定环将这3个分离面对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导弹。

导引头舱内装末段制导用的RE576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及其活动式卡塞格伦天线、电子设备,以及抗电子干扰设备,具有被动和主动两种工作方式:当导弹飞至其导引头能截获目标的距离时,接通弹载雷达接收机,对该目标进行搜索,一旦截获该目标的雷达所辐射的信号,导引头即锁定该目标,进入被动工作方式;当导弹导引头未接收到目标雷达的辐射信号,则转入主动工作方式,由其主动雷达天线搜索、截获和跟踪目标,并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战斗部舱内装战斗部、触发延时引信和保险执行机构。半穿甲爆破战斗部,重160千克,炸药56千克,以60°命中角攻击舰艇时,能穿透121毫米的52号钢制甲板。高速径向抛射出去的射弹,由于其形状和动能而具有很高的穿透力,试验时曾穿透70~90毫米厚的37号钢板和7层舱壁。3个部位同时点火的延时触发引信,能保证弹头穿入舰艇内部爆炸。起爆管的保险机构使战斗部在一般电磁和机械冲击下不会起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