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入选《穿旅游鞋的舞神们》的诗人为例在这里,让我们对第三条道路诗派的重要诗人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之所以选取《穿旅游鞋的舞神们》作为考察对象,并不是说在此之外的和第三条道路相关的其他诗人就不属于第三条道路诗派的成员,或者说,这里面不是该诗派的全部。第三条道路诗派是一个开放型的诗歌流派,之前是,现在是,今后仍将如此。第三条道路的大门始终向所有真正属于后现代先锋写作的诗人敞开着。只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而不是一个松散的诗歌群体或者说空泛的诗学理念,第三条道路诗歌流派更为严谨和旗帜鲜明了。《穿旅游鞋的舞神们》一书中包含了32位第三条道路诗歌写作的代表性诗人的重要作品,将其作为研究的标的,是合适的。同时,其他一直活跃在第三条道路综合网的诗人们,以及即将出版发行的《在路上--第三条道路10周年作品集》中包含的诗人都是第三条道路诗派的组成部分。当然,其他赞同第三条道路诗学理念,并乐意加入第三条道路诗歌写作阵营的诗人,也是潜在的第三条道路诗歌流派的组成人员。
在《穿旅游鞋的舞神们》一书的前言部分,谯达摩对于其中包含的诗人的写作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阐释,将32位诗人分别归纳入后现代女性主义、后现代符号主义和后现代先锋主义之中。谯达摩还指出了第三条道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当代诗坛,并彰显出自身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的纯粹的后现代主义精神和真正的先锋性。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当下中国诗坛,一个诗歌流派如果缺乏先锋性,缺乏后现代性,那么这个流派是没有前途的,因此是没有意义的。“第三条道路”的先锋性首先就表现在它坚定不移地、毫不妥协地反对“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反对“下半身”和“垃圾派”,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条道路”反对“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属于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反对现代性,多元反对二元;“第三条道路”反对“下半身”和“垃圾派”,属于自觉的后现代主义反对非自觉的后现代主义,自觉的后现代性反对非自觉的后现代性,自觉的多元反对自发的多元,等等。谯达摩:《第三条道路:后现代主义诗学的汉语之舞》,出自谯达摩、朱赤、亦言主编《穿旅游鞋的舞神们》,九州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33-34页。
在谯达摩看来,第三条道路诗歌流派具有理论上的自觉性和先锋性,在这点上是优越于其他的包括“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下半身”、“垃圾派”等诗歌群体或者流派的。诗学理念的先进性,让其获得了写作上的强势地位,是其在诗歌写作上获得突破的有力保障。
在该书的“编后记”中谯达摩指出了它出版的价值和意义,“不仅首次向中国诗坛提供了一份极具权威性的“代表诗人”名单,更为重要的是,该书的出版在文学本体论的意义上集中展示了“第三条道路诗派”文本多层次、审美多元化的后现代诗学价值取向。”谯达摩、朱赤、亦言主编《穿旅游鞋的舞神们》,九州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597页。它的出版代表着第三条道路诗派的正式成型,该事件也“标志着流派意识在21世纪初的中国诗坛业已全面觉醒,并再次彰显了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对一个国家的文学进程是多么的重要,有时甚至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处同上,第598页。虽然诗歌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和精神生活当中具有建设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这样一个诗意贫乏的年代里,诗歌在技术控制和商业价值为核心的消费文化中,逐渐褪去其神圣的光泽。此在作为一种他者,再也无法直接抵达存在本身。那么真正能将那些拥有原初发生意义的诗的写作遴选出来,并加以留存、传播,让其在公共场域内发生效应的行为,则天然地具备了崇高的意味,在我们民族的精神建设中有着根本的价值,其在历史上具备的巨大意义,只有在今后的时间里才会被逐步被理解和认识。
2005年之后的中国诗坛,开始逐步趋于沉寂,或者说步入了一个新的稳定成熟期。这个阶段当中,个人写作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诗歌流派有着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双重优势,以集体的力量来展开,并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来加以推广,这在一个标榜个人主义的时代尤为重要和突出,其意义自然非同凡响。第三条道路诗派基本上每年都会推出一本代表性诗人的诗歌作品集,并在国家级的正规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其传播的威力是目前其他任何诗歌群体和流派难以企及的。这里面体现出来的是第三条道路诗派本身对于汉语新诗写作的执着和热爱,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对于新诗写作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这是汉语新诗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的支撑性力量,是汉语诗歌写作的中坚分子。
《穿旅游鞋的舞神们》收录了包含有18个省市地区的32位诗人的数百首作品,作者的年龄构成从20年代出生的到70年代末期出生的,跨度近半个世纪,职业构成也多元化,这就保证了第三条道路诗歌流派写作上的文本题材上的丰富性和艺术表达上的多样性以及个人风格的差异性。在文化层次来讲,第三条道路诗派人员呈现出精英化的趋势,其中有除了邓程、斯如、上帝的拇指、李心释是文学博士,刘文旋是哲学博士以外,其他的也大都有本科以上的学历,而且还有不少人有着海归的背景。可以说,第三条道路诗派里的组成人员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这也是其诗歌文本质量上乘的保证。当然,并不是说知识分子写出的作品就是“知识分子写作”,但其更加区别于“民间写作”的类型,在两者之间的比较上,第三条道路诗人的写作更加趋向于知识分子写作,这是和其知识分子的身份分不开的。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诗歌写作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立的知识分子身份所带来的批判立场。他们为诗歌写作带来了语言上的光辉之处。比如文学博士斯如,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并在高校工作,具有学院派的背景。他的诗歌写作就颇得知识分子写作的精髓,但是却也不乏个人立场的新鲜的生命经验的融入。斯如的诗歌《南方消息》,既有深入到象征背后的文化意象,也有贴近于现实的词汇和书写。在该诗的结尾,他如此写到:“其实这一刻夜深人静/你正身处异乡/用电脑打出一封家书/像民工的血一口吐在汇款单上”。斯如的另外一首作品《写意》只有两句:“春天看上去像一场疾病/你洁白的嘴唇上沾满了花粉”。这首堪称经典的短制,很好地体现出来诗人深厚的写作功底,以及他在文字处理上所具备的娴熟的技艺。
身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硕士的叙灵,习惯于将人物放置在一个独特的环境里,或者说,诗人叙灵有着极强的造境能力。在他的笔下,事物呈现出了它独具的面貌,敞开了被遮蔽的灵性的一面。比如在《去年夏天的麻雀》、《病孩子的烟囱》、《夏天》、《潜行者》、《火车上》、《阴雨天的女孩》、《形迹可疑的人》等等作品当中,诗人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者,他不动声色地感知着这一切,并努力让其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命的价值感。他的诗歌《人大操场的反光》,人物都像光影里闪现的浮雕,“光的/夜晚/天空反射/一个蓝色的海/一些星星像鱼类悄悄的隐藏/青草的气息/慢慢散失在偌大的操场中/那些在跑道闪动的人影/像光圈/那样变化着”。在其中的世界显得庄严肃穆,大地上的万物互相呼应,安详而富于色彩的变幻。这些诗歌作品在整个新诗写作体系里,也是最上乘的,具有着金色的质地和迷人的光泽。叙灵的另一首诗歌《一股霉味在福州》,为我们展示了他写作中的另外一个侧面:
一股霉味在福州
她说
做爱时
那种高潮的感觉
好比在天堂里唱着歌
白兰花的香味
那些醉人的微风
把它们带到疾病患者的木房子
阴天一些滴雨声
一个孕妇的孤独
那些陈年的霉味
一直烂在木头的缝隙里
这首作品,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所有感觉器官,并且形成了多重的通感,有着象征主义的影子。同时,它还触及了情色和肉体,人的欲望带来的欢乐和沉痛。叙灵的诗歌反复出现的“病孩子”的形象,反映出了这个时代阴郁、变态的格调带给人的压抑和心理扭曲。写作风格的多样化,是诗人的写作成熟的标志,而叙灵的写作也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大的惊喜。
在诗人的群体里,女诗人受到的关注应该是更多的。因为,女诗人的人数比较少,虽然女性情感丰富,天生有着语言的天分,应该更适合于诗歌这样的文体。同时,女性独特的心理感知方式和其相对弱势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所独具的伟大的母性,都为女性诗歌写作带来了新鲜的质素。诗人如果在当代社会里属于异端的一类,那么,女诗人就更是“异端”里的“异端”。入选《穿旅游鞋的舞神们》一书的女诗人一共有八位,分别是月亮、简简柔风、兰紫野萍、申林、王清音、夕婉、兰妮、温皓然。谯达摩在论及这个第三条道路诗派中的女性群体时,将她们分为以下三类:“当然,申林、温皓然实际上更属于后现代古典主义诗学范畴,就像月亮、简简柔风、王清音实际上更属于后现代浪漫主义诗学范畴,夕婉、兰紫野萍、兰妮实际上更属于后现代神秘主义范畴。”谯达摩:《第三条道路:后现代主义诗学的汉语之舞》,出自谯达摩、朱赤、亦言主编《穿旅游鞋的舞神们》,九州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3页。这几位女诗人各自有着自身鲜明的写作特征,谯达摩的观点是值得借鉴的。因此,我就不再一一详细加以评论,只就其中的代表性诗人温皓然和兰妮的作品来进行解读和阐释。
温皓然不仅仅是一个知名的女诗人,更是70后女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后现代古典主义小说家,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缘分的天空》、《花魂鸟魂》、《般若飘香》、《凤兮凰兮》、《箜篌引》、《陪嫁山庄》等优秀作品,并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温皓然的诗歌写作自然会带有叙事性强的因素,在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背后,蕴含着浪漫的情怀以及炙热的情感,更为深蕴的是她独特深入的文化视角,这却是普通的女性诗人所不具备的。比如她的代表性作品《画堂春我们叫它词牌名》。
画堂春我们叫它词牌名
画堂春我们叫它词牌名
我不知道
最初的画堂春
是否与画堂有关
我喜欢画堂春
是因为我喜欢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
纳兰性德--
争教两处销魂。
纳兰性德--
相思相望不相亲,
纳兰性德--
天为谁春?
纳兰性德--
浆向蓝桥易乞,
纳兰性德--
药成碧海难奔,
纳兰性德--
若容相访饮牛津,
纳兰性德--
相对忘贫。
纳兰性德--
我喜欢的纳兰性德
因为写了这首
《画堂春》
从此我开始收集
与他有关的词牌名
有菩萨蛮,如梦令
有减字木兰花
有浪淘沙,临江仙,浣溪沙……
画堂春我们叫它词牌名
而我成了一个词牌名收集者
这首作品显示出了一个天才型女诗人的卓越之处,她的构思极其精巧,在温婉的语调背后,却不失大气。词牌名“画堂春”和实物“画堂”之间,作品《画堂春》与作者纳兰性德之间,“我”和纳兰性德之间,画堂春和菩萨蛮之间,这众多的人与物、今人与古人、言与词与物、言辞之间等等构成了繁复的呼应关系,名实之间的对比,真实和虚拟之间的映衬,温皓然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禅意的奇妙世界。将人名嵌入到他的作品里,使它们之间产生出了互文关系。这首作品让我们联想起现代着名的智性诗人卞之琳的名作《风景》,只是温皓然的这首作品更具备了后现代的意味,对于世界的思考也更为全面和深入。温皓然的长诗《木卡姆》、《达摩面壁图》等作品展示出了她杰出的叙事才能,这两首作品分别取材于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和佛教的故事。《木卡姆》风格浪漫,经常使用长句来铺设叙事的场景,是中国新诗写作当中题材、风格都很突出的优秀的叙事作品。《达摩面壁图》在叙述语调上则更为从容不迫,一代佛学大师的生命底蕴被完整地刻画出来了。在温皓然的另外一首和佛教有关的抒情短诗《滴水观音》里,她将植物、观世音菩萨、水完美结合起来,再次演绎了她对于佛学和人间大爱的理解和渴望。将温皓然的诗歌作品放到整个女性诗人的群体里考察,我们会发现她的博大之处。温皓然的诗歌既有浪漫的感性,又不乏理性的哲思;既有高超的叙述技巧,又有智性的抒情笔法。作为一个杰出的女诗人,温皓然的诗歌写作的价值将会逐渐被理解和承认,随着风格的进一步成熟,她的诗歌写作将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胜境。
和温皓然比较起来,同为70年代出生女诗人的兰妮的诗歌作品就更加具备女性化的特质。在作品《我是你忧伤的母亲和伴侣》中,诗人这样写道:“有人看见我了吗/你看见我了吗/在这样幽蓝的夜里/我与春天一起发生//一个激动不语,秀色可餐的女人/有洁净的眼眸/两只寂寞的乳房如花期正旺的木兰/透过薄而透的微风/散发幽幽的香气”。作为诗的开头部分,女诗人以诘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尤其是男性读者的关注,她仿佛在与你对话,又仿佛在自言自语。她要把属于一个女人的真实的东西全部展现给你,从美丽的胴体到赤裸的灵魂,她要让你看得到。为了提起你的注意,或者说为了避免被你忽略或遗忘,她一再强调着这一切,她拥有的,都将给予你,因为,她,作为一个女人,是你的母亲和伴侣,是你生命的给予者、守护神。在诗的结尾,诗人再次深情呼唤:“有谁看见我/你看见我了吗/在这样幽蓝的夜里/我是你忧伤的母亲和伴侣/我还在等待//我是你忧伤的母亲和伴侣/在这样幽蓝的夜里/有谁看见我/你看见我了吗”。是什么导致了女性美的被忽视和遗忘,这应该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这首诗是一首用委婉的笔调来为女性进行鼓与呼的带有很强的女性意识的佳作。它区别于通常的类似题材的冷冰冰的格调,或者说控诉式的笔法,而是使用了一种柔媚的、然而却异常热烈的情感倾诉来达到对于人性美的内在唤醒。兰妮诗歌里的女性意识鲜明而突出,同时她还有对于普遍人性的思索。比如她的系列组诗《天空》(一号)、天空(二号)和《天空》(三号)就从宏观的角度来对于生命、宇宙、个体、人群之间的神秘联系进行了全面的探询。在《天空》(三号)的结尾,诗人如此写到:
这就是兰妮的叙述
天空,关于我的告别和怀念
它通过天空
闪现在我眼前
现在,已是子夜
而我的生活在我看来
却是一个黑暗中的
花瓣
像睫毛上
早晨的太阳那样
有神秘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