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7019100000046

第46章 社会学本土化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三(2)

其一,文化全球化模式的社会学。它主要是在对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出现的文化全球化进行的研究中形成的。属于文化全球化模式的社会学著作或论文有M·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1990年出版的著作《全球文化:民族主义、全球化和现代性》、A·吉登斯(A.Giddens)1990年出版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以及c·阿尔杰(C.Mger)1988年发表的论文《对地方一全球网状联系的感知、分析和仿效》等。其二,全球体系社会学模式。它主要是由英国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社会学者莱斯利·斯克莱尔(Leslie Sklair)在其1991年出版的《全球体系社会学》等著作中构建的。在这一模式中,“全球体系”概念是建立在“跨国实践”(transnational practices)基础上的,故它关注的中心论题是跨国实践,而跨国实践指的是由非国家行为主体从事的并跨越国家边界的实践:“经济的跨国实践”,它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政治的跨国实践”,它是跨国资产阶级如跨国公司的负责人等进行的;“跨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实践”,它主要表现为“消费至上的文化意识形态”。其三,世界体系模式的社会学。它主要是由美国社会学者I·沃勒斯坦(I.Waller-stein)在其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等著作中构建的。无论是文化全球化模式还是全球体系社会学模式和世界体系社会学模式,均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现代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即:现代世界的一些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难以在单个国家的层次上进行充分研究。

因此,社会学全球化的含义,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第一,社会学必须关注全球化现象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性社会现象(如全球社会、跨国公司、跨国性社会群体等)。第二,社会学必须从全球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一些全球性或跨国性的社会现象。第三,构建一种全球一致的、适用的社会学概念、框架和研究规则。比如,M·奥尔布什罗(M.AIbrow)认为,社会学全球化意味着“不同文化和背景的社会学家们以一种“全球性话语”(global discourse)去构建社会学这门学科。”此外,在一些社会学文献里,社会学全球化还被赋予了一些特殊的含义。比如,有学者将全球化视为是一国社会学发展的奋斗目标,即:使本国社会学进人社会学世界体系的中心地带,获得世界的认可,突破本国社会学的边陲地位处境。这可以说是社会学全球化的第四层含义。在这一含义上,社会学全球化与社会学国际化在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性。

由于社会学全球化具有多种含义,故它与社会学本土化的关系是难以笼统地做出判定的,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在第一、二层含义上使用社会全球化概念时,社会学本土化与社会学全球化的侧重点显然是不同的,前者重视的是对某国或某地区范围内即本土社会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研究,而后者重视的是对全球化现象以及一些跨国性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当在第三层含义上使用社会学全球化概念时,社会学本土化与社会学全球化既有区别又彼此互补,区别在于本土化强调构建适合于某一本土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而全球化强凋的是构建全球一致的、适用的社会学概念、框架和研究规则;互补在于正是在前者的实施中人们发现了已有的社会学知识哪些部分不具有全球适用性以及哪些部分可能具有全球适用性,从而为后者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当我们在第四层含义上使用社会学全球化概念时,社会学本土化与社会学全球化之间并不矛盾,社会学本土化既是目的--为满足本土社会的要求而必须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并形成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又是全球化的手段--经由本土化而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能为一国社会学在社会学的世界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和得到认可提供重要的条件,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一种世界眼光下的比较研究视角

(一)社会学本土化理论与现代化理论

社会学是发轫予现代化进程的一门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本土化则是这一进程的全球扩展所激起的空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产物。所以,对现代化的理解,逻辑地规定了叙述和阐释社会学本土化的前提和框架。我们面对着两种极为不同的现代化理论,一种是欧美现代化理论,另一种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理论。与此相联系,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于社会学本土化的解释。

欧美的现代化坪论包含了两个重要的理论预设,其一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二元对立。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感,使二元对立观点具有了广泛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成为一种经典的现代社会理论图式和方法。这一点在孔德、迪尔凯姆、韦伯、帕森斯等社会学大师的理论中清晰可见。其二是“欧洲中心主义”。正如德里克所言:“欧洲中心主义是这样一种中心主义,它在历史进程中已经横扫全球…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不提及欧洲中心主义,谈历史就是毫无意义的。”这一预设曾经主导了现代化以来的历史叙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被认为是欧美式的现代化向边缘区域的扩散和复制的过程。按照这两大预设的逻辑,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与本土社会文化传统无关的、学术“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社会学本土化的实际过程本身挑战了欧美现代化理论的两大预设。首先,社会学本土化是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合理思想和优秀文化的汇聚、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互动的产物。其次,这种世界性的互动旅程形成了纷繁多样、形质各异的本土社会学,使社会学完全超越了最初的欧洲渊源和意涵,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全球性文化和学术现象。显然,以二元对立图式和欧洲中心主义为预设的现代化理论不能合理地叙述和阐释社会学本土化现象。

这意味着一种新型现代化理论逻辑上现实上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我曾经提出,新型现代化理论“主张传统和现代既对立又统一”,“不像60年代旧的现代化理论那样,把传统和现代这两者截然对立起来”,“传统和现代这两者除了有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一面,事实上还有相互依存、相互吸收的一面”。事实上,传统因素可以转化为促进现代化的深层因素。对现代化过程的这种新认识,贯穿了社会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方法原则,各国现代化被理解为各具特色的发展过程,本土社会与文化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使社会学本土化的合理叙述和阐释成为可能。

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这样描述社会学本土化的性状与过程:

第一,社会学本土化是从“地区性到世界性”的、以世界各国为“化域”的拓展过程。“地区性”和“世界性”分别标示了社会学本土化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这样一种世界眼光下的比较研究视角,比较宽广的研究视野,有助于深化对于社会学的包容、超越和创新特质,以及作为一种各国、各民族共同拥有的社会知识系统的价直意义的认识。

第二,社会学本土化是“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种结合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发展的初期。“社会学自1938年在法国产生后,短短几十年里便传播到法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地缘的便利使欧洲一些国家成为社会学本土化的摇篮,培育出了最早的一批本土社会学家,如属于意大利的帕雷托和属于德国的韦伯等。约19世纪后期,社会学传播到了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也产生了一大批本土社会学家,如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帕森斯,墨西哥的加米奥,智利的本国科里诺,日本的健步遁吾、铃木荣太郎等。在当代,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趋势仍在强化,如中国社会学界正在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构。在欧洲,一批对美国经验社会学的褊狭与肤浅深感不满的英法社会学家,正在推动一场回归本土社会学和重建社会学的运动。显然,没有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实际的结合就没有社会学本土化。

第三,社会学本土化是“学科和现实”密切联系的积极建构过程。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欧美社会学的活动中,也表现在非欧美社会学的活动中。如美国一些著名的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理论等),拉美的“内部殖民主义”、依附理论,中国的小城镇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研究等成果,都是在应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解决本土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四,社会学本土化是非均衡的发展过程。笔者对有关社会学发展的“强势”与“弱势”的分析表明,随着现代化过程的推进和扩张,欧美社会学很快突破了其本土性和地区性,成为影响世界社会学发展的主流;非欧美社会学则由于传统文化的局限和现代化进程的滞后,长期在本土化阶段徘徊。这揭示出,各国社会与文化的差异和现代化发展态势的不同,造成了社会学本土化的非均衡发展及其具体内容。正是在这种非均衡发展过程中,社会学获得了自身的多样性,形成了世界社会学的结构、体系和势位,塑造了各国社会学的彼此包容、传承与互动的学科资质。

(二)社会学本土化与社会学世界格局

只有在超越民族国家的社会现象和具体发展过程的视野下,才能使一种对于世界性学术现象的理解成为可能。应该说,关于社会学世界格局的观点拓宽了社会学本土化的意义空间,凸现了社会学本土化的世界性互动、全球传播与积累的本质特征,以及各国社会学发展所具有的总体性意义,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了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和实质。

l.社会学世界格局

“社会学世界格局”的形成。“在世界社会学变迁史上,社会学本土化发生在与社会学学科的跨国、跨地区、跨文化的传播和交和交流过程之中。”从这一论点可以领悟到社会学世界格局的形成机制。,社会学本土化最初在欧洲诸国得到推进,后又在与欧洲文化同源、社会同质的美国迅速发展,至此,欧美国家或地区杜会学的学科主体基本成形,二战前后,世界社会学的发展中心也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至此,欧美国家或地区社会学的学科主体基本成形。在后发国家或地区,20世纪初期出现的社会学本土化运动,二战后在对欧美现代化理论和发展模式的质疑和批判的学术思潮催动下更趋强劲。在对本土现代化道路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中,非欧美国家或地区社会学的学科个性日渐成熟。与此同时,社会学学科的国际性对话与交流机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正是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与分化过程促成了社会学的世界格局。

“社会学世界格局”的结构。在对世界社会学本土化进行观察时,文化同源、社会同质的欧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学可概称为“欧美社会学”,与此相对应,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学则可称为“非欧美社会学”。欧美社会学与非欧美社会学是构成社会学世界格局的两大基本结构要素。

“社会学世界格局”的“势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学在“格局”或“体系”中居不同势位。从对世界社会学发展的影响看,在学术资源、学科话语和知识方面拥有优势的欧美社会学居于主流、主导性的强势地位,而非欧美社会学则处于非主流、非主导性的弱势地位。所以,“势位”也暗示了一种不平等的世界学术身份体系的存在。

2.社会学世界格局与社会学的发展

作为一种体系现象,社会学世界格局是各结构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象征。在这一特定的格局下,各结构要素以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方式结台在一起,每一方的变化都有改变他方的可能。笔者的分析表明,不仅欧美社会学对非欧美社会学产生了重大作用,非欧美社会学也对欧美社会学发挥着日益增强的影响。一方面,社会学毕竟是源于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学术上的“早发”使欧美社会学家“在社会学研究上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颇为丰富,他们对欧美社会的研究,方法上亦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使欧美社会学对非欧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非欧美社会学虽为“后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是成果斐然。有些成果不仅促使欧美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对实践中的“欧化”或“西化”倾向也起到了某种遏阻作用。我和王万俊通过“运动型”和“非运动型”的类型区分,展示了非欧美社会学发展的自觉意识和特殊方式,又通过“理论问题研究型”、“本土社会认识型”,“社会问题解决型”,“修正--创新型”的类型推演,透析了非欧美社会学的成果及其持久的学术价值。

非欧美社会学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美社会学对自己的漠视,促进了强弱双方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意愿与行动,因而增进了互动过程的学术内涵。这对于造就社会学的多样化个性和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3.社会学世界格局方法论意涵

社会学世界格局的思想,显示了社会学世界格局的产生和存续的逻辑前提与必然性,表明了社会学是一种全球传捅和积累、具有普遍共享性的社会知识体系,揭示了各国社会学之间容通互构、碰撞冲突的关系与过程,肯定了各国社会学对于社会学世界格局的积极意义,有助于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突破对各国社会学进行优劣比较的局限。

社会学世界格局的思想,还揭示了在这一世界性学术背景下,无论是欧美社会学还是非欧美社会学,其发展都是对社会学全球扩展的积极回应,本土社会现实与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回应方式的独特性,因而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的出现和发展乃是势所必然。这就说明了本土特色社会学的建构在发展过程上的必然性和方略上的合理性。

社会学世界格局的思想,更展示了社会学的本土性--地区性--世界性以及社会学的本土化--国际化--全球化并非欧美社会学所独有的发展现象,而是对各国社会学都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过程。随着知识的累积和学科的成熟,各国社会学必然超越本土和本土化,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各国社会学(包括非欧美社会学)将显示其各自的学术价值,汇入到世界社会学知识系统之中。这就预示了欧美社会学的“元叙述”、“元话语”特权的变迁,世界社会学的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深邃前景。

(三)“建构本土特色”与“超越本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