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7019100000047

第47章 社会学本土化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三(3)

从世界社会学变迁和世界各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开阔视野,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进行观察、评价和展望,是多年来笔者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的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构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过程的主题,本土化--国际化--全球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特色社会学要发展,中国社会学要走出本土、迈进国际学术空间,首先必须在眼界上超越本土,着眼于国际社会发展的实践与趋势,锤炼自身的理论与方法资质,以加快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步伐。为此,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应当是“建构本土特色”与“超越本土特色”相结合的道路,其中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是重中之重。

四、社会学中国化--

社会学本土化在中国的体现

中国社会学百年,可以分为两大时期,这就是以新中国建立为界,分为前一段近50年的中国早期社会学和后一段50年的中国当代社会学。世界社会学两大传统,在中国早期近50年中,表现为作为主流或“正宗”的学院派社会学和非主流或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派社会学,其中学院派社会学主要分为以粱漱溟、晏阳初为主要代表的多村建设学派,以孙本文为集大成者的综合学派,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主要代表的社区学派;在后一段50年中,社会学不幸被取消近30年,两大传统至少在名义上都不复存在。在1979年恢复与重建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学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主流。在这一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邓小平关于社会学也“要赶快补课”的著名指示,给这一过程以巨大的推动。在这一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正像我多次指出的那样,“无论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过程中,还是在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过程中,费孝通、雷洁琼等老一辈社会学家起了特殊重要的、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社会学在中国发展和创新轨迹和途径

中国社会学在自己百年的历史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在这曲折的过程中,它无时无刻、自觉不自觉地在处理着与中国社会现实、与中国学术传统特别是中国历来的社会思想、与外国社会学和社会思想的关系,并且正是在这种处理中实现了并且还在实现着自己的创新作用和具有自己的中国特色的。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社会学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简明地概括为四句话,这就是立足现实,弘扬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

1.立足现实

所谓立足现实,就是中国社会学把现实的中国社会作为自己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国社会学是应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产生、而发展,目的都是以不同形式为现实服务。这是中国社会学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从来没有那种单纯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社会学。这对两大系社会学来说均是这样。

正是由于立足现实,中国早期社会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应用社会学和理论社会学的著作(如潘光旦、吴文藻、吴景超、陈达、杨开道、许仕廉、吴泽霖、李景汉、许德珩、孙本文、林耀华、费孝通等人的著作),中国也因此被誉为“生气勃勃的社会学活动的中心[10],被誉为在思想质量上除北美和西欧之外的“世界上最繁荣的社会学所在地”。[11]

自1979年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重新获得大展身手机会的社会学界,在老一辈社会学家的传帮带下,仍然把现实的中国社会作为自己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并把社会调查作为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现实连接的桥梁和纽带。费孝通的《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等,就是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的农村进行深入调查的成果。同样,雷洁琼指导下的《中国城市家庭》、《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等,也是对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成都五个大城市的家庭生活,开展建国后首次大规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成果。应当说,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在理论社会学方面研究的进展,不论是社会结构的研究还是社会变迁的研究;在应用社会学方面研究的进展,无论是社区的研究还是婚姻家庭与性的研究、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保障的研究,凡是有重大影响的,无一小是立足中国社会现实的结果。

2.开发传统

所谓开发传统,就是中周社会学注意吸取几千年历史上丰富的社会思想,特别是于社会治乱兴衰的思想,以此来观察现实的中国社会,并对西方传入的社会学给以带有中国特色的解释。社会学的中国化,首先当然是立足现实,同时也是与开发传统分不开的。

中国社会学界和历史学界,很重视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通史的研究。中国社会学也重视对自己的历史的研究。中国学术思想是一个用之不尽的宝库,可资开发的思想资源,现在还做得不够。中国社会学百年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史论结合对社会学是同样重要的;没有历史感的社会学作品,是缺乏底蕴的。

3.借鉴外国

所谓借鉴外国,就是中国社会学界注意借鉴国外社会学,其中包括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这在中国社会学经历的两大时期都是如此。

在借鉴外国方面,中国社会学走过了从以翻译为主到以研究为主,从以介绍为主到以学科前沿问题研究为主的长期过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目标: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吸取国外社会学精华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如果把“借鉴外国”同“立足现实”和“开发传统”联系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学的两大“化域”--本土化和国际化--在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一体性和相互整合关系。首先,中国社会学必须深深植根于现实社会沃壤和传统文化精华之中,锻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和方法,这是积极建构自我身份和地位、自立于世界社会学界的首要基点。其次,中国社会学还必须正确对待世界社会学的共有知识遗产,承认和接受社会学的共同发展策略和目标,重视对普遍有效的社会学理论、范式、方法的吸取和借鉴,以便使自己与世界各国社会学同在一个意义框架中,在共有的知识尺度和学术准则卜开展对话、交流和互动。这是中国社会学走出本土、迈进广阔的国际学术空间的必要前提。

4.创造特色

所谓创造特色,是在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和借鉴外国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学进行自己的创造。在早期,严复用治乱思想给社会学下定义,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用“差序格局”来说明乡土社会划分群己人我界限时所形成一种社会结构格局,等等,就很有中国特色和创造性。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后,小城镇理论和实际、社会转型论、社会运行论等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中较有影响的几种。

由上可见,“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的概括,融中国社会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一体,凸现了中国社会学纵向发展的主要意涵,既是百年轨迹的凝练,更是未来前景的瞻望。这一概括表达了中国社会学的不同流派和众多社会学家的相似的精神底蕴与共同的学术追求。无论是本土化初期的乡村建设派、综合学派、社区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还是社会学重建后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学院中的社会学研究”和“现实中的社会学实践”的两大潮流,尽管在思想观点、研究取向、视角方法、风格气质上彼此殊异,但相同的精神底蕴与学术追求使它们和他们同属于中国。

(二)中国社会学界的前辈们在世界社会学本土化的历史上功不可没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种学术取向,社会学本土化在中国开始于这一学科的传入阶段初期,严复、章太炎等人就是作为学术取向的社会学本土化的代表。而作为一种学术运动,社会学本土化则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30年代初期兴起于中国社会学界的,那时的中国社会学者几乎都程度不同地投入了这一运动。就世界的情况来看,本土化作为一种自觉的群体性的学术活动,率先出现于中国社会学界和墨西哥社会学界,因而中国不能不在世界社会学本土化的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到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社会学学科在这些国家的逐步制度化以及本土社会的社会学研究力量的增强,如何在社会学研究中重视本国的社会现实、社会特性、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学理论的创新,引起了中国一些既熟知西方社会学知识、又具有强烈的反省意识的社会学者,如中国的许世廉、孙本文等的关注。中国社会学家许世廉(1896-?)于1925年在《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对于社会学教程的研究》一文,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学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倡导建设“本国社会学”。

随后,社会学家孙本文(1891-1979)更明确地论述了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即“中国化”问题,大力倡导社会学中国化,呼吁构建“中国化的社会学”。1931年2月,在中国社会学社的第一次年会上,孙本文发表了题为《中国社会学之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孙本文明确使用了社会学的“中国化”概念,并特别地将“建设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强调为中国社会学今后的四大“基本工作”之一。可以认为,孙本文在中国社会学社第一次年会上的演讲,标志着社会学本士化运动在中国的正式开始。在亚洲乃至世界社会学史上,孙本文的这篇演讲也算得上是正式地、明确地倡导社会学本土化的最早范例。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内容丰富,成果形态多样,既有本土化理论问题研究型和本土社会认识型,又有理论和方法的修正一创新型以及本土社会问题解决型。在_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社会学圈里,中国社会学研究所以能取得引人注目的发展,并成为当时除欧美外社会学的一个主要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学者持续不懈的本土化努力关系密切。具体说来,在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阶段,社会学本土化作为一场有组织的群体性的学术运动,其多种表现形态主要有:

第一,表现为一些中国社会学者对本土化进行倡导和研究(除许仕廉、孙本文外,还有杨开道、晏阳初、吴文藻)。在众多的倡导者中,孙本文、吴文藻的贡献尤为引人注目。就如何实现社会学本土化,包括孙本文、吴文藻在内的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或看法。在这些设想或看法中,有两点是共同的,即:强调对国外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借鉴和运用,以及强调从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研究着手。当然,在各种设想或看法中,孙本文特别重视从中国社会固有的社会史料的角度去考虑社会学本土化的实现,晏阳初则比较重视在运用适合中国情形的调查方法的前提下进行实地社会调查以推进社会学或社会学科系的中国化,而吴文藻则重视社会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实地社会调查以实现社会学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