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7019100000069

第69章 “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2)

综上所述,社区成员在得到社区教育能量的输入后,其个人作为一个系统,内部会发生作用,并向外输出能量,即其综合实力应该会得以提升。社区教育作为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列的社会教育,充分发掘和统筹了社区资源,使得各种学习型组织不断涌现,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由于相关社会系统都需要依托社区成员的参与,因此在参与者的能量增加和相关学习组织增加后,这些社会系统的内部作用和输出力度都会扩大。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参与者承上启下,极其关键。事实上,参与正是社区教育乃至社区工作的核心。

四、内容的多元分类

社区教育的内容,与其定义一样,也是众说纷纭,处于“液体”状态(Rngers,1994;Taylor Roberts,1985)。尽管如此,根据本文的整合定义所及的实施主体、教育对象、成员需要、教育手法,工作动机等要素,还是可将社区教育内容划分为相应类型。

根据实施主体,社区教育的主办者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其他非政府机构。学校主办的社区教育,是充分发挥大中小职学校的教育优势,为社区成员安排有关学习内容。如: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部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照顾者进行照料技巧培训,通过师生互动方式传授照顾病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对方需要等专业技巧。其他非政府机构主办的社区教育,是旨在获得社区认同或其他目的而作的教育安排。如:投资公司针对所处社区的居民进行投资技巧讲座等。

根据教育对象,社区教育可以针对社区成员,也可以面向某些机构的工作人员。社区教育的对象可以是社区一般成员,也可以是特殊成员(叶中海,2000)。针对一般成员的社区教育面向青少年、成人、妇女、老人等,社区教育旨在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强化其社区意识和归属感,提升其综合能力。针对特殊成员的社区教育主要面向残疾人、行为不良者、外来民工等,旨在提高其素质,促进健康发展,适应社区和社会生活。面向某些机构工作人员的社区教育,旨在强化其权能(empowerment),提高其服务正规化和专业化程度,培育其专业道德价值观、行为守则和工作技能,以更好地体现职业角色,提升服务效能。

根据满足需要的层面,社区教育有补偿式、控制式、解放式三种(陈丽云,黄锦宾,1994)。补偿式教育指通过成人教育课程等方式,弥补社区成员未受到正规教育造成的知识空白,如扫盲教育。控制式教育就是教导社区成员有关法律和行为规范的知识,如婚姻法和交通法规教育。解放式教育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个人潜能和积极性,并汇聚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创造公平的社会秩序,如社区青少年团队训练夏令营。

根据教育手法,社区教育既可以划分为面授、电授和函授三种模式。也可以划分为家庭式、课堂式、社区活动式等教育方式。

根据工作动机,社区教育则有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两类。职业教育即开发人力资源,从而为社区成员获得就业作贡献,包括岗位培训、资格证书教育、职业性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等。非职业教育即旨在促进社区成员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包括普通学历教育、社区生活体闲教育等。

虽然社区教育的内容根据不同角度而有不同的组合形式,但是在社区教育实务中,其界定未必十分清楚,同一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同时体现上述多个划分特性。而且,上述多角度划分旨在从理论上说明,社区教育的执行完全依赖于社区工作者的“实践智慧”(practice wisdom)。

五、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

社区教育是社区工作的新模型。满足社区成员需要或某些组织机构需要是社区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些目标可以体现为解决社区问题、满足一般需要和促进社会公平等几个层次。由于不同社区教育机构有各自的服务对象或改变系统、独特的价值理念和工作传统、特定的工作目标和习惯技术,因此,不同社区教育机构针对相同社区需要所采取的专业技术可能有所不同。这些工作手法又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社会功能。根据不同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可得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

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是开展社区教育理论教育和实务工作的指南;而经验研究又是推进理论和实践不断进步的动力。在经验研究中,根据上述架构,可以建立诸多研究假设(research hvpotheses)。(1)进行社区教育的机构不同,它们追求的工作目标重点就不同;(2)社区需要不同,社区教育的实务手法不同、工作目标不同、工作对象不同;(3)社区教育的工作手法受工作目标的影响。受工作对象类型的影响,受社区需要的影响;(4)社区教育的工作手法不同,其实际功能就不同:(5)社区教育的工作目标不同,其实务发挥的功能不同。根据本文前面几部分的分析,上述概念架构中每个要素都由几个部分合成,因此上述五个研究假设又可以具体化为相应的若干个具体假设。

对于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探讨极其短缺,这些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中社区工作教育和实践的迅猛发展潮流不相吻合。因此,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国内学人和实践工作者对社区教育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代中国迅猛发展的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丽云、黄锦宾.社区教育[A].甘炳光等.社区工作理论和实践[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233-250.

[2]甘炳光等编.社区工作理论和实践[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3]黄云龙.社区教育基础[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4]黄云龙.社区教育管理和评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5]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梁春涛、叶立安.中国社区教育导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8]莫邦豪.社区工作原理和实践[M].香港:集贤社,1994.

[9]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2):55-60.

[10]邢永富.教育公益性原则略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2):50-54.

[11]叶中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12]Allen,G.et al(eds.)(1987).Community Education:An Agenda for Educationak Reform[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13]Boguslaw,R.1992,Systems Theory[A].In Borgatta,E. Borgatta,M.(eds).Encyclopediaof Sociology[M].New York:Macmillan.

[14]Dunham,A.(1958).Community Welfare Organiz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M].New York:Thomas Y.Crowell Co.

[15]Martin,I.(1987).Community Education Towards A Theoretical Analysis[A].In Allen,G.et al(eds.)(1987).Community Education:An Agenda for Educational Reform[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16]Popple,K.(1995),Analyzing Community Work:Its Theory and Practice[M].By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17]Rogers,V.(1994).Feminist Word and Community Education[A].In Jacobs S Popple,K.(eds).Community Work in the 1990[M].Nottingham:Russell Press.

[18]Rothman,J.(1968).Three Models of Community Origanization Practice[A].In NationalConference on Social Welfare,Social Work Practi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Taylor,S.H. Roberts,R.w.(ed).(1985).Theory Practice of Community Social Work[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Von Bertalanffy,L.1968,General Systems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M].New York:George Braziller.

[作者简介]顾东辉,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和社会行政管理硕士学位项目中方执行主任,社会福利博士(香港中文大学,2000)、副教授。上海,邮编200433;电子信箱:dhgu@yahoo.com。

[原载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