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7019100000009

第9章 吃了一山过一山:过山瑶的游耕策略(2)

著名美籍匈牙利经济人类学家卡尔·波朗尼(Kad Polanyi)认为,货币<或其它交易媒介)、各种交易地点不难在原始或古代社会中发现,但互惠和再分配才是非市场经济类型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交易方式。对照“过山瑶”社会,虽然早在唐宋时期,“过山瑶”通过走出山门。参加墟市,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发生交易关系,甚至使用货币等交换媒介;或如明清至民国时期,一些汉族、壮族商人肩挑盐、铁器工具、针、线等日用品进瑶山货卖,但从整个瑶族社会来看,日常普遍存在的、经常起作用的仍是互惠和再分配两种交易方式,尤其是互惠方式更为普遍和重要。“过山瑶”社会是个缺少集权的再分配的社会,在内部,“瑶老”为众人服务是义务性的。井无报酬;在外部,对封建政府而言是不纳税、不服役的。部分地区的“过山瑶”租汉族、壮族或本民族其他支系(如金秀大瑶山所谓“长毛瑶”)的山来垦种,必须缴纳实物地租、劳役地租(所谓“种树还山”等)乃至货币地租。但瑶族成员向拥有权力的领导者义务奉献、付出钱物或服务,并未获得领导者通过节日盛宴或其他仪式将自己集聚并保存的这部分财物、服务等返还一部分给瑶族普通成员。因此,从“奉献”至”返还”这种连锁系统的“再分配”方式在瑶族与异族领导者之间并不存在。“过山瑶”社会存在的“再分配”方式,主要表现在,“瑶老”虽然为众人服务是义务性的,但公众出于对头人的尊重,每当头人建房子时,村民得主动出力帮助:打猎如有所获,要割出最好的一份肉献给“瑶老”。而“瑶老”除了平常为村民服务外,节日(如过年、社节)期间得在自己家里设宴款待众人(通常由各户户主代表)。“过山瑶”虽然不向朝廷交纳赋税,但有纳贡义务。明清至民国时期,一些地方的“瑶酋”到北京进贡方物。过春节时派出队伍到县衙歌舞贺岁,进贡木耳、香信等特产。朝廷和地方官员则赏赐钱物,设宴款待。

互酬在经济人类学家中指的是一种广义上的互助、赠与关系。如上文所述,这种交易方式在“过山瑶”社会中至为普遍。“过山瑶”在建筑房屋、播种,举行婚礼、葬礼、宗教祭仪(如还愿、挂灯、度戒等),过节、收获作物、捕获猎物等活动中盛行互助、赠与。互助的内容包括出钱、出物、出劳力给当事者以帮助。受助者下回给援助者以帮助作为回报。如某人建房子或播种、收割缺少人手时,村邻、亲友不计报酬及时来帮工,受助者下回也必然会以出相当人力帮助作为回报。如某家举办婚礼缺少一头猪的猪肉,另一家帮一头猪,主事者下回也会用一头猪帮回原来的支助者。没有猪也可以用其他相当的方式给以回报。这是一种互惠式的互助活动,跟汉人社会的互助钱物有区别。瑶人的互助是不定期限、不讲价钱、不计利息的。说下回归还不定就是下一回,也可以是下下一回。有的地方某人结婚借的钱,本人生下孩子,孩子又生下孩子了,还没有还完,被借者也不追究,因为他相信,这家总会有回报的一天。

赠与包括赠钱、赠物,以人生节礼活动(出生、满月、周岁、成人礼、婚礼、寿礼、丧葬礼)相互赠与最多。受礼者对赠与者赠与的钱物牢记在心,下回必定按习俗给以回赠。回赠物可以等质,也可以超质,数量多寡视身份、地位而定。

“过山瑶”认为,瑶族住在山上,生活艰辛,只有团结互助才能生存发展。广西上思县十万大山山子瑶告诉笔者,他们的“村老”又称为“甲头”,用粤语讲“甲”即“合”,“甲头”即“合伙的头”。瑶人说,只有合起来做(共耕)才得吃,不合起来做(共耕)就不得吃。这说明,“过山瑶”的互惠、再分配等交易关系与他们刀耕火种、游耕迁徙有密切关系。在技术水平较低的状况下,不加强团结合作,个人的生存都难以保障,何谈社群存续、文化传承了。

三、习俗与信仰

“过山瑶”还有与其生计方式相适应的一套习俗信仰。上文已提到居住与社团组织,这里值得进一步提出来讨论的还有:

好山恶都。晋·干宝《搜神记》云:盘瓠后裔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巴陵、庐江蛮郡夷“饮食蹲踞,好山恶都”。南朝宋·范晔作《后汉书》,其《南蛮传》提到瑶族先民长沙、武陵蛮“好人山壑,不乐平旷”。瑶人长期在山区生活,形成吃山、靠山、住山、爱山的习俗。这不但是因为刀耕火种、捕猎野物的需要,而且觉得山上凉爽舒适,生活方便,还因为住在山上较为自由,不易受外界干扰。笔者1979年5月在湖南宁远县九嶷山调查时,发现瑶人诗歌中有“蜜蜂飞来千丈高,盘王子孙在山好”的诗句;1982年12月在广西上思县十万大山调查时,又发现当地瑶人(山子瑶)歇谣中有“坐朝又怕世界乱,儿孙后代怕当军;见过几多世界乱,见过几多官共军;如今斩山并种岭,万年仍欢喜在山心”的歌词,这是瑶族为什么喜欢山居生活的最好注脚。而瑶族《评王券牒》中歌词“仍住青山千万季,刀耕火种胜如田;斑衣花领常时着,长腰木鼓答家先;儿孙饮酒连歌唱,不理东西各自眠;手把硬弓求野肉,将来谢祖敬家先”,则活生生勾画出瑶族山居生活的落脱心态。

婚姻家庭方面,“过山瑶”男女两性的地位在某些方面较汉人平等,生男生女无所谓。男子可娶妻,也可以嫁人,上门入赘很普遍。女婿在家庭中地位平等,被视为亲子。“过山瑶”还盛行接收养子女。家庭规模较大,人口众数一般超过五人,多达十余二十人。这显然与山居生活的艰苦及刀耕火种农业对人口的需要有关。

文学艺术方面,“过山瑶”创造和发展出了反映游耕迁徙生活又为这个生活所需要的民间文学样式,最发达和最具代表性的应数《盘护王》、《漂洋过海》、《千家洞》等神话传说,《盘王大歌》、《信歌》等歌谣。以及《说亲词》、《合亲词》等各式说词、彩话。《盘护王》讲的是瑶族始祖盘护为国立功,被聘为驸马,受封南京会稽山石宝殿为王,获赐天下山场,任从刀耕火种,食山过山,蠲免赋役的故事,是构成《过山榜》的主要内容,支持瑶族刀耕火种、食山过山的根据,为瑶人世代传颂。《漂洋过海》、《千家洞》足瑶族两则重要迁徙传说,记录瑶人漂泊苦难的生活。《盘王大歌》是瑶族民间歌谣集成,包括史诗、开山歌、生产歌、狩猎歌、谜歌、情歌等,为祭祀盘王时吟唱的歌谣,内容涉及开天辟地、人民再造、盘王出世,以及瑶族开山、修路、建房、生产、狩猎、迁徙、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是瑶族迁徙、游耕生活的集中表现,也是瑶族这一生计方式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信歌》又称《寄歌》。瑶族迁徙过程中以歌代信,或查亲问族;或唱述新地址的美好,邀请族人前去一起砍山耕种;或交代迁徙路线及注意事项;有的信歌唱述迁徙中的悲惨遭遇,读了催人泪下;还有的信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用的,可称为“爱情信歌”。凡信歌多通过逐村逐寨辗转传抄,最后到达收信人手中,也有直接托人携带送到收信人手中。这是反映“过山瑶”迁徙游耕的珍贵民间文献。下面摘引几段信歌歌词,以见一斑。

其一:迁至越南“木罗岭”的蓝靛瑶寄回中国广西防城的《交趾信歌》:

“真广岭头青美美,四边河水上鲤鱼。……此地种禾本是好,每年收得五六仓。

意吃何般密中有,水满鲤鱼任意贪。玉米一个有尺五,收满家中任子贪。

此山住得千万家,祝报众亲齐专来。好吃不过南山地,回话报亲齐入交。语到广东铁狼峒(清末区划,今广西防城区扶隆、那勘、太萧、平旺四乡镇及棱北半部),亲能恩思寻信来。……亲在天朝无山斩,齐来到地青山头。

其二:迁到越南洪水洞万言冲的盘瑶寄回中国广西恭城的《交趾曲》:

一便(片)乌云四片荒,大朝众娥(偶)共商量;

得见大朝官反烂,十分难住又难安;

搬家出门多愁忆,十分愁忆路头长;

行出路头无方便,饱多饱少无人知;

齐共商量了,渐了受(就)离乡;

出路无盘费,也着走交枝(趾);

半路无家住,妻儿男女睡市坪;

姊妹脚又痛,朝补(哺)夜晚泪魁魁;

一片乌云四边飞,大朝众娥(偶)赴交枝(趾);

得路受(就)行平乐府,象州过了到柳州;

行过一州又二县,来兵(宾)过了又迁江;

过了田州到白(百)色,三街四巷好风流;

出路多愁忆,愁愁忆忆无人知;

过了柳州渡,大船撑过无闻忧;

过了龙虎渡,遥遥远远到田州;

姊妹齐停下,齐齐停下且宽油(游);

姊妹安居世不愁,那罗离;

一片乌云四边飞,大朝众娥(偶)赴变枝(趾);

条路迄迄到富州,鸡巷犬街到高街;

行过水泥三家店,大南西过小西南;

姊妹相邀请船子,谁知船子使钱多;

不过黄河不死心,过了洪(红)水正甘心;

南粱南柳广山水,南华猛犸大山头;

过了广西界,八(剥)碍(隘)见云南;

又问头塘路,开府在眼前;

到了西南口,大河洪(红)水满江流;

使了锡钱钞,渡过洪(红)水河;

姊妹问行远不远,慢金山过猛华山;

一片乌云四边宽,齐齐定下万盲山;

修山斩岭种禾熟,收禾收得万和千;

寄书传报大朝蛾,齐到变枝(趾)世不忧;

乌鸦飞来郎寄信,燕子飞来郎寄信;

撑船过海离了岸,担伞出门离了州;

撑船过海离了岸,担伞出门离了乡;

又住猛洞山头好,竹瓦盖屋好安居;

一世不愁忆 三仓未了四仓添

寄信传报大朝娥,齐到跤(交)趾好过年;

因为当初公爷不置平田地,也着抛心外国游;

因为当初公爷不置平田地,不奈时何离了娘;

其三:迁徙到越南的蓝靛瑶寄回广西上思县的《元国歌》:

每天中国地方乱,空音一时日算日;

时算一时日算日,日过日头年过年;

念到卡罗元国地,空昕人传音啼咧;

卡罗元国地方乱,庇失散离五万三;

盘古子孙夫愁过,真是愁咧亲马知;

卡罗夫音元国地,不知拆离到广西;

夫啬广西度官管,每日收银捉官兵;

买得头牛类到屋,度贼类后来拉宁;

叫命雷咧怨已怨,作赖愁门苦命雷;

仔音屋儿能饭吃,能又马乃他赖咧;

捻刀出门罗菜吃,菜也马乃苦命雷;

宁挖野齐胫又长,挖到野齐又格石;

正月挖齐到五月,齐运生苗心里愁。

可以说,“过山瑶”是通过《信歌》获得讯息,决定是否迁徙及如何迁徙。因此,《信歌》乃是支持“过山瑶”迁徙、游耕的凭证。

瑶族民间文学中的说亲词、合亲词、祝亲词、诉词、判词等各种说词、彩话,形式上多用重复、排比、对偶、比喻、象征等手法,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内容虽然多关乎婚姻、家庭、判案,但其间亦杂进不少瑶族神话传说及迁徙故事,教育后人不忘根祖,重在敦睦,对维系迁徙、游耕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民族的亲和力起到重要作用。

在语言与教育方面,瑶族善于学习周边民族的语言。每到一地,都学会讲当地汉语方言,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到了东南亚和欧美,又学会讲所在国的主体民族语言。现在美国、法国瑶族,除保留瑶语外,不少人会讲汉话及原所在国的话(老语或泰语),有的一人能讲好几种话,这显然与瑶族频繁迁徙的生活需要有关。瑶族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在长期的游耕迁徙生活中,创造了一套看似简单却自成体系的教育青少年的办法。瑶族主要运用传统教育,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宗教式的教育,教育青年熟悉并遵守本民族团结合作、刻苦耐劳、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以及适应刀耕火种生活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瑶族非常重视青少年学习汉字和老一辈创制的瑶族土俗字(有人称为方块“瑶文”),目的是便于传抄《过山榜》、经文、歌本和记事记账,传承传统文化。汉字的学习主要靠师公(宗教师)教授,有条件的时候瑶人也创办私塾,请汉族、壮族塾师开课。瑶族的这些教育与其传统生计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

宗教信仰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将道教与本民族传统信仰结合在起,构成了极富特色的民间道教信仰体系。瑶族信仰祖先神(最大的祖先神是盘王,其次是各姓家先)、各种自然神(山神、水神、风神、土地神等)、各色精灵(右精、木精、棺材精等),又信仰道教诸神。尤其三清、三元、四御、玉皇、雷王、龙王及各天神;同时信仰巫术。在观念上,瑶人认为,人有灵魂,人死后灵魂变成鬼魂。鬼有善恶之分。恶鬼指凶死者的鬼魂,由于不得善终,死后专门与人做对。世间上不好的事情,如人畜瘟病、作物遭灾,多是恶鬼作祟的结果。善鬼指的是袒先鬼和天神。死去的祖先和天神不供奉,也会生气降灾。自然精灵也是灾病的制造者。人畜生病、刀耕火种或狩猎中发生的各种事故,如刀伤、斧伤、枪伤、跌伤、火伤、作物遭灾(风灾、虫灾、鼠害、兽害)、捕猎无获,都是人不小心触犯了恶鬼或精灵的结果。但是瑶族相信道教诸神能驱鬼治病,消灾降福。一个人如果受戒人道,不但自己有正神护持,远离灾病,还可以济世救人。瑶人相信祭献、祈禳、许愿还属等仪式和巫术可以驱鬼治病。无论是人生病、受伤、受惊,还是砍山、播种、抗灾、保苗、收割,或是采集、狩猎、捕鱼、捉山蛙,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并遵守许多禁忌,或使用巫术防灾治病。“过山瑶”的家族“跳盘王”(又称还盘王愿、做盘王)、“挂灯”、“度戒”、村寨“祭社”是大规模的宗教仪式,小规模的仪式有“架桥”、“收魂”、“吹犯”、“推败”等。巫师专门以降童、过阴等方式为人占卜决疑。师公、道公为人还愿、打斋,消灾祈福,或用巫术为人治病。显然,“过山瑶”的宗教信仰是南其生活环境所决定,并为其生计方式服务的,其巫术、禁忌、仪式在塑造人格、调适心理、规范道德、整合力量、增强信心以战胜困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论

瑶族在生态环境驱逼下形成了自己的吃山过山的生计策略,这一策略的主要内容包含迁徙中聚落模式构建、刀耕火种作物安排、劳动组合、交易方式、易地迁徙方式等精心巧虑,围绕这一策略还产生了相应的习俗信仰。因此,“过山瑶”的生计方式是一个由生产、习俗、信仰相配合而运作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并非完全封闭,还有其开放性一面。这表明瑶族有很强的适应性。这是瑶族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有隽,瑶族历史与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2]清·闵叙,粤述(龙威秘书本)[M]。

[3]乔治·多尔顿,原始、古代和现代经济--卡尔·波朗尼论文集(导论)[A],道布尔载,安柯出版社,1968。

[4]张有隽,瑶族人口都市化与传统文化[A],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5]张有隽,十万大山山子瑶社会历史调查[A],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6]过山特编辑组,瑶族(过山榜)选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7]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六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张有隽,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南宁,邮编: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