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研究人员发现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像。
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防腐防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中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人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地宫中的石质墓室
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但只有东西两墓道。不久前,研究人员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根据物探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考古专家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
阿房宫消失之谜
阿房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建筑。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学过《阿房宫赋》,其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样的诗句’就形容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宏伟壮阔,不过,阿房宫是怎么消失的,历史上一直是个谜,传说最多的一个版本是项羽烧的。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流传了约2000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内只发现了几处红烧土遗迹。专家认为,:这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
据专家介绍,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考古人员一直没有找到炭灰的痕迹,因此专家初步断定,阿房宫并非毁于大火。同时,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一直没有发现一块秦代也就是当时的瓦当或瓦当残片,因此专家推测,秦代的阿房宫很可能没有完工就遭到了破坏,至于何时遭到破坏,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破坏,目前还是个谜。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或许能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织发掘的,考古人员首先从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考古勘探,截至目前勘探a面积已经达到20万平方米。据专家介绍,这次发掘基本上搞清楚了阿房宫遗址,“前殿”的基本范围。专家从现场出土的建筑夯土痕迹来看,前殿的基址最少在54万平方米以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遗址。
秦阿房宫是秦王朝拟建的政令中心,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它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与秦都咸阳隔渭河相望。西汉时,阿房宫遗址被划人上林苑范围内进行宫苑建筑。因其东、北、西三面有厚重的宫墙,史称“阿城”。阿房宫因地势高历代多为驻军之地,宋代以后逐步夷为农田。1961年,阿房宫遗址被中国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文物园林局副局长、秦阿房宫考古队副领队孙福喜说:一年的时间里,考古人员勘探的面积超过了2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也有1000平方米,但是发现的红烧土只有少量的几块。如果说是大面积的火烧三个月(此为史料所载)的话,红烧土应该遍地都是。除了红烧土外,还应有大量的草木灰。
孙福喜认为项羽火烧的是秦咸阳宫。这从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秦咸阳宫遗址曾发现大片的红烧土遗迹阿房宫之所以没有被烧的解释是,何房宫14平方公里内有60余处夯土基址,一些地方建成了,一些地方尚未建成,包括这个前殿是否建成也属存疑之事。
“南海一号”沉船之谜
为中国考古界瞩目的“南海一号”沉船在1987年被发现。当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打撈公司在广东台山川山群岛外搜寻一艘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载有中国瓷器的沉船,还捞起了一批沉船遗物,其中包括宋、元时期的200多件瓷器,还有一条罕见的镀金腰带。这艘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W经初步推断为南宋沉船,距今约700年至800年,当时可能是从广东出发的。
据了解,中国有悠久的航海史,航海大国的鼎盛时期在古代曾持续了近千年;之久。以广东为起点的海上“陶瓷之路”(或称海上“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桥梁。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以前有记载的、湮没在这条海道上的沉船事件1就有100多宗,沉船不计其数。广东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2000多年来的海上贸易长盛不衰,是海上丝路的起始点和必经之地,不仅沿岸有相关的文化遗存,海底的文物资源更是丰富,随着近年许多文物和古船不断被发现,广东沿海早已成为考古学界关注的“黄金海岸”。
“南海一号”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初步出水的这200多件文物显示,此船对研究、复原中国从西汉到明清期间重要的对外贸易信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中国的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它所蕴含的许多宝贵信息,是陆地考古望尘莫及的。
据悉,“南海一号”自80年代发现以来,曾一度与日本签署过打捞合作协议,但几度搁浅,事隔十多年以后,才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一方面是由于中方的技术原因,另一方面更由于考古资金的匮乏。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2003年,中国组成的水下考古队在台山川山群岛海域,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考古调查,揭开这个海底之谜。
但是,那次工作的重点是“南海一号”沉船遗址的定位及测量工作,没有做大规模的发掘,旨在全面掌握沉船遗址的范围、保存状况、遗址分布状况及受破坏的程度。因此,“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至今仍然是考古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神秘浩渺的南中国海域给考古人员留下了无限的探求空间,随着考古调查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南海海底究竟掩埋着多少动人故事?海上丝绸之路的真相又将怎样?将逐步得到破译。那么,在南海海域还会有南海二号、三号被陆续发现吗?人们期待着更多的“南海二号”、“南海三号”出现。
明代古尸500年不腐之谜
南京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某军事单位的施工工地发现古墓群。随后博物馆考古部的考古员王志高、马涛带着一位文保员前往工地进行古墓发掘;然后,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会同南京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的两位技师一起发掘出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尸。据王志高介绍,当时一共发现东西方向的4座墓葬,两两相靠,估计是两对夫妻的并室合葬墓。其中有3座墓葬由于质量较差,密封不好,尸体都已腐烂,只有1座保存较好。考古人员首先对前3座古墓进行了及时清理,随后对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墓进行发掘。
据了解,保存较好的这座古墓墓长2米左右,浇浆最厚处达70厘米,最薄的地方也有30厘米,浇浆的下面有一层木椁板,椁板下还有十几厘米厚的浇浆,凿开之后,下面才是坐北朝南的木棺。在古墓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方随墓而设的正方形石质墓志,由于风化严重,凭着上面模糊的刻字,只能判断出该墓的主人姓徐,是明正德年间的处士,一生从未为官。经考证,这位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读书人之尸不仅保存得相当完好,而且肌肉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还能活动自如。
这具明代正德年间的古尸,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身长约17米,体重约50公斤,全身呈棕黑色,头顶没有头发,仅在脑后留有一圈儿头发,约40’厘米长的胡须垂在胸前,根部已经花白了,手指纤细修长,指甲保存完好,其面部和胸部有一些白点,眼球保存完好,黑白分明,古尸微微张开的口内还能看到几颗白白细细的牙齿。
籲古尸为何500年不腐烂
在南京这样潮湿的地方,怎么会有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尸?古尸真的还有弹性,关节还能活动?这具古尸最终会被如何处理?据介绍,由于蛋白质易分解导致腐烂,一般尸体在埋葬10年后,除骨骼外均会腐烂消失。据了解,出土时,这具明代古尸的棺木里约2/3都是棕褐色的棺液,而这种棺液目前普遍被认为是某种防腐液。
据实验师方实帮介绍,一般情况下,能够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尸通常都是一些干尸,这些干尸是没有弹性的,而这具南京新出土的古尸的胳膊与大腿部的肌肉仍有弹性,说明这具古尸是具湿尸,而且,由于古尸的背部完全浸在棺液中,所以背部保存得最好,其完好程度比较接近于现在的新鲜尸体。
那么,为什么在南京潮湿的自然地理环境下,这具明代古尸能历经500年而不腐烂呢?考古人员和医学专业人士对此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具古尸之所以能保存500年而不腐烂,主要原因在于,明代中晚期流行的这种叫做浇浆墓的墓葬形式,当时发掘的时候就发现,不仅墓是浇浆墓,就连木椁和木棺之间也加了十几厘米厚的浇浆。”当然,也不是所有浇浆墓中的尸体都能保存完好,这还要看墓葬的地点,地下水位的高低,棺椁的材质、质量和密封程度的具体情况。“木棺里的棺液有一种奇怪的中草药气味,可能是某种防腐剂;打开木棺的时候还有种类似香樟或是檀香的气味,估计木棺是用樟木或是檀香木制成的,这两种材质都可以起到消毒、驱虫的作用;墓葬旁边工地的土挖了有两三米深还很干燥,说明墓葬周围比较干燥’这可能也是这具古尸能完好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但是这些都只是推测,毕竟能保存500年而不腐烂的尸体还不多见,毕竟500年前,还没有类似于福尔马林这样能对尸体进行有效防腐、固定的化学制剂。
苏美尔来自哪里
众所周知,位于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经哺育了包括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在内的许多古代文明,但是文明的最初源头要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有苏美尔文明。
从考古发掘的结果来看,苏美尔人很早就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他们在两河之间修建了复杂的水利系统,驯服了时常泛滥的河水’开垦出富饶的田地。
他们不仅发明了楔形文字,记录下许多种神话、史诗、演讲词等作品,还发明了1~5的数字,历法也相当先进。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后来的巴比伦人根据苏美尔法典订立的。然而开创了辉煌:文明的苏美尔民族究竟从何而来,至今仍是一个谜。
从时间上看,它的出现就好像奇迹一般。有些人认为如此发达的文明只能来1自外星球,这一点可以从苏美尔人的传说中找到证据。据说他们的祖先是降落到人间的众神子孙,从一些古老的史诗中也能发现类似描写空中飞行的词句段落。
但更多的人则坚持认为苏美尔人是某个古老民族的一支。他们的神庙往往建在由泥砖堆起来的建筑物上,看上去很像坐落在群山之巅,于是有些学者猜测他们来自东方的山区。从出土的一些图章看,苏美尔与古印度文明的图章风格极为相似。有人认为他们与印度人有某种联系;还有人从语音考证,认为苏美尔人可能来自中国。
众说纷纭,要想得出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欧洲考古发现
法国历史学家认为,在法国都兰的马尔什可能会找到圣殿骑士团的藏宝。人们也认为,圣殿骑士团把大批财宝隐藏了起来。但是,这批财宝究竟藏在什么地方,其谜底也许就像刻在石头上的神秘符号一样令人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