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用人有心计
7046800000026

第26章 立德不忘威严正己才能服人(3)

当驴子看到自己背的东西和骡子一样多的时候,气愤地对主人说:“你给骡子吃的食物比我多一倍,为什么让我驮负和它一样重的货物呢?”

走了一段路后,那人看到驴子有点儿支持不住了,就把驴子身上的货物取出一些放到了骡子背上。又走了一段路后,驴子实在没力气了,那人只好把货物都放在了骡子身上,而驴子的身上空无一物。

这时骡子瞪着驴子说:“你现在还认为我不该比你多吃一倍的食物吗?”

驴子不甘示弱,强辩说:“当然,你吃得多,力气自然大。如果主人也给我那么多食物,我比你还能干。”

主人听到骡子和驴子的对话后,在第二次出门前,给了它们同样多的食物,然后同样将货物分成两份,平均分给他们。

然而,驴子的情况与上次相比并没有大的变化。在一段跋涉后,驴子体力不支,结果还是骡子背了全部的货物。

管理者要想服众,公平是主要的。要想做到公平,就要正确面对员工的成绩,做到名副其实的按劳分配。同时,管理者还要在奖赏上做到公平。

(1)有功必赏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等众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董卓手下大将华雄打败了先锋孙坚,斩杀了袁绍手下大将鲍忠,让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于是,袁绍招来众诸侯商议此事。

等众人坐定后,袁绍说道:“前天,鲍将军的弟弟不听从调遣,擅自出兵作战,结果被华雄所杀。今天,孙文台又被华雄打败,大大挫伤了我军锐气,该如何是好?”

众诸侯沉默不语,袁绍抬头扫视了一周,发现北平太守公孙瓒背后站着三个人,他们容貌不凡,嘴角带着冷笑,于是问道:“公孙太守背后站的是什么人啊?”

公孙瓒让刘备站出来,向众人介绍道:“他叫刘备,是和我从小住在一起的兄弟,现任平原令。”

在交谈中,曹操知道刘备是汉室宗室后,赐座给他。刘备坐下后,关羽、张飞二人站在他背后。

正在交谈之际,探子来报说,华雄来此叫阵。袁绍大声说道:“谁敢前去迎战?”

袁术身后的骁将俞涉自告奋勇,表示愿意迎战。结果,不到三个回合,俞涉被华雄斩杀。接着,太守韩馥手下的上将潘凤前去迎战,同样被华雄斩杀。众人大惊失色,无可奈何。

袁绍叹道:“只可惜我的上将颜良和文丑还没有赶到,他们两个人只要有一人在,就可以对付华雄了。”

袁绍话刚说完,关羽从台下大呼而出:“小将愿意前去取下华雄人头!”

袁绍观察一番后,问他是什么来头。可当袁术从袁绍与公孙瓒的交谈中了解到关羽是刘备的兄弟、不过是个马弓手后,心里有些瞧不起,认为关羽在此胡言乱语,他大怒道:“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令人将关羽赶出。可是,曹操听了却非常欣赏,以“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为由,让关羽出战。

出战前,曹操为关羽斟上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子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

关羽武艺高强,一阵厮杀过后,没一会儿,关羽就将华雄的人头献上。等他回到军营时,杯中的酒还是温的。

曹操看了非常高兴,此时张飞高声大叫,提议乘胜追击,惹得袁术再次大怒道:“大臣尚且谦让,量你一个区区小县令手下的小卒子,怎么敢在此耀武扬威!都给我赶出帐去!”曹操则反驳说道:“得功者赏,为什么还要计较贵贱呢?”

事后,他让公孙瓒带刘备三人回寨,等诸位诸侯都散了后,为了避免引起袁术等人的不满,还私下派人送给刘备三人酒肉,以示犒劳。

(2)论功行赏

汉高祖五年,项羽自杀后,天下平定,高帝论功封赏。当时群臣纷纷争功。高祖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萧何为郯侯,赏赐了他很多封地。

有的有功之臣愤愤不平地说道:“臣等领兵打仗,冲锋陷阵,多的经历了百余次战争,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争,辛辛苦苦为大王攻城略地。而萧何从未立过战功,只是舞文弄墨而已,受到的封赏却在臣等之上,大王为什么这么做呢?”

刘邦反问道:“你们熟悉捕猎吗?”

群臣答道:“熟悉。”

“那你们知不知道猎狗的作用呢?”

“知道。”

刘邦接着说:“捕猎的时候,猎狗的作用是追杀野兽、兔子等猎物,而人的作用是发现猎物的踪迹并指给猎狗。如果没有人的作用,猎狗就不能捕到猎物。如今,你们的功劳就如同猎狗的功劳,而萧何的功劳正如同人的功劳。你们投奔我的时候,最多不过两三人一起前来,而萧何却能够举荐几十人为我效命,我怎么能磨灭他的功劳呢?”

群臣听了刘邦的话后,都默不作声。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改年号为贞观。就在这一年,唐太宗召集群臣,准备论功行赏,赏赐众多开国功臣。

经过几天的整理后,唐太宗宣布了奖赏名单。其中,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五人居首功。房玄龄被封为邢国公,杜如晦被封为蔡国公,分别得到一千三百封地。

唐太宗封赏完毕后,总结性地说道:“如今,我已经按照大家各自的功劳给予了相应的赏赐。虽然我是论功行赏,但难免会有纰漏之处。如果有人觉得我奖赏不当,只管提出来,我会酌情更改。”

唐太宗话音刚落,他的叔父李神通说道:“皇上的封赏令我不服。当初皇上刚举起义旗,我就立即响应,并率领军队前来帮助皇上成就大业。可如今,面临分封时,我的功劳却远远排在房玄龄、杜如晦的后边,这是为什么?”

唐太宗听了叔父的抱怨后,义正词严地说道:“起义之初,并不是只有叔父您一个人积极响应。为了推翻隋朝,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参加了起义。所以,您的积极响应并不能证明您有多大的功劳。起义后,您不仅没有立过战功,而且每战必败。在平定崤山的战役中,您被窦建德率领的大军打得片甲不留,除您之外,其他将士无一生还。后来,您奉命前去平定刘黑闼等人的叛乱,结果您却望风而逃,不战自败。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虽然没有带兵打仗,但他们却统观全局,运用出色的智谋引导全军一步步推翻隋王朝,并走上胜利的道路。因此,他们的作用无异于汉朝的开国功臣萧何,给他们最高封赏是无可厚非的。请叔父您仔细思量,不要凭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就随便与功臣争功。”

李神通虽是皇上的叔父,但在听完唐太宗有理有据的一番话后,满脸通红,不再作声。一些心存不满或抱怨的大臣见到这种情况,觉得理亏,不想当众落个自讨没趣,也不再提出反对意见了。

如果管理者做到了按劳分配、有功必赏、论功行赏,员工自然不会产生不公平的心理,还会产生“付出总有回报”的信念。

6.软硬兼施,恩威并重

“软硬兼施、恩威并重”,不但是古代帝王在御人过程中惯用的手段,同样是现代管理者手中的筹码。

清朝乾隆皇帝对知识分子就采取了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方法。

乾隆在位期间,为了加强统治,大兴文字狱,有案可查的竟有七十余例,远远超过他的先辈们。随着文字狱的兴起,文人墨客惶恐不安。因为一篇闲情文章或几句赏花吟月之词都有可能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这就是乾隆的“大棒”。

乾隆凭着无情的棒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然而他并没忽视“送胡萝卜”的重要性,同时对知识分子采用了怀柔政策。他在朝中规定:皇族的老少们见了大学士要行半路礼,并称之为“老先生”。如果这位大学士还兼着“师傅”,就称之为“老师”,自称“门生”或“晚生”。

乾隆的怀柔政策不仅限于此。除了在言行上表示礼貌外,乾隆一方面大搞正规的科举活动,不断为朝廷网罗文人加入服务队伍;另一方面特开博学鸿词科,命地方官或巡游大臣把那些自命遗老、高才,标榜孤忠或爱写些诗文发泄牢骚的文人,以及不屑参加科举考试而隐居山林同时又有些威望的隐士推荐上来,由自己直接面试。

通过这样的方式,乾隆先后三次共录用了二十四人。被录用的人春风得意,自然感激皇恩浩荡;落榜的人也因此感到羞愧,没有颜面再自命遗老或孤忠去讽刺朝政。

录用后,乾隆对被录用者关心备至。比如有个叫顾栋高的人,录用时年事已长,在当时却被授予国子监的职位。到他年老辞官时,乾隆亲自书写了两首七言诗加以褒奖。后来,乾隆下江南,又亲赐御书,越级封他为国子监祭酒。

其实,会用此法的人不仅仅是帝王,朝中的臣子同样能将此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曾国藩在用人的时候,就能做到软硬兼施、恩威并重,使效力之人尽职尽忠。

刘铭传是湘军中比较有名的将领,他出生于淮北,身上有一股粗野豪迈的气概。在他十八岁那年,家人遭土豪勒索,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吓得跪地求饶,并将家里财物交给了土豪。刘铭传外出回家后,听说了这件事,顿时火冒三丈。他咽不下这口气,发誓要为家人报仇雪耻。

后来,他找到了那位勒索他父亲的土豪。这位土豪见到刘铭传后,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还当着手下的面侮辱他。刘铭传抓住机会,上前一步,抢下刀,顺势砍下了土豪的脑袋。从此,刘铭传在当地便出了名。他招兵买马,很快组建了一支队伍,从此横行乡里。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李鸿章招募淮勇,将刘铭传的队伍扩充到淮军中,并起名“铭字军”,由刘铭传亲自指挥。李鸿章非常看好“铭字军”,花了不少财力改进军队装备。刘铭传也没有辜负李鸿章的期望,立了不少军功。但让李鸿章烦心的是,刘铭传为人狂妄,难以培养。

后来,在剿灭捻军的时候,曾国藩要借用淮军,李鸿章就索性将“铭字军”调给他,由他派遣。

曾国藩手下还有一员猛将,他就是陈国瑞。

陈国瑞是湖北人,少年时便加入了太平军,后来投奔蒙古王爷僧格林沁。陈国瑞骁勇善战,很有胆识。在一次作战中,敌方炮弹将他手中的酒杯击碎,他面不改色,拎起椅子便坐在营房外向敌军方向大叫,要敌军向他开炮,让手下士兵非常敬畏。

这两名猛将都没有读过书,为人都比较鲁莽,相处久了难免发生矛盾。两人所带的军队在军营里发生过两次械斗,令曾国藩极为头疼。曾国藩苦苦思索,想找一个好好使用二人的方法。

刘铭传有勇有谋,所率“铭字军”装备先进,战斗力强。为了让刘铭传听从指挥,曾国藩想出独特的办法——当刘铭传有过时,曾国藩对他进行严厉批评,但对他的过失并不追究。刘铭传也因此对曾国藩有了敬畏之心,不再狂妄。后来在曾国藩的调遣下,刘铭传率领“铭字军”北上剿捻,尽心尽力。

陈国瑞是因为佩服僧王才为僧王效力的。曾国藩知道,想使这个桀骜不驯的人为自己效力,自然要让他对自己心服口服。陈国瑞违反军纪后,曾国藩先是义正词严,痛加斥责,灭掉他的嚣张气焰,然后转移话题,夸赞他的优点,称赞他是一个可造之才,将陈国瑞治得服服帖帖。

然而陈国瑞本性难改,一旦回到营中,便将曾国藩的命令抛诸脑后。曾国藩见软方法不行,便立即向清廷请旨,要求撤去陈国瑞的职位。陈国瑞知道后,立即惊慌,向曾国藩求饶。

曾国藩的用人术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做到的。要不然,刘铭传和陈国瑞这两位悍将也不会听他摆布。正是因为曾国藩的会用人,才会有很多出色将领敬畏他,愿意为他出生入死。

帝王也好、臣子也好,他们之所以愿意用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御人方法,全是因为这种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一方面能够收揽人心,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只要这两方面恰当地结合起来,就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比如,管理者在设定奖金的同时也设定罚金。设定奖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设定罚金的目的是则为了惩处工作懈怠的员工。

如果只设定奖金而不设定罚金,不仅不能调动一些对奖金不在乎的员工的积极性,反而放纵了他们;如果只设定罚金而不设定奖金,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难提高,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比别人干得多,只要保证不受罚就可以了。这样的风气一旦形成,对企业将是致命的打击。

管理者在运用“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方法管理员工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照搬、照抄古人的方式。因为不同的人施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不同,因此具体表现也不同。要想使这种方法产生效用,管理者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7.敢于担责,激励员工

有些管理者无形中养成了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一旦工作出现问题,就立即展开批评攻势,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一旦有了业绩,就立即归功于己,将员工的功劳忘得一干二净。这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黑锅大家背,红包自己拿。”这样做只会给公司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员工来说,管理者推责于人比归功于己更为可恶。大家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可是当自己辛苦一番,不仅没得到任何好处,反而要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时,就会激起员工极大的反感。因此,要想管理好员工,管理者必须要善于承担责任。不过,承担责任不是随便将员工的过错都揽在身上,而是有选择地承担。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在遇到以下情形时必须要学会承担责任。

(1)因错误的决策造成员工的工作失误时

秦穆公在位时,晋国的实力非常雄厚,秦国只有继续扩充实力才能够赶上晋国。有一年,晋国国君因病去世。秦穆公认为此时晋国正沉浸在失君之痛中,无心与其他国家作战,想借此机会消灭晋国的邻国郑国。为了顺利攻下郑国,秦穆公一次性派出三员大将,他们分别为孟明视、白乙雨和西乞术。

要想到达郑国国境,必须要经过晋国国土。当秦国的三员大将率大军经过晋国时,晋军早已没下埋伏,结果秦军惨败,除了三员大将被活捉外,其他将士无一生还。

晋国之所以不杀秦穆公的三员大将,就是想把他们放回,让秦穆公亲自惩罚他们,以此羞辱秦国。

听到秦军战败、将士全部阵亡时,秦国上下哭声震天。除了悲痛之外,晋国的做法让秦国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领军作战的三员大将,更是无颜面对国君和全国军民,只求秦穆公赐他们死罪。然而秦穆公并没有这样做。他身穿丧服亲自为死去的将士们送行,然后将这三位败将接回。随后,秦穆公带着悲痛作了一篇《秦誓》。在这篇文章中,他引咎自责:“这次我军惨败,责任在我。正是因为我的掉以轻心,结果牺牲了众多将士。孟明视、白乙雨和西乞术三人都很有能力,如果不是我的判断失误,他们定能够高唱凯歌。希望他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为我大秦洗却这次国耻。”

秦穆公的做法感动了孟明视等人,他们加紧练兵,以便在时机到来时给晋国一次重击,报仇雪恨。一年后,秦军兵强马壮,孟视明等人认为时机已到,在征得秦穆公的同意后,便率军讨伐晋国。结果,秦军再次惨败。于是,在朝大臣均认为这三员大将并没有什么杰出才能,纷纷进谏将他们革职。秦穆公力排众议,仍然赋予重任,希望他们能够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秦穆公的做法再一次感动了孟视明等人,他们用心练兵,力求精益求精。几年后,秦穆公再次派他们伐晋。在此次战役中,秦军转败为胜,晋国只得求和。也正是在这一场战役之后,秦国的实力大增,可以与晋国平起平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