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商道奇才
7047100000023

第23章 经验六:慧眼识珠,把住人才等于把住财脉(4)

胡雪岩在选择主管的时候确实大费了一番周折,连招聘三个都没有成功,这不禁让周围的人觉得纳闷:胡雪岩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街头巷尾人们的猜测中,胡庆余堂还没有开张,全杭州城的人就知道了。这是扬名作势的一种方式,当胡庆余堂最终选定余先生为主管的时候,人们就知道胡庆余堂是一个“戒欺”之堂,这不仅仅传了名声,而且传的还是好名声。

在企业运转之初就大肆地招兵买马是现代很多企业造势的一种方式,以达到吸引别人眼球的目的。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广告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却屡试不爽,为一个又一个的企业造足了声势,然后“开业大吉”就顺理成章了。

三、趁机拉拢更多的人才

胡雪岩之所以要大张旗鼓地招聘总管先生,也是趁机拉拢更多人才的一种方式。毕竟胡庆余堂公开招聘总管先生,势必会在总管先生这一类人中产生深远的影响。看在“胡大善人”的名声上,大家都跃跃欲试,最终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了胡庆余堂、流向了胡雪岩的身边。

很多企业为了拉拢更多的人才,不惜豁出面子去其他公司挖别人的墙脚。暂且不说这种做法对还是错,即便墙脚挖成功了,这些人才是不是能够真心地为企业效力,并且谁能保证这些人能不被其他企业主所挖走?那么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企业的品牌和形象,让那些人才自动为这个企业而跳槽,这样不仅吸纳了人才,这些人才也能真心诚意地为企业效力。

学习一下

古代人常说的一句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其实在当代企业,这种情况同样存在:员工好找,但是一个好的员工却不好找。这种好,并不仅仅是能力好,而且还要人品好。即要把握住人性。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办法:

一、利用辩论进行观察

和一个人就一些相关的争论性话题进行争辩,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机敏反应能力及其心境是否开阔。

二、利用授权进行观察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在中国做生意,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管理一个人,我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权:给予你足够的权限,让人有个空阔的活动空间,但暗地里监督你工作的办事过程,一看其处理事情的能力,二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三者在偏离工作轨道,对公司可能造成较为重大的负面影响或损失时好及时出手予以纠正或制止。

三、利用醉酒进行观察

与对方喝酒并劝酒,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有的人酒后喋喋不休,此人有可能涉及你公司及其个人的重大秘密,因为说不准哪天他喝醉后就全给你吐出来了;再者,有的人对自己的控制力不够,当众就在桌边大吐,说不定哪天你带他见客户就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弄得场面一塌糊涂,难以收场。另外,在酒醉后看其是否酒后乱性。世界上有三种嗜好的人一定得小心相处:毒、赌、黄。

四、利用利益进行观察。

观察一个人或管理你的下属,你可以给他制造很多能贪小便宜的地方,看他是否清廉,并分析其是否有贪小便宜的地方,并长期观察,这种人需要谨慎地提用。毕竟现在的小便宜即使丢失,损失也不算大,但当权限达到一定程度时,说不准哪天他就席卷而逃,那时不管采取怎样亡羊补牢措施,都显得为时已晚,必然损失。

五、利用事件进行观察

考察一个人的信誉程度,不妨用上面那种放权的形式,并询问其完成的时间。事情完成的时间是他自己定的,你所要做的是暗里观察其工作态度,以考察是否在约定时间未能完成任务时的托词是否是真的如此。否则,就是此人的诚信有问题。当然,即使是与人约会也可看出一二。

六、利用他们的对手、好友而进行观察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一个人的品格,要看他身边的好友。看一个人的能力,要看他对面的对手。应该说他面对的对手、周围的好友的能力品行决定了其人的品性能力。

义制不仁,轻松收服人心

胡雪岩虽然只是一个商人,但是他的身上却有浓重的江湖气息,特别是在义气方面,更是显得更加“江湖”。富商庞二上海的丝行档手朱福年是一个不仁不义之人,但是胡雪岩利用自己的义气轻松将其收服,让其乖乖听自己的话。对此,胡雪岩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维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

了解一下

前面已经说到,庞二上海丝行的档手朱福年是一个“吃里爬外”的人,做事十分不地道,不仅在生丝销洋庄的事情上暗中作梗,而且还拿了东家庞二的银子“做小货”。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胡雪岩与庞二在上海联手做生丝生意,庞二的代理人是朱福年。胡雪岩想对这个朱福年有更进一步地了解,便派古应春与朱福年接头。因为事先有庞二的关照,古应春与朱福年一起跟洋商谈妥了相关事宜。但这时胡雪岩本人不在上海,庞二也正在南德老家,一时不能签约。古应春也有事离开上海,朱福年没有一起走,这样使朱福年有了可乘之机。

朱福年准备出卖胡雪岩,这还是尤五打探到的消息。据尤五所知,那个朱福年随后跟洋商再次接过头,劝洋商直接以他为交涉对手,并愿意订约保证,以后三年的丝,都归此洋商收买。而眼前的一批货色,他愿意以低于胡雪岩的价格卖给洋商。

朱福年的如意算盘打得确实很响,如若得逞,胡雪岩联合上海丝业同心协力共斗洋人的努力就将功亏一篑。而且出了这档子事,还有可能造成他和好不容易交上的朋友庞二之间失和,这对胡雪岩来说才是最大的损失。因为朱福年为了支撑自己的生意,已经从庞二的钱账里吃进了数万两至十几万两的银子,这一切,庞二至今还被蒙在鼓里。

庞二发现朱福年出了问题之后,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彻底查清朱福年的问题,并狠狠地整他,然后将他扫地出门。而胡雪岩却觉得对于这种人,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晓得厉害,心生佩服。

在征得庞二的同意下,胡雪岩开始行动了。他很快对着古应春耳语了几句。古应春边听边连连点头,嘴里还不断地说着:“妙计!妙计!果然是一条妙计!”

胡雪岩叫古应春依计行事。古应春即刻动身,赶往上海。到了上海,古应春先去探望了一下原先的洋商。洋商不愿按事先协议好的丝价收购胡雪岩的生丝,要求减价15%才有商量。这一举动更加证实了朱福年的恶行。

古应春怕打草惊蛇,并没有与洋商理论。他赶到二马路一家同兴钱庄,取出一张5000两的银票,存入“福记”这个户头。这个“福记”就是朱福年的户头。古应春把钱存入钱庄这个户头后,要求伙计再出一张收据,写明“裕记丝栈交存福记名下银5000两整。”

朱福年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对凭空进账的5000两银子生疑,而是乐得心里开了花。

古应春求朱福年看在“红包”的分上,高抬贵手,仍照旧议。并且古应春求朱福年让自己代表同业跟洋商去打交道,订约成交,利益均沾,万事全休。朱福年利欲熏心,早已方寸大乱,心里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心想如果自己出头直接跟洋商打交道,转手之间,可以从胡雪岩的丝上得到五厘银子回扣,合起来就是16000两银子的赚头。而且自己出头,别人眼中自己就成了同业的头脑,这样名利双收的机会,实在是千载难逢!所以他拒绝了古应春的要求。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事情的进展正如胡雪岩所预料的。“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五千两银子并不是白送给朱福年的,而是靠此抓住了他吃落回扣的人证物证。这样,在庞二面前就言之有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