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顶级特工行动档案
7047200000018

第18章 英国狐狸——美女间谍打天下(3)

正当波波夫四处探听德国双重间谍的身价,并以此推测自己的安全系数和参加“太上皇”计划的可能性时,他从卡姆勒处发现在里斯本还有一个阿勃韦尔的特殊间谍网,名叫“奥斯特罗”。

这个发现一度使他思想混乱,因为他原认为自己的间谍网是纳粹德国摆在西欧的唯一一张牌。看来德国人可能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或者是想通过“奥斯特罗”来侦察自己。必须除掉这个组织,防止后院起火!

通过约翰尼的大力协助,波波夫终于查清了这个组织的活动情况。原来,奥斯特罗这个特务组织是由一个名叫卡迈普的人领导的,他领导着3名间谍,分别叫“奥斯特罗1号”、“2号”、“3号”。1号和2号在英国,3号在美国。这个组织蛰伏的时间很长,阿勃韦尔一直把它隐藏得很深,甚至卡斯索夫和克拉默都不能掌握其动向。他们也只听命于柏林方面的指示,不过仅由卡姆勒的秘书费罗琳充当交通员而已。

波波夫在侦察的同时,立即通告了MI6处。MI6对此案十分重视,专门派员来里斯本协助调查。MI6很快就意识到“奥斯特罗”对波波夫行动的潜在威胁:它有可能把德国情报机关引向“错误”的道路。德国情报机关对它的信任超过对波波夫的信任,这样不仅会阻碍波波夫参加“太上皇”计划,而且早晚都要暴露。于是,英国情报当局决定清除这个组织。为了不使清除工作引起阿勃韦尔的疑心,从而进行深入调查危及英国方面的双重间谍网,MI6决定采取借刀杀人的办法:为了败坏“奥斯特罗”的声誉,波波夫向柏林发出得到证实了的真实情报,使之与“奥斯特罗”送去的情报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当波波夫扫清了通往“太上皇”行动的障碍,准备打入敌人的核心机构时,从柏林的约翰尼那里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德国人还有一个老资格的双重间谍网,并对波波夫产生了怀疑。看来,形势已迫在眉睫,必须拔除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钉子。

约翰尼发现的是一个三人双重间谍,头头是前奥地利骑兵军官科斯勒博士,后就职于阿勃韦尔在布鲁塞尔的情报中心站。科斯勒博士是个犹太人,但却是阿勃韦尔的高级军官。仅凭他的种族,就足可让那些反对纳粹的人认为他是个“敌后策反分子”。

科斯勒通过英国皮特公司驻欧洲大陆的分公司的经理范托建立了他和英国方面的联系。此人诈称帮助英国向德国将军们说明战争的真实进程,以便说服他们向盟军求和,很快就骗取了英国方面的信任。英国情报当局认为此事很有前途,便把科斯勒和范托接纳为双重间谍。前者代号为“哈姆莱特”,后者代号叫“木偶”。

后来,科靳勒又给自己的情报网增加了一名情报员,此人代号叫“鲻鱼”。由于英国方面的轻信,这个情报网向阿勃韦尔提供了大量有关生产和工业的绝密情报。

得到这个间谍的详细情况后,波波夫立即向英国情报机关作了汇报。但鉴于上次清除“奥斯特罗”的行动已受到德国人的怀疑,英国情报部门只能对此小心提防,不能将之连根拔去。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波波夫最终丧失了打入“太上皇”行动中心的机会。

为了阻挠德国人的反攻策略——“太上皇”行动,英美决定尽快实施反攻计划——“海王星”计划。为了保证反攻计划的顺利进行,MI6要求波波夫按照既定谋略计划的要点行事:首先要使德国情报机关相信,反攻将在加来海峡开始,而且在第一批部队登陆之后,紧接着就有第二批实力更强的部队在同一地区登陆。同时,在波尔多地区可能也有一股部队登陆。此外,还要像虚设假情报员那样,制造假军队。要虚构三支军队,一支名叫美一军,另一支番号叫英国集团军,第三支是美国第14集团军。

为了完成任务,波波夫等人如同进行猎狗迫野兔的追逐游戏那样,设置了一些细小的标记,引诱德国情报机关去追逐根本不存在的军队。他们向阿勃韦尔提供了大量有关师团的驻地、部队的调动、物资的供应、仓库的所在地、修理车间等诸如此类的情报。为了使这些假情报更能迷惑敌人,他们又掺入点滴真实情报加以润色。

波波夫如同进行猎狗迫野兔的游戏一样,设置了一些细小标记,引诱德国情报机关去追逐根本就不存在的军队。

为了愚弄纳粹的窃听机构,波波夫又派人建立了一个高频电台,24小时连续工作,模仿虚设的部队转移情况,不停地从师团向司令部发报;为了欺骗德国空军的侦察机,他们又提供了事先伪装好的假军营的住址情报,使德国人对飞机拍下来的照片深信不疑;为了使德国人更加相信他们所汇报的情况,他们又向中立国的大使馆泄漏有关方面的消息,再由其传到阿勃韦尔的耳朵里去。

由于特工战的辉煌业绩,同盟军以极小的代价顺利完成了“海王星计划”,使德国人的反攻阴谋遭到彻底失败。正当英国人沉浸在胜利在望的狂热和乐观情绪之中时,“三驾马车”又奉命回到里斯本的“狼穴”中,等待执行一项更重要的任务。

“火炬”行动

1942年7月,英美两国的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在伦敦讨论了“火炬行动”计划。其目的是:当蒙哥马利将军率领英国第8集团军突破阿拉曼防线,由东向西追击“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时候,美、英联军于1942年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登陆,自西向东对德、意军队发动进攻,彻底消灭北非的德、意军队,控制地中海,为以后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这么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包括不断集结约20余万军队,650艘军舰和运输船,1700架飞机,走上千英里的航程,能不让德国人知道吗?”

人人面面相觑。是的,盟军并没有隐身术啊!德国的侦察机在天上往下一看不就全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吗?

既然隐身不得,就只能在这前提下再想办法。目的只有一个:掩盖着庞大军旅的最终目的地。就是说让德国人知道盟军有行动是正常的,但不让他们知道行动的目的。手段是什么呢?邱吉尔说:“只有诈骗才能保守住秘密。”必须使德国人直到最后一分钟也猜不到这庞大的军旅要到哪里去,并且设法把驻守法国的德国精锐部队拖住,不让他们及时去增援北非,“火炬行动”才能成功。

盟军选定的登陆地点共有三个,一是位于西北非的卡萨布兰卡(现在的达尔贝达,位于摩洛哥),二是阿尔及利亚的奥兰(现在的瓦赫兰),三是阿尔及尔。诈骗行动就是不让德国人猜到这三个登陆点。为此,盟军情报机构制定了一个代号为“独唱一号”的行动计划。

掩护“火炬行动”的情报迷惑战开始了。“独唱一号”要作出集结部队是要进攻挪威或者渡过海峡进攻法国的假象。然后经过深入分析,这个计划破绽百出,遂即取消了。他们又制定出第二个代号为“推翻”的计划,这个计划是散布假情报,让德国人相信盟军是出征达喀尔和增援被德军围困了两年、情况危殆的马耳他岛。

两名英国特工立即奉命化装成难民来到了卡萨布兰卡。负责处理难民事务的德国官员对这两名奥地利籍“难民”颇感兴趣,而这两名“难民”关于盟军调动的情况也略有所闻。经核实,证明这两名“难民”关于盟军调动的消息是准确的,那德国官员便又主动找两名“难民”了。

问:“你们对美国和英国军队的情况还听到了些什么?”

答:“听说他们有大行动。”

问:“是什么大行动?”

答:“具体情况哪会知道!不过听说要用几百条船,动用十几个师,谁都可以看得见无数的军队在调动。”

问:“听说他们要上什么地方吗?”

答:“据说要攻打法属西非的首都达喀尔。也有人说他们要去接济被困了两年多的马耳他岛,是真是假只有天晓得了!”

两个特工相信,不管这德国官员信也好,不信也好,他都会把这信息反馈给他的上司。果然,这名德国官员听了如获至宝,马上把这份情报送回给德国最高统帅部。

与此同时,英国情报机构还授意英国的报纸、电台不断的发表大量的关于“不幸的、多灾多难的马耳他”的报道,特别强调这个岛上物资如何缺乏,不及时接济则会令马耳他落入敌手……

德国人当然强烈意识到盟军要发动进攻,令他们头疼的只是弄不清盟军要进攻哪里。德国情报机构搜集到各式各样的甚至是情况完全相反的真真假假的情报。英国人通过截获的德军的“恩尼格玛”电报欣喜地发现德国人越来越相信达喀尔是盟军最可能的登陆地点,又或者会兵分两路,进攻达喀尔的时候派运输船接济危困的马耳他岛。

英国人立即投其所好,更加“不经意”的泄露进攻达喀尔的“秘密”,为此,甚至动用了双重间谍。1942年10月18日,德国人拍电报询问他们的间谍德拉贡佛莱:“你是否觉得敌人在准备一项大的军事行动?如果是,则这是针对大西洋还是非洲?”这名双重间谍奉英国人的指令,这样回复:“敌人确在准备大的军事行动。关于这次行动,有些军人相信不久将进攻法国的迪埃普,但更大的可能是指向法国北部海岸。至于法国南部海岸,没有看到任何针对大西洋或非洲的行动迹象。但在报纸上有很多谣传说将对达喀尔有行动。”

这则“答复”的妙处就在于充分利用德国人的心理作用,觉得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盟军将进攻达喀尔。这就是所谓“先入为主”。但等到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再回头看这则答复时,就会觉得德拉贡佛莱的答复里,其实是把达喀尔的可能性放在最后,怪他不得。

“火炬计划”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英国的亚历山大将军分别担任正、副总司令,指挥这次登陆作战。因此,在英国情报机构竭尽全力迷惑德国敌人时,美国人也没闲着,在法属北非的敌后战场上,他们正紧张地进行着一场秘密战。

早在1941年,尽管美国还没参战,但美国战略家们已经预见到,法属北非是对纳粹德国所占领的欧洲发起进攻的最理想的阵地。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先钻进这个地方去。1941年2月,美国驻阿尔及尔总领事罗伯特·墨菲代表美国政府与法国维希政府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根据协定,美国将出售棉花、食糖、石油产品及其他必需品给法国的非洲殖民地。但维希政府不得把这些东西交给轴心国,为此,美国有权派观察员监督物品的分配。

就这样,美国的12名特工就成为“食品控制官”被派往法属北非各地。

一开始,德国驻北非的情报机构神经紧张地监视着这些美国“食品控制官”,但过了没多久就完全放下心来。因为这些美国人简直就是“花花公子”,他们不是四处闲逛就是寻花问柳,哪是干大事的人?

美国人把德国人耍了。他们在四处闲逛、寻花问柳的掩护下,一直暗地里和他们招募的北非特工一起搜集法国殖民军的军事部署、军事实力和战备情况,以及北非港口里的法国军舰数量。由于他们有不受限制的出入北非港口的特权,所以他们早已绘制出港口设施图以及搜集到这些地区的详细防御情报。他们还与试图摆脱维希政权的高级军官建立了联络……

1942年9月16日,墨菲奉命到伦敦向美国驻英武装部队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介绍法属北非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以及战略情报局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情况。

墨菲这次行程极其秘密,他化名为麦高恩中校,乘坐一架巨型轰炸机飞经苏格兰的普雷斯特维奇降落,然后换乘其他飞机飞赴伦敦,途中规定避免与任何人接触。

一辆没有任何标志的小汽车停在伦敦机场,墨菲一下飞机便立即被带上小汽车。小汽车东拐西绕,直到确信没人跟踪,才直奔艾森豪威尔住所的电报山庄。

见面后,艾森豪威尔与墨菲谈妥了派13个师支持维希政府派驻北非的吉罗德将军,以摆脱德国人,兵不血刃占领北非。1942年10月的一天,吉罗德将军的代表马斯特将军秘密会见了墨菲,提出他们要求美方派高级代表前来会谈,谈判接受合作条件。艾森豪威尔将军决定派他的助手克拉克将军去进行这次危险的旅行。

盟军紧急会议批准了克拉克之行。克拉克乔装成中校,带着他的随从们乘坐皇家潜艇悄悄的到了北非海岸,一路还算顺利。第一天错过了会晤时间,克拉克只好在海底的潜艇里度过了难熬的一天。第二天倒是顺利,克拉克见到了马斯特和墨菲,整整谈了一夜。就在谈判快结束时,警察突然来了。

准备出港的盟军运输船。

放风的人发出警告信号,屋里的人都呆了。克拉克及其随从犹如惊弓之鸟。在屋主人的帮助下,他们有的躲进酒窖里,有的跳窗户逃走。警察检查过墨菲的证件,道歉了一声后走了。总算有惊无险。但克拉克他们不敢再呆下去了,急忙向海滩冲去,登上橡皮艇返回潜艇。这事传到盟军司令部,而且越传越玄,到最后克拉克这惊弓之鸟倒成了传奇英雄。

克拉克这次谈判,使盟军彻底了解了北非维希部队内部的基本情况,对“火炬计划”的成功充满了信心。

为引导盟军舰队进入北非海滩,北非的美国“花花公子”们策划了一个绑架行动。两名熟悉北非港口和水文情况的当地专家被绑架到英国。魂飞魄散的专家得知盟军的要求后赶忙答应下来只要不被杀害,他们愿意配合。

为对付盟军这次重大军事行动,德国人实在忙得晕头转向。他们把大批的潜艇和战舰召集起来,秘密的驶往法属西非海岸,等待着伏击开往达喀尔的船队。而驻扎在西西里基地的德国空军的7个中队,则奉命在离盟军及登陆地点300海里以外的地中海上空盘旋,他们等待着驶向马耳他岛的盟军运输船队,实行出其不意的偷袭轰炸。

1942年11月8日,盟军650艘军舰和运输船突然出现在北非海岸,盟军部队潮水般向海岸冲去。

正在慕尼黑召开庆祝“啤酒馆暴动”胜利19周年纪念会的希特勒接到消息后,暴跳如雷的责问手下:“怎么会在北非?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你们难道都是饭桶吗?”德国人没有识破盟军情报机构的谎言,并且还通过自己的“恩尼格玛”密码电报不断说大实话,哪有不败的道理?

11月11日,维希政府驻北非的法国部队全部投降。盟军站稳脚跟后,自西向东对德、意军队发动进攻。德国非洲军团司令、素有“沙漠之狐”称号的埃尔文·隆美尔,眼看自己缺少后勤补给的部队战斗力减半,在盟军东西夹击之下,顽强抵抗了一阵后,自知不是对手,便虚晃一枪,撤离非洲。至此,盟军的“火炬行动”计划画上了完美句号。

英苏特工扮演“亲吻”

二战期间,英国和苏联情报部门曾经展开过一场秘密合作,与德国特工巧妙周旋,但这对临时合作伙伴却也彼此心怀疑虑,相互防备。英国政府下属的国家档案馆2006年公开了军情5处的一份报告,披露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特工间的智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