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顶级特工行动档案
7047200000019

第19章 英国狐狸——美女间谍打天下(4)

这份被称为“如此机密,以至于在阅读之后要烧掉”的报告写自1944年12月,记录了当年英国和苏联情报部门一场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合作行动。

在当时由英国和苏联军队占领的伊朗,一名代号为“亲吻”的德国特工倒戈,投奔英军,并奉上其身份、代码和电报设备。可是,德军对此全然不知,依然与“亲吻”保持联系,命令他搜集情报。为了搜集德国在伊朗“第五纵队”的情报,英军小心谨慎地扮演“亲吻”的角色,有时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一些情报以飨德军,以免德军起疑。

这场特工间的智斗随着苏联情报部门的加入更加精彩跌宕。1944年6月,由于德军要求“亲吻”提供一些苏联军队在伊朗动向的情报,英军只好邀请苏军粉墨登场,一同演绎“亲吻”这一角色。至于苏军当时为何答应加盟,如今已经无法查证。但据英国军情5处分析,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苏军希望通过这次合作,了解英军操作双重间谍的方法。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英苏情报机构最终走到一起,而且一合作就是将近三年。但是,合作归合作,英苏之间毕竟不能真正相互信任。双方各怀戒心,都试图趁此机会窥探对方在搜集情报和调动间谍方面的行动和方式。MI5的报告后来认为:“英国通过这次合作了解到的苏联情报机构的组织和行动方式比其他窥探举动了解的多得多。”

“铜头”行动

1944年,军事情报总局五局在同一个战区进行了一项同样奇怪的行动。这项行动的目的是要使德军的间谍机构相信蒙哥马利元帅正前往地中海战区担任司令。但实际上他将指挥在诺曼底总攻登陆的盟军先头突击部队。这就是“铜头行动”。

盟军的“铜头行动”巧妙地迷惑了希特勒,从而使诺曼底登陆顺利取得成功。

杰姆士中尉的相貌酷似蒙哥马利元帅,伦敦一家报纸曾刊登过他的一张照片,并特意注明说:“他不是蒙哥马利元帅,他是杰姆士中尉!”战前,杰姆士曾经是一个有20年历史的职业演员,能扮演各种角色,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他扮演蒙哥马利元帅提供了极好的基础。情报部门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制定了一个十分周密的计划。

首先,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训练杰姆士熟悉蒙哥马利元帅的一切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甚至连吃饭时麦片粥中要不要放牛奶和糖的细节也不放过。然后就安排杰姆士中尉与蒙哥马利元帅生活在一起,进一步模仿和体会,直到人们无法辨别真伪为止。杰姆士中尉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同蒙哥马利一模一样,只有一点例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杰姆士失去了右手的中指,而真正的蒙哥马利元帅则以其标准的军礼闻名。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1944年5月10日这一天,由杰姆士中尉扮演的蒙哥马利元帅,在高级将领的簇拥与欢送声中,搭乘首相专机飞往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与此同时,MI5又放风说,蒙哥马利元帅到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的重要使命是组编英美联军,并可能在法国南部海岸登陆。德国当局得知消息后,开始也是半信半疑。

为了证实真伪,特派两个经过盖世太保严格训练,希特勒极为欣赏的间谍前往直布罗陀进行侦察。由于杰姆士的出色表演极为逼真,有时还故意在容易泄露机密的场合谈论英美联军作战问题,并且在确信有德国间谍混入的群众面前露面,使德国间谍相信的确是蒙哥马利元帅到了直布罗陀。甚至连直布罗陀总督、蒙哥马利元帅的密友沙拉尔将军,也以为是蒙哥马利元帅临时改变计划,前来视察的。

MI5设计的这一冒名顶替的欺骗行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德军统帅部终于认定盟军将要在法国的加来地区登陆,而把防守诺曼底地区的2个坦克师和6个步兵师抽调到加来地区,从而大大减轻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的压力,促成了这次战役的顺利进行。

王牌特工骗走希特勒大军

维多利亚与其他特工一样,在二战过后对以往的经历保持了缄默,直到半个多世纪后,英国政府才知道真相。199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举行仪式,授予她“英帝国女勋爵”称号,表彰这位王牌特工在二战中杰出的表现。

维多利亚·贝内特嫁给了里茨代尔爵士,因此也被称为里茨代尔夫人。1921年,维多利亚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上流社会家庭。1937年,16岁的维多利亚已出落成一位美女,自小成绩优异的她被送往巴黎文理学院深造,主修建筑专业。1939年9月,纳粹德国闪击波兰,欧洲战火被点燃。面对残酷战争,家境优越的维多利亚本可回国继续过她的上流社会生活,但她却决心投身到战争中去,她选择了去当护士,因为在她看来,这是想要报国的女性在战争中唯一可以从事的职业。

三个月后,年轻貌美的维多利亚被英国海军情报部门相中,她的生活也随之彻底改变。从此,她开始了一段终生难忘的人生履历。

二战期间,维多利亚和小说《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一起在英国情报部门工作过两年。当时,伊恩是英国海军情报处处长的首席助理,维多利亚主要协助他工作。

美女间谍维多利亚,她在二战期间曾与《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一起在英国情报部门工作。

维多利亚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谍报计划的顺利实施,对假情报的背景进行充分铺垫,在细节方面不要出现任何纰漏,使其更具真实性。在海军情报处,细心的维多利亚充分地展示了她的间谍天分,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她的一项项任务,屡屡获得嘉奖,尤其是在1943年盟军的“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中,维多利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了准备这场重大的军事行动,蒙蔽德国军队,从1942年11月开始,英国情报部门连续实施了“斯塔基行动”和“马基雅维里计划”,故意对德国泄露假情报。

在“马基雅维里计划”中,英国情报部门精心伪造了一起“飞机失事”事故,他们把伪造的文件和书信放到一个英国军官的遗体上,其中有英军向希腊进攻的“绝密作战计划”,然后英国情报部门让这具遗体随海浪漂到海峡对面,结果德军“意外”地发现这具遗体和情报。希特勒在获知此事后,对遗体的身份和情报内容的真实性一直将信将疑。这个时候,维多利亚出场了。

维多利亚假扮成那位死掉的英军军官的女朋友,她写了许多情意绵绵的情诗,并且在邮局故意叫嚷着要给自己的情人发电报,借此引起德国间谍的注意。维多利亚出色的表演骗过了德国间谍,后者很快就向国内进行了汇报,希特勒最终相信了英国海军军官的假身份,并推断情报也是真的。于是,希特勒向撒丁岛和克里特岛增派了大量兵力,削弱了德军在西西里岛的防守力量。结果,巴顿将军率领美军轻而易举地冲进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城。

维多利亚一向处事低调,如果没有一件意外事件的发生,恐怕人们永远也会不知道她真实的身份。1997年秋天的一个夜晚,76岁的维多利亚和丈夫在参加了一个酒会后开车回家。到了家门口后,他们刚从轿车里出来,一群歹徒突然围了上来,想要对两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动粗。一个劫匪一把从维多利亚手腕上扯下了她心爱的金表,另一个劫匪则想从她手上撸下几枚戒指。就在这帮匪徒即将得手之际,这位看上去步履蹒跚的老妇,突然飞起一脚正揣中一个匪徒的裆部,匪徒一声惨叫倒在了地上。匪徒意识到今天遇到了真正的高手,于是匆忙拉起倒在地上的同伴仓皇逃窜。

在被媒体曝光之后,维多利亚并不想自己平静的生活就此被世人打破,她通过自己的女儿郑重地向媒体宣布:“还是让我重新过平静而安宁的生活吧,历史就是历史,它已经永远过去了。”

破坏“康多尔小组”

“康多尔小组”是德国的一个特工组织,负责人是约翰·厄普勒。1942年5月,该小组奉命前往开罗,搜集英军情报。小组的据点设在尼罗河扎马勒克岸边的一艘游艇上,游艇上安装了发报机,密码是根据小说《蝴蝶梦》编成的。使用时,各接收站根据事先约好的日期和对应的页码来翻译。这种方法既简单,又难以破译。

到了开罗,厄普勒开始物色帮手。在一家酒吧里,他认识了舞女法赫米。法赫米是一个强烈的埃及反英分子。她的情报来源于她的情人——在开罗英国总司令部工作的史密斯少校。她常常趁史密斯熟睡时,窃取他皮包里的文件。

一段时间后,隆美尔收到不少来自“康多尔小组”有价值的情报。厄普勒有些飘飘然了,他想寻找更多的情报线索。一天,他在另一家酒吧里认识了吧女叶维特,他买了大量名贵的香槟酒拉拢她,并把她带到游艇上过夜。但没料到,叶维特是犹太间谍组织的成员,该组织正为英国情报局工作。

一天上午,叶维特来到厄普勒的游艇上,发现厄普勒和另一名德国间谍彼得·蒙卡斯特尔因醉酒仍在呼呼大睡。桌子上的一本《蝴蝶梦》和一大堆便条引起她的注意。她发现,便条的方格里写满了6个字母组成的词组,似乎与《蝴蝶梦》中的一些页码有关。联想到厄普勒说话带有萨尔口音,她判定厄普勒可能是德国间谍,于是将便条上每一行的第一组密码抄了下来,接着匆匆离去。

1942年8月10日下午,英军上游艇逮捕了厄普勒和蒙卡斯特尔,同时被捕的还有法赫米。在英国三军联合审讯处,厄普勒和蒙卡斯特尔拒不交代情况,而法赫米却将如何从史密斯那里获得情报讲得清清楚楚。不久,英国首相邱吉尔赴开罗视察,表示愿意亲自审问两名德国间谍。在邱吉尔面前,厄普勒和蒙卡斯特尔开始也拒绝回答问题,但当邱吉尔答应免他们一死时,他们交代了一切。“康多尔小组”就这样被摧毁了,可隆美尔对此却一无所知。

1942年8月初,隆美尔开始准备发动对英军的攻势。他分析,英军在阿拉曼防线的南端兵力薄弱。从这里进攻,可以轻而易举地冲破英军防线,然后向北打到海边,再向东推进到尼罗河三角洲。

隆美尔偷偷向南转移部队,留下了一些假坦克和卡车,迷惑英军的空中侦察。

一天晚上,隆美尔开始向南偷偷转移他的军队,留下了一些假坦克和卡车,迷惑英军的空中侦察。可是,隆美尔此时犯了两个错误:为了得到空军的支持,他将计划用无线电通知了德国空军;为了从意大利得到最大限量的汽油、军火以及其他供应,他还将计划通知了罗马和柏林。没想到,英国情报部门破译了隆美尔的电报。蒙哥马利、亚历山大和邱吉尔在开罗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如何对付隆美尔的进攻。蒙哥马利从一幅缴获的德军地图上敏锐地发现,一片沙漠的拉吉尔地区在地图上没有明确的标示,说明隆美尔对这个地区的地形不了解。他认为,英军的任务就是让隆美尔越过拉吉尔地区,使他的装甲部队完全陷入沙漠中。

于是,蒙哥马利的参谋长德甘冈将军约请伦敦监督处中东特派组的指挥官克拉克上校,一起制定了计划,引诱隆美尔上钩。

克拉克以“康多尔小组”的名义给隆美尔发了一封电报,称英军准备在阿拉曼防线南端的阿拉姆·哈勒法山岭组织抵抗,但防御力量很薄弱,如发起进攻,很容易突破英军阵地。几天后,克拉克又发出第二封电报,报告了英军的防御命令。隆美尔对电报内容深信不疑,他说:“我们在开罗的密探是伟大的英雄,我要报告德国最高统帅部,奖给他们铁十字勋章。”

为进一步引诱隆美尔,蒙哥马利还命令绘图员绘制了一张假地图,上面标明拉吉尔地区是一片“硬地”,便于装甲部队行动,并让德甘冈设法送到德国人手里。

德甘冈将送地图的任务交给了被英军抓捕的史密斯。德甘冈将假地图装进史密斯的口袋,让他开着一辆暗藏炸弹的侦察车,前往德军阵地。当德军发现他时,侦察车突然爆炸。德军在史密斯的尸体上找到了那张假地图。隆美尔如获至宝,便在地图标明的“硬地”上确定了进军路线。邱吉尔闻讯后高兴地说:“这个假情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战争是按照蒙哥马利所要求的形式进行的。”

1942年8月30日夜,隆美尔下达了进攻命令,想用突然袭击,一举突破英军防线。出发不久,就遇到了英军的一个新雷区。隆美尔立即命令工兵排雷,但此时空中突然出现了英军飞机,投下的照明弹将大地照得如同白昼,紧接着就是猛烈的轰炸。德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挣扎着过了雷区。

31日凌晨,德军与英国装甲部队展开激烈的交火。战斗中,隆美尔吃惊地发现,原来设定的英军一个装甲师竟然变成了3个。

隆美尔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前进。此时,地图上的“硬地”,逐渐变成了沙漠。几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卡车在“硬地”上东倒西歪地挣扎着前进。英国空军的飞机从早到晚不停地轰炸,伤亡报告不停地送到隆美尔手上。

9月3日早晨,隆美尔来到战场,亲眼目睹了被摧毁的上百辆战车,也亲身感受了英军空袭的激烈程度。他自己也差点被弹片击中。这时,他接到报告,说燃油即将耗尽,3艘油料供应船在离开意大利横渡地中海时,被英军击沉。隆美尔开始动摇了。

9月4日凌晨,隆美尔终于下达了总撤退的命令,结束了这场恐怖的阿拉姆·哈勒法战役。此役,德军伤亡4800人,损失50辆坦克和78门大炮。事后,隆美尔沮丧地说:“英国统帅部早已知道我们的意图。”而蒙哥马利则轻松地回到他的司令部,有条不紊地准备大反攻去了。这场大反攻就是后来的“阿拉曼战役”。

英军情六处:美女间谍显身手

军情六处(即英国秘密情报局,代号为MI6)自从柏林墙倒塌以来,重新强调招募间谍的重要性,认为女性更适合这项职业。在军情六处的1900名工作人员中,妇女已占了大多数。她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市场营销人员、教师、资金筹措者、海外援助工作者、学者和记者。一大批活力四射的女性情报人员,已经在英、美、俄等国的谍报机构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女间谍帕克长达30多年的谍海生涯中一连串的传奇故事足以令男间谍吃惊。

军情六处头号女特务帕克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成为该处业绩突出的女情报人员了。当时,在越南首都河内的街头,人们经常看见帕克骑着自行车在市内闲逛。她的身影一般出现在城市郊区或军事设施附近,但她从来不停下自行车,她的公开身份是英国驻河内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而实际身份则是军情六处派驻越南的特工人员。她的任务是搜集越南人备战和发展经济的情报。

美丽的女间谍帕克,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令她的男同事都为之啧啧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