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顶级特工行动档案
7047200000003

第3章 美国黑豹——到处伸手的中情局(2)

隆美尔的第二支“撒手锏”是闪击战术。他以装甲部队为核心,以快速机动的摩托化作战为主要手段,集中优势兵力,在英军防御薄弱之处突然发动突击,实施大纵深的穿插分割和迂回包围。这样英军的布防迅速被打乱。

面对德国人狡猾的、神出鬼没的攻击行动,英国人整天胆战心惊,送了隆美尔一个“非洲之狐”的称号。就在北非战场陷入僵持状态时,美国人的“黑密”又在不经意间助了“非洲之狐”一臂之力。

原来新参战的美国派人去了解北非战场的确切情况。美军负责联络工作的费勒斯上校不依赖英国人提供的材料,亲自深入到沙漠里的各个兵营乃至炮火纷飞的战场,进行观察、了解,然后写出情况报告,用一种被称为“黑密”的最高密本对电报进行加密,向华盛顿进行汇报。令他没想到的是,实际上早在1941年1月,“黑密”密本就已被意大利军事情报机关偷走了,而德国XB机关依据共享的情报,也最终突破了“黑密”。因此费勒斯发送给美国政府的电报都被德国人的无线电截收站截听,并被送到XB进行破译。

借助于截听到的绝对可靠情报,1942年1月,隆美尔又不失时机地展开了新的攻势。仅在短短的17天中,他的部队如风卷狂沙般地向前推进了480公里。由于英国人的行动都已为德国人所掌握,英军的几次周密计划都招致了惨重的损失,而盟军还一直不知问题的症结所在。

正在隆美尔借助费勒斯的“黑密”在北非战场节节得胜之时,柏林的国家电台一个多嘴的广播员使得隆美尔变成了“聋子”。原来这家电台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德国情报机关不费吹灰之力截收到情报的情景,以此来嘲笑挖苦英美的愚昧无能。真相大白之后,美国人立即彻底更换密本。从这时起,德国人再也不能解读截收到的美国人的密码电报。隆美尔断绝了一条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情报渠道。“黑密”成就“非洲之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盟军最终赢得了北非战场的胜利。

太平洋上的秘密电波

美国海军早就从事密码工作,其起源几乎可以追溯到1899年一艘海军舰只首次进行无线电发射活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军通信处密码与信号科负责海军的密码工作。1922年7月,确定该科代号为OP—20—G,意即海军作战部第20处(海军通信处)G科(通信保密科)。构成该科核心

战火中的珍珠港。美国因为没有重视海军破获的日本情报,使得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的是3个股:GX股(负责侦收和测向)、CY股(负责密码破译)、GZ股(负责翻译和分发)。到30年代末,OP—20—G已拥有七百余名官兵,并在华盛顿州、马里兰州、夏威夷和菲律宾设立了侦听站。此外,在关岛、加利福尼亚州、长岛和佛罗里达州还设有一些较小的侦听站。

随着太平洋的形势日趋紧张,海军决定集中全力破译日本海军的密码。面对日本的威胁,美国海军OP—20—G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无线电技术侦察网,在夏威夷、关岛以及美国西海岸许多地区设有无线电侦听站,主要负责搜集日本海军动向的情报。1941年夏,海军OP—20—G专门派出一位无线电技术侦察和密码专家约瑟夫·罗奇福特上校到珍珠港,加强设立在那里的海军第14军区无线电技术侦察部门。没过多久。这位情报专家把这支部队建成一个肩负无线电侦听、测向、密码破译、密码资料积累及情况分析的综合情报机构,并开始全面地展开对日本海军的无线电技术侦察活动。

1941年9月24日,海军OP—20—G破译出日本海军通过外务省发给日本驻夏威夷总领事馆的电报。这份电报明确要求了解美舰在珍珠港的停泊位置,特别提出要了解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的位置。11月15日,日本外务省在发给驻夏威夷总领事馆的电报中,再次指示“因为日美关系严重恶化,望你处将‘港内舰船报告’不定期报来,但每周务必报告两次”。11月18日,日本驻夏威夷总领事馆在发给日本外务省的电报中详尽地介绍了美国海军8艘驱逐舰进入珍珠港的行动细节,甚至包括了每次航向变化的角度,以及从湾口到停泊处的时间。11月25日,日本海军从单冠湾启航直指珍珠港,美太平洋舰队已危如累卵。

11月28日,日本外务省给夏威夷总领事馆的电报中指示:“在紧急情况下销毁译成密码的材料。”上述电报均被美国海军0P—20—G截获并破译。然而,美国各情报机构以及审阅过这些情报资料的美国政府和军事首脑机关,似乎并没有给予这些十分宝贵的情报以足够的重视,对这些迫在眉睫的战争征候视而不见,致使大量极为重要的情报失去了应有价值。

12月6日,设在华盛顿州普吉特海峡班布里奇岛上的美国海军OP—20—G侦听截获了几份通过麦凯无线电电报公司的商业线路从东京发往华盛顿日本大使馆的电报。12月7日9时30分(华盛顿时间)海军OP—20—G密码破译部门译解了日本对美国最后通牒的前13部分全文,并立即呈送罗斯福总统。上午10时,第14部分也被译解并被立即交罗斯福总统。在这一部分中,日本政府明确表示:“……所以,鉴于合众国的态度,帝国政府只能认为,今后即使维持谈判,也不能达成协议,特将此意通告合众国政府,并深表遗憾。”这实际上是日本政府对美国政府的最后通牒。10时30分,日本外务省命令驻美大使“于下午1时将通牒交给美国政府”的电文被译解。10时50分,也就是在日军开始袭击珍珠港前的两个小时,这一电报译文被交总统处。但由于种种原因,日本将要对美国开战的警报送达美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手上时,已是日本海军投向珍珠港的第一颗炸弹爆炸37个小时之后。此时,这一警报已变成一张废纸。到手的情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及时处理,使美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并加大了对无线电技术侦察情报人力物力的投入。如海军OP—20—G驻珍珠港的无线电侦听和密码破译人员由30多人猛增至129人,其中破译人员就达24人。

1942年1月20日,美海军在澳大利亚外海击沉一艘舷号为“伊—124”的日本海军潜艇,并从潜艇中捞出了日本海军的“战略密码”、“战术密码本”和“商船密码本”等重要情报资料。这一收获对海军OP—20—G驻太平洋舰队密码破译机构的工作帮助甚大。4月中旬,该机构终于破开了日本海军于1940年底启用的“D”密码。

美海军作战部机构搞清了日本海军“在拉包尔南方作战的矛头指的是莫尔兹比港”,诱歼美航空母舰编队、压制澳大利亚的作战企图。同时,该机构详细地掌握了日方参战编队的编成和作战计划,甚至包括日军登陆输送编队自俾斯麦群岛拉包尔港的启航时间及航线。

根据这一情报,美太平洋舰队新任司令官尼米兹上将立即命令弗莱彻特将军率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编队前往珊瑚海实施拦截作战,并命令“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编队随后支援。1942年5月6日至8日,美日海军在南太平洋澳大利亚东北的珊瑚海展开激战。海战中,美海军损失1艘3.3万吨级的大型航空母舰和66架各型飞机,伤亡人数540余名。日本海军损失1艘1.12万吨级的轻型航空母舰和77架各型飞机,伤亡1040余人。

1942年5月,尼米兹上将命令“约克城”号航母编队前往珊瑚海与日海军作战,并命令“列克星敦”号航母编队随后支援。

通过这次海战,美国海军不但彻底粉碎了日军准备攻击新几内亚岛南部重要的莫尔兹比港的企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事件后首次出战。日本海军袭击珍珠港之后仅5个月,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作战能力还未恢复到战前水平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这一重大战果,与海军OP—20—G驻太平洋机构及时准确的情报分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出版了一部《情报战》,书中写道:“在珊瑚海海战中,美国战略上取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情报方面占据了优势。如果日军的企图、行动不被敌方发觉,那么,攻占莫尔兹比港定能按计划取得成功,海战的情况也必定与实际情况相反。”

珊瑚海海战后,罗奇福特上校领导的海军OP—20—G驻太平洋密码破译机构通过侦获的大量无线电密码通信,初步掌握了日本海军近期将在太平洋中部采取一次大规模海上军事行动的迹象,但最初并未搞清作战海区、时间和企图。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决策层也正在就日军下一步的行动争论不休,有一种占上风的观点认为日本人还将对珍珠港进行第二次袭击或者甚至直接攻击美国西海岸。

不久,罗奇福特上校发现日军在往来的电报中经常提及一个代号为“AF”的地点。在此之前的两个月,日本海军也曾在一份电报中提到“AF”这一地名代号。根据这一线索,他们很快从过去侦收的堆积如山的电文中找到了要找的东西。那是3月份日本海军水上飞机攻击珍珠港失败时,日军在电报中反映,1架水上飞机通过“AF”附近的空域到中途岛和夏威夷之间的一个海礁,接受潜艇提供的油料补给。由此,美军初步判断“AF”指的就是中途岛,同时认为,这一岛屿与日军即将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有关。

查实“AF”的所指直接关系到美军的作战部署。如果“AF”指的不是中途岛,而是中途岛以外的地方,那将使作战部署落空,并发生重大错误。罗奇福特上校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日本人来帮助核实。

5月10日,罗奇福特上校来到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与情报参谋莱顿进行了商谈:“能否指示中途岛基地指挥官西马德海军中校,要他拍发明码电报,就说淡水蒸馏设备发生故障,不能使用……”

站在一旁的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将军咧嘴一笑。他很满意罗奇福特上校的这个小小的圈套。于是中途岛遵命拍发明码诱饵电报:“此处淡水蒸馏设备发生故障……”

设在日本琦玉县平林寺附近的日本海军侦听中心截听到美国海军的这份电报后信以为真,认定“AF”上缺乏淡水,并把这一情况用密码电报通报给了准备参加中途岛作战的各舰队。为此,日本海军为进攻中途岛的机动舰队特意增派了淡水供应船。日本海军的反应,正中了罗奇福特的下怀。他们的悬念得到了证实——“AF”就是中途岛已确切无疑。

接下来,美国海军OP—20—G驻太平洋机构以此为突破口,乘隙追踪,顺利地破译了反映日本舰队计划全貌的日本海军通信。到5月25日,不但掌握到了日军正在计划夺取中途岛,而且还详细查明了日军进攻舰队和部队的数量、编成、航线、进攻时间以及参战各舰舰长的姓名等具体情报要素。

尼米兹将军在掌握了日本海军进攻中途岛的计划后,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决定在海上伏击日本海军舰队。

1942年6月5日,美日海军在中途岛海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上搏斗,经过一昼夜的激战,美军大获全胜。日本海军损失4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和322架飞机,并使3500名日军丧生,其中包括1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一流飞行员。相比之下,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损失要小得多,即1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147架飞机和307人。这次海战,是日本军国主义在太平洋战争中开始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其企图对美速战速决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救援人员正在搜寻山本五十六的飞机残骸

中途岛海战胜利后,美国海军OP—20—G破译了日本海军于4月13日发出的一份“MTF—131755”的乱数密码电报,内容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将于18日上午乘飞机视察所罗门前线部队以及详细的日程安排。美国人对山本五十六再熟悉不过了,珍珠港事件就是他一手策划和指挥的。美国人明白,山本五十六在日本海军中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失去他,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将大大减弱。4月18日,16架美军战斗机突然袭击了山本五十六的机群,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击落,山本五十六死于非命,美国人终于报了一箭之仇。这也是美国海军OP—20—G的又一次成功表演。

中情局因时而变

1945年9月20日,杜鲁门总统下令解散战略情报局,把他的情报搜集部门并入陆军情报系统,情报分析部门并入国务院研究司。1946年1月22日,为了统一和平时期的情报体系,杜鲁门总统又宣布成立以国务卿、陆军部长、海军部长、总统军事顾问为中心的国家情报委员会,全面负责计划、发展和协调全美国的对外情报活动,并在国家情报委员会之下设中央情报组为行动执行机构,管理原战略情报局的海外情报活动。中央情报组的职能不是搜集情报,而主要是鉴定情报,它还负责协调各情报机构之间的关系。它不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也不具有警察、执法、国内治安及国内警察的职能。

为了适应美国不断向外侵略和扩张的需要,美国国会于1947年7月通过了《国家安全法》。根据这项法律,杜鲁门总统于1947年9月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代替国家情报委员会,并决定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名下建立中央情报局来接管中央情报组的业务、档案和人员,任命原中央情报组组长希伦柯特为第一任局长。成立之初的中央情报局在国家安全委员会领导下工作,主要任务是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就国家情报工作提出建议,协调各情报机关的情报搜集和分析工作,并承担了同国家安全有关的、由国家安全委员会随时指派的其他职能。后来,中央情报局又获得授权从事国外政治、心理战和准军事行动。

由于中情局在越战中的情报失误和在水门事件中表现恶劣,中情局成了美国公众的指责对象。

这样一来,中央情报局的权限就越来越大了。20世纪50~60年代,中央情报局为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维持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遗余力地在世界各地大搞情报、渗透、颠覆、破坏、和平演变等间谍活动,深得美国统治集团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