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特工灵活善变,有“灵猴”之称。法情报机关有对外安全总局、国防保卫与安全局、军备总局、军事研究总局等等,均由国防部管辖和指挥。各个情报机构都从事秘密工作,彼此封锁,而各自任务和目标不十分明确。1989年4月,法国成立了“部际情报委员会”,旨在协调各情报机构之间的行动。
法国对外安全总局又称第七局、法国国外安全总局、法国国外情报局,缩写为DGSE。对外安全总局的前身是戴高乐领导的中央情报局,1946年改名为法国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1951年建立第七处,其任务是使用技术和秘密手段获取情报,它拥有一个被人称为“秘密行动分局”的秘密情报网。
对外安全总局的总部原先设在巴黎第二十区莫蒂埃大街的多莱尔游泳池附近的旧兵营里,故有“游泳池”的代称。1993年在赛纳·瓦德尼省的努瓦西勒赛克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新总部,这个新总部就成为法国最大情报中心。
对外安全总局是法国最大的情报和反间谍机关。该局虽然在体制上仅仅是国防部的一个单位,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国家级的情报和反间谍机关。它统辖着全国的秘密情报工作,其情报活动职能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相当,而反间谍工作职能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相当。对外安全总局共有工作人员3000余人,财政预算经费约5亿法郎。
对外安全总局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搜集国外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
恐怖主义活动等各种情报;负责侦破在国外从事的有损于法国国家利益的各种阴谋活动;监听外国的通讯联络信号和破译密码;对外国的某些反对派势力和人物进行绑架或暗杀。
对外安全总局总部下设四处、一台、一署,即情报调研处、行动处、反间谍处、总务处、无线电监听总台及情报评价和预测规划署。
情报调研处的任务是:负责搜集和分析国内外情报、派遣间谍,并负责指挥国外情报网。
法国反恐部队训练有素,他们在国家安全部门的领导下,可以随时奔赴世界各地执行反恐任务。
行动处的任务是:在国外进行跟踪、监视、绑架和暗杀,制造政治颠覆事件,并负责对付恐怖分子的劫机、劫船、绑架人质案件。该处还指挥着空中突击队、海上突击队和别动队三支特种部队。
反间谍处的任务是:在国外对敌方进行监视和策反,并且保护本国特工人员在海外的安全;负责监督本国海外情报网的可靠性,防止敌人渗透;核实所搜集的海外情报是否准确;监视外国的科技间谍和恐怖分子的活动。
总务处:负责全局预算和行政管理。
无线电监听总台:负责截收各国通讯信号、破译密码。
情报评价和预测规划署:由一些老资格情报官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对各种渠道搜集到的情报进行综合处理,鉴别真假,做出评价,划分等级,并根据情报的价值提出咨询意见,呈报有关部门。
除了对外安全总局,法国还有其他特工情报性质的机关,如:
领土监护局:又称本土警戒局、领土安全保卫局、领土监护司等。缩写为DSF。领土监护局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自由法国运动时期,是法国内政部国家警察总局所辖的反间谍机构,也是国家警察的一部分。
领土监护局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国内的反间谍、反颠覆和反恐怖工作,其性质和职能大体上相当于美国联邦调查局。其总部设在巴黎的索塞斯街。总部下设技术处、反间谍处、反恐怖处、保安处、行动处和秘密情报人员处。反恐怖处下设两个科:一个科负责对付欧洲和中东的恐怖分子,另一个科负责对付拉美和古巴的恐怖分子。该局约有警察2500名。
该局原先将四分之三的技术手段用于对付内部战争,后在反间谍和反恐怖的行动中获得卓著的成绩。譬如1983年4月,法国政府根据领土监护局提供的证词,曾一次驱逐了47名苏联外交官,引起了世界性轰动。
电子情报旅:法国1993年成立的电子部队,人员编制为4000人,基本为步兵组成。电子情报旅是由分散在法国各武装力量中的有关人员和搜集处理情报的单位合并而成的,统一由陆军指挥部调动指挥。
电子情报旅全部使用现代化情报工具,大部分是从美国购置的。比如4个空中预警系统、2架C—160“协和”式飞机、1架DC—8“萨里格”式飞机和一些FICR“幻影”式侦察机,以及各种水面舰艇。“赫利俄斯”军用卫星也于1994年投入使用,从而打破了美苏(俄)对卫星情报搜集的垄断。
电话侦控部:法国社会情况复杂,各种不同思想倾向和各种类型的人员,如旧海外殖民地的流亡者、难民、极左或极右的政治活动家、各国的间谍情报人员和各党派团体的成员等等,进出频繁。为了从这些复杂的人员周围获取情报,法国政府就设立这个独特的电话侦听机构。它由总理直接管辖,其任务是专门偷听各种各样的电话。它装备电话号码倒查设备,能及时查出打电话的人所用电话的号码。据说在70年代,巴黎就有1500部电话被电话侦控部窃听。
国防部情报局:又称法国总参二局,它主管军事情报和与军事有关系的经济、科技情报。该局下设军事情报处、科技情报处、经济情报处、武官处、总务处、联络通信处、档案资料处。总部设在巴黎国防部大楼。
部际情报委员会:始建于1989年4月,是法国最高的情报协调机构,受总理直接控制。重要任务是确定各情报机构的主要目标、任务,协调各情报机关的行动。部际情报委员会由总统办公室主任、总理的情报协调人、对外安全局局长、国防秘书处秘书长、国防部情报局局长等六名成员组成。
普通情报局:又称情报局,是内政部下属的司级机构,简称RG。其前身最早是管理铁路的治安机构,成立于1846年。在第三共和国时期,它的职能不断扩大,于1911年成为特种警察,两年后改名为行政警察,后来又演变成为为国家服务的政治警察。1941年4月,法国政府以法律条文形式确定该机构的正式名称为普通情报局。该局分为中央局和地方局两大部分。中央局又称总局,下设五个处,分别是普通情报处、特种情报处、调研处、行政管理处及赛马和赌博管理处。
根据1967年3月的一项法令规定,普通情报局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调查和搜集必要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情报,并上报政府”。他还负责跟踪了解政党、工会、当选者、选举活动的情况;负责监视、了解罢工、社会运动、新闻机构的情况;它还具有司法警察的职能,负责对赌博行业及赛马场实行管理监视;它有权调查恐怖活动、暴力事件、武器走私和毒品贩运等情况;有权监视和调查居住在或就业于巴黎地区的外国人的违纪犯法行为等。
普通情报局的警探不同于一般警察,他们既是警察,又是情报员,也是分析员,在外表上也不具有警察形象,时常被看成是知识分子或政界人士。
军事情报局:该局是1993年新建的军事情报机关。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证明了法国的军事情报部门工作不力,对美国情报有很大的依赖性。为此法国政府于1993年正式组建了一个新的情报机关——军事情报局。该局把所有的军事情报机构集中统一起来,从而成为法国的军事情报中心。军事情报局具有卫星侦察的技术优势。1994年,它发射了第一颗“太阳神”侦察卫星,使法国拥有了空间自主军事侦察能力。
法国特工在世界各地窃取情报,偷拆外交邮包,秘密拍摄导弹基地和策划颠覆活动,以及使用各种手段购买、暗害外国政界要人。1960年,他们击沉了十几艘向越南民族解放阵线运送武器的船只。1964年,第七处因窃取了在巴黎开会的美国国务卿乔治·鲍尔皮包内的文件和衣服口袋中的手稿,而得到戴高乐的嘉奖。
1965年10月摩洛哥反对派领袖迈赫迪·本·巴尔卡在法国被第七处特工秘密绑架而下落不明。为此第七处遭到了各界舆论的猛烈抨击,致使该处被解散,该局长也被迫下台,该局的活动跌入低谷。1981年法国社会党执政,加强对情报机关的整顿和改革,1982年4月,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更名为“对外安全总局”,规定该局不得再在国内采取行动,突出非军事化和技术专业化。
在冷战后的国际情报战中,法国对外安全总局的活动能量是不可低估的,在法国的所有谍报机构中,它是法国政府实施对外情报战争的主力军。1991年该局局长在接受法国《世界报》记者的采访时声称,他向政府呈交的五年计划包含的内容有:进一步提高技术侦察能力;加强人力情报的搜集;改进人力情报所用的工具和有关情报人员的结构招募和培训等问题;将对外安全总局的人员编制在5年内扩大500名,使总人数增加到3500人。新增加人员的三分之二将被派到国外,以加强对外情报搜集工作。今后法国对外情报工作的重点依次是欧洲、地中海周围、亚洲、非洲、美洲。
1992年,密特朗总统决定把该局的年度预算增加10%。由总理控制的秘密活动经费也增加了。并对对外安全总局进行了改组,以提高其情报活动的质量,尤其是窃取包括英、美在内的经济情报。
破译ADFGX密码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为了挽回日趋不利的局面,德军集中了近五百万人的兵力,向协约国发动了猛烈的连续进攻。
由于法国破译了德军全新的密码加密电报,使得希特勒集中全力连续进攻盟军的行动彻底失败。
在德军发起进攻前几天,法军突然截获了一份德军电报。这是一份采用全新密码加密的电报,电文中的所有单词都由A、D、F、G、X五个字母拼成,因此被称为ADFGX密码。德军突然采用全新的密码,这预示着德军很可能发起一场决定战争胜负的攻势。破译德军新密码成了当务之急。法国人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这份ADFGX密电摆到了法军密码局密码分析员二十九岁的乔治·潘万中尉面前。从截获的第一份使用ADFGX加密的电文中,潘万毫不费力地猜到了对方使用的是古希腊学者波利比乌斯的坐标式换字密码的一个变种——棋盘式代替密码。因为只有这种密码才能只用五个密文字母来代替所有的明文字母。
潘万猜得不错,德军使用的就是无线电军官弗里茨·尼贝尔设计的ADFGX密码体制。这种密码密文中只用到A、D、F、G、X五个字母。德军之所以挑选这五个字母,是因为它们的莫尔斯电码简明突出,无论在发报还是收报时,都不容易出错。但潘万通过对其中字母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情况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他估计这种密码是在棋盘式代替的基础上又作一次换位变换。就是说,这是一种双重加密的密码。这在当时是很高级的密码,纯粹依靠人的大脑来计算是很难破译的。
4月1日愚人节,大战打响的第七天,法军截获了18份用ADFGX加密的电报。潘万机敏地发现电文中的某些部分十分相似。他马上抓住这一点,通过对两份开头相同的密文的对比研究和详细的频率统计的验证,首先破译出棋盘的密钥。而后,还是根据频率统计规律,潘万最终破译出长达二十位的换位密钥。连续工作了48小时后,潘万终于掌握了破译这种密码的基本方法。事后证明,他的思路及方法是完全正确的。
6月1日清晨7时,德军的15个师对法军的塞明德达梅斯高地发起攻击。法军被迫撤至离巴黎只有48公里的马恩河畔。德军的下一个目标直指巴黎。法军总司令部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抉择:在何处设防以抗击德军下一步实施的主攻呢?司令部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潘万。然而就在这时,本已明朗的情况再次变得复杂起来,因为当天截获的七十多份密文电报中多了一个字母——V,也就是说德国人将他们的棋盘扩大为6×6了,从而实现直接加密,使得这个密码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
下午5时,潘万开始破译当天截收的三份相似的电文。经过24小时连续的工作,他找到了德军6月1日的棋盘密钥和换位密钥。6月3日凌晨4时30分,法军又截获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密文电报。无线电测向表明这份电报发自德军统帅部,收方是位于雷马奇的德军18集团军参谋部。另一位密码分析员吉塔尔用潘万6月1日破译的密钥解了一下。随着一个个字母的破译,塔吉尔的手不由得颤抖起来。最后他飞一般地跑到总司令部,忘情地大喊:“译通了,译通了!”译后的明文是:“速运军需弹药如不被发现白天也运。”
情报官们马上意识到,电报中提到的弹药就是德军进攻准备用的,收报单位所在地将是德军的进攻方向。于是德军的攻击地点确定了:蒙迪迪埃至贡比涅之间。法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立即开始调集部队加强防线。
6月9日夜,长达三个小时的炮击几乎将蒙迪迪埃至贡比涅之间法军阵地翻了个遍。拂晓,德军15个师发起了冲击。然而,提前六天得知秘密的法军早已进行了有效的防护,严阵以待。德军进攻失利。从此,形势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战争发生了转变,历史也发生了转变。
当得知德军真的从预期的方向发起攻击时,精疲力竭的潘万颓然地瘫在了工作台上。在破译密码的时间里,他体重减轻了15公斤,各项生命指标也严重失常,不得不在医院里休养了六个月。
“土豆”拯救了伦敦
1943年秋天,一个黎明前的短暂黑夜。一道铁丝网把法国和瑞士简单地分开,法国边境一侧安静得连只狼都没出现。在丛林中,隐藏着一个身躯高大的男子,他的手上紧紧拎着一袋土豆。
“不能再等了!”他迅速地向边界移动,这已是他第49次穿越边界了。“哧!”正当他翻越铁丝网的一刹那,他的左腿肚被一条德国军犬牢牢地咬住了。他机警地发现脚下有一根结实的树棍,顺势拾起捅入了军犬的喉管,翻过了铁丝网。
此人就是米歇尔·霍兰德,土豆袋里装着的是德国V—1火箭的绝密情报,正是它彻底打碎了希特勒摧毁伦敦的如意算盘。
霍兰德原本是一名小职员,巴黎被占领后,成了自由法国中央情报行动局招募的间谍。他在铁路工人、卡车司机、酒吧伙计和旅馆老板中发展并扩大着他的谍报网,并很快发展成为“百人团”。他们经常穿越国境潜入中立国瑞士,把取得的各种情报交给伦敦方面派来的联络员。霍兰德及其“百人团”最重要的谍报活动就是获取了德国V—1火箭的情报。
1943年底,希特勒开始计划他摧毁伦敦的如意算盘。在法国的被占领领土上,将沿海岸线修筑一批绝密工程,从那里可以向伦敦发射新型的V—1火箭。“我要在伦敦扔下50000枚V—1火箭!”希特勒狂妄地叫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