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生活简单一点
7047500000002

第2章 物质与精神(1)

没有物质就无法生存,所以人是离不开物质的。当今人们普遍想生活质量好一点儿,这是非常正常的需要。但物质的富足与地位的提高,并不一定带来快乐,却也是事实。故而生活质量高低,物质条件并不是惟一的指标。人的一生伴随着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虽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完全能做到荣辱不惊,淡泊名利,处处心理平衡,以获得最大的快乐。

要从发财的幻想中解脱出来

他本来是个很快乐的人,可是自从他做了一笔生意后,尝到了甜头,便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与人合伙做生意,这本来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行为,可是他的大脑里充满了发财的幻想,想一日暴富,所以他没有按规矩去诚实经营,结果栽了跟头,血本无归,还被罚了款。

他不死心,天天想着发财,梦里抱着巨款,醒来两手空空,他的精神失常了,在彩票销售点晃悠,心想从地上捡到一张能中大奖的彩票就好了。

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平衡点时,我们既不可漠视物质,但也不能极端拜物,让金钱支配了自己的生活。财富使心理压力上升,心理得不到平衡,很难有轻松愉快的心情。

“穷则思变”是正常的,而陷入发财的幻想与梦想,就会从此失去安宁、失去快乐。为了发财,有的人背离道德、泯灭良知甚至做出违犯法律的事。贪念一起,不择手段,危险的系数越来越大。或者受金钱的诱惑,受骗上当,想要的钱没有赚到,反而赔光了自己的钱。有个姓林的小伙子本来生意做得很顺利,可涉足非法的“六合彩”毁了自己。他在厦门市认识广东人郑某(庄家),受10%抽利的驱使,成为郑某的下线,在海沧钟山村开连云票销售三期非法“六合彩”,共收得销售款3400元,交给上线郑某2000多元,从中抽利200多元,私自做庄,截留“彩款”吃注1000多元。林某自以为“聪明”,其实聪明反被聪明误,发财梦破灭成为泡影,在一次做庄设赌时,返赔彩民共计43700元。只好变卖摩托车、电视机等家当,东凑西借先兑现33700元,还有一万元另写下欠条。小林财迷心窍,梦想通过赌非法“六合彩”发财,其结果是给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疯狂敛财的人多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财富越多就会越幸福。财富的确可以给人们带来享受,带来成就感、满足感,带来快乐和幸福。然而任何事情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财富带给我们除了富足的生活之外,还有无尽的烦恼。

如今人们对物质的占有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实际需要,然而,人们仍然争先恐后,贪婪地追逐着:金钱要比别人多,汽车要比别人高级,住宅要比别人豪华……究其本质,这是“人性之恶(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极端表现,是“赢家通吃”的思想在物质世界里的一种外化反映;再深究下去,这其实跟我们社会的价值取向整体上出现偏差不无关联。

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近年来,关于“快乐”的研究——与传统的人均CDP等经济衡量标准相反——正在引起经济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理查德·莱亚德在一系列讲座中通过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成果,再加上自己的研究,试图解开这一矛盾。一种解释是“习惯性”:人们很快适应了生活水平的变化,因此,尽管生活的改善让他们快乐了一段时间,但这种效果很快就消失了。比如,30年前集中供暖还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如今它已经必不可少了,人们也不再觉得这是一种享受了。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对《普通社会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后说:“许多人都怀有一种错觉:钱越多,越快乐。人们想方设法赚钱,不顾家人,不顾身体……问题在于,人们意识不到,赚钱越多,物质需求也就越高。”

无边的物欲、无尽的工作、无序的人际关系,笼罩着的是一个纷繁纷乱、纷纷扰扰的世界。这不是我们最初热望的梦幻田园,也不是我们现实追寻的黄金彼岸。这里没有心灵之约,因为仿佛所有的心都只能选择漂泊——这是那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因为我们没有家。然而我们依然要寻找,因为谁都知道,漂泊得越久,就越需要一个温暖的港口——我们的港口,需要精神充实的生活。

在劳动还是一种谋生手段的今天,完全抛开物质谈精神是不现实的。不过,认清楚金钱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调整自我心态,将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上,何乐而不为?

别人发财,你的心态平衡吗

一天,外国一家知名企业下属的一个研究所的技术助理用他的安全通行证从研究所偷走了价值很高的计算机软件和设备。他把这些设备拿到国际市场出售,还在网上进行拍卖。结果此人被警方逮捕。他说:“一些人因公司给他们的股票期权成为百万富翁,可是我没有,还时时面临着被解雇的境遇,所以心理很不平衡。本来我也是有希望得到公司股权的,可经济衰退使我做富翁的美梦变成泡影。我为公司做出了贡献,快要得到享受的时候却出现了经济滑坡,大裁员,太不幸了。我认为,我是拿走我应该得到的东西。做这种事的不止我一个,大家的心态是一样的。”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赚了钱,某人升了官,某人买了车,某人住进了别墅等等,自己本来比别人强,可却不如别人风光体面。

对比产生了心理不平衡,而这种心理不平衡又驱使着人们去追求一种新的平衡。如果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你能不昧良知、不损害别人,自觉接受道德约束和规则限制,通过正当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称道和庆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择手段,毫无廉耻,那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由此,你的人生必将陷入难以回旋的败局之中。

周某曾是个表现不错、工作能干也很有前途的地方官员,因政绩突出,不断受到提拔。但在最近这几年,当他知悉过去的同事、同学通过各种途径生活条件都比他好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想想自己能力不比他们差,职位也比他们高,可收入却比他们少。而且自己作为一地之长,担子比他们重,责任比他们大,工作也比他们辛苦,经济上却不如他们,因此,深感不平衡,由此蒙生了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想法。于是他在任职期间,大肆收受贿赂。这样,他思想上警惕的闸门在不平衡心理的驱动之下被撞开了,欲望的洪水顿时倾泻而下,一发不可收,最终成了一名被判“死缓”的囚犯。

有一名年轻的教师,原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对学生无私奉献,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在一次朋友相聚的晚宴上,他看见一些人很富有,心里不舒服起来。此后他总在想,我怎样也能富有呢?于是,他经常利用上班的时间做发财梦,开始对教书不负责任。学生和家长意见很大,学校领导也对他发生了严重的警告,但他毫不悔改,每天还是想着如何发财。一次,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去做走私生意而被抓。其结果是财没有发成,却做了阶下囚。

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的心理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使他们满腹牢骚,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钢丝绳。

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误区。怎样才能从这种不平衡的心理误区中突围出来呢?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首先,不可乱比较。因为不平衡心理源于比较,源于比较方式的不当,源于比较“参照系”选择的失误。例如前面所说的地方官和教师,他们所选择的比较“参照系”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有钱人,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这是多么不公平啊!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面对着众多的普通人,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分平静豁达,甚至多一分愧疚。还有什么不平衡可言呢?

其次,保持心底无私。心理不平衡会导致人生创伤,而心底无私则是治愈心理不平衡的良药。当今社会,在种种诱惑特别是在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一些人目眩头晕,忘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和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守则,在追求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向腐败、堕落的目标迈进。在他们身上缺少的是一种圣洁的理想、奋斗的信念,缺少的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的持续改造,不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能够达到一种高尚人格的境界。

心理不平衡会成为工作甚至人际交往的一个障碍,由于不能用理智来评价自身,也就不能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别人,从而赢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也由于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势必会造成别人的心理反感,从而在工作上造成一种不满情绪,在人际交往上产生一种“心理对抗”;还由于心理不平衡,就难免不与人发生争执,从而影响与他人的思想交流和融洽相处。不平衡而过于固执就无法与人沟通,会使你处于孤立无援、举目无友的境地,最终导致怀疑自己的能力,动摇甚至丧失自信。

你可以主宰你自己吗

自诉者:对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我不会处理,所以酿成了今天的后果。我受物质的刺激和别人的影响,拼命地敛财。我以为有钱人都活得开心,吃香喝辣,车子女人,风光无限。我羡慕他们,不甘心不如他们,却不知道物质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我的心理疾病这么严重,原因就是我不能主宰我自己的命运,心理有病,所以发疯地搞钱,越陷越深,无法回头。别学我,钱是好东西,但不能贪,知足常乐。搞钱不能玩火,玩火必自焚。别人要是学我,那就是自己找死。只有当你面对死亡,才明白生命是最宝贵的,就会知道放纵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现在已无法避免降临的灾难……

有些人的快乐与烦恼非常容易受环境左右,他们常常喜怒无常,搞得别人束手无策,别人只好对他避而远之,结果使他的心情很压抑、沉重,更加苦恼、烦躁。他十分想得到帮助。

其实,这样的苦恼仍须自己解决,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认知评价系统如何对外界刺激进行应答和选择。

古代有一位学者,他向南隐禅师请教禅学,南隐沏茶招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溢了出来,但他还是继续地倒。学者说:“师傅,茶已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像这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你如果不首先把你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只有心虚才能容道。”

可见,你如果心中有自己的成见,认为人们不可能征服烦恼,那么,就听不见别人的箴言了。

人,一旦降临这个世界,便陷入动荡不定的境遇之中,悲哀、愤怒、忧虑、愧疚和烦恼可能会不间断地困扰着每个人,给人们的精神套上沉重的枷锁。面对现实的挑战,你能抵御消极情绪的袭击吗?你能征服烦恼吗?你能够主宰自己吗?

回答是肯定的。只要你相信: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你的认知评价系统。

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外界刺激的大小,刺激大,烦恼大;刺激小,烦恼小。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中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你自己头脑的加工。例如,面对火车晚点这一不良刺激,有的人大发雷霆,急得团团转,焦躁上火;有的人到服务部买点儿东西吃,买本书或报纸消遣,坦然等待;有的人坐在候车室给朋友写短信,充分利用时间。很明显,这三种不同的反应,绝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他们对同一刺激的不同态度决定的。要知道,火车晚点绝不会因为你大发雷霆而改变。

可见,仅仅是环境并不能使人们快乐或不快乐,快乐不快乐是我们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选择。也就是说,事件本身没有压力,它们是否使我们感到紧张、有压力,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看待它们。玩滑车道,对一些人来说,是痛苦,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令人快乐的刺激。如果你选择悲伤的事思考,浑身会充满凄凉的感觉;如果你选择恐惧的事思考,会感到毛骨悚然,浑身冒冷汗;如果你选择病痛来思考,自然会愁容满面;如果你选择令人喜悦的事来思考,定是眉飞色舞;如果你毫无信心,失败会接踵而来……总之,我们快乐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上,把握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找到了心理平衡点,穷也快乐,富也快乐。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幅画,总会有留白的地方。俄国一位作家曾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失去的比获得的更为重要。种子消失之后,才能发芽。”人生是个大舞台,要想活得精彩,活得壮美,活得有气魄,就不仅要学会给生命留白,而且要有一颗平常心,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成败。

所谓平常心,乃是遇到物质刺激时能抑制自己不受影响的一种心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若想在各种压力下保护自己,平常心是良药中的精品。有了平常心,你才能尽快地从物质的泥潭中走出去,鼓起勇气去迎接新的生活。有了平常心,你才能在挑战中不畏首畏尾,全身心投入。

如何走出人格的障碍

2003年4月1日,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坠楼自杀,引起华人世界一片哗然。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许多人都以为这不过是愚人节荒谬的谎言,可它却的的确确是一条真实的消息。曾给观众塑造了不少难以忘却的影视歌三栖明星形象的张国荣,就这样在愚人节给人们开了个令人不得不相信的“玩笑”。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受累于情绪的经历,似乎烦恼、压抑、失落甚至痛苦总是紧随着自己,于是频频抱怨生活对自己不公平,企盼某一天欢乐能够降临。尤其是成功人士,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完美主义、自恋、偏执、表演倾向——小到对一枚指甲的专心修饰,大到爱自己而不能与另外的人相爱。他们在物质与精神、名与利之间游离,淡薄了抓住心理平衡点的意识,以致精神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

完美主义:有完美主义特点的人是最有天赋、最具创造力的,可能有音乐、哲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才华。亚里斯多德说:“所有天才都是完美主义者。你天资聪颖,若能被恰当激发,得以发挥,便会有杰出的成就。”所以,很多政治家、商业奇才、作家等都有明显的完美主义特点,尤其是音乐、哲学、文学界的成功人士更为突出。

成功人士无论对于事业,还是感情,都要追求最完美。然而,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完美,对完美的追求往往是一种自虐,会使他们的精神和心理产生失衡状态。

自恋:英语为Narciasism,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美丽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从张国荣的演艺生涯看,忧郁情绪时常困扰他,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最终选择自杀作为最后归宿的原因。他留下了这段话:“我承认一度灰心失意,因为自己永远在次要位置,别人不做的戏由我顶上,别人不唱的歌由我接唱,我曾经质问自己究竟为了什么,既然做得不开心,又为何还留在这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