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企业领袖一锅煮
7053000000008

第8章 第一天王一一“宗师”史玉柱(7)

而知道人才重要性的史玉柱,却在事业刚起步的时候,选择了“打死不做股份制”,同样走向成功。在史玉柱“巨人汉卡”刚刚起步的时候,经朋友介绍,招聘了3名员工。过了不久,有一名员工看到了公司巨大的经济收益时,对史玉柱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股份,大家应该将赚到的钱分掉。”史玉柱不同意,主张把赚来的钱用来继续打广告,向全国推广巨人汉卡,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巨人。史玉柱对员工说:“股份的事情可以商量,但每人25%不可能……软件是我开发的,启动资金是我出的。我至少应该控股。可以给你们10%—15%。”但两个人嫌史玉柱给的股份太少,闹僵之后,史玉柱急了,举起一台IBM286,摔在地上;接着,又举起一台IBM286,摔在地上。史玉柱摔了电脑,管财务的员工没有参与这次“索股风波”,另外两名员工只好抱着剩下的几台电脑和打印机,离开巨人,走人了事。

这次事件给史玉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他对股份制深恶痛绝,他认为股份制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中国人合作精神本来就很差,一旦有了股份,就有了和你斗的资本。造成公司结构不稳定。”于是史玉柱对外宣称,“我从此再不搞股份制了……母公司一定属于我个人所有,下面的公司可以考虑我控股。”

史玉柱的成功是他个人的成功。可以说从他在深圳怒摔两台IBM286的一刹那,就决定了他今后身边的人将是他的追随者而非合作者。

不用股份制,不给股份,史玉柱又是如何吸引和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人呢?他笑着说:“这根本不是问题……后来我就给我的高管高薪水和奖金,就是给比他应该得到的股份分红还要多的钱。我认为,这个模式是正确的,从此以后,我的公司就再没发生过内斗。”

巨人网络成功上市后,IPO规模超过10亿美元,市值超过50亿美元。单就市值来看,巨人已经远远超过了盛大和网易,超越了陈天桥和丁磊,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公司。如今巨人网络的家底厚了,新产品越来越成熟,业务量逐步增加,必须保证充足的人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巨人立即加入争抢人才的队伍中。

人才的问题是网游行业的大问题,市场在扩大,产品在不断更新,但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史玉柱曾砸出1000万元年薪招一个好的策划都未能如愿,可见在这个领域里是一将难求。史玉柱对媒体列举了巨人吸引人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一、品牌优势。巨人已成为行业内最大的企业,是惟一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IT企业,而中国一直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说法,可以说现在的巨人是中国网络游戏业最高的山峰,自然拥有相当的光环效应。

二、待遇优势。巨人一直给人以财大气粗的第一印象,外界一直盛传史玉柱对员工非常大方,有贡献就会重奖,《征途》上市时就一次性缔造了21名亿万富翁和186名千万、百万富翁,他们都是追随巨人的有功之臣。公司高管袁辉说:“仍有部分期权保留,会奖励给对公司有贡献的员工。”这无疑对很多IT业高级精英产生极大的诱惑。据相关资料显示,把一个人从胜任加愉快的现有岗位上挖过来通常需要提高其25%左右的薪水。你给的薪酬越高,越容易挖到别人的人才;你的人才薪酬越高,越不容易被人挖走。高薪是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吸引和留住精英的杀手锏之一,而史玉柱正擅长使用这招,最初的《征途》开发小组就是史玉柱从盛大网络用重金挖来的。

三、平台优势。巨人虽然业绩显著,但目前正式运营的只有《征途》和刚结束内测的《巨人》两款网络游戏,史玉柱对外提出了巨人网络将在2008年推出《万王之王3》,新的项目和产品孕育着无数的机会,为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于希望实现个人价值的人才有更重大的意义。

史玉柱说:“希望能吸引到拔尖的人才。”在巨人上市之前,巨人就已派出专门的招聘团队巡回全国科技类高校“抢人”。上市以后,史玉柱又放出豪言,用1000万元巨资引进优秀人才,巨人会继续加大对人才争夺的力度,不可避免的与竞争对手正面交锋,各大公司实力、策略、财力的角逐,会是一场蔚然壮观的大战。不过老于此道的史玉柱还是那么洒脱:“只要人才在手,天下,我自然会有。”

11.成亦媒体,败亦媒体

“媒体扼住了我们的呼吸……本来我病了,不至于休克,还能活一段时间,甚至还能复苏。但媒体把我搞休克了。如果媒体晚搞我们2—3个月,我们不会死,本来也是有机会的。”有人形容史玉柱的商海沉浮是“成亦媒体,败亦媒体”。

有人形容史玉柱的商海沉浮是“成亦媒体,败亦媒体”。

“我现在对媒体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史玉柱谈到媒体时,最多的就是无奈,“平时没事绝对不主动对媒体多说,但如果接受采访了,媒体问什么我就老老实实地回答。”

1989年8月,史玉柱刚刚研发出M—6401汉卡时,身上仅有4000元,史玉柱用这些钱以及软件的版权作抵押,获得推迟半个月付款的宽限,在《计算机世界》报上做了3期1/4版的广告。广告刊登的13天后,购买M—6401的汇款单“像雪片一样飞来”。第一个月史玉柱就挣了4万多元,第二个月挣了10多万元,从第三个月开始每个月的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史玉柱正是轻松挖到下海后的第一桶金,才开始认识到广告媒体的力量。

1995年时,史玉柱预备宏图大展,打算同时涉足医药、电脑和保健品三个领域,在全国各地大量刊登广告,并投入2000万元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巨人健康大行动”广告宣传。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2个月后,巨人的广告因为违反相关规定,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禁止播出。国家的政策干预让史玉柱始料未及,广告停播后巨人的间接损失高达1亿多元,这是他第一次尝到媒体的苦头。

1997年,一波又起——巨人大厦危机,几乎让史玉柱对媒体绝望。他说:“我原计划1997年好好做市场,打个翻身仗,但‘巨人风波’一起,各地报纸一转载,说巨人差不多倒闭了,产品没人敢买了,这下子问题大了……媒体扼住了我们的呼吸。”媒体给当时的史玉柱致命一击。

如果说当代中国企业家中谁最有资格说“成亦媒体、败亦媒体”,史玉柱说第二,那没有人敢说第一。史玉柱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表示:“巨人陷入困境,巨人倒下的根源在我本人,不在媒体。但媒体的作用很坏……本来我病了,不至于休克,还能活一段时间,甚至还能复苏。但媒体把我搞休克了。如果媒体晚搞我们2—3个月,我们不会死,本来也是有机会的。”史玉柱对好友、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所说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多数是扭曲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才是正确的”有着深刻的共鸣。商海沉浮,波澜四起,史玉柱收敛了年轻时的狂傲与不羁,向大众展示出成熟的一面,“高峰期的体会,现在看来都很荒唐。有了这样一次经历,如果我以后再出什么岔子,大概也不会跌这么大的跤。”

在中国,企业家要想做番大事业,离开媒体的宣传绝对不可能。于是,史玉柱在商海的浮沉中养成了机敏的性格,他总结出了对付媒体的有利武器一隐身。曾有人这样描述:他想成为巨人,但又保护自己不被攻击,因此,史玉柱选择了隐身。套现?做秀?炒作新产品“黄金搭档”?尽管媒体的各种猜测、质疑满天飞,但始终都找不到史玉柱本人出来讲话。看来,媒体不能期望一个曾被媒体“伤害”的人对媒体讲太多真话。

此后,即便自己的还债之举被媒体上大肆炒作的时候,史玉柱也小心翼翼地回避着媒体的目光。实际上,再次选择保健品是史玉柱咸鱼翻身的一步要棋,但当时的史玉柱是一个负债数亿的创业者,如果声势浩大地进行宣传,媒体必然会对其进行“追踪报道”,那么史玉柱曾经的失败者的形象势必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和商务合作;更为严重的是,闻信的债权人就会蜂拥而至,稍有起色的事业便会马上夭折。史玉柱要想保护自己的“第二产业”就必须采取隐身战术。于是,史玉柱切断与巨人集团的一切联系,从珠江三角洲转战长江三角洲,隐姓埋名,开辟新的“根据地”。他在运作“脑白金”时,用从一个朋友处获得50万元资助首先在上海注册了健特公司,又在珠海注册了康奇公司和士安公司。在这些公司当中,史玉柱都不是法人代表,他的公开身份是“决策顾问”。

机敏的史玉柱利用隐身战术为自己和脑白金赢得了时间,并最终在保健品市场上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隐身给史玉柱带来了好处,他开始乐此不疲。当初史玉柱承认与“脑白金”的关系,迫于无奈,“有人说我是拿1亿多元人民币买口碑,实际我倒不太希望人们知道史玉柱出来了,在做‘脑白金’。但是很快出现了一个不好的苗头,有人说你史玉柱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拿出上亿元的钱,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你的钱肯定是骗来的,或者是走私。没办法,我只好出来,认可‘脑白金’的事情。”“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的媒体力量让史玉柱没有第二种选择。

2000年,脑白金广告登陆央视黄金时段,史玉柱高调复出。从2001—2004年,史玉柱每年都要参与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招标,并以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额度中标,一时间以老头老太为代言的脑白金广告成为全国人民电视机里挥之不去的噩梦。

“他的生活很简单,应酬很少,不太爱与外人接触。”与史玉柱共事10余年的秘书汤敏这样总结她的老板。

“我有一些朋友,但也都是生意上的。公司的管理层10几年来几乎没有变动过,但他们全都是我从人才市场上招聘来的,没有一个是以我哥们身份进入公司的。史玉柱说道。与陌生人接触会让他感到“不自在”,除非有投资项目要谈,否则他轻易不参加应酬。”

2002年11月24日,史玉柱将脑白金商标使用权以1.46亿元转让之后,对媒体选择了绝对沉默。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有关史玉柱的一切采访几乎全由副总经理刘伟“挡驾”。当时上海健特一员工告诉媒体,要当面采访史玉柱,除了中央少数媒体外,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到了2006年春天时,巨人在踏上《征途》之后,史玉柱开始频频高调接受媒体采访,但采访内容一旦涉及公司股权变更的问题,史玉柱便三缄其口,“这些问题不好谈,说多了证监会要来找麻烦。”相比之下,史玉柱更加愿意和你探讨《征途》为什么是“中国最好的网络游戏”,他可以给你总结出第一、第二、第三……

机敏的史玉柱知道什么时候要抱紧媒体,依靠媒体打响品牌仗;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对媒体退避三舍,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