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HR教你拿高薪
7053200000014

第14章 领导力:制胜的关键(1)

越是大的企业,就越是需要规范的薪酬制度。因此对于HR来说,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是最为关键的工作。一个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把这个工作做好,HR就能省很多事了。

对于非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来说,当然不需要对薪酬设计的细节进行太多的了解。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确定薪酬级别的依据是什么。找到了这个依据,也等于就找到了让自己加薪的依据。

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企业所选择的薪酬类型肯定都是不同的,有的是从业绩出发的,有的是从个人能力出发的。不管采用的是哪种角度,最终需要体现的还是岗位价值。岗位价值在不同职务类别之间的体现可能不甚明显,但是在同一个类别岗位的不同级别上,却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例如,主管的薪酬一般都比普通员工的要高,而经理级别的又比主管更高。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他们需要对整个团队负责,而不是仅仅对个人的业绩负责,那么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也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升职”和“加薪”两个词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了。升职不是加薪的惟一渠道,却是最宽敞的一条渠道。

与你的竞争者,那些相同岗位上的同事相比,无论是专业技术,还是从业经验或者是其他条件,即使各方面都能做到遥遥领先,但是缺少了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能力,也还是难以胜出。

这个最为关键的能力,就是领导力。

1.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职场菜鸟需要转换角色

可惜的是,领导力却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书到用时方恨少,人到想升职的时候,才自觉领导能力的不足。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首先领导力并不属于“硬件”,而是“软件”设施。在我们忙着拿学位,学技术或者是混经验的时候,肯定是无暇顾及这些看似“务虚”的能力了。你领导能力强,并没有哪个机构给你发一个认证证书,也没有任何的资质证明,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之下,肯定首选改善自己的硬件设备。

另外,领导力长期被忽视,也跟我们中国人的个性有关,事事力求中庸低调,谨小慎微,不做“出头鸟”。在很多外资企业,中国员工勤奋谦逊,可以算得上是合格的执行者和优秀的合作者,但是却很少出现出类拔萃的领导者。

因此,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具备领导能力的人能够获得赞赏,也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被称为是“大将之才”。可是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又并不鼓励大家去成为将领。缺乏对领导力的重视,也就谈不上有针对性的培养了。领导能力成为了一种依赖个性和运气的能力。小混混出身的刘邦,最后之所以能够以黑马的姿态胜出,既赢了出身名门的项羽,也赢了不可一世秦王朝,正是依赖领导力而赢天下的一个典范。

《史记》上曾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刘邦闲来无事,就问韩信,自己能领多少兵。韩信一点也不给上司面子,说:“陛下不过能将10万”。

刘邦说:“于君何如?”

10万这个数太伤刘邦的自尊了,于是他不服气地追问了,你韩信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更加大言不惭了,回答说:“臣多多而益善。”

刘邦就笑了,说:“你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这个带兵10万的给抓住了呢?”

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韩信的这句点评简直是一语中的,他说你刘邦虽然不会带兵,可是你会管那些擅长带兵的人,其他人打仗再厉害,也终归是听你指挥的。

刘邦对自己的优势也是十分清楚,他总结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他说我谋略上不如张良,内政也比不上萧何,打仗更不如韩信,我的长处是什么呢?那就是让这三个人为我所用。可见到了这个时候,刘邦不但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并且能够有意识地发挥他的长处了。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领导力发挥到极致的人。

初入职场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都是从基层职位做起的。很少有企业敢于让一个应届生去担任复杂的管理岗位,除了工作经验的不足,领导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基层职位的特点就是分工比较细,各人负责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这是最基本的,不过是不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万事大吉了呢?这样只能证明你能够很好地胜任当前的岗位,但是能否胜任更高级别的岗位,却还只是一个未知数。

管理岗位意味着你不再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下属的行为负责。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如何合理地安排让团队绩效最大化,这些都比我们独自完成工作任务要复杂得多。打个简单的比方来说,我们在吃饭的时候,用筷子是非常熟练的。可是如果让你和别人合作,一人拿一根筷子,那操作就变得困难了。可是如果你自己都不参与,而是依靠口令去指挥另外两个人的合作,毫无疑问,难度就变得更大了。

在初入职场的时候,就需要开始关注自己的领导能力,要有意识地去学习和提高。领导能力不像其他技能,它没有办法“速成”。也正因为如此,领导力的缺乏成为了很多人的职场“短板”——当你适应了基础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时,职业瓶颈就产生了。

提高领导能力并不是要我们去越权,强行越过你的直接上司去领导你们的团队,越权也是职场大忌。其实锻炼领导能力并不一定要通过越权,你可以向你的上司学习,看他是怎样管理自己的团队的,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不管你的上司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教学案例,他都是你学习领导能力最直接的导师。

当然,如果是在上司的授权之下,你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参与管理,比如说,管理团队中的部分成员,或者负责其中的某一个项目,这当然是实战锻炼的最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管理问题你都可能遇到,例如,其他成员不合作,或者出现沟通问题等。一遇到问题,我们就会发现管理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了。领导能力不足或者管理经验缺乏的人,很容易在这个时候选择逃避的方式。首先是逃避任何责任,避免自己成为“出头鸟”,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放弃成为领导者的机会。还有的,就是作为领导者,却放弃了团队之间的沟通,一个人担起大部分的任务,其他人都没事干。自己不堪其苦不说,还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几个人的事情给一个人去做,团队整体绩效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从合作到促使合作

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了企业对员工的一个基本要求。团队合作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较强的沟通理解能力,能够与其他团队成员达成很好的沟通;第二,要有令行禁止的服从精神。这两条缺一不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一个团队当中,合作上出现问题的人,要么是在专业能力或者沟通能力上有欠缺,导致沟通上存在障碍。要么就是能力具备,但是不愿意服从,也不愿意与他人沟通的人,这样的员工企业都不得不忍痛割爱,因为他会削弱整个团队的战斗力。相比之下,企业更愿意选择一个能力中等,但是能够很好地与团队进行合作的员工。

但是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在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同时变高了。因为这个时候,不仅是要参与合作,同时还是一个主导者,要促成其他人之间的有效合作。这样,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还必须有很好的协调能力来部署团队的工作。

因此,领导能力和其他的能力素质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员工某一方面的能力提出要求,而是对你的综合能力提出要求。只有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了,才有可能作为领导者来掌管全局。

蓝色巨人IBM非常注重培养员工的领导力。这个曾经浴火重生的企业,比别的企业更加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力挽狂澜的领导者,能够为一个企业带来新的生命力。

IBM通过对11个能力的运用,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训。这11个能力包括了客户角度、突破性思考、结果导向、团队领导、坦诚沟通、团队协作、坚定性、建立组织能力、教练制、个人贡献、对组织的热情。显然,他们也看到了,要造就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必须要有计划的系统培训。

IBM有一个理念,那就是“人人皆是Leader”。在IBM,正式定义的管理者有3万人。但是他们把哪怕是一个小组的组长,都叫做是Leader。因为他们或多或少的都需要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这种角色的需求更大。所以在IBM内部,有18万Leader。

2.领导力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力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说:“领导力是一门艺术,它会完成更多管理科学认为不可能的东西。”

深具个人影响力的领导者,往往能够成为整个团队的精神领袖。精神领袖的力量,远远大过任何物质激励或者制度强制的力量。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最擅长运用自身影响力的人是谁呢?当然非希特勒莫属了。他的追随者不仅忘记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危,甚至无视道德和人性,并且让整个德意志民族成为一个侵略的机器,不惜一切代价卷入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这就是影响力的可怕力量。

当然,我们一般人不需要,也很难做到他的这种程度。影响力的作用确实是惊人的,它能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得最强大的执行力。作为一个领导者,就必须要学会通过自己来影响他人,而这种影响,不是强行施加的——越是强加,被施加者越是抗拒——而是通过领导的艺术来实现的。

对于领导艺术,我们中国人向来没有疏于研究过。我们的人际交往,向来都是强调“艺术”

的。历代皇帝最懂的一招就是“恩威并施”,使得君臣之间的猫鼠博弈,即使玩了几千年,也一样百玩不腻。不过,做管理不是当皇帝。皇帝他没有上司,也没有业绩压力,不需要时时想着怎么去激励下属,更不需要给客户一个交代。企业的领导者比皇帝要难当得多了。领导者需要有多方面的把控能力,不仅要管理下属,还要管理自我。

管理下属

管理下属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完成这个职责,最重要的是沟通和激励。在现代组织扁平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领导者与下属的沟通机会更多了。沟通不是要你跟下属称兄道弟,这也未必是有效的沟通。沟通是需要你在工作中,传达给下属理念、方法和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并及时从下属那里获得反馈。是不是关系越亲密,沟通越有效呢?这可不一定。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下属是你的好朋友。如果他在你面前抱怨公司的种种不是。你虽然自己另有想法,但是会不会为了照顾朋友的情绪,就让他发一下牢骚就算了呢?事实上,你同时也失去了一个沟通的机会。在职场初期或升迁的人会经常陷入这样的误区,因为很可能他在升职之前,跟现在的下属是不错的朋友关系。等到他的角色发生转变的时候,沟通方式却转变不过来了。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朋友、公司两边都不讨好。

因此,沟通既要注重方式,也要讲究原则。方式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说,有的员工比较敏感,自尊心很强,你批评他的时候就千万不能当着众人的面。这就是“批评要当面,表扬要当众”。

注重人性和员工的个性,这是每个领导者的基本功。而所谓原则,就是当管则管,虽然方式不同,但是不能不管。

如果没有沟通,也就谈不上激励了。最有效地激励方式,就是给员工他想要的东西,甚至是员工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需要;而最糟糕的激励方式则莫过于给员工他不想要的,尤其是他最为忌讳最为讨厌的。怎样用最低的成本来获得最佳的激励呢?当然是沟通。

管理自我

春秋时期,齐国的市场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紫色布匹不分产地品类,一律价格飙升,五匹白布竟然换不到一匹紫布。那个时候没有国际炒家,人们的商业意识也并不强,能把紫布价格炒到这个程度,实属罕见。不要说当时的领导者齐桓公,就算是请格林斯潘过来,恐怕都会手足无措。看着事态愈演愈烈,毫无平息之势,齐桓公只好急召管仲前来询问对策。

管仲说:办法倒是有一个,但是我们其他人都无能为力,恐怕得要您亲自去实施才行。

齐桓公大喜:管它什么办法,赶紧告诉我吧,还卖什么关子。

管仲说:答案很简单,城中百姓皆闻您喜欢紫色,不仅竞相穿紫色衣服,甚至还在家里收藏紫布。要去除他们的狂热,衙役、军队包括我们这些大臣,都无能为力,只有您可以办得到。

只要您从今天开始讨厌紫色衣服就可以了。不仅不穿紫色衣服,连大臣侍卫,凡是穿紫色的衣服的人,您都要做嫌恶状,宁愿背过头去说话也不愿看见他们。果然,不出三天,这个消息一传播开来,就再也没有人炒紫布了。

我们常常认为管理者就是管人的,很少会想到自己身上来。确实,这也正是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区别所在。张瑞敏曾经说过:“管理者要是坐下了,部下就会躺下了。”员工把你当成是领导者,你的一言一行自然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而这个时候,你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成领导者来看的话,很容易就让他人产生“律他甚严而律己不严”的印象,那么也谈不上影响力了。换言之,你最多只能算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

身为管理者,既然清楚如何管理下属,就不可能不知道如何管理自我,只不过缺乏管理自我的意识而已。因为我们很容易忽视自己作为一个领导者,可能对下属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这样的效应谁也不愿意它产生。但是你如果越忽视自己的领导者角色,就越容易产生。

诸葛亮是不是好领导

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德才兼备的代表。尤其是在他的竞争对手“奸雄”曹操的对比之下,诸葛亮足智多谋却又忠心耿耿的形象堪称完美。不过近年来,历史“翻案风”日益盛行,诸葛亮的完美也不断遭到质疑。这种质疑,在我看来是个好现象。这说明国人的管理理念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开始学会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客观分析问题,而不是从情感和喜好出发来分析问题。可以这样说,诸葛亮才华横溢确实不错,忠心不二也无可指责。于刘备来说,诸葛亮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一个完美下属,三顾茅庐绝对是合理的投资。不过,对诸葛亮的下属来说,他却未必是一个好领导。这一点,从刘备死后,诸葛亮一个人苦苦支撑,不仅未再有建树,最后还积劳成疾就可以看出了。他的领导能力,甚至还不如多愁善感的刘皇叔。

诸葛亮在营造个人影响力方面确实做得不错,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为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

能够达到这个成就已属不易了。不过,在他超群的智商和可靠的品德基础上,如果能够掌握更多管理的方法,相信他会是一个很好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