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沙一世界:手把手教你箱庭疗法
7054300000002

第2章 前言我与“箱庭”结缘

有人说,在人出生的那一瞬间,造物主早就为他安排好了未来的一切。冥冥之中,也许缘分真的与生俱来,我与“箱庭”的结缘似乎就是这样。

2007年2月初的一天,经朋友引见,我有幸拜访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中国箱庭疗法理论的创始人——张日升老师。

那天,在张老师的办公室里,我喝着老师亲自煮的热咖啡,欣赏着老师屋里琳琅满目的玩具,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童话世界,内心深处非常放松、愉悦,童心也被悄然唤起。我忍不住站起来,被深深地吸引着,从每个玩具架前走过,饱览架上所有的玩具。我偶尔会拿起架上一些物件仔细端详,有些爱不释手……

在与张老师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张老师向我介绍了“箱庭”的理论渊源、神奇的功效,谈了他对箱庭疗法的认识与感悟。他的态度是那样的诚恳、认真,让我感受到了他那种谦逊、博爱的心胸和真正大师级的风范,感受到了“箱庭”的神奇力量。于是,我决定引进张日升老师的箱庭疗法的技术,把箱庭技术作为我们心理咨询的主要治疗方法。

在返回的路上,我对自己的决定兴奋不已……

2007年3月10日和11日,我们成功地举办了第一期“箱庭疗法培训班”。当时,我们是将箱庭疗法技术首次引人到中国市场的培训机构,接受我们培训的学员有30多人。

培训的第一天,张老师早早地来到了教室,与学员们亲切地交谈。在箱庭疗法授课中,他将佛学、人生哲学、心理学的各种理念纳入课程中,正是因为这些,使得箱庭疗法更加人性化。影响我深刻的是张老师强调的箱庭治疗的三个理念:“静默的陪伴者”,“不期待,不评判”,“一只脚在水里,一只脚在岸上”。

箱庭是一个心的世界,一个真实的世界,不需要分析,咨询师只需要在旁边静静地陪伴,因为来访者制作与表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疗,一种成长。

培训课中张老师带领学员进行了团体箱庭的体验。

初次体验箱庭是一种兴奋,一种冲动,一种不知所措,一种较为复杂的情感体验……

这次团体箱庭体验共有八人参与,共进行三轮,经过抽签排序,我是第五个。我首先在箱庭的上方中间处置放了一尊佛,第二次在右下方置放了一束花,第三次在右上方置放了一片龙尾叶。

作品完成后,我们给它取名为《祥和》。

“在一个微波荡漾的美丽湖畔,生活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着丰富的精神食粮,他们怀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成年人乐观敬业,孩子们活泼可爱,老人们安享晚年,处处充满着祥和的气氛。”

在大家分享作品和感受前,我还为自己置放的玩具和位置洋洋自得,因为这几样玩具的象征意义都很好,位置都在控制范围内,而且有“众览一山小”的味道。可当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时,有的说玩具被别人移动了心里不舒服,有的说感觉自己被忽视了……而我内心却有一种与团队隔离的感觉。因为我本以为自己布好了局,大家围绕着我互动,一切在控制范围之内,就万事大吉,却竟然不知团队成员中的冲突,严重地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所以,当张老师问我“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时,我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勇气,当着全体咨询师的面,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诚地表示:“通过今天的箱庭体验,我看到了日常管理工作中,我出现的致命缺点——只顾大局,不注重细节,特别是不关注员工内心的感受,今后我一定多加修正。”咨询师们也给予了我很高的认可,都表示愿意一起成长。

箱庭就是这么神奇,它能让我们在抚沙和游戏中看到自己平时意识不到的潜意识,找到问题的根源。

学习箱庭疗法后,我结合自己的咨询实践,在与来访者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发现“用心去感悟”非常重要。如果来访者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心理有困惑,我们作为咨询者,不是告诉他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或者给他什么解释,而是要给他以信赖感,无条件地关心、引导他自己去领悟,让他自己去发现该怎么办。

在箱庭制作中,有信赖的人陪伴和关注,来访者才愿意表现自己内界的动机。通过制作箱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来访者的内省,使他的内界得到梳理,矛盾得到缓解或疏泄。所以,陪伴来访者制作,咨询师全神贯注、共感理解、欣赏的态度很重要。当我们作为陪伴者,与来访者一同走完自己的心路历程时,我们与来访者那种心理的距离,心灵的感应,是我们双方真正能用心体会到的,从而获得的感觉是安全的、通畅的。

我们运用箱庭疗法,不但可帮助来访者自疗,还可将它运用到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中。我们在每周的例会中,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全体咨询师会自觉地做一个团体箱庭。大家每次参与的感受和收获都不同。大家认为这种团体共同成长的氛围非常融洽和谐,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小小的箱庭世界,能够感受到大宇宙的无限。

箱庭,为我开辟了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

箱庭,为我开拓了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

我知道,箱庭会成为我一辈子的情结,我有信心,在守护和陪伴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最后,我要感谢恩师张日升教授对我的栽培;感谢“爸妈在线”的胡煜总裁为本书作序;感谢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刘福源理事长的支持与帮助;感谢“爸妈在线”的所有成员的支持;感谢为本书付出极大努力的隋君、李春、宗玉君老师;感谢为本书拍摄图片的胡明颢老师;感谢郑莉莉老师对本书的精心审阅;感谢邓经文老师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对于我成长道路上给予指导、帮助的各位专家、学者、朋友、同事;感谢我的丈夫薛万福先生及家人,是他们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充满了自信和能量。

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