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做“财”女有“钱”途:女人一定要知道的理财知识
7055300000029

第29章 财富女人——收获财富,女人越活越精彩(3)

2001年圣诞节次日的节礼日,罗琳与麻醉医师尼尔·默里在苏格兰的新居携手再度走进了婚姻的殿堂。2003年3月,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名叫戴维。2005年1月,又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麦肯齐也来到了这个家庭。

罗琳不仅在写作之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在生活中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刻,罗琳知道自己有才华,而她的努力也终于让她名利双收。

财女财经

才女最终成“财”女

罗琳从小相貌平平,架着一幅大镜框,并对自己的姓氏耿耿于怀。因为其他孩子总是因为她的姓氏奚落她为“擀面杖”或者“滚石”。她是一位乖乖女,听从父母的话,放弃自己喜爱的英文,去学法文。她大学毕业后成了秘书,每天蹲办公室,打会议报表。她草草地结婚又离婚,雪上加霜地失了业。

罗琳过了二十六年平凡而无趣的麻瓜(《哈利·波特》中,巫师们称不会巫术的凡人为“麻瓜”)生活,既不会飞、不会变形,也不相信有任何魔法。但有一天,她拿起了神奇的笔,魔法开始显灵了。那个名叫哈利·波特的小巫师在罗琳的笔下活生生地跳进了全球大大小小麻瓜们平庸的现实世界中,一场生机勃勃的魔法革命开始了:猫头鹰、魔法棒、魁地奇、隐身衣、会飞的扫帚……而罗琳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魔法妈妈,拥有上亿英镑的财富、崭新的幸福婚姻。才女最终成为“财”女!

美容教母郑明明:300美元挣来10亿港元

一场大火烧毁了她全部的心血。在悲观绝望的时候,她忽然想到了父亲办公室桌上的“不倒翁”。父亲告诉她,人生中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做人一定要有“不倒翁”精神,跌倒了赶快站起来,才能实现理想。

郑明明的“蒙妮坦”美容学院几乎遍布世界。她发明了纹眉、纹唇、纹眼线,此举轰动了国际美容界。她还创建了著名的化妆品牌“郑明明”。1993年,她被权威的国际斯佳美容协会授予“国际美容教母”称号。这项奖每四年才评一个。郑明明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第一个亚洲人。

郑明明出生在印尼的一个华侨家庭。她的父亲于1930年被派往中国驻印尼的领事馆做事。很小的时候,郑明明在街上看到印尼传统服装——纱笼布上那精美的手绘图案时,就被艺术的无穷魔力深深吸引住了,从此便有了从事“美的事业”的念头。

郑明明在香港读中学时,萌发了日后梦想的初芽——她想去日本学美容美发,她想用自己的双手把别人打扮得更加美丽。这种想法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使她的父亲勃然大怒。郑明明瞒着父亲离开香港,在日本著名的山野爱子学校开始了美容美发启蒙学习。

因为身上只有300美元,她只能靠打零工来维持自己的衣食住行。在打工期间,她一边细心观察每个师傅的技术、顾客喜欢的各种发型、店里的管理等,一边在心里设计和完善自己未来的美容美发店的蓝图。

1964年,郑明明回到了香港。她先在一家美容美发店打工。随着自己手艺的成熟,她于1966年成立了“蒙妮坦美发美容学院”。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一本影响了她一生的书——《蒙妮坦日记》,纪念那个为了梦想而不怕挫折的女孩子。

崭新的经营理念,娴熟的理发技术,对顾客的热情体贴,很快使“蒙妮坦”变得门庭若市。但郑明明并没有满足,她想起了父亲当初的话,她想让父亲看看,她可以做得更好。她不仅要开一家店,还要把美容教育引入香港,让香港从美容的荒漠变成绿地,而不是跟着外国的潮流而动。于是,她开始招收学员。

郑明明既当美容院老板,又当美容美发学校的校长。她采取边教学边实践的方法,效果出奇的好。越来越多的学生慕名到“蒙妮坦”来学习,而社会上也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蒙妮坦”的大名,知道了“郑明明”。

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她还想干更大的事情。当时市面上流行畅销的多为外国的高级化妆品。作为一个职业美容师,郑明明看到了国产化妆品的薄弱。外国的东西不是很适合东方人的皮肤。由此,郑明明下了个更大的决心——她要创建自己的化妆品品牌!

按照法国化妆品的生产原理,郑明明研究了中国人的皮肤和习惯,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化妆品品牌“贵夫人”,首选的市场是印尼。在她的品牌刚有了一点进步时,一场大火烧毁了她全部的心血。多年的积蓄没有了,她还欠了银行一大笔贷款。在悲观绝望的时候,她忽然想到了父亲办公室桌上的“不倒翁”。父亲告诉她,人生中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做人一定要有“不倒翁”精神,跌倒了赶快站起来,才能实现理想。

她又重整旗鼓,回到了香港。她白天在美容店里忙,晚上教学生美容美发课。她坚信,“天道酬勤,只要努力,会有好报的”。渐渐地,“蒙妮坦”的业务拓展到东南亚、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郑明明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美容学校——蒙妮坦美发美容职业教育学校,教会人们怎么改变自我,变得更美丽。郑明明亲自指导培训了首批荣获国际博士文凭的中国专业美容师,填补了中国美容史上的空白。

20世纪90年代初,郑明明又创办了上海郑明明化妆品有限公司。“郑明明”牌化妆护肤品风靡了全中国。她于1999年获得了“世界杰出女企业家”的称号,2000年又获“国际美容贡献大奖”,被誉为“20世纪末影响中国美容美发首位人物”。如今,她拥有的资产已达10多亿港元。郑明明说:“我毕生都在追求美,创造美,传播美,我只是想把三十多年的美容心得献给那些爱美的人士……”

财女财经

一定要努力赚钱得到它

1966年,郑明明怀着伟大的梦想,从一名小小的理发师做起。当时的她很喜欢手表,但却买不起。那个时候,她一个月的薪水仅为120元港币,而她却看中了一只价值2600多元的手表。从那时起,郑明明就在心底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赚钱得到它!

就这样,她起早贪黑,纵使工作时间超过正常营业时间,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凭着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郑明明终于用自己的辛苦所得买到了那只梦寐以求的手表,圆了她美丽的梦。

由于意义非凡,郑明明把那只珍贵的手表传承给了大女儿陈维蕊。这不仅仅是她对女儿接续家族事业的谆谆教诲,更表达了一个伟大母亲对女儿成长的期许!

而靠个人奋斗努力挣来的第二只手表,则在2007年母亲节前夕,被郑明明捐赠出来进行义卖,所得款项全数捐给全国妇联进行公益活动。她衷心期望拥有那只名为“圆梦之星”手表的爱心人士能够和她一样,在确立了生命的意义与目标之后,用一颗乐观的心向前冲刺,实现人生的每一个期许,同时也把个人的成功与所有需要的人分享。

凯瑟琳·格雷厄姆——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

“水门事件”后,凯瑟琳被称作“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因为她凭借勇气与正直,以一份报纸扳倒了美国总统!在由男人主宰的华盛顿新闻圈、政治圈,凯瑟琳·格雷厄姆光彩夺目,备受尊敬。

凯瑟琳·格雷厄姆曾经是个异常羞涩的小女孩,是男人背后的家庭妇女,是4个孩子的母亲,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一切。事实证明,女性拥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她机会。

当时的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犹太人还有宁传女婿不传闺女的传统。凯瑟琳的父亲将《华盛顿邮报》的大权交给了女婿菲利普,甚至把股权的大部分都给了菲利普。1963年,菲利普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时的凯瑟琳已经46岁了,当了许多年的家庭主妇,一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没有人看好这个缺乏光彩的女人,几乎所有人都预言公司必将被出售。

经过一个月的痛苦和彷徨,凯瑟琳决定把公司留在家族中,自己亲自经营。那时候,连女记者都是很少的,更何况是女领导。本来怕羞和缺乏信心的她,开始慢慢地成长。她向周围那些成功人士学习,学习新闻的基本业务和经营手段。她用女性特有的广大和无私作为自己管理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任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

著名的专栏作家李普曼告诉她:邮报下属的《新闻周刊》有个人才,叫布拉德利。凯瑟琳立刻约布拉德利吃午饭。席间,她问布拉德利对邮报的什么职务感兴趣,他半开玩笑说:“如果总编的位子让出来的话,我愿意去补这个缺。”这要遇上别人,肯定就是一个玩笑,但是凯瑟琳居然真的让布拉德利掌管了报社的总编辑大权!而布莱德利也不负众望地改变了报社传统老旧的风格,开创了新局面。

1971年,凯瑟琳做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决定。当时,她面前摆着五角大楼的一份报告,报告证明政府在越南战争问题上撒了谎。报道还是不报道?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凯瑟琳面前,即使她说“否”,相信不会有任何人会对她产生异议。但是,这位女人做出了最勇敢的决定。她站出来,说了“是”。

凯瑟琳就像一个赌徒,倾其所有压在了一篇报道上,她赢了!从那个时候起,《华盛顿邮报》就不再是一张小报,人们提起它的时候,那口气,就像提起了《纽约时报》。

1972年,5名男子因私自闯入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总部而被捕。绝大多数传媒只把此事当作不入流的小新闻,但《华盛顿邮报》却进行深入调查,终于发现共和党政府试图在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破坏民主党的竞选活动。

当时执政的尼克松政府为了掩饰丑行,不断向《华盛顿邮报》施压,警告凯瑟琳不要“出风头”。司法部长更是暴跳如雷,还说出了整个事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奶头会被大绞肉机绞住的!”在白色恐怖的气氛中,面对总统集团的巨大压力,她一直支持旗下的编辑、记者:“我们已游到河水最深的地方,再没退路了。”她把司法部长的话端在了第二天的报纸上,所有的人都被惊呆了。

由于邮报揭露了水门事件丑闻,凯瑟琳所在的公司差点被吊销营业执照。此后,一直孤军奋战的《华盛顿邮报》终于唤醒了美国各大新闻媒体,舆论的洪流迫使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4年辞职。这一年,《华盛顿邮报》获得普利策奖,在美国确立了自己的大报地位。事后,她的一位朋友送她一个小小的金质绞肉机,她还常常将它挂在脖子上。

从此,凯瑟琳被称作“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因为她凭借勇气与正直,以一份报纸扳倒了美国总统!在由男人主宰的华盛顿新闻圈、政治圈,凯瑟琳·格雷厄姆光彩夺目,备受尊敬。1974年,凯瑟琳成为美联社历史上第一位女董事,并任满最高的九年任期。她还是《财富》杂志500家公司中第一个女性的“一把手”。

1963年,邮报总收入只有840万美元,旗下子公司只有《新闻周刊》和两家电视台。到1993年,她将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之位交给儿子唐纳德时,邮报已发展成为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台、有线电视和教育服务企业在内的庞大新闻集团,总收入达到了14亿美元。

财女财经

成功的秘诀

凯瑟琳总是襟怀坦荡、公正处事,而这是许多男性领导人都难以做到的。她十分信任和忠于为她工作的记者和编辑们,从来都是勇于承担责任,遇事绝不推诿,决不后退半步。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她甚至和其他男人一样夜以继日拼命地工作,从无怨言。

邮报的职员说,他们最喜欢的是她给予编辑记者的支持与尊重。凯瑟琳常说:“办报者不应对编辑、记者指指点点,办报者的责任是尽力确保报道全面、准确、公正和质量最佳。”

凯瑟琳改变了美国报业轻视女性的倾向。她曾多次在盛大晚宴后,拒绝与场内女士退到楼上,而是和男士们一起在楼下谈论世界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