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像游击队员那样做营销
7064300000027

第27章 好风凭借力顺势而为(1)

游击战争中,常常要借势而为,顺势而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战争指挥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有利于己方的态势,顺势而为,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样,营销战中也要依附外力,借势经营。在生意场上打拼,借力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其形式各种各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利用他人的力量,支撑起自己起跳的支点。营销理应借势,天时地利人和皆为势,运用一切外部优势,为自己提供动力和保障,是最聪明的营销。

1.红色经典:敌后武工队两人吓跑敌军一百人

在小说《敌后武工队》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1942年,日寇的七八万精兵,在杀人魔王冈村宁次指挥下,对我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给这里的军民造成很大损失,使这一带的抗日活动转人地下。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冀中军区九分区派遣魏强、贾正组建敌后武工队,杀回冀中,钻进敌人心脏,开展敌后工作。魏强和贾正分析了敌情,认为三光地区的“哈巴狗”、“侯扒皮”和刘魁胜三个汉奸,是保定宪兵队队长松田的心腹,他们在东王庄,一次就杀害了170多个村民,罪行累累,必须首先打击他们,搞个政治攻势,动员群众积极抗日。

于是,40多个精杆的武工队员,首先闯到“侯扒皮”所守的中间镇,炮轰炮楼,狠狠打击了他的气焰,使他恐慌不安,也使百姓们精神振奋。这时,魏强率领的小分队与杨子曾和蒋天祥等分别来到号称“小延安”的西王庄住下来,得到堡垒户赵河套及群众的精心掩护,三个多月中,他们频频打击敌人,搞得敌人日夜不宁,而松田和刘魁胜组织的“联合清剿队”,连一点武工队的影子也摸不到。有一天,武工队队员刘大生出去刺探敌情,同联络员取得联系后,在回来的路上结识了黄村的何殿福,知道他弟弟也是八路军。他们正走着,远远看见由松田亲自率领的100多名日伪军。面对100多人的队伍,刘大生意识到想逃跑是难了,于是心生一计,同何殿福假装成伪军,站在不远处的山头上大喊:“不好啊,八路的军队来了……”不远处的日本敌军松田一听,这可是一个庞大的军队,他本想率领100多个人搜刮村庄,并不想自己的小队和八路硬碰。于是,松田下令“回府”了。刘大生的机智不仅救了自己的性命,也救了村中百姓的性命。

敌后武工队的战士借势而为,借助了天时、地利、人和,顺势而行,不仅避免了伤害,化险为夷,还创造了一次探察敌军的机会,真是机智过人的计谋。

2.借势发挥,因势而起

企业的营销要力争每战必胜,每项经营活动都获得成功。营销策略应贯彻“因势而异”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者的情况确定自己的经营战术。

战争注重了解地形,营销同样要有很强的地理观念。

古人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理,则库不盈”,讲的就是自然条件对商战的影响。

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及各种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因素,对于各种经营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市场竞争中的营销,提出发挥地方优势的思想是很有见地的。对于众多的经营者来说,地理条件常常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立足当地,正确运用地理条件,善于去发现优势。坐落在西班牙马德里城商业中心的书籍之家,便是善于利用地势之例。

书籍之家50年前开张的时候,每天仅售书数十册。

后来,书店老板利用大都市名流荟萃的优势,举办“主角书”活动,每天请有名的作家和畅销书的作者,召开茶话会、演讲会,向读者介绍推荐书籍。

同时,他们又进行抽签售书,中彩者可以得到书、唱片等奖品。

从此,这家书店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每天开门前,顾客早已排队等候。

这就是他们利用地理优势展开营销活动而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地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仅仅被动地认识它是不行的,要注意开拓它,否则就会坐吃山空,前途日下。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每个经营者梦寐以求的,但并不是每个经营者都能得到理想的地理条件。地理条件也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经营者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利用。

让我们来看一下郑裕彤巧于“乘风”的例子。

由于很多国外投资者对当时的中国还不了解,1982年,经过四年改革开放的广东省吸引的外商投资总额才1.97亿美元,这与广东的改革发展要求相比,实在是太少了。正是处在这种“人人皆醉”的时刻,香港商人郑裕彤却非常清醒,他于1982年与冯景禧合作,前来广州投资兴建一座五星级的现代化宾馆——中国大酒店。当时有人暗里讥笑他,说什么“在中国投资酒店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说这种话的人,其依据是国内人住不起,外国人或港澳人平时来得又不多,再加上当时国家外汇的管理很严,投资后平衡不了外汇等。另外一些人所持依据更直接了,认为中国大酒店选错址,它在广州的东方宾馆旁。众所周知,当时东方宾馆是广州首屈一指的五星级宾馆,其历史较长,早已树立了信誉,有广阔的客户关系,新建的中国大酒店怎能与这家大名鼎鼎的宾馆同地竞争呢?

然而,最终的事实说明那些持否定看法的人错了,是郑裕彤的决策准确。中国大酒店共投资了1.25亿美元,自1984年6月全面开业后,到1990年底止,已收回投资的全部本息,上缴国家税金8867万元人民币。从1991年起,该酒店就是净赚的了。能够经营得这么好,实属酒店行业中所罕见的。

中国大酒店的成功因素较多,但其中有两个因素与郑裕彤有直接关系。第一个因素是,郑裕彤眼光独见,善于乘风。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风势不可当,开始时虽有种种困难,但相信会不断好起来,经济会随之兴旺发达,与境外的交往也随之增多。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郑裕彤在准确认识前提下,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劲之风,加强对中国大酒店的经营管理,破浪前进,很快把这家酒店办得有声有色,饮誉国内外。第二个因素是,乘老字号的影响之风,自我扬帆奋进。这是郑裕彤惯用的高招。他把中国大酒店建在东方宾馆侧旁,认为可以乘其势,借其光,鞭策自己好自强。他深谙经商道理,同行业集中在一起,可以成市成行,成为热点,相互可壮势。事实证明如此,中国大酒店兴旺起来了,东方宾馆也不因此而萧条衰落,儿年来同样兴隆发达。当然,两家着名酒店并坐一起,总会有竞争的。竞争不是坏事,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郑裕彤做生意善于乘风破浪,他不怕面对竞争强手,而是通过在热点和焦点的竞争中考验自己企业和提高本企业的声誉。早在创业初期,从事金银首饰业务中,他的店铺都选定在热闹的市中心,并设在髙大宏伟的名牌商店或综合大度之旁,大有班门弄斧之态势,郑裕彤认为,一般人认为把自己企业设在没有竞争者的地方,才可以独揽青山,生意兴旺,这有一定道理。但是,没有比较和竞争是难以进步的。相反,把自己企业置于大树之中,自己总要设法搞出特色,才能生存和壮大。同时应看到,大树林立,成市成行,名声大,能招引·远近顾客,自己置身其中,必得其益。

郑裕彤本着这种乘风破浪的经营思想,在香港最繁华的K街分别开了十多家金铺,并在控制了地盘的制高点基础上,设计出千变万化的花式品种,使每间店铺琳琅满目,同时在促销技巧上花招层出不穷。因此生意兴旺发达,财源广进。

郑裕彤发挥他得心应手的“乘风好破浪”策略,专门寻找热点,跻身其中。他认定“宁买闹市一烂地,不买远郊一幢楼”的策略是对的,他在九龙尖沙嘴的闹市盖起豪华的新世界酒店。成功专酬有志足谋者,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业的郑裕彤,现在已是香港十大富豪之一了。

从事经营,一项好的决策,如果力量使用不当,往往也会功亏一篑。经营者在任何决策过程中,要善于未战先算,知彼知己,因敌制胜,因利而动。决策执行中,要正确而有效地使用企业的力量,巧于乘势。

3.审时度势,赢的定是你

“兵之所加,如以破投卵击者,虚实是也。”在战争中,要认淸形势,把握好敌我双方之虚实,避实就虚,集中力量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同样在营销中,审时度势,争取用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利润,是每一个商家的首选韬略。

“审时度势,整体组合”是李嘉诚宏观营销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显示了他的整体动作思想。

大型屋村的优点是综合能力强,集居住、购物、餐饮、消遣、医疗、保健、教育、交通为一体,便于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屋村之外,还有相配套的工业大厦及社区服务物业。李嘉诚以开发大型屋村而蜚声港九。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先后完成或进行开发的大型屋村有:黄埔花园、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李嘉诚由此赢得“屋村大王”的称号。

这里显示了李嘉诚避实就虚、人无我有的宏观营销战略。

李嘉诚由此成为独树一帜的地产大王。

在香港,屋村与李嘉诚之间画上了一个等号。

1978年,港府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采取半官方的房委会与私营房地产商建房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楼与商业住宅楼两种:前者为公建,后者为私建;公房廉价出租或售予低收人者,私房的对象以中高消费家庭为主。

李嘉诚的大型屋村计划,就是为大众消费家庭推出的。

在港岛北岸的中区、东区、西区,每年都有高层住宅楼宇拔地而起,那是祖传地盘物业的业主和地产商收购旧楼拆卸重建的,地盘七零八落,很难形成屋村的规模。

兴建大型屋村不难,难就难在获得整幅的大面积地皮。李嘉诚有足够的耐心,他不会坐等机会,他在筹划未来的兴业大计之时,仍保持长实的良好发展势头。

1979年3月,李嘉诚与会德丰洋行大班约翰·马登,合作发展会德丰大厦。

4月,与“地主”广生行联手发展告士打道、杜老志道、谢斐道的三面单边物业,建成一座3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大厦。

6月,与约翰·马登再次合作组建美地有限公司,集资购人港岛、九龙、新界楼宇物业近20座。7月,与中资侨光置业公司合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以3.8亿港元投得沙田广九铁路维修站上盖平台发展权,平台面积29万平方英尺,计划兴建30层高的高级住宅大厦和商业大厦。

同年,长实与美资凯沙、中资侨光,三方合作投资香港(中国)水泥厂(长实、凯沙各40%股权,侨光占20%),投资额(其中李嘉诚私人投资10亿港元)创香港开埠以来重工业投资最髙纪录。该厂地皮面积180万平方英尺位于新界屯门区,计划年产高标号水泥140万公吨。该厂于1982年底建成投产。

1980年,长实联营公司加拿大怡东财务与九龙仓、置地、中艺(香港)、怡南实业、新鸿基证券合组联营公司,以13.1亿港元价格,投得尖沙咀西一幅7.1万平方英尺的综合商业大厦,楼盘全部出售。

8月,李嘉诚与联邦地产的张玉良家族联手合作,斥资10亿港元购人国际大厦和联邦大厦,5个月后,以22.3亿港元出售,利润达100%以上。

有人问:长实兴建和购得的楼宇,现在为何大部分做出售用途,而少做出租用途?李嘉诚说:“这并不违背我们增加经常性收入的原则,因为要决定将楼宇出售或收租,须看时势及环境而定,而现时楼宇价急升,售楼所能获得的利润远比租屋多,在为股东争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将建成楼宇出售合算。”

1980年11月,长实与港灯集团合组国际城市有限公司上市,共同开发港灯位于港岛的电厂零散旧址地盘。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嘉诚在地产业的成绩不俗,令人刮目。几年之后,李嘉诚相继推出大型屋村计划,更是轰动一时,全港瞩目。

李嘉诚一面对屋村运筹帷幄,伺机而动;一面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人要两条腿走路方踏实,做生意亦如此。

1981年元月,李嘉诚正式人主和记黄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诚收购和黄的动机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资源。

先前,和黄洋行大班祈德尊,已开始在腾出的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皮上发展地产,兴建黄埔新村。

祈德尊不谙地产之道,竟未能在这块风水宝地栽活摇钱树。祈德尊下台,韦理主政,仍未如愿把财政黑洞填满,售房不拣时机,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东。

幸得这幅大型地皮未做满,使李嘉诚有施展的舞台。

李嘉诚酝酿大型屋村已有数年,他仍耐心等待。

1984年9月29日,中国总理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开始转旺。

年底,和黄宣布投资40亿港元,在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盘,兴建包括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黄埔花园屋村。

据传媒披露,李嘉诚1981年就已计划推出这一宏伟计划。时值地产高潮,按当时地价计,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

黄埔花园所用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港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须补地价。

李嘉诚认为补地价太过于昂贵,遂决定暂缓计划。

李嘉诚有意把与港府的谈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产低潮,结果,李嘉诚以3.9亿港元获得商业住宅开发权。

李嘉诚的审时度势,一下子节省补地价费用达24亿港元之多。

这样,李嘉诚大大降低了发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地皮成本不及百元。

屋村计划尚未出台,李嘉诚已狠“赚”一笔,就此一点,已比祈德尊、韦理高出几筹,足见其“超人”之智。

整个黄埔花园,占地19公顷,拟建94幢住宅楼宇,楼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附有2900个停车位及170万平方英尺商厦。

地产低潮时补地价,地产转旺则大兴土木,地产髙潮则出售楼宇,由此可见,在整个地产的营销过程中,李嘉诚是一个驾驭时势的优秀骑士。

4.借钱赚钱,无本起家

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并没有多少钱,要拿几万元几十万元去搞一点事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白手创业者如果真是身无分文,要想起家那就更机会渺茫了。做任何生意都以最基本的本钱为起点,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仍处于白手起家的朋友来说,头一件要紧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去筹集创业所需的基本资金。空等死耗不如寻找途径去借势而起。

由于很多精明商人在创业的初始阶段财力有限,因此无本经营成为他们的首选,他们想出来的办法通常是“借钱赚钱,借钱发财”。这些商人的变钱之道值得借鉴,在必要的情况下,要敢于借贷、善于用贷,走一条借钱生钱的发财路。

借钱赚钱是懂得算计的人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毕竟两手空空,身无分文,不论办什么事都举步维艰,所以只有靠借才能有出路。

商人丹尼尔·洛维洛,在创业之初也是一无所有,但是靠着自己的聪明和算计,他终于筹集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为自己成为“世界船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