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空中天使的对话
7072400000002

第2章 涉鸟家族——空中的优雅舞者(2)

白鹤在鹤类家族中是最漂亮的一种。个体比较大,体重约6千克,全身披着洁白光亮的羽毛,头的前半部和两条修长的腿是红色,银装素裹,亭亭玉立,显得格外娇秀。它那流线形的身躯和昂首漫步的举止,更是风度翩翩,潇洒妩媚。当它们伸展双翅在天空翱翔的时候,可以看到它的翅尖是黑色的。根据这个特点,当地人们又形象地叫它黑袖鹤。它美丽动人的形象,就像是美丽的仙子,因此,人们常用绘画、雕塑、歌声来描绘它,赞美它,把它看成高洁、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白鹤生活在沼泽地,繁殖期间的主要食物是小鱼、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越冬期间完全是素食,光吃水生植物的根芽。

白鹤的越冬地在处于温带、亚热带的中国、印度、伊朗。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从1978—1980年8年的时间,行程4万多千米的调查,确定了白鹤在中国越冬的准确地理位置在江西的鄱阳湖,而且证实了白鹤主要的越冬栖息地是在中国。白鹤每年都要随季节变化迁飞,迁飞时很有秩序,常常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队伍,边飞边鸣叫。曾经有人看见白鹤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壮观场面,这就是说白鹤可以飞越近9000米的高度,这在鸟类中是少见的。

白鹤飞到越冬地后,过着明显的群居生活。常常几十只或几百只聚在一起,如果仔细观察一下鹤群,就会发现形影不离的白鹤家庭是组成鹤群的基本单位,而一个白鹤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很少见到有2个“孩子”的家庭,还有的家庭1个孩子也没有,这就是说孵出来的小鹤不能完全成活,生活在大自然里,它们要面临许多威胁。白鹤赖以生存的沼泽湿地也不断地被侵占和破坏,水还会遭受污染,环境日趋恶劣,使得白鹤家庭不能兴旺发达。

根据国际鹤类研究中心的资料: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上的白鹤大约有几千只,但是到了70年代末只剩下200多只。鉴于白鹤数量急剧减少,国际生物学界公认白鹤已进入濒危状态,记入专门记载濒危物种的红皮书里,我国把白鹤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在越冬地——鄱阳湖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我们期待着通过保护白鹤的具体措施的实施和科学研究,使白鹤的种群得到恢复,使这种珍稀漂亮的鸟类伴随人类生存下去。

贵州之冠——东非冕鹤

中文名:东非冕鹤

英文名:Grey crowned crane

别称:东非冠鹤、灰冠鹤

分布区域:非洲的乌干达、刚果、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安哥拉、南非

东非冕鹤在非洲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在非洲大地上广为流传。最著名的一个是关于东非冕鹤头上冠冕的由来的故事。据说,古代的一位国王在微服私访的时候,迷路于沙漠之中,水和干粮已经没有了。在生死攸关之际,沙漠中来了一群鹤,它们引导着这位国王找到了绿洲。获救的国王为了答谢鹤的救命之恩,他向所有的子民宣布将自己的金王冠赐给鹤并亲手戴在它的头上,为了避免贪心的人对鹤实施杀戮,国王花重金聘请来巫师,将鹤头上的金冠变成羽冠,于是便有了东非冕鹤今天的样子。

东非冕鹤有着非常漂亮的羽色,而且雄鸟和雌鸟的羽色非常相似,全身都呈现深浅不同的浅蓝灰色,翅膀上有白色的覆羽和栗色的飞羽,光华熠熠。东非冕鹤的头部有着一种楚楚动人的神韵,清癯的双颊上嵌着上面是小块红色、下面为大块白色的斑块,以及一对炯炯有神的小圆眼睛,喉下悬垂着两个红色的大肉垂。额部外凸,上面有乌黑色绒毛,像覆盖着一块乌黑的绒缎,柔软光洁,头的后部则由土黄色羽丝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着,像一顶挺硬的丝毛织成的锦冠,闪耀着金光,自有一种高贵的气质。

东非冕鹤白天活动,经常出现在田埂上、水田里、水沟边、草地上,偶尔也会飞到附近居民的院子里觅食、嬉戏。东非冕鹤主要以鱼、昆虫、蛙等小型水生动物和各种植物嫩芽为食,觅食从清晨开始,一般是在沼泽地和湿地里面。在旱季的时候,它们也在干燥地带觅食。觅食时成群结队,最大的群体达40多只。群体中包括成年东非冕鹤和亚成年东非冕鹤,进食中大家总是聚集在一处,相处和谐。有时候,一个大群中又有多个小群,小群中的个体通过声音和视线保持相互交流。

东非冕鹤在东非名气之大,不仅是因为它有美丽端庄的体态、能歌善舞的天性,更因为它有忠贞不贰的爱情品格,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和崇敬。东非冕鹤的繁殖期为每年9月至第二年的3月。巢营于沼泽地或树顶上。每窝产2—3枚卵。孵化期为26—31天。雏鸟出壳两个月后,就可长到和成鸟一样大。

东非冕鹤生性活泼。和丹顶鹤一样,东非冕鹤也有着优美的舞姿,算得上是顶尖的舞蹈家。它们时而成双结对地跳舞,时而围成一圈跳集体舞。尤其是跳集体舞的时候,开始前大家先文雅地相互鞠躬,然后双翅微舒,双足轻挪,不断曲伸长颈,动作优雅,变化多端。在鸣叫的时候东非冕鹤也有自己的规律性,动物学家观察发现,它们的鸣叫时间一般集中在黎明、中午和子夜时分,叫声轻柔舒缓,悦耳动听。因此,在东非冕鹤集中的地方,农民将它们的叫声作为生物钟。

红腿之鸟——白鹳

中文名:白鹳

英文名:White stork

别称:老鹳

分布区域:欧洲(北至爱沙尼亚)、非洲西北部、亚洲西南部(东至哈萨克斯坦南部)和非洲南部

白鹳在分类学上位于鹳形目,鹳科,鹳属。白鹳又称老鹳,为大型涉禽类。一般指生活在水边或沼泽地带,不会游泳的鸟类。

白鹳体长约120厘米,体重约4公斤。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白鹳的个子较高,是体型硕大的鸟类。它的头部和背部的羽毛均为纯白色,它的尾羽和翅膀边缘的羽毛为黑色,黑得闪光发亮。白鹳的喙和腿都很长。我国的白鹳喙是黑色的而欧洲的白鹳喙是红色的,扁圆锥形的长喙啄起食物来又准又有力。白鹳的那双长长的双腿呈粉红色或者暗红色,好像是穿了一双高筒丝袜。白鹳双眼周围裸露无毛的部分呈现红色,好似描了红眼圈似的,与它那红色的“高筒丝袜”相呼应,再加上黑白分明的体羽,真显得风度翩翩,威风凛凛。

白鹳的体羽大部分是纯白色的,只有肩部和飞羽有闪光的黑羽。在飞翔时,翅膀上的飞羽散开,上下交错,姿态十分优美。和其他鹭、鹤等涉禽一样,它们都有典型的“三长”:长腿、长嘴、长脖子。它们振翅缓慢,但飞行得十分轻快,头、颈、腿向前后伸展,很容易和苍鹭、白鹭等相区别。这些鸟在飞行时总是把长脖子缩成S形,自鹳在休息时才把脖子缩成S形,而且常常是一只脚支撑身体,栖息在树上,这又与鹤大不相同。

白鹳喜欢栖息在僻静的靠近树林的开阔沼泽地区。主要啄食鱼类。在水边,白鹳把颈缩成S形,看似在若无其事地休息,其实它们是在等待食物自己送上门来,好来个“姜太公钓鱼”,因此人们又把白鹳称为“老等”。除了鱼类,白鹳爱吃的东西还有许多,比如蛙、蚯蚓、昆虫、蛇、蜥蜴等都是白鹳可口的美味。有文字记载,白鹳还特别能吃蝗虫。发生了蝗灾的地方,都会发现有成群的白鹳在那里,勇敢、迅速地捕食蝗虫。即使它们吃饱了,它们也要将剩下的蝗虫啄碎处死。所以白鹳在消灭害虫方面,为人们立了大功。白鹳在吃蛇的时候,充分显示了它的机敏,它先正面避开蛇的头部和其他危险部位,然后突然用它那扁而长的喙从后面用力地叼啄蛇的头部,轻而易举地就把眼前的这条毒蛇吃掉了。

成对的白鹳就开始筑巢。修整一个旧巢比较容易,它们衔来树枝、嵩杆等搭架起来,并且衔来湿泥,粘住枝条,以起到加固的作用,三四天后就可以修葺一新。但那些初次繁殖的白鹳,大多都找不到可以延用的旧巢,有时这样的一对白鹳也会去侵略其他家庭,试图把别人的家据为己有。但一般的情况总是侵略者被赶走。为了繁殖,它们只好垒起一座新的巢,这当然要耗费很多时间。垒好的巢十分庞大,直径和高都在1米以上,这样的庞然大物却很受许多欧洲居民的欢迎。屋顶或烟囱上建有这样的大巢,正表明这是友好善良的人家。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北,白鹳还不习惯与人太亲近,它们常常将巢建在大树的顶上,但无论建在哪里,这样的大巢都十分引人注目。许多小型雀类也会跑来与白鹳为邻,它们把家安在鹳巢下面的缝隙里,白鹳似乎并不在意,它们互不影响,快乐地生活。

白鹳是世界上较大的候鸟。白鹳每年都要返回到它们曾经热恋过的地方,这是它们世代相传的习惯,它们已经能够适应在人居住的地方生活,雄鹳总是要比雌鹳先到达,为的是能够找到一个旧巢,这对它非常有利,未来的情人会很在意雄鹳是否找到了适合的旧巢。修葺旧巢可以省下许多宝贵的时间,将来小宝宝就能在秋季到来之前长得更强壮一些。我国的白鹳,每年10月迁徙到长江下游、福建、广东沿海诸岛和台湾越冬;第二年3月迁回繁殖地东北或新疆生活。

白鹳是一种罕见的珍贵涉禽,尽管在我国的新疆西部和东三省有白鹳的繁殖地,但人们仍然很少有机会见到它们。你也许不会相信如此稀有罕见的珍禽也能与人为邻。白鹳不像它们的近亲黑鹳那样怯懦怕人,在欧洲的一些乡村里,白鹳常把巢建在屋顶或烟囱上。当地的人们也对它们十分友好,像中国人看待喜鹊那样把它当成吉祥的象征。他们专门在屋顶修造特殊的巢架,并准备大量的树枝,时刻欢迎白鹳的到来。

美丽少女——黑鹳

中文名:黑鹳

英文名:Black Stork

别称:黑老鹳、乌鹳、锅鹳

分布区域:欧洲北部、南非、东非;中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山地、阿尔泰山

黑鹳又名鸟鹳、黑巨鸡。黑鹳体形比白鹳稍小,为中型鹳,一般体长为85—110厘米,体重2.5—3公斤。黑鹳体羽主要是黑褐色,并闪着紫绿色的金属光泽,好似身着豪华的闪光缎,华丽而高雅,颏、喉至上胸为黑色,只有下胸和腹部为白色的羽毛。雌鹳的羽毛色泽比雄鹤稍差,但大体相同。黑鹳的长喙为红色,它的一双长腿和白鹳一样好像穿着一双红色高筒袜一般,也是红色,而它的眼周裸露部分也为红色。黑鹳的全身为黑、白、红3种颜色组成,好像着了红妆、内穿白衣、身披黑色披风的美丽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