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本低、易制造、易批量生产。可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因遗传图谱和DNA全长测序研究成果方便地设计和成批生产出满足某种军事需求的基因武器。例如,若把多种抗药性基因拼接起来,克隆到一个目的菌中,使其具有广谱抗药性,又将这种抗药性基因转移或拼接到生物制剂中,就可以培养出抗药物、抗疫苗的新菌株,而一旦将这种新菌株作为基因武器使用,将会获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4)使用方便,无须复杂装置。在战争中,可采用人工、飞机、火箭、导弹、气球、水面舰艇、潜艇及火炮等多种方法携带基因武器对敌方实施攻击,它既可以作为战略武器攻击敌方广大的后方目标、战略要地,又可以作为战术武器攻击、杀伤敌方战场目标,且只要战场需求,随时都可以使用。
基因武器是一种威力巨大的“软杀伤”新生物武器,常见的典型武器有:
(1)人种炸弹。为了报复伊拉克的导弹袭击,以色列科学家利用南非“染色体武器”的某些研究成果,已发现了阿拉伯人特别是伊拉克人的基因构成,正在加紧研制一种专门对付阿拉伯人而对犹太人没有危险的“人种炸弹”。
(2)基因炸弹。美国、俄罗斯都正在秘密地研制一种基因炸弹,这是一种携带着攻击或修改某些基因特征的特种病毒或细菌的新一代生物武器。它能根据一些基因特征判断出某个人的基因类型,确定其属于哪一类人种,因与流感病毒相结合,利用流感从选择性作用于特定人群,破坏其免疫系统或人体其他系统,达到对此特定人群致命杀伤的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讲,科学家把基因武器称为“种族武器”。
(3)白痴基因武器。发展中的基因武器除有巨大杀伤威力的新生物武器外,还有一种非致命性基因武器,这就是白痴基因武器。它是根据特定种族物质特性和不同遗传特征,研制出只损害这种人种的神经或使其丧失生育能力的致病基因武器。
(4)眼镜蛇基因武器。前苏联研究人员曾把眼镜蛇的造毒基病毒的大面积快速传染性和眼镜蛇毒液的致命性,研制出一种眼镜蛇基因武器。将这种组合病毒洒人敌方国土,即可造成大面积传染致亡,表面上像是因流感不治而亡,实际上却是中蛇毒而死。
总之,随着基因武器的出现并逐渐应用于战场,战争模式将发生变化。敌对双方可能在战前使用基因武器,使对方人员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丧失战斗力,经济衰退,在不流血中被征服。
(第三节)网络战场
自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的60多年里,计算机巳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每个角落。从制定作战计划到后勤保障管理,从战场情报分析处理到目标的精确定位、引导和攻击等,都离不开计算机高效、准确的运作。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给现代军事注入了强大活力,并成为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一种以争夺、控制和使用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主要目的的作战样式——计算机网络空间战应运而生。
一、虚拟的战争
这是一场通过模拟训练打响的虚拟战争。为了控制盛产石油的海湾地区,外国军队正向沙特阿拉伯推进,正当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准备发起一场沙漠风暴式的反击行动时,美国和其盟国的计算机系统遭到了来自于浩瀚网络空间的无形攻击。首先遭到攻击的是银行。美国佐治亚州两家最大银行的自动出纳机失灵,给储户的账号上各加上了数千美元。该州的其他银行不得不马上停止使用所有的自动出纳机。银行出事的消息马上在全国传开,恐慌的人们纷纷到银行提兑大量存款。随后,股市也出现了问题。纽约股票交易所在开盘1小时后,计算机突然停止运转,股市一片混乱。等到计算机恢复工作后,人们所见到的各种数据都有了较大变动,已经无法进行交易,交易所只得停止交易。受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影响,美国的其他股市以及伦敦、东京等股市也都变得莫名其妙起来,起伏不定。
与此同时,美国在世界各地军事基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也大都受到攻击,造成运行速度缓慢,有的系统受到病毒袭击,与上级联系中断,并有一部分系统陷人瘫痪。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美军调度基地的计算机系统遭到“逻辑炸弹”的攻击而陷入瘫痪,致使兵力、武器装备的调拨计划无法实施。甚至有的战斗机、轰炸机已经出动,由于指挥信号中断而造成了撞机与自毁事件。而有些正在集结中的部队,突然失去调动指令,只能停留在铁道线或公路旁,导致铁道、公路的拥挤与混乱。
二、“网络”无所不在
目前,世界一些军事专家已经预言:“未来战争,一方只需敲击计算机键盘,就可达成攻击对方军事枢纽、破坏经济命脉等多种目的。”事实上,这一点已被近期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所证实。美国在海湾战争期间,曾在战区共使用计算机达300多台,并同国内计算机联网。海上部署的大型航空母舰至少装备了2000台左右的计算机。这个战场指挥控制网络是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和控制核心所构成的,这样就使战场力量得到了空前的优化,不仅提高了军事指挥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作战一体化的程度,能够更迅速、更准确地对参战部队进行优化编组和快速部署,使各参战部队间的作战协同更为顺畅,极大地提高了兵力、兵器的作战效能。
而在科索沃战争中,在计算机网络这个无声战场上,北约与南联盟更是进行了激烈的搏杀,20世纪的第一次网络大战就在此时上演了。此战共历时78天,南联盟“黑客”通过投放HNG炸弹、“美丽杀”病毒、“爸爸”病毒等攻击手段,对北约进行了大规模的网上攻击。尽管这些网络攻击手段还不是十分先进,但给北约带来的麻烦却不可小视。正如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哈默所言:“从北约与南联盟的军事、经济对比来看,就传统的军事领域而言,南联盟除利用有限的空防力量坚持本土作战之外,根本无力对对手的其他军事、经济目标构成实际的威胁。”
但正是网络的存在,使南斯拉夫人民打出了国界,在境外对我们进行“攻击”。
战争的实践已经证明,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军事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也就是说所有的军事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力量倍增器。不难预测:未来的战争将是计算机网络空间战争。战场上围绕着信息处理和控制核心——计算机网络的斗争将异常激烈,保护己方计算机系统和破坏敌方计算机系统的斗争将是一场生死搏斗。
三、多兵之旅非“必胜”
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计算机网络空间战也会如以往战争而“多兵之旅必胜”吗?事实并非如此。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作战部队多达110万人,而多国部队的兵力数量却只有70万人。虽然二者在兵力数量上具有较大的差距,但最终的胜利却被多国部队轻松取得。伊拉克部队伤亡15万余人,被俘17.5万人,伤亡率达30%;相比较之下,多国部队却仅以700余人受伤,20人死亡,只有0.034%的战损率取得了胜利,两者对比十分悬殊。这场战争被军事家称为是“硅片对铁片”,在此战中,兵力的数量显然已经不具有战场制胜的决定性作用了。
反之,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是不是程度越高就越能获得战争的绝对胜利呢?实际上也并非如此。计算机网络空间战的利与弊都同样明显,在这种战争中,具有网络优势者固然具有一定的战争优势,但由于计算机网络本身是极其庞大的,所以它也是最容易遭受攻击的目标,而且防不胜防。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美国,在这一“国防信息基础结构”的庞大系统中,计算机的应用功能包括从军事指挥、武器装备控制,直到人事调动、发放军饷等一系列军事活动。据报道,在1994年,美军为测试国防部的计算机网络抵御信息攻击的能力,于是就特意组织了一批计算机“黑客”,让他们从“洲际互联网”向国防部的计算机系统发起攻击。然而,得到的结果却令人十分吃惊,在“黑客”攻击“五角大楼”的8900台计算机中,被“黑客”掌握了控制权的比例竟然高达88%,而国防部的计算机管理人员仅发现了4%的攻击行动。如此巨大的反差让“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个案例同时也说明,如果计算机处于劣势之军,只要采取灵活的攻击方式来应对,特别是破坏敌人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就可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战场效果。据相关的消息透露,海湾战争前夕,某国的一批计算机“黑客”曾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接触,并扬言可以把美军的作战系统搞乱,可以帮助伊拉克取得胜利。但他们要以100万美元作为交易条件。当时,萨达姆可能是因为缺乏计算机战知识,他没有认识到“黑客”的厉害,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痛这100万美元,也许还有其他原因,总之由于太多的“也许”,这批计算机“黑客”们最终没有参加海湾战争,不然的话,也许海湾战争将会呈现不同的结果。
四、网络对抗
战场信息网络体系中所有的作战单元,包括指控系统、雷达、导航、敌我识别、测控、引信、光电、信息处理计算机等各种电子信息装备,以及作战人员,只不过是一个个在通信网中即插即用获取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节点”或“端口”而巳。只要通信网被击破甚至瘫痪,那么整个战场信息网络体系就将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损毁。为此,从通信电子战角度出发,可从探测和破击战场通信网入手,以此分析和采取灵巧的“战场网络对抗”的方法,取得“一石三鸟”的作战效果。这样,就可把战场网络对抗的重点任务落在对战场通信网的攻防斗争方面。
战场网络对抗利用信息侦察、信息干扰、信息欺骗、信息攻击等“软”、“硬”杀伤手段,重点破坏敌方战场通信网的功能,削弱其安全性(包括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影响敌方的作战行动,最终目的是获取和保持战场信息优势(制信息权),保障己方战场信息网络体系安全。
从作战目标和范围来说,由于通信网的军、民用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针对民用通信的很多技术手段可直接用于对抗军用通信网,而针对民用通信网的网络对抗也能起到军用通信网的网络对抗效能。因此,战场网络对抗作战目标和范围比传统通信电子战只针对军用电台广泛得多。
1.战场网络对抗分类
战场网络对抗大致可以分为“软杀伤”与“硬摧毁”两类。
“软杀伤”是指利用电磁和信息手段,如通信干扰和计算机病毒感染,降低通信网设备的功能,而不损毁通信网的体系结构,造成的破坏是不可见但是可逆的。
“硬摧毁”是指利用化学、机械、原子等武器对通信设备的物理结构进行损毁,如导弹摧毁和电流击穿等,通过损毁通信设备物理结构来彻底瘫痪通信网的体系功能,造成的破坏是可见但不可逆的。
2.战场网铬对抗技术
战场网络对抗关键技术包括网络侦察、网络攻击、网络防护三方面关键技术。
(1)网络侦察技术。网络侦察技术分为主动式网络信息侦察技术和被动式网络信息侦察技术。主动式网络信息侦察包括各数据嗅探等。在实施网络侦察过程中,应尽量隐蔽自己的身份,重点截取通信网络的指令信息、协调信息和反馈信息,借助军事专家、情报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力量,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最大化地提高信息侦察的效益。
(2)网络攻击手段。网络攻种踩点、扫描技术;被动式网络击手段非常多,包括电磁干扰,信息侦察包括无线电窃听、网络利用各种“黑客”技术进行网络电磁干扰入侵、信息欺骗,传播感染病毒,使被攻击的通信网拒绝服务等等。
(3)网络防护措施。网络防护是指为保护己方通信网和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信息数据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网络安全防护涉及面很宽:从技术层面上讲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人侵检测技术、病毒防护技术、密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欺骗技术等。
3.战场网络对抗特点
(1)没有国界。在网络空间中,网络作战范围瞬息万变,网络战场疆域不定,没有距离的概念。网络所能覆盖的世界各地都是作战地域,而所有网络都是可能的作战目标。传统作战改变作战方向需要长时间的兵力调动,而网上作战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作战地域、作战方向、作战目标和作战兵力的改变,前一个进攻节点与后一个进攻节点在地域上也许近在咫尺,也许相距万里。
(2)没有痕迹。网络对抗踏雪无痕。现今的网络对抗与以往刀光剑影、炮火阵阵的传统作战方式不同,在网络对抗中,施放病毒、窃取数据、引爆网络炸弹等攻击手段都在瞬间完成,其速度之快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因为网络作战具有速度快、时间短的特征,往往敌方还没来得及反应,网络对抗就已经完成了。另外,网络对抗还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常常以正常的信息交流形式出现,无迹可查、无影可随。
(3)具有“核爆炸”威慑效果。网络对抗效果难以预测,同样一次网络攻击行动,可能对敌毫发未损;也可能修改窃取其数据,阻断其网络通道,使敌遭受惨重损失,甚至可能完全瘫痪其指挥控制系统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导致其社会混乱、经济崩溃,其严重的威慑性比“核爆炸”有过之而无不及。
(4)鼠标点击就是扣动扳机。网络对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进行网上技术和信息支援,提供网络最新进攻技术和手段,或者提供敌方网络的信息情报等;二是在网络部队指挥员的统一组织下直接参与网络作战。网络对抗改变了传统作战的人力和物力调度方式,而是技能和智能的汇集,通过网上点击鼠标的方式实现。这种形式的改变,意味着作战行动将由人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
4.战场网络对抗对象
战场网络对抗的作战对象主要是战场通信网,美军覆盖全球的战场通信网代表了目前世界的最高水平。美军战场通信网在网络中心战环境中运行,而各个军种的网络中心战环境分别以“子网”的方式接入GIG,如陆军的陆战网、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部队网、空军的指挥控制星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