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未来军事战争的样子
7073500000005

第5章 未来军事与信息化战争(4)

有一种新型电磁脉冲武器叫超宽带电磁辐射器,这种武器由于频带很宽,可瞬间大范围覆盖目标系统的响应频率,使跳频通信变得杂乱无章、毫无意义,所以,这种武器对电子设备有很大的威胁。体积小、操作方便是这类武器的最大优点,可以置于车辆、飞机和卫星上,可破坏敌方的电子信息系统、信号接收机或阻塞对方雷达。据有关报道,美军正在大力研究用高能炸弹驱动的电磁脉冲发生器作为电磁脉冲武器。美空军拟将输电约30兆安的小型电磁脉冲发生器装在巡航导弹中,利用类似聚光罩的天线,将电磁脉冲发生器的输电能量会聚在大约30度的范围内,从而产生对电子设备进行瘫痪攻击的效应。

4.未来的“励剑”与“铸盾”争夺战

基于电磁脉冲武器的巨大军事应用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军事强国特别是美国和俄罗斯,在电磁脉冲武器研制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1992年,美国国会总审汁局向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提交《国防基础技术、军用特殊技术依赖外国带来的风险》报告,提出未来先进武器最关键的六项技术,其中就包括髙功率微波武器。美国海、陆、空三军还分别制订了高功率微波武器发展计划。

1993年,美国进行了代号为“竖琴”的电磁脉冲武器试验,天线群向电离层发射电磁脉冲,阻断通信和摧毁敌方军事活动。这是一种以增强电磁脉冲效应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核武器。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的专家对原有核武器的设计进行了改造,使核弹在爆炸时能将更多的核能量转换为电磁脉冲能量。1962年7月8日,美国在约翰斯顿岛上空400千米进行了1.4兆吨TNT当量的髙空核试验,爆炸引起距离1300千米之外的夏威夷瓦胡岛30多条路的路灯同时发生故障;电力线路中许多断路器跳闸,数百个报警器响成一片,檀香山与威克岛之间的短波通信也一时中断;通信相指挥控制系统失灵,警戒雷达故障丛生,荧光屏出现无数回波和亮点。

1996年,美国国家实验室研制出手提箱大小的高能电磁脉冲武器,以及可装备在巡航导弹上的电磁脉冲武器,其有效作战半径达10千米。

1998年,俄罗斯发明了质量为8千克的小型强电流电子加速器,爆炸时发出X射线、高功率微波,可破坏电子设备。

1999年3月,美国在对南联盟的轰炸中,使用了尚在试验中的电磁脉冲武器,造成南联盟部分地区通信设施瘫痪3个多小时。2003年3月26日,美军用电磁脉冲弹空袭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造成其转播信号中断。

除俄罗斯和美国外,英、法、德、日等国也都在进行电磁脉冲武器的开发与研究。有国际军事专家分析认为,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之所以被动挨打,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指挥控制系统和防空设施遭到破坏,丧失了电磁环境控制权。

电磁脉冲打击和防护的关系就像矛和盾一样。美、俄等国在积极打磨电磁脉冲武器攻击“利剑”的同时,也在积极铸造防御电磁脉冲武器攻击的“盾牌”。早在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发布的第59号指令中,就着重强调了核电磁脉冲可能对美国造成严重威胁,并要求国防部在开发每一种新型武器时,都必须优先考虑电磁脉冲的防护能力。1986年,美军完成了电子元器件易损性与加固测试计划;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军已经把各种电磁危害源的作用归纳为武器系统在现代战争中遇到的电磁环境效应问题,并于1993年完成了“强电磁干扰和高功率微波辐射下集成电路防护方法”的研究。

在试验对象上,美军从电子元器件,到F—16战斗机和B—52轰炸机等大型武器装备都进行了整机电磁脉冲模拟试验,建立了武器装备电磁脉冲效应试验数据库。即使是陆军使用的常规武器装备,他们也进行电磁环境效应考核试验,如雷达等电子装备部件和弹药包装袋都有抗静电与防电磁危害的功能。目前,美军已将电磁脉冲的防护能力列人其军用标准和国家标准中。

二、非致命性武器

非致命性武器,是指在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设备损伤的同时,能够通过作用于人员弱点处或武器装备薄弱环节的方法来强迫或阻止敌方行动的武器,亦称“软杀伤武器”、“失能武器”或“低附带损伤性武器”。为达到能有效地使敌方武器装备失灵或人员丧失工作能力,而不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和设施破坏,最低限度地减少附带损伤,而专门设计了一种武器系统,这种武器系统便叫非致命性武器。非致命性武器能够在战场上为作战人员提供巨大的灵活性,对现在和将来有可能面临的威胁作出更适当、更灵活的反应,尽量避免过多的人员伤亡和设备损伤。在未来的战争中,非致命性武器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非致命性武器的主要功能有:(1)影响人员能力,如暂时迷茫、人群控制或驱散、使人员镇静或眩晕、使人员丧失移动能力、削弱感官能力等;(2)使物质系统失能,致盲光学传感器和寻的装置,使装备中的电子系统失能,阻止运载工真(包括飞机)的移动,造成计算机控制系统失灵或引起动作故障等;(3)提供安全和监视,增强战区安全,孤立/隔离对手等;(4)攻击物质保障系统/基础设施,弱化或改变燃料和金属的性能,破坏公共事业设备,使现代材料(复合材料、聚合物、合金)失去作用等。

从作用机理来说,非致命性武器可以分为化学失能、动能打击失能、电击失能、声光干扰及其他类型。化学失能,是通过化学失能剂驱赶目标或使目标失能,通常使用化学催泪剂。一般通过射弹来实现动能打击失能,借助发射动能来打击目标使其失去反抗能力,人们最熟悉的动能打击射弹就是橡皮子弹和塑料子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开发了各种各样的射弹,如豆包弹(装有铅砂的包)、痛球弹、环翼射弹等等。电击失能,是通过释放高压低电流电击使目标失能。目前的电击武器大致包括:电击枪(器),以泰瑟枪为代表的有线电击射弹,正在研制和评估中的无线电击射弹和可以使人肌肉强直的紫外激光电击武器。还有一种武器叫声光干扰武器,其原理是通过强光、高强度声响使人暂时致盲或失聪来分散目的注意力,借以达到控制目标的目的。这类武器包括各种声光榴弹和声光射弹、强光电筒、激光电筒等。除了这里介绍的几种武器以外,非致命性武器还包括拦车钉排、采用缠绕技术的抓捕网等。

按作用对象不同,非致命性武器可分为反人员非致命性武器和反装备非致命性武器两大类。

反人员非致命性武器,根据作用原理又分为:(1)物理类,如橡皮/塑胶子弹、泡棉子弹、环翼手榴弹、水炮、捕捉网、拦截网、压缩空气等;(2)化学类,如刺激性化学剂、染色剂、恶臭剂、黏性泡沫、呕吐剂、镇定剂、迷幻药、蒙蔽剂等;(3)定向能类,如炫目灯、声光手榴弹、不伤眼激光、电击枪、脉动光束、微波、激光立体投影、次声波等;(4)生物类,如生物战剂与病毒等。目前国外正在研究的反人员非致命武器主要有化学失能剂、刺激剂、黏性泡沫等。

反装备非致命性武器,根据作用原理又分为:(1)物理类,如车辆阻拦网、铁丝网、纤维网、拦路钩、长条拦路钩等;(2)化学类,如燃烧缓和剂、空气滤网阻塞剂、黏性泡沫、黏化剂、朦胧剂、侵蚀剂、金属纤维/微粒、环境控制等;(3)定向能类,如脉动式电波、高功率微波、直射式电波、非核能电磁脉冲、反传感器激光、‘干扰装备、微粒子波束、次声波、超声波等;(4)生物类,如生物战剂。目前,国外发展的用于反装备的非致命武器主要有超级润滑剂、材料脆化剂、超级腐蚀剂、超级黏胶以及动力系统熄火弹等。

从用途角度来说,非致命性武器可分为常规非致命性武器和骚乱控制武器两大类。常规非致命性武器,是警务人员执行各种常规任务配备的非致命武器,这类武器主要包括各种电击武器和各种催泪喷射器。骚乱控制或人群控制武器,亦即防暴武器,是用于控制骚乱的武器,包括防暴枪、大型气雾剂喷射器、水炮、声光弹、化学榴弹等。

三、声波武器

非声波武器就是利用我们听得见和听不见的声音作为杀伤手段的武器。主要有以下三类:噪声波武器,次声波武器,超声波武器。

1.噪声波武器

噪声武器主要是依靠发出一种定向的噪声波,在短时间内麻痹敌人的听觉和中枢神经,甚至可使敌人在数分钟内处于昏迷状态。

一般说来,30~40分贝的音量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分贝会影响睡眠和休息,而如果长期生活在70~90分贝及其以上的噪声环境里,人的神经细胞会受到破坏,引发心脏病、神经分裂症等各种慢性病,不过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如果一个人被放到150分贝的噪声环境里,那么他的听觉器官将受到急剧伤害,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失去听力,甚至还会精神失常。

众多科学家都在对噪声武器进行研究。因为噪声武器的作战效能十分显着,按照作用距离来分类,可以将此类武器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两种。

最具代表性的近距离噪声武器,是美国专为对付劫机分子而研制的声束枪。这种枪长1米,可产生140分贝以上的声束,作用距离达100米。它能使劫机者丧失听力,或者让他们的身体失去平衡和方向感,而对飞机却不会造成任何破坏。但是,这种声束枪明显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这种枪发出的高强度声束有可能从客机舱壁反射而影响乘客,所以尚需改进。

远距离噪声武器可以按照投放形式的不同而分为三种。一种是由飞机从目标上空空投,在离地一定高度时启动定时装置,开始释放噪声的噪声炸弹。这种炸弹相对精确,但由于弹体较轻,能在空中长时间飘浮,因此这种炸弹容易被发现和拦截。还有一种是运用现代导弹技术把制噪装备发射到目标上空的噪声导弹,其隐蔽性比飞机好,精确度也好,但成本较髙。另外一种是利用自然条件尤其是天气条件作为运载工具,把制噪装备载到目标区的自然噪声武器。

典型的远距离噪声武器是美国技术公司研制的长程声波设备,是一种车载超高功率扬声器,可以发出高达150分贝的高能量声波,其音量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发出的噪声还要大。该设备外形与普通的扬声器相似,但实际上它是一款高科技警用设备。在实际使用时,操作者可先以喊话方式,要求目标对象配合行动,如果对方无适当反应,则可将该设备对准150度~30度角内的目标,集中施放145分贝的警告音,以强制对象配合。

2.次声波武器

次声波武器是指能发射20赫兹以下的次声波的大功率武器装置。次声波武器主要是依靠发出一种振荡频率与人体大脑节律或人体内脏器官固有频率相近的次声波,与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导致器官变形、移位甚至破裂,使人体神经错乱或内脏剧烈疼痛甚至死亡。

次声波武器的优点在于:

(1)突袭性、隐蔽性好。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0千米/秒,在水中传播更快,可达1500米/秒。次声波是常人听不到、看不见的,故除了传播迅速之外,次声波又具有良好的隐蔽性。(2)作用距离远。根据物理学原理,次声波的频率低、波长长,因此在传播中被介质吸收很少,穿透能力很强。次声波在大气中传播几千千米后,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分贝。故高强度的次声武器具有洲际作战能力。(3)穿透力强。传播介质对低频率的声波吸收较小,故次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一般的可闻声波,一堵墙即可将其挡住,而实验表明,次声波能穿透几十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因此,无论敌人是在掩体内躲藏,还是乘坐在坦克中,或深海的潜艇里,都难以逃脱次声武器的袭击。(4)次声波在杀伤敌人的同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不会破坏对方的武器装备。

在次声武器研制方面,法国人走在了前列。法国有位工程师曾使用18.9赫兹的次声,使在自己家中做客的同事产生了幻觉以为身在实验室里。他认为,次声不但会使人们产生幻觉,而且还能使皮肤上的毛孔颤抖,从而作用于心理,制造出寒冷的感觉。

3.超声波武器

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大于20千赫以上的,人在自然环境下无法听到和感受到的声波。超声波在媒质中的反射、折射、衍射、散射等传播规律,与可听声波的规律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超声波的波长很短,只有几厘米,甚至千分之几毫米。当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酿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使介质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力学的、热的、电磁的和化学的超声效应,包括机械效应、空化作用,热效应和化学效应。

超声波武器,可以利用高能超声波发生器产生高频声波,造成强大的空气压力,使人产生视觉模糊、恶心等生理反应,从而使人员战斗力减弱或完全丧失作战能力。

超声波在空气中衰减较快,致使超声波武器设备庞大,机动性能差,这使它很难实现。据称,美国巳经研制出一些频率超过20千赫的超声波武器。

四、点击武器

电击武器是能量传递武器,通过释放高压、低电流电击使目标失能。由于电击武器作用的机理主要是用高压低电流脉冲来干扰人体的传递系统,同时其输出功率很低,远低于使人体发生致命伤害的水平,同时试验研究表明,电击武器对人体没有长期的影响。所以电击武器被认为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非致命武器。

与常规武器或其他非致命武器相比,电击武器的优势十分明显,电击武器具有作用效果明显、有效作用范围大、对目标造成的伤害比较小(非致命)等优点。电击武器击中目标后,目标会有方向感迷失、失去平衡等反应并能使被击中者保持在一种被动的消极、困惑和迷失状态,一般在5秒之内就会失去反抗能力,同时,电击武器对人体的有效作用范围明显要大于其他的武器。

电击武器分为两种:电致晕武器和电致肌肉收缩武器。电致眩晕武器,一般采用7~14瓦的电能来干扰被打击目标的感官神经系统中的通信信号。就像是大脑和肌肉之间通信线路上的静电干扰一样,电击武器干扰人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因此,它们是用电干扰来压倒神经系统产生电致晕效应的。由于电能的过分刺激,头脑发生眩晕,被打击者一般就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由于不能协调身体的动作而倒在地上,失去反抗能力。但是,有很少一部分人对于电击刺激有很强的忍耐力,能够经受住这些打击。电致肌肉收缩武器,一般要求电击功率在14瓦以上,不仅使被打击者目标眩晕,还能控制肌肉引起不能自制的收缩反应,使被打击者不管有多大的疼痛承受力或者精神多专注都会导致身体衰弱,失去反抗能力;它不同于电致眩晕武器在于它不只是简单地干扰大脑和肌肉之间的联系,而是直接引起肌肉收缩,直到目标倒臣卜在地上。

最典型和装备最多的电击武器是美国泰瑟公司的泰瑟枪。泰瑟枪发送一系列称为泰瑟波的电信号,这种信号和人脑与身体进行联系的那些电信号十分相似。泰瑟波的作用很像无线电干扰,它的强度超过了人体神经纤维中的正常电信号。它能使人体被泰瑟枪击中后瞬间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达到控制该人物目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