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中国当代武术之传承与使命
7075600000017

第17章 武术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5)

当今的中国仍然处于由以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农耕文化向基于理性主义之上的工业文化的社会转型期,从某种层面而言,目前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文化冲突,实际上是农耕文明的文化模式与理性主义的文化模式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或者也可以说是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文化模式与理性主义的文化模式的碰撞和激荡。由于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社会转型的程度也差别很大,这就使得在中国,除了本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外,本土文化内部也存在先进文化因子与落后文化因子之间的冲突以及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上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除充分利用“英语”这个当今世界的语言霸权从科技、网络和其他各种媒体上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之外,还充分利用文化产品试图对中国进行“洗脑”。我国文化产业不发达也为西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提供了契机。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和意识形态渗透,加之现代进程中我们自身所出现的问题,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正遭受着解构之痛。现代化使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都有危机之感,这正是伊斯兰文化和东亚儒家文化顽强地要求保留其民族性而自觉地抵制西方文化侵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国内“国学复兴”热潮兴泛的背景之一。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其《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向何处去”,其中包含着“中国文化向何处去”。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得到了阶段性的解决。时至今日,尤其当“欧风劲吹,美雨纷菲”之时,一些人醉心于西化,“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当代中国文化,还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这种境遇决定了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冲击,中国文化也因此有了一个自我审视、自我更新的机会。文化的全球化必然是一个矛盾冲突和开放的过程:它不可能是各民族文化的趋同化,而是一种跨文化对话和交流的机制;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的新的文化格局;它不是现代性的彻底断裂,而是现代性或现代理性精神的自我完善。它同现代化的目标并不矛盾,相反,为信息化时代更为成熟的理性文化精神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国文化面临着各种冲突和分裂。我们应当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建立一种保持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之间必要的张力,同时吸纳后现代的多元与差异性的文化要素的现代主义或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较量中一直处于下风,使得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失败主义开始盛行,不少人转而向西方、向日本学习,同时对传统文化展开反省和批判,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但是,经过100多年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古老的中华文明不但没有湮灭,反而开始了蓬勃复兴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提高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由顶礼膜拜到理性看待的过程,西方文化出现的种种弊端使人们反过来向东方寻求精神资源;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找价值观和精神寄托。这一切使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生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民族复兴

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即把一个民族凝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不断推动民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可以说,民族凝聚力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民族凝聚力表现为一种观念的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等),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它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团结、吸引中华民族全体成员,追求中华民族独立、统一、富强的各种内在力量的总和。

中华民族是一个复合型民族,它是由众多单一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民族集合体。按照斯大林的定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是构成民族的四大要素。对中华民族而言,最根本的是文化要素。在一定意义上,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统一体,借用罗素的话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化实体”。对于作为文化实体的中华民族来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融合的精神熔炉,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精神圣殿。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更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不息、发展壮大,就精神生活而言,其所依赖的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华民族要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仍然需要民族精神作为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其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咨询、语言文字中的共同价值观。民族精神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别,从广义来说它是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风貌、精神特征,是一个兼及优弱长短的中性概念;从狭义来说它仅指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优秀文化。但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出发,中华民族精神都有丰富的内涵。为了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和实质,又有必要讨论如何抓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它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和灵魂,是精粹中的精粹、精华中的精华。对此,张岱年指出,民族精神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二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沙莲香认为,民族精神是指能够维系、引导和推进一个民族文化发展而不溃败的那个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和素质研究》一书认为“民族首先必须具有共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且是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而‘民族精神’正是指这样一个群体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结晶,它渗透于民族的文化思想中,是各种精神要素的内核”。还有学者指出,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是通过无数哲人总结记录和民族群体口头传承下来的进取性道德,是一种能激发民族奋发向上、顽强进取而被历史证明了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那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既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弘扬民族精神,更需要我们以开放、自信和创造的姿态培育与时代相适应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