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中国当代武术之传承与使命
7075600000019

第19章 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1)

(第一节)武术的名词概念及其分析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文字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词。商周有“拳勇”一词;春秋战国有“技击”一词;汉代有“武艺”一词,并沿用至明末;“‘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出现于萧统《文选》第20卷中,有《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一首》:‘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此处所谓武术,泛指军事技术,一直沿用到清代;民国时期称“武术”为“国术”;新中国成立后,又改称“武术”,一直沿用至今。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学术主题研讨会”中,与会代表讨论规范了武术的定义: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郭玉成认为,“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在现代社会逐渐衍生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体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段廷进在《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和多元价值论》一文中,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传统武术”概念研究的历史,并对其进行了归类。他认为传统武术的概念可以分为七大类,并对各个定义进行了评价,并同时指出了各自的缺陷和不足。最后他对传统武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中华民族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以攻防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练习为运动形式,以家传、师徒传承或军事训练为主要途径,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内外兼修,融文化教育、技击、健身、修心、医疗、养生为一体,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的总称。”该定义在梳理了概念史并在分析了不同类型定义的得失后总结归纳出来的,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准确的,但是兼顾太广,阐释过多,不够精炼,反倒没有突出传统武术概念的本质内涵。

杨建营在《武术概念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了武术概念应该与时俱进,并分析了现有的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分别论证了武术概念的内涵、外延及上位概念,在此基础上精炼了武术概念,他甚至认为“传统武术”这个概念可以去掉“传统”二字。他认为:至于有没有必要加“传统”一词,我们认为现在还可以,将来不加也可以。“传统”本来就是一个发展的范畴,现代竞技散打虽有传统的成分,但更侧重现代,没有几个体育项目的概念中特意强调某国的传统项目。虽然传统武术概念的阐释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忽略了传统武术概念的最本质内涵,只会导致概念的模糊和缺失,在轰轰烈烈的世界体育大舞台中,传统武术只会变得更加没有民族特色。

对于传统武术概念的定义,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阐释,至今为止,在武术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传统武术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概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现在,时代变了,传统武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自然也要随之改变。该问题还待进一步探讨。

(第二节)关于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中国传统武术现状的研究较多,现只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论述。谭嘉辉、颜国《新时期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对中国传统武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他认为现阶段传统武术所面临的问题有:(1)传统武术流派由于缺少传人和继承者而濒临消亡的危险;(2)现在的武术比赛,无论是国内比赛还是国际比赛都是竞技武术的比赛。即使有传统武术套路出现也仅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拳种参与;(3)现在传统武术比赛多是武术套路演练的比赛,而对于套路的比赛,多是从套路演练的风格、劲力、动作的工整等来衡量演练水平的优劣;(4)现在关于传统武术的科研论文可谓多矣,但是真正具有高水平的则凤毛麟角;(5)现在已有不少的武术团体或个人在各地进行传统武术传播和传授,水平参差不齐,其目的也鱼龙混杂。徐武、黄光丽的《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认为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如下:传统武术的普及与传承情况令人担忧;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令人担忧;传统武术传承范围受到明显的区域性和血缘性的局限。该文还对现状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1)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为竞技武术构筑了繁衍平台,使传统武术受到了冲击;(2)武术传播形式的变革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形成了竞技武术的强势主流发展格局;(3)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工作热起冷落直至搁浅,是导致传统武术科学化滞缓的一大因素;(4)传统武术自身的封建保守意识,是制约其发展的致命因素。

栗胜夫主编《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出: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现实矛后根源;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对立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困境;竞技武术发展模式使传统武术发展丧失了有利地位是传统武术发展所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

一、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首先,国际武术联合组织的建立越来越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国外的表演和宣传,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从1990年10月3日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到现在,已有108个正式会员国,五大洲也相继建立了洲际武术联合会,促进了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其次,传统武术在国外备受推崇,习武人数越来越多、来华参加传统武术比赛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像太极拳、咏春拳、木兰拳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拳种在国外备受推崇,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自1978年11月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以来,太极拳发展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当今全世界练习太极拳的人口已经超过1亿,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区习练咏春拳的人口也不少,大有上升之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华拜师学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陈家沟学太极拳的外国学生多达几万人。来华参加武术比赛交流活动的外国选手也是逐年递增,近年来增长的速度更加迅猛,这些都说明中国传统武术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在对历年参加“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2000以前名为“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的境外国家地区和运动员统计表明,参与的境外国家地区和外国运动员人数基本呈上升趋势,在1994到2005年之间参与的境外国家地区与运动员人数上下波动不大,但是2005年以后参与的国家和人数迅猛增加,2007年参与的外国运动员人数比2005年增加了132名,就参与的外国运动员人数来说,2009年比2007年减少了15名,但是就参与的境外国家和地区个数来说,2009年比2007年增加了11个。再次,传统武术受到好莱坞的热捧。由于政治制度不同、文化观念不同、思想意识不同,好莱坞的影片在意识形态方面往往遭到谴责,但是这并不妨碍好莱坞电影继续受到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修养的大多数人的喜爱,现在的好莱坞成了“世界影都”、“电影国土”的代名词,并且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自从《黑客帝国》首次把中国功夫在好莱坞发扬光大后,中国功夫在好莱坞电影中便层出不穷。《杀死比尔》中的中国武术是最抢眼的,乌玛·瑟曼一身黄色劲装就是向李小龙致敬。奇幻片《五行战士》中的五只袋鼠,《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和大黄蜂的出招演绎的都是中国功夫。《功夫之王》寄托了一个美国小男孩的中国武侠梦,在表现功夫的手法上,猴子、老虎、螳螂、毒蛇、丹顶鹤等5大高手都会站在树梢上,腾空飞起外加劈腿,也都是中国功夫。此外,还有大批的中国功夫影星走红好莱坞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洪金宝、杨紫琼、章子怡等,他们对弘扬中国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许多好莱坞明星包括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奇洛·李维斯、威尔·史密斯等对中国武术也推崇有嘉。许多明星也希一望自己的子女能学到真正的中国功夫,如威尔·史密斯的儿子贾登·史密斯拜师成龙。随着好莱坞影视的传播、国内功夫明星进军好莱坞乃至世界影坛的成功、世界影视巨星对中国武术的推崇,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阵阵的“中国功夫热潮”;最后,越来越多的传统武术名家也经常奔赴国外教学,促进了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譬如陈氏太极“四大金刚”就常年在国外教学,学徒遍布全球,陈氏太极“四大金刚”之一的朱天才就常年在新加坡教拳。与李连杰同时代的运动员李霞在日本、张福云在印尼、吴秋花在新加坡,太极名将林秋萍和河北名将李彦龙在德国、张成忠定居日本、张冠凤远嫁美国等。一大批武术人才在海外进行各种宣传、传授、普及传统武术活动,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二、国内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和武术主管部门都把如何发展传统武术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传统武术在拳种的挖掘,技术动作的整理,比赛推广,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看似繁荣景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传统武术发展的诸多不足和隐患。第一,武术类电视节目得到空前发展。从2004到2010年间,各种以挖掘和弘扬传统武术的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大都是昙花一现,影响不大。如:深圳卫视的《功夫之星》、北京卫视《龙的传人》、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栏目、河北卫视的《英雄榜》、广东电视台的《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等。也尚有可圈可点的节目,如河南卫视武术娱乐栏目《武林风》自2004年五月开播以来,不到一年时间,收视率已跃居河南卫视前二名,最高收视率达19.26%。2007年开播的全国首个武术文化、资讯类节目黑龙江电视台的武术类节目《龙武堂》、《快活武林》,还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授予的“武术传播奖”的表彰。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以传统武术的技击为主要竞赛内容的赛事--《康龙武林大会》,使传统武术在中国最大的媒体上得到展示,还被《新周刊》“2007中国电视节目榜”评为“最具国粹精神体育节目”,但是也只是轰动一时,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第二,弘扬中华武术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多。如《英雄》、《十面埋伏》、《卧虎藏龙》、《叶问》等,2010年2月还出现了第一部3D制作的武术电影《苏乞儿》,但是被商业炒作过的武术已失去其原有的神韵;第三,近些年来,关于传统武术的书籍、影像制品和科研论文如雨后春笋般纷沓冒出,呈现出繁荣景象。但是,事实上有大批有价值的武术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伴随着一些老拳师的相继谢世,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文化遗产不断湮没,许多珍贵的实物和资料也在不断流失,市场上除了能看到一些太极拳系列的书或教学光碟外,其他的传统武术书籍和影像资料少之又少;第四,练习传统武术的人群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近2亿人练习武术,这个数字在中国至少有几千万。据有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经常从事武术锻炼的人数达6500万以上。其中,青少年大都练习竞技武术或规定套路,中老年人主要练习24式、42式、48式及陈、杨、吴、孙、武竞赛套路及相应的太极剑术,真正练习其他传统武术的人并不多;第五,近年来,以传统武术为主要竞赛内容的交流比赛或年会比较频繁。例如:传统武术功力大赛、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国际形意拳交流比赛、国际螳螂拳交流比赛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传统武术文化,但是影响力还是不够。随着武术入奥的失败,传统武术的发展一度陷入瓶颈状态,相反,日本的空手道、剑道和韩国的跆拳道近年来在中国十分风靡,逐渐成为一种在年轻人看来颇为时尚的运动,甚至是“酷”的标志。这些来自于国外的武技项目和我们的中国武术开始争夺市场,并逐渐取得广大青少年的认可和追随,中国武术面临尴尬的处境。

(第三节)传统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中国传统武术大量拳种消亡

据20世纪30年代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江南北、黄河内外,传统武术拳种套路有2000多种。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的拳种套路只有129种,其中一半以上是只有名目而无传人会练,真正有相当数量传承人群的拳种仅几十种,其中有正宗传人者有:太祖拳、华拳、查拳、谭腿、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二皇炮捶、通臂(背)拳、劈挂掌、罗汉拳、戳脚、翻子拳、螳螂拳、猴拳、咏春拳、五祖拳、蔡李佛拳、南拳、自然门、大小红拳、岳氏散手、六合拳、迷踪拳、梅花拳、孙脏拳共28种而已。到了近代,随着武术竞技化的需求,把传统拳种搬上了竞技舞台,在以争牌夺金为目的的现代竞技武术竞赛规则引导与规范下,致使许多拳种都失去了自己的技术风格和原有的特色。加上在当今快节奏生活的前提下,人们大多不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去修炼某一门派的功夫,而使传统武术拳种逐渐衰退,产生了“人去艺绝”后继无人的现象。

二、传统武术备受冷落,呈现竞技武术一枝独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