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第三条道路:21世纪中国第一个诗歌流派
7077000000024

第24章

儿女们恨不能掘地三尺

一个乞丐的遭遇

我看见一个乡下乞丐

把墙旮旯当成了故乡

哪管北风吹得紧,吹得冷

哪管地上泥泞,身上肮脏

他睡着了,喝上了幸福的

鸡汤,娶到了如花的婆娘

我看见一个城里女人

冷面孔比北风还要冷

嘴里的一连串脏词,比

乞丐身上的污泥还要脏

“滚,苕货、婊子养的。”

一个武汉女人高腔大嗓

像雷霆,也像机关枪

驱赶乞丐,也像驱赶

路过的我。(我从小就惧怕

武汉方言,杀伤力极强)

我看见:墙旮旯那个乞丐

用手比划着,喔,他是个哑巴

情人节

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像

旧社会的丫头,小手上

长着冻疮,小脸上写着沧桑

低三下四,叫卖,一趟一趟

磨破嘴,走断腿,何处是

恋人,露水夫妻,一夜鱼龙

她一望即知。不怕改革

改得快,开放开得彻底

不怕:情人们多得像

夜空中眉来眼去的繁星

树林里信誓旦旦的树叶

怕只怕:男人不像男人,像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一个大老爷们:小气

抠门,吝啬,诸如此类

看见玫瑰花儿,那些男人

脸皮僵硬,心里发怵

玫瑰花儿,十元一枝

还不如:买两斤猪肉

我家吹着西北风

我家吹着西北风,这阵风

是穿堂风,刺骨风,两袖清风

吹着我家,野菜和水煮的日子

这阵风会吹冷,地平线那边

落日的羽毛,寒更鸟的呜咽

吹冷,村庄里最大的地主

最小的,刚刚娶回家的小老婆

小着小脚,细着细嗓,娇娇

滴滴着:“寒风冻死人,老爷快暖我。”

这阵风会吹跨皂角树,树上的鸟巢

吹黑小老鼠的洞,长虫们的地道

吹白死者的面容,吹僵他们的手和脚

这阵风也会吹香,线装书里的

李太白,李清照,杜工部

会吹高,我家的“之乎者也”

会吹响,我的五律,你们的七绝

小麻雀

这只小麻雀,出身麻雀家庭

籍贯深山老林,政治面貌群众

文化程度文盲,出生年月不详

这只小麻雀,绕着树梢低飞

像祖宗,像平头老百姓,穿着

灰不溜秋的衣裳,在烈日下

在草丛中劳动,整整一天啦

它嘴里,没有几个小虫

它肚里,没有几颗粮食

乌托邦

我想起了那些远去的

风景,杨柳总是披着

朦胧细雨的衣服

而雪水就是奶水

在那洁白的胸脯上

匍匐着一个乞丐

纸张太容易破碎

而我太容易感伤

我的日子就像

野狗一样“汪汪”

一个恋月癖患者

趁夜深人静

偷运满天白银

运往乌托邦山里弟的诗

山里弟,现居沈阳。

独我,同李白鏖战?

独我,同李白鏖战

用普通话

的语言?

他那柄曾欲断水的长剑

如星空中的闪电

只一闪

便可将“新诗”劈得零乱?

象明月上的斑驳影记

流传了千年

独我,同李白鏖战?

在白天——没有月亮和你的长剑

且莫在夜晚

尽管在夜晚繁星闪烁漫天

我可怎么敢?

这是个商业的有电脑网络的年代

还有核武器

(剑可作壁上观)

独我,同李白鏖战?

那剑从光年以外的长空探来

仍寒风瑟瑟

直让我无歌可唱无话可说——

啊~我的诗仙

你长袖善舞呀但

却是醉的

凭此使我敢与你而战么?

在初晨如你曰:沧海微鸣

在晴天有太阳

闻你的酒器便也豪情冲天

可说我的诗仙

独我,用不绝望,并且,敢同你而战

用普通话的语言(尽管语言出文言)

在白天

直战到汉文字的颗粒

如光子漫天蓬飞

如昨夜星光

携你玲珑的风骨

在黎明晨曦今天

如你曰:沧海微鸣

落晨幕

降下了白天

绝舞

我舞抖落星夜下一生的孤独

划过一万年的舞步

点点滴滴

穿越

旋飞的星宿

我舞抖落星空下一身的装束

抖落黑夜感染了我的皮肤

原来赤裸的我可以飞天旋舞

抖落星空下一生的苦

旋舞舒展这赤裸的长袖指向天边的手

牵引夜的布

我听见垂星如风铃

声音传越深远的时空

我看见黑夜不黑它们蓝蓝一片

夜色不蓝它们斑斑点点

星体不浊它们静默盘旋独转放射出声

与光的灿烂

我舞抖落星宇下千年的尘土

抖落生生世世我的哀怨

绝望惊秫与我的恐怖

溅飞泪水、、、

抖落一世沉睡的细胞

划去这万年的舞步

做汉语新诗的绝舞!诗人随笔母恩难忘王学仲

我的外祖苗蔚青,是前清衙门的一个师爷,他把20岁的女儿苗青娥,嫁给了还是15岁的农村少年王长祥,没有婚前的相识,只凭媒妁之言,这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的婚姻。我不知我的外祖为何要这样做?

一个城市小姐,下嫁到整日和乡下人打交道的农村,有时还要料理饭食,送饭到田间,伺候大人小孩之外,还得喂养家中的那头驴,父亲喝醉酒之后,为了没有保护好的咸菜缸也会吵上一架,所有填在他心腹中的委屈,她都默默地承受下来。她常说她很不愿意活下去,因为她在这个家庭里,觉得没有任何乐趣,于是她就回忆她的少年时代,满脸涂上用水融化了的粉,涂在脸上几乎冻成了冰片,也要熬过那个大年夜。她说她勉强活下去,完全是为了几个子女。母亲总是说活着没有什么乐趣。

既然过得无聊,她就学会了抽旱烟袋,晚上她要为毛驴漉草,对着毛驴说话:“你饿了也不会讲话,多么可怜的畜生呵!”她要照看着毛驴吃圆了肚皮,自己才去入睡。父亲到外地教书,她就要独自撑起这个家,天旱起了蝗灾,蝗虫吃光了庄稼又吃树叶子,母亲在木杈上绑上麻布网了蝗虫来,自己干锅炒蝗虫来充饥,把煎饼塞到我的嘴里,她坐在门台上望着满天飞蝗,喃喃自语:“天下又有多少人要挨饿呀!”悲天悯人,是母亲最早感染给我的忧患性格。

蝗灾之后又是地震。母亲背着我先去看那头毛驴,驴槽被屋顶埋住,毛驴脱缰而出,没有被压死,母亲抚摩着驴背说:“你也是个积了德的畜生,老天才会保佑你的。”毛驴究竟是怎样脱缰而出的,在全村也是一个难解的谜。

母亲不识字,他教会了我数字和口算的方法,她发现我在地上胡涂乱画,就把我带到她的娘家去,跟大表兄苗君实去学画,表兄说:“哪有不上学先学画的?”“他不是没入学已经在地上画了吗?”母亲说不出学前教育的道理,只凭她看到我儿童时代出于本能的游戏,她常抓住我的手去关帝庙看画工画壁塑神匠做雕塑,我就学会了做泥塑小人物,我糊过京剧人物的帽盔,母亲就帮我糊出纸壳做材料,她一任我的性情与爱好,从没有斥责过我不能那样做,或者应该如何做,像今天的年轻母亲那般喋喋不休。

我感染过一次疟疾,当热得狂叫时,母亲把我搬到庭院中,整宿不合眼的用破蒲扇为我驱赶蚊子,不管我病多少天,她会熬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我是好大了才独宿一床的,每到寒天,母亲要亲自给我掖好被角,免得肩部受凉,她患五十肩肘,不能自己梳头,就认为是受寒气袭肩所致。

当我已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时,每当母亲醒来,便要给我掖一下被角,追溯我的一生,除了我的母亲,再没有第二个人会想到为我掖掖被角,以防冻成“肩肘炎”,特别是当我到了四十多岁时,而我就没有想到过为母亲掖一下被头,特别是母亲跟我一度同住大城市,我竟忘记了母亲是爱抽烟的这一生活习惯,母亲经常独坐在室内,我不知她那一段城市生活又隐忍了多么大的委屈?

最使我青少年受到创伤的是,母亲在祖母和父亲那里都得不到一点温暖,按说她作为一个城市小姐插队一样地来到一个村庄,生活已把她磨练成个乡下农妇的模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她的婆婆却又给她以冷遇,我的奶奶坚持吃斋茹素,而父亲和我们小兄弟又要有点荤食调剂,为此而引发口角,每次父亲集市上酗酒回来,便失掉了斯文模样与我母亲挑起事端,恶言相加,每当这时,母亲都是挎起一个旧条筐,领着我的手含泪离开这个家,而每次走出街巷,那些同情她的街坊会把我们母子引到他们的家中,等到家庭的战氛减缓,再返回家中,其结局是,祖母在重怒之后,必须要大吞大嚼,父亲去喝闷酒,母亲就是一连几天的停食,两个眼窝深深地塌陷下去,造成了不停的喃喃自语,整宿地坐在木床沿上抽旱烟袋,在我的少年心灵上留下了极深的创伤是至今难于愈合的。

七七事变的炮火,在举家外逃之前,母亲先要打点好干粮,装成许多个小口袋,偷偷地送到贫苦的邻居家中,哪怕是一盘辣子炒豆腐,她也要等待打工的农民,家中所有老少把豆腐挑净,吃残的冷粥再打扫到自己的肚子里,给母亲带来严重的胃病,时常呕吐酸黄的唾液,由于日本人入侵,母亲找到一个大瓦缸,拿着我们的课本,一册一册地问我们兄弟:“上面有犯禁的话吗?”凡是她认为不妥的,都入瓮埋藏。国民党接收后,她又埋藏日本人的课本,共产党来了,她就又埋藏国民党的课本,不停的乱枪声,不停的犬吠声,总是她安排好儿女入睡,她坐在那里打更报告敌情。在不停的灾荒、内战及政治的大变动中,母亲十分怯弱而又怕事的性格,也都传染到我的身上。

母亲对我的教育,既没有教科书,也讲不出什么理论,母亲的影响,是在无声之中进行的,我的父母谁也没有打骂过我,就靠她的忍耐,博大的襟怀抚慰我的青少年时代,她只有很朴素的人道主义,惜老怜贫,努力的救济不如她的人,爱行善事,自己没有吃的,也要打发上门的乞丐,也许是她受到过多的惊悸之故,时常于睡梦中感到有人指引她看什么东西,每当十分关注之时,便觉突然有种物体压住胸口,使她喘不出气来,梦中连连呼救,每到此时,我就过去把她推醒,母亲便会不停地骂:“这个压狐子又来害人了。”我不懂医学,也弄不懂这是一种什么病情,把母亲折磨得如此痛苦。

然而母亲又是一个天生的唯物主义者,又是个无所信仰者,不管是祖母如何劝她信佛拜佛,传教士热心传教,她的一生到底没有任何一种信仰,就是我的兄长向她宣讲共产主义,她也不表示可否,我的父亲常常批评她是“愚妇”,吵架到厉害时,骂她是“母猪”,母亲生活在没有人关爱、没有人申述的痛苦之中,因此她就不停的自说自听,好容易熬到了我参加工作的年代,偏又逢上针对知识分子的各种运动,对我不停的调查,传到我的家乡,传到我母亲的耳朵里,母亲每天站在满是茅草的土墙上,日复一日的凝望,她听到的是接连不断的噩耗,我的哥哥在渤海军区牺牲,我的姐夫吐血而亡……我在个人环境稍为安定时,曾把母亲接到我的身边,又为我的妻子所不容,母亲含泪离去。1974年的早春天气,我拿着电报赶回县城,深夜里由一个青年用自行车驮着我颠簸在土路上,回到那座老屋一看,母亲的脸上蒙着一层白纸,这是死亡的标志,我没有见到母亲活着的一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和我在一起时,本是养得很健壮很白胖的老人了,只是由于我的懦弱,没有伺奉母亲颐养天年,我想母亲决不会宽容我这个怯懦之子的。如今我已有了足够的居室,我也可以为父母置办任何美味佳肴,但也越发加重了我内心的忏悔,母亲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纪念物,母亲对我的教育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她影响了我的怯弱,怯弱又使我贻害了对母亲的奉养,我的母亲,是当代人所读不懂的一部书,因为她的书没有文字,母亲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但她不能着书,她也没有发表演说,也没有孟母岳母的动人的故事,但我的母亲有着宽大的肩膀,腮上有一颗智慧的黑痣。她是真正一首无声的诗,如同鲁南的土地那么宽厚。母亲呵,母亲!

鞍山散记温皓然

一、有朋自远方来

应友人赵晓虎之邀,我和达摩19日晚乘上了由北京直达鞍山的火车,到鞍师演讲。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为次日上午9时许,近一周的重感冒加上一夜的空气质量不佳,使我几近失声。而此时,赵先生早已等候在接站口,这位之前与我素未谋面、只在电话里数闻其声的朋友是一位地道的东北人,有着一副与达摩不相上下的高挑身材和一张朴实的脸,看到我们,一声“达摩兄”,两排警卫森严的牙齿便已暴露无疑。

“哈哈哈!晓虎!”达摩立刻大踏步地迎了上去。

“哈哈哈!甲乙”,“哈哈哈!丙丁!”是他问候人的一贯作风。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咧个大嘴,两眼闪闪发光,一脸兴奋地迎上前去,像见着了深情的恋人一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更兴奋些,便保不准会有口水喜泉似的溅出……

说实话,我总试图让他变得再秀气文雅一些,为此,私下里不知耐心教过他多少回。就比如刚才那一幕,为什么非得用“哈哈哈!”而不是用“嗨,”或是“喂”呢?

和我打招呼时,赵晓虎发现了我的嗓子有恙,连忙招呼着我们去当地鼎鼎有名的“三宝粥店”去喝粥,结果,这顿早点便成了他二人的叙旧会。待到我们的下榻地——鞍师专家公寓之时,已是近11点的时间。赵晓虎一边帮我们安排着行李,一边仍旧喜上眉梢地说:“趁空闲赶紧休息一下吧,11点半院里请你们吃饭。”

就在他刚刚离去不到1分钟的时间,达摩的手机又“滴哩滴哩”响了起来。

随着一声:“哈哈哈!臧(张)后!你在喇(哪)里?”那个“z”和“zh”不分,“n”和“l”不分的、粗犷不羁的家伙又一次放开了他的男高音,“哈哈哈,你们在红魔方?三(山)里弟也从沈阳赶过来啦?哈哈哈!现在不行,你们俩先吃吧,呆会儿院里请我们,哈哈哈……”

好容易等他“哈哈”完了,却不料,在那之后不到20秒的时间,又有人打来了电话。我连忙向他作揖:“拜托,您能不能到外边去展示您的豪情,让我稍稍休息一下如何?”

他甚是无辜地看了我一眼,之后洒脱地“嘿嘿嘿”走出了房门。

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走进卫生间,才刚洗去了半脸的疲惫,便又有人来敲房门了。经验告诉我,敲门的一定不会是达摩,那个粗枝大叶的家伙今时今日似乎已然不会对我再有这样的礼貌和规矩了。

“哪位?”我尽量将声音调得恰到好处。

“赵晓虎,我来给你送药。”

之后,不待我走出卫生间的门,客厅里便响起一阵来去匆匆的脚步声和关门声。如此,我便安下心来接着洗去另外半边脸的疲惫。

少时,走出洗手间,一大盒胖大海润喉片已经端端正正地摆在桌子上了。

午饭是由该院院长率党委书记及其他几位顶级领导共同宴请的,由此便不难看出,赵晓虎在该校的人缘和地位。

谈话间得知,坐在我左侧的王院长是南开大学毕业的博士后,与我是仅仅一墙之隔的校友。而坐在右侧的刘处长竟是一位生长在内蒙古的才女,与我同属成吉思汗后裔,这可真是有缘何处不相逢啊!因而,我随身带去的两套书也就近水楼台地分别送给了他二人。至于其他几位,达摩连忙打圆场:“回到北京后,每人补寄一套!”

不知是因为急于想得到书的缘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坐在斜对面的徐书记接下来的一口一个“神女”的称呼,将我叫得笑起来好不自然。幸而达摩懂得些周旋之术,连忙甩开膀子跟人家轮番干起杯来。不肖片刻,酒量低得惊人的他,便由原来的包公脸变成关公脸了。

饭后,同样没有半分钟的作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