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合格的诗歌受者是困难的,好在这“合格”的标准并不在受者与作者的契合无间,而在于这一件作品是否再次巩固了受者对诗歌的热爱或引起了受者对诗歌的思考。如果我前面所有的阐释都在自以为是中不知不觉地偏离了轨道,那么我在此引用刘西渭先生《答〈鱼目集〉的作者》一文中那段着名的遁词作为我的退路:“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绝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换言之,批评文本与诗歌文本,受者与作者,是平等互惠的。
所以,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诗人本人对这篇小文的不满足,或者不满意,以使我和诗人之间的冲突无限度扩大,延长;这样,《群像》就永无宁日了。瓦雷里说,“一行美丽的诗,由它的灰烬,无限制地重生出来”(《论〈幻魅集〉》)。在不同受者的心里或笔下,《群像》必当如是:无限制地重生出来。
2000年10月4-6日热爱命运:一个青年诗人的内省话语
——读李滨的诗任真当青年诗人李滨的诗集《奔跑的海》带着油墨的香气放到我眼前的时候,看着那奔跑的海浪的封面,再看着作者冷俊的面容。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本诗集为什么用这个名字呢?这颗年轻的脑袋里,究竟奔跑着一些什么样的富有诗意的情绪呢?
这些年来,我一直注视着李滨在诗歌道路上前进的脚步,发现他一直在求证什么?许多诗歌里都有对命运的探询、追问、回避、抵抗和热爱。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探询和追问沉淀到诗歌的背后去了,而回避、抵抗和热爱却越来越清晰,自信地进入生活细节并用越来越成熟的诗歌技巧抹去生活的灰尘,让我们看见人生的一些浓浓淡淡的情感,一些光芒,一些妥协,一些决绝或者说执着。
在风中
你说我很坚强
我笑了
却笑得很牵强
其实有时候
不是风避开了我
而是我避开了风
这首诗歌干净、练达,既传达了作者对世界的一种和解式的认识,也有一种默默的无奈和抵抗,平实的技巧化概念为细节,又经过内心的过滤和颤动,打动了我的心。
春天
我为你绽开了满地的花朵
你说
“我需要的是热情”
夏天
我为你点燃了全部的火山
你又说
“我需要的是富有”
秋天
我把所有收获都呈在你面前
你却反问
“就这么一丁点儿?”
于是
到冬天
我所能给你的
只有凛冽的北风和严寒
既有对人生的总结,又让我们看见了作者直面生活和命运的姿态,对自己警示着也警示着读者。正因为是自己心灵感受到的,才有可能让读者感受到你要传达的思想和诗意。
诗歌《不是回家》:
昏睡中
我努力想睁开眼睛
听到有人说
“到站了醒醒”
就一下子站起身来
半睁着眼睛下车
检查自己的鞋带是否系牢
汽车很快地发动
盯着它喷云吐雾的尾部
直到缩成一个小黑点
我心里生起一种莫名的酸涩
就这样被抛下了
我眼睛湿润了
泪水中已记不清
我何时何地上车
邻座是位老人还是儿童
尽管诗歌的语言不是唯美,也没有更多的修辞,更不晦涩,但是细节的选择很有讲究。诗歌比较接近日常的“口语”,但口语并不是“口水”,他的口语是诗歌思想的,经过细心剪裁的;是通过文学底蕴,感情的过滤,思想的升华,而精心塑造的生活雕像。他的诗歌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就像蕴藏在地壳底下的岩浆,随时都可能将这巨大的能量和内涵爆发出来,让读者感到深藏在语言之外的东西和丰富的内涵,言简意赅又不失厚重。从中让你为之感悟,与他的诗想发生强烈的共鸣。李滨是一位很有潜质的诗人,在他的这首诗歌里我读到的是对现实、对社会、对人性、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和诠释。在直白的叙述中能看到他闪光的思想,空灵的歌吟,及一个诗人所具备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睿智的创造力,这与李滨不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分割的。
我不是诗歌评论家,写评论也是外行,但愿借此机会,再就作者的几篇作品,谈一些个人粗显的感悟和理解,与朋友们彼此交流赏析,有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我和儿子手牵手
漫步在长满野草的小路上
这是初秋清晨
我俩经常做的一件事
露水打湿衣服
也散落在儿子头上
鸟叫声绕过林间的薄雾
洒了我俩一身
淡水河的呼吸
随着儿子的笑声或紧或慢
越来越亮的太阳光
让我有些眩晕
我低下头看看儿子小小的身体
浑身透着异样的光芒
想起我这么小的时候
父亲也经常带我这样散步
这一切是多么相似
又有多少不同啊
——《我和儿子手牵手》
读这首诗歌时,我很受感动。尽管诗歌里只是对一个场景的简单描述,没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豪语壮观,没有文才飞扬的光环,也没有娓娓酥心的美言。然而就是这白描的叙事,语感的真切,却道出了对博爱、人性、生命、价值、美的思索和追求。诗人以他独特的笔触和精湛的语言结构,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意念中更深层的充满热血的思考。
《旧物四题》
一、吊扇
灰尘在上面堆积
蛛网在上面缠绕
难挨的时间在上面
蹲坐拥挤着
我能用意念使它转动
却搬不动浑身的病痛
二、椅子
它太老了
全身的骨节颤抖着呻吟
一条腿也残废了
被请进了地下室
在一个春雨蒙蒙的夜晚
从地下室传来叹气声
沙哑和着隐隐的雷声
三、船形口琴
陪伴过我的童年
让我的学生时代多才多艺
见证了我浪漫的爱情
如今它静静躺在书架上
身上斑斑点点
儿子为它折了一枚纸帆
竟掀翻了我眼睛里的海洋
四、小学课本
它把小黄书包穿在身上
又把书包挂在我的肩头
然后把我按到课桌前
最后把我送进中学的门槛
最近它经常从书柜里跳出来
把我拉到跟前拽过我的眼神
用里面歪歪扭扭的铅笔字
笑着拍拍我的肩
广义上说,大千世界无所不含,狭隘上说,就是人主宰的客观世界,形形色色的主观世界。读罢此诗,便可揣摩出在诗人营造的意境中,对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时光流失之后,留给作者的美好与怀恋,追想和叹息。从中也可窥探出诗人彷徨、无奈、反思的复杂情感。通过我和旧物的紧密联系、交融和转换,达到对人生的赞美和旷达。
其实,我常常在欣喜中翘首以盼,盼望李滨诗集的早日出版,同时也希望李滨在今后的生活创作中,以现实为土壤,汲取更多的养分,在广袤的诗歌海洋里,再撑黑墨之桨,扬起诗歌真善美的风帆,抵达艺术国度新的彼岸。
如果说,我真正期待李滨诗歌里出现什么?那就是深刻和辽阔,诗人必须在环境和感受中选择那些具有生命救渡之力的纯粹的诗意,抵达并且占领和获得。
丁诗歌的三个命脉和一个痛穴冉云飞
要拿住诗人丁诗歌的命脉,并不是立等可取的易事。因为他既不占山为王,也不举旗称派,更不装神弄鬼,换言之,隐藏在语言大海中的诗歌操练者,让批评家丧失了随意取巧的把柄,想用唾手可得的陈词滥调来应付他诗歌创作的企图,不是显得轻率,就是不着边际。我知道这个难度,因此想从一条大家不曾注目的僻路,去接近他隐藏在心脏地带的诗歌命脉。当然在命脉旁边,还有一条尚未愈合的痛穴在那里,只是大家或许没用心去领会而已。
一、通往荒诞的待等
等待有几分荒诞,荒诞并不稀罕,甚至滥到一堆俗词庸句之中,沦为没有创造的要命重复。但如果我说丁不少的诗歌,每句都可以让人明白,然读完全篇后,或许我们就不再敢用“明白“二字来贴标签了。
最能休现他荒诞感的,便是出现中心词较多的“等待”。当“等待戈多”成为经典的荒谬意象时,你就会脱口而出,这样没有什么稀奇。但当“等待”成为你明白的语词,并因此赋予了不同寻常的内核后,你就会觉得除了“戈多”以外,还有其它的东西可以“等待”,而这“等待“,并不依照你常规理解的正步去操练,而是机杼多有。
从《浪漫之旅》到《彳亍的野风》的两本诗集,标题到书名大多好像意味着在“行走”,而内核却是“等待”,这是作者不经意制造的一个阅读陷阱。“你的歌声被幼童唱旧了/唱歌的幼童渐渐长大/而我还在等待/等待脚步声/迈进我那虚掩着的门”(《听一歌手的演唱专辑》),作者好像没跟你兜圈子,但暗中却在使劲让你迷路,一首想家的诗,却可以完全变成与物质无关的心灵之事,因为开启的心灵之门的深度,足够吞噬多少浪漫的想法,因为“家”只不过是个过程,而非心灵的终结。这就好比他“整个下午/我在屋里紧张地/等待一种声音”(《等待声音》),声音表面是个响动,但从度上来讲,它无比宽阔甚至深广,当然它也有着不可比拟的空洞色彩,正是这二者的拉锯推搡,只有用“等待”来削平“声音”之不可捉摸,使明白的二者构成了一种不可能的虚幻。
事实上,“等待”在丁的诗作中,固有不少可以寄托的物质实体和真实事件,但更多的是不可依凭的幻像,“我们像一群饿坏了的狼/疯狂地在山路中爬行/期待/那梦幻中的情人/在山路中等待”(《寻找灵感》),这梦幻中的“情人”是通往文学天堂的指代品——灵感。这样的“等待”,“切割了多少无言以对的伤感”(《作品六十一号》)。“踱了两条街穿过三个胡同/也没遇上我想见的人/倒是那个卖裤衩男人的吆喝声/还在耳际回旋/真他妈扫兴/想上去给他一巴掌/骂他几句/实在碰不上/沉重地拖着着自己的影子/踱回屋”(《作品三十九号》),躁动不安的出走伴随着粗鄙的语言,最终只得“我孤独安慰自己/等待敲门声”结束。“等待”至此获得了某种哲学意义上的通行证。哪怕是丁日常意义上的暴走,与自己的青春较量和搏斗,何尝不是在抗争中期翼着什么,而“期翼”不就是“等待”的同父异母兄弟么?换言之,“等待”便是丁氏在诗歌中的独特“暴走”。
二、与常规较量的幽默
来两个黄段子,算不得幽默,只算是幽默的乡下亲戚——插科打诨;仇视一个人,恨不得撬他祖坟,但又畏惧他的强大,于是来些不易察觉的语言飞镖,用这多半只算暗讽;一个人老是看到别人的短处,并以高人一等的姿态来讥嘲别人,仿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刻薄;强大到能够看到自己的短处,乱箭奔向吾身,犹能效刮骨疗毒的关公般谈笑自若,这叫自嘲。那么幽默到底为何?罗列通人达者的阐释,未必能合己意,便抛掷一边。以一己之能力来考察,能看出常人不易察觉的矛盾之处,用衷心温婉的语辞,稍作调侃,以求得彼此身心自适,可谓得幽默之风旨。不过,正如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他们的相像有时难以遽分的。冷嘲热讽、插科打诨、幽默自嘲,断不会那么明目张胆地显示出来,让我们轻松拣个大便宜。弄不好,它们就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跟我们捉谜藏,一不小心还会尥我们一蹶子。
“每当我有了些一坏念头/我就把自己搞得灿烂起来”(《拒绝行动》),这样的“坏念头”在懂得生活的丁身上固不少见,在诗歌中更是频频出现。《拒绝行动》里说,“我不止注视了一次/那花一直很鲜艳地开在那里”,依着惯性,你会往垂涎三尺的好色之徒的路上去想像,但我毛病是“又开始低估别人”。这语词的暗示似乎不难揣度,一场纸上艳遇又被别人捷足先登了。但结局却出乎意料地,“花仍然在那里鲜艳地开放”,我观察她的姿态一如以往,不肯稍改,正所谓“拒绝行动”。扣前照后,在轻度调侃中,不禁令人莞尔。
好玩的当不只止。“我终究是个诗人/我不得不在冬天/想一些冬天以外的事情/让我的思想尽快靠岸”(《认识过程》),思想一靠岸,便有些“闲暇的日子”。既是闲日,心情难免逸出常轨,“情绪随足音而去/拐了一个弯上了大街/那是午饭后的事情”(《闲暇的日子》)。如此悠悠的写来,一派闲适尽显,闲适到家便生出些小到渠成的幽默,兼具深刻的内核来,“我觉得这世界真怪/怪得让诚实的人出卖舌头”(《闲暇的日子》)。诚实的人看到世界的怪,犹如小孩看到皇帝的新衣,都忍不住冒傻,就像有水的地方你难禁止生命的成长一样。偏偏也是,世界不只是你的生命要长,别的生命要来与你竞赛一回,当然你也就不会长得太舒服,你公开疯长便有人私底下拽你,于一派谎言中,你的舌头被率先拿下。“出卖”这个偏义复词,最终只有落脚到“卖”,在幽默中震悚惊悸。
“垂钓”作为中国诗人的传统勾当,大多被其间的闲适野趣所指引,笼罩在一片田园山水之中。丁的“垂钓”倒是一反常态,不然与千百年来的“垂钓”有太多的瓜葛,这就不是一个想有所创新的诗人之作为了。“独坐岸/想起吃鱼的滋味/是很抒情的”,开始的坦率,并不一定导出以后的直白,下面便是明证:“鱼/伤感地靠近我/我才发现/岸/早已不存在/我在水中/鱼在诱骗我/这时/我感觉到/垂钓不是我的事/而是鱼我之间的一笔交易”(《垂钓》)。不知道大家读到这样的诗是何感觉,在我,则是一场舒服的智性愉悦,大出我之意料,冷幽默到“鱼”完全无话可说,毫无反击之力。倘使你忍不住要狂发抒情病的话,“鱼”说不定还在水下嘲笑你的虚妄。你把这当成“一笔交易”,亏大了的“鱼”,也还得与你共同完成一个双方交易的仪式,如同拳击手虽然输了,得牵着裁判的手和胜利者一起向在场的观众致意。
三、放低姿态的叙事
小说是故事的天然演讲场所,而诗歌大多只是偶尔进去的听众。诗歌的核心任务就是夸张、抒情、穷尽母语在意义上的排序可能,间纳一点叙述的因子在其间,使语言有种不易察觉的推进感。对于想侵略小说特权,而大加叙事的诗歌,我是没有多少阅读耐心的,因为不少叙事诗只不过分行排行的“故事会”。不过想把叙事完全拿掉,让诗歌完全成为抒情的太监,成为苍白的过度抒情,实在也是当下不少诗人的毛病根源。我喜欢在抒情和叙事之间走钢丝的诗歌,这样的诗歌让人看上去自有面目。
《想像》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抽掉诗句便是“我”在想城市另一端的她,这期间穿插着对“我”所在城市的感受。但他的推进来得突兀快捷,一上来便直接显出事情的背景,“那个上午/城市大街上充满着一股奇特的女人味”。一座城市充斥着奇特的女人味,以我们的有限经验,是否是“红粉之城”成都?不过,诗歌完全如此坐实,否则太过胶柱鼓瑟,毫无艺术上的转圜跳跃,岂不是诗歌的死敌?“但想到你在城市的那头等我/我真想大声地喊你一声/让你的名字在这城市的大街上/堂堂正正地发表一次”(《想像》),情深意长而又不扭涅作态,随意挥洒,一派天机,确也用功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