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着大块鸡肉往嘴里送
就这样残酷地去酒里想屈原
然后大力划桨、吆喝、赛龙舟
2004624
晚霞中的爱情
晚霞落在肩上
落满爱情的双肩
染红的心事将黄昏往暗地里吹
芦絮满天飞
第一只蜻蜓飞来
说:河水涨了
不远处渔船比往日更高
我们催着脚步去看
第二只蜻蜓飞来
说:天要下雨,鱼鳅往水面跳
我们也赶紧跳吧
跳到雨水的另一边
晚霞落在蜻蜓的肩上
蜻蜓前飞,像是一封信
我们穿什么呢
去黄昏后点灯看戏
2004625杨瑾的诗
杨瑾,1964年生,南昌人,当过教师、记者。出版诗集《只向爱低头》、《石头镇》,小说《站着躺着》。现为无限制写作论坛诗歌总监。有网上发表的作品入选《第三条道路年刊》、《无限制写作年刊》、《中国诗人年刊》等。
铁匠铺
座落在城郊的马路边
与垃圾、树林、菜园为邻
是简陋之极的铁匠铺
父子俩掌管着它
儿子比父亲高大强壮
所以他握大锤
父亲握小锤
我曾找过他们
我要打一个铁枪头
他们友好地对待一个孩子
他们问我要打怎样的
我说跟古代的一样
可最后他们打出来的
跟镰刀相仿
隔壁的动静
隔壁的动静
有时是作爱的声音
有时是两个强盗分赃的声音
有时是悉悉嗦嗦的声音
更多时候
是一个人用书面语
大声地对另一个人说话的声音
说话的人喜欢卷舌
喜欢说“萝卜丝”这个词
他会说“萝卜丝儿”
或者说几根“萝卜丝儿”
这使得他的卷舌发音非常之完美
2004614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疲倦
一生做了许多伟大的事
可到头来
他想改变的
一件也没有改变
这使得他非常之欣慰
如今他不仅仅是没有政府
他口袋里也没有了面值一百元的钞票
他白头搔更短
他没有了脾气
没有了性欲
他只有一把破藤椅
2004615朱枫的诗
朱枫,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诗人杂志网、中国平民诗歌论坛版主。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各类作品一百多件,诗作入选《世界华文诗选萃》《第三条道路》(第一卷)《中国新时期二十年诗选》等多种诗集。
大雁横过秋空
香烟缭绕
经声佛号
木鱼哒哒地
静
三千丈红尘之上
天宇
一个人字横过
雁过留空
那些草都是从去年跑回来的
风总是往回刮
它从冬日又刮回了春天
它用力摇着一棵酸枣树
几粒干红的酸枣
掉落在大地的头上
小草醒了
你看你看
成群的草都从去年跑回来
一只蝈蝈在豆棵上歌唱
一只蝈蝈
在一枝豆棵上歌唱
它的绿色照亮了秋天
它长长的触须
穿过吱吱的叫声
长过三十年
一只蝈蝈我不能看到
风一次一次地
掀翻金黄的草垛
秋天的童话
埋在里面胡应鹏的诗
胡应鹏,生于1970年10月,有诗集《五人诗选》、《猛禽》面世,作品在《诗歌报》、《诗选刊》、《岁月》等刊物发表,现居绵阳。
群居动物:狼
我的儿子一直不知道狼长得像谁
穿价值多少的衣服
其实,我与狼也未曾谋面
从电视和书本里,我得到了一些
零星的消息
狼:群居动物,凶残,是狗的近亲
终身一夫一妻制,因为狼的存在
让自然保持谐和,使鹿子变得强壮。
凭直觉,我认为狼比狗
更有血性
狼外婆、大灰狼……
将我童年的森林,布置得暴戾、狡猾
我远离了自然,狼远离了人群
时值今天,在许多大型的电视台
这被人们误解的匪类
才从贬义的草原回到歉意的话桌
……小红帽、狼来了
在面临环境危机的今天
你们以前的劣迹,就既往不咎了
2001年8月,在成都动物园
我带着儿子,隔着铁栏
与狼作了一次真正的面对
从它摄人的眼里,我看见了
它对我不屑一顾
但是,我的儿子终于明白了
狼:长得不像我们的父母官
它不为贪婪只为生存奋斗
父母官再穿十套“七匹狼”
也抵不上我隔栏而望的一匹狼
2002.11.28伊甸的诗
伊甸,本名曹富强。曾在《诗刊》、《星星》等多家刊物发诗。有诗集《在生存的悬崖上》、《石头、剪子、布》等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在浙江嘉兴学院任教。
看夜
看他黝黑的皮肤,看他光洁的额头
看他的衣服上缀着灯的纽扣
——看他闪闪烁烁的虚荣
看他的血液,看他的骨头
用第三只眼睛看他的秘密
——看他躲躲藏藏的欲望
看他伸向四面八方的手
抓住了怎样的风和雨,喜剧和悲剧
看他庇护什么,出卖什么
看他用黑暗涂抹一切的时候
他脸上堆积的轻蔑和狂妄
看他空虚的灵魂
在天地间无休无止地膨胀
看这个黑乎乎的气球升得多高,飘得多远
看气球爆炸的时候
那些碎片击中多少做梦的孩子!
看梦游人
他慢慢地起身,神情严肃
像要赴一个庄严的约会
又像思考着重大的事情
他穿上衣服,扣紧钮扣
两只脚轻快地游进皮鞋
他像往常一样抬起右手
很有风度地捋了捋额前的头发
他悄悄地打开房门
好像是怕惊醒了别人
他低着头行走,目中无人
他目标明确,决不左顾右盼
三分钟后,他来到河边
一步步走下石阶
我差点喊出声来
急忙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
据说,喊醒梦游人他会惊吓而死
他走到水边,蹲下身子
把两只手伸进河水
简单地洗了一下,就站起身来
把双手甩了几甩
转身上岸,回家
他低着头行走,目中无人
他脱衣,上床,一会儿就响起
心满意足的鼾声
看烛火
必须在夜晚,必须停电
我们才会注意这微弱的光芒
它摇曳着,颤抖着,躲闪着
一只小小飞蛾的翅膀轻轻一拍
就能使它香消玉殒
现在它摇晃着,颤抖着,躲闪着
现在它用它的谦卑照亮我们
使我们避免了与黑暗同流合污
在飞蛾来临之前,在电灯亮起之前
我像凝视我那怯弱的情人一样
深情地凝视这怯弱的烛火
它摇晃着,颤抖着,躲闪着
我仿佛听见它在喃喃诉说
“对不起,我已点燃我的整个生命
可还是那么黯淡……”
这时电灯突然亮了,那粗暴狂妄的光
像猛兽一样扑向烛火……汉江的诗
汉江,姓褚。创作以诗为主,曾在《诗刊》、《星星》、《中国诗人》等发表诗作。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浙江省海宁市交通局。
瞬间
想要抓住什么的手
终于摊开
七高八低的面孔和声音
迅速围拢
挂过那么多瓶盐水
都分配成了
亲友们诀别的泪
此刻,只有输液的塑管
无动于衷,像一根
天堂垂下的绳子
河边的惊雷
河边,在乌云蒙蔽下
一个小男孩,一株苗木
被雷电骤然击中
他手中的一粒玻璃弹子
如同枝杈托起的一枚鸟蛋
等着体温孵化
围观的人,与脚边的落叶
相互喁喁低语
一声比雷电迅疾的嚎叫
破空而来,撼动了
河两岸的树木
流火七月
饮水机满头雾水
一条毛巾自寻烦恼
绞了又绞,成了鳄鱼标本
谁在狠命吸个不停——
太阳黄铜的烟斗
薰得方圆百里酷似蒸笼
诗,也变得短小干燥
像一粒火柴头,被路过的风
嗤的一声擦亮
最亮的是一把冷刀
常在炫耀
破瓜时那淋漓尽致的痛快
笔
喜欢行走的人,把腿当笔
山川是一张稿纸
构思,总在山的背影以远
那些情节的坎
常常会使脚步磕绊
或许明天,笔会是腿
支撑着人在稿纸上行走
最终,送入诗的寝室
在床的格子中,一笔写上
一个不动的动词……冬箫的诗
冬箫,本名邱东晓,浙江海宁人,曾在《诗刊》、《芒种》诗歌报、《诗林》、《当代诗歌》月刊等发诗。现为市作协会员,市诗词学会秘书长,《海宁诗潮》副主编。通联(314400)浙江海宁市双山变电所
鸟为什么水波样飞行
退回到春天,一群鸟
湿在水草的河边
昨晚的雨打起的水波
简单地含在鸟的嘴里
它们邂逅的这场暴雨
有些温暖,有些恐惧
忽然风过的时候
一整片芦苇荡
水波样飞向夜的眼睛
看着自己的目光打落在脚下
鸟想不起雨的忌讳
芦苇的影子在水里刻得深了
鸟开始水波样飞行
一线天
想象一种力量,借助山体
将天空挤成一条线
需要多少光退到黑暗里
耳畔的一只只蝙蝠
与掠过的冷风混在一起
是找寻飞翔的豁口?
冰凉的水从哪儿落下
天空的悲悯,真的
要通过泪水来表达?
在山体上拍击,回音
在脚下向前几步
那是隔世的余音?我想着
一柄明亮的利剑
忽然从头顶切入腹中
一只鸟的影子
一只鸟飞得很高,在太阳下
我瞧见光芒的翅膀
忽而飞过大山
忽而飞越河流
忽而又飞出我的视野
我就想:这只鸟
最终
要将影子藏到什么地方?
紫薇桥
紫薇桥
收拢紫薇山泻下来的脚步
就如桥下的水,梳洗着
船只,炊烟和整天的心事
少女的长发从石阶到河水
水声轻如薄纱
雾漫上来,收藏起
桥上寻找的人们,往事
卵石般沉在水的折影里
一盏灯流过来
一支竹篙探下去
桥上,雾里
一盏灯浮在空中人间论坛第三条道路:21世纪初中国诗歌的一次集体诗学行动十品
在中国几千年诗歌史(特别是百年来的新诗史)中,诗歌流派和风格始终伴随着她的发生、成长和消亡。放眼世界诗坛,流派的理想主义精神同样占据了我们的视野,并与一种借鉴紧密相联的。第三条道路的出现正是中国诗歌在世纪末的困惑和蹒跚中承受了一种必然的使命,进入21世纪后很快以一种超然的姿态,赢得了广大诗人的认同和参与,诗学上迅速在文本的共性与个性上获得了理论的支撑,这是一次集体的诗学行动,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技术的体现,是一种以全面与独特的方式,将诗歌置于广泛的关注之下,并使之成为21世纪的第一个诗歌流派。
一、第三条道路的从被动的发现到主动的呈现
毫无疑问“盘峰诗会”注定是一个标志。在世纪末的中国诗坛,因为这个明显的标志而使中国诗歌有了一次裂变,将原有的民间和知识分子都存在的那种话语霸权突出出来,并以“论战”来掩饰争吵,以“论剑”来隐藏恶语中伤,诗人间的君子风度一扫而光。据当时与会的一位诗人记载:会场上“负责录音的某报记者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而使这次会议的原声没有得以保存下来,而文字记录滤掉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拍案而起看不到了,摔门而去看不到了,恼羞成怒看不到了,气急败坏看不到了,怒目相向看不到了,舌战群儒看不到了,群起攻之看不到了,文字记录只会留下几条干巴巴的观点,诗人开会,不是比拼观点的,是展示性情的,性情的真伪让人见出诗人的真伪……”我们看吧,这样的真伪对诗歌的进步与发展又有何益。“盘峰诗会”将这种话语霸权,将纯粹的诗歌本身推向危险的境地。正如谯达摩在《第三条道路:一种思想技术》一文中指出了的:“迄今为止的若干事实业已证明,盘峰诗会作为一场恐怖的噩梦在诗坛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令人感到滑稽的是,与这个诗会或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一些诗人、学者,对这个诗会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好像捞了什么大便宜似的,更有甚者,自己的心灵都被扭曲了还一点儿感觉都没有,还自认为自己已经成了什么人物。考察考察近几年的诗坛状况(包括一些比较有影响的诗歌网站),我们就会清醒地判断盘峰诗会从诗学角度而言确实是恐怖。恐怖的意思是指通过把对话者从人们原先与他一起玩的语言游戏中除去或威胁除去而得到的效率。他之所以沉默或赞同,并不是因为他受到反驳,而是因为他受到剥夺游戏的威胁(剥夺是多种多样的)。(弗朗索瓦·利奥塔尔语)。”
诗歌的争论古已有之,魏晋时期的争论,盛唐时期的争论,两宋时期的争论,晚明时期的争论等等,一直到新诗出现的初期仍在不停地争论。其实争论并不影响诗歌的发展,相反,还能促进诗歌的进步,回头看一下历史上那些大大小小的争论,最终是开拓了诗人的眼界,丰富了诗人的思维,从而为历史留下一笔可贵的财富。然而盘峰诗会在这样的世纪末情绪中,给诗歌没有留下可贵的东西,相反“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两个对立的双方却变得庸俗不堪,活突突变成了拉帮结派啸聚山林的绿林好汉,这与诗歌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就是大背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次诗歌分野。当时除了站在“民间写作”一边,或者“知识分子写作”一边的诗人外,还有更多的优秀诗人不耻于这样的争斗,认为中国诗歌不能就此停住,世纪末的恐慌、焦虑、失落都在那个特定的时候得到了彻底的暴露。
第三条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了。面对中国诗坛出现这种可悲现状。为了打破“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相对格局,还广大真正热爱诗歌向往个性写作的“沉默的大多数”以及坚持“好诗主义”的众多的优秀品质的诗人们以自由生存的空间,以莫非、树才、谯达摩等诗人拉起第三条道路的旗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诗歌的新时代。经过短短的五年发展,第三条道路已经从文本和诗学理论两个方面同时出击,基本完成了流派的初创阶段的准备工作。
这是一次集体诗学行为,这是一次完善诗歌思想的诗学行为,它以一种理想主义的勇气,面对承受和责任所做出的最有力的选择。这也是中国诗歌在21世纪初对于命运的选择。李祖德说的好:“对诗歌的探索是每一个诗人的责任,来自不同话语场域的声音应该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对话。对话语权力的控制并不真正影响文学史的选择和基本判断。所以,真正的立场应该是诗歌的立场。”第三条道路的选择正是对诗歌立场的选择,是诗学意义上的一次集体突击,并全面地从诗学上的——倾向性、独立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告别启蒙这五个方面,实现其目标。这在当下的任何一个流派里都是没有完全做到的,知识分子写作没做到,民间写作也无法做到,狭隘的胸怀是他们难以胜任这一需要勇气的事业。
归纳一下第三条道路的生存和发展经历,应该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促成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诗学行动:一方面是外因的挤压,在九十年代诗歌全面呈现低潮的时候,在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争斗中将中国诗歌引入更低层的黑暗的时候,有一支力量,勇敢地站出来,另辟蹊径,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示,冲破话语霸权的封锁,以拯救中国诗歌的危难。另一方面整合队伍、整合思想、整合诗学理论,兼容并蓄,敞开胸怀,形成了21世纪初中国一支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诗歌流派。我敢肯定地说,21世纪的新诗高潮的到来,将从第三条道路的众多诗人身上获得最有力的证明。
二、第三条道路的作为诗学流派的比较和考察
我对诗的理解首先是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