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日本刀传奇
7084300000008

第8章 刀装

刀在今天收藏者眼中,功能性与实用性已经不再是关注的重点,因为只要称得上真刀的,它的锐利与品质是毋庸置疑的。而其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才是当今对刀鉴赏的重心所在。

日本刀虽然原是以武用出现的工具,但人们并没有只满足于它的基本功能,而是追求其艺术性,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因此在当今日本刀的研究与鉴赏领域里,其艺术价值远大于实用价值。实际上,具有高度美感的日本刀兼备了“用和美”的特性。日本刀随处渗透着日本人的感性观,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刀装,被认为是日本人追求刀之美感的集中体现。

与刀身相比,刀装上的刀镡等配件的艺术空间更大,方寸之间更是蕴含着无限的艺术想象。

刀与刀装概念之区分

日本刀的制作分工极细,总体分为刀与刀装两大部分。所谓刀,即指刀身;所谓刀装,指刀之外装,即刀身以外所有的配件,包括镡、刀鞘、小柄、笄、缘、头、目贯等数十种配件。各种配件由不同工匠分工制造,最后统一装配在刀身上,因此日本刀在概念上实质单指刀身而言,并未包括刀装。

刀与刀装是两门完全不同领域的艺术,彼此没有绝对关联。刀平时保存于刀鞘内,外出时才配上刀装。一把刀可能同时制作数件刀装,依持刀者参与各种不同的场合而配换。因此刀装与刀的关系,就像衣服之于人,随喜好而随时更换。

刀身与刀装的组合与拆卸极为方便,可以任意将一把普通刀身搭配上精美的刀装,也可以将一把名贵刀身搭配上普通的刀装。因此一把外观完整的刀的良窳之鉴别,刀身与刀装应是分开的,就像谚语“不以貌取人”一样,即不能单从刀身或刀装来评论整把刀的好与坏。比如,许多名刀因年代久远,刀装早已损毁或丢失,而将其另配以朴木制成的素面刀鞘(白鞘)以保护刀身,但不能单因刀鞘简单就认为其内的刀也一般。

换句话说,刀装即刀身的衣服,属于刀身的配件,具体由头、柄、镡、栗形、下绪、铛、笄、返角、鞘、小柄、缘、目贯等数十种配件组成,其中刀柄、刀鞘及刀镡在刀装中比较重要,而刀镡又居三者之冠,故在此对前两者的制作加以介绍,刀镡则单独成章介绍。

刀柄刀柄在使用上必须有良好的握持感,柄的粗细和长短要适宜,太粗或太细都不好使力,太长或太短也会影响整把刀的平衡。柄的设计对于刀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具有关键性作用。柄除了实用性外,在艺术上更是武士威仪与高品位格调的象征。

制作刀柄,先以两片木材包覆刀茎,再用鲛鱼皮包覆木材,鲛鱼皮外再用丝绳捆绑。整个过程看似容易,其实不然,每道工序都需由专业匠师来完成。鲛鱼表皮满布锐利的硬质颗粒,小的颗粒如米粒,大的如珍珠,原色如米色。鲛鱼皮使用时随使用者之喜好,可染成各种颜色。其上尖锐颗粒经打磨处理才可使用,否则易伤手。鲛鱼皮在背上正中央位置有一颗如珍珠大小的石粒,每条鱼仅有一颗,大石粒四周的颗粒依序变小,形成众星拱月之态,该部位是整张鲛鱼皮最珍贵的地方,价格也最高,具有王者之姿,君临天下的态势,武士们莫不青睐。采用鲛鱼皮是因为其外表粗糙,持刀时易握紧,战斗时不易滑落。鲛鱼皮外再绑上丝绳能使刀柄更紧密扎实,丝绳不仅可以吸手汗更可以防止手掌与鲛皮间过度摩擦而保护手。柄卷的丝绳以手工编制,以锦为材质的黄金色柄绳最为高级,通常用在宫廷或神社收藏的仪仗太刀或卫府太刀上。柄卷的缠绕方式有十几种之多,较常见的有平卷、清念卷、片摄卷、清摄卷等。

也有只用鲛鱼皮的刀柄,但一般只用于短刀,称为鲛柄。一把刀可同时配几个刀柄,武士们将搭配不同的服装或出席不同的场合而更换刀柄作为一种时尚,刀柄的内涵可充分显示武士精神统御的思想层次。

刀鞘一把刀可以有多只刀鞘,但其中必然包括一个白鞘。古时的日本武士在外会为刀配上华丽的刀装,在家则用白鞘保存刀。

白鞘为朴木制成,朴木是制作刀鞘的理想材料,因为其木质柔软,不会磨坏刀身;而且纹理规则,易于用刨子和凿子加工;另外,风干得当的话可以完全除去朴木中的水分,干燥的环境最适合钢质刀身的保护和保存。

好的白鞘必须满足很多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与刀身正好合适,接缝处必须紧密,以防尘防潮。制作时要将一整块朴木中间锯开,凿出凹槽,再将两半合在一起。在刀尖的位置下方留一个浅浅的囊,以收集保养过程中刀身上流下的多余的油。将两半刀鞘用线绑在一起,把刀身涂上丁子油,插入刀鞘,等待片刻,然后解开绳子打开刀鞘,检查内表面的油迹,有油迹的地方说明此处与刀身发生摩擦,需要再修整,打磨过后,再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完全合适。

刀鞘的内表面用马尾草磨光。马尾草是一种日本花园里常见的植物,选择马尾草而不用砂纸是因为砂纸不仅会磨掉木材表面的光泽,而且一旦在刀鞘中留下一粒细砂,日后都有可能划坏刀身。

之后,用大米制成的浆糊涂在两半刀鞘的外沿,用绳子将其牢牢绑定,这时的标准动作是将绳子一端叼在嘴里,另一端绕在鞘上,双手持鞘外推并翻转刀鞘以将其绑紧。由此看来,做刀鞘还必须有坚固的牙齿。

待浆糊干后,刀鞘的两半会粘合起来,此时再设计刀鞘的表面造型。最常见的造型是做成八边形的横截面,此外还有椭圆形、十六边形等。刀鞘做好后,即可以在刀柄上凿出目钉孔。

最后,还需将刀鞘表面用马尾草沙块进行抛光,马尾草沙块是由煮过的马尾草切成片粘在木板上制成的。抛光后刀鞘才会显得光滑明亮。到此,一把刀鞘才算制作完成。

刀装工艺之分类

若把刀装看成刀身衣服来分类的话,刀装分为“便服”与“外出服”两种。“便服”即由朴木制成的素面白鞘,工艺简单,用途也简单,只为保护刀身,使其免于磨损或受潮之用。而“外出服”则要复杂许多,由各种不同工艺组成,每种工艺各有价值。所有工艺大致分为木工、漆工、金工(金属工艺)三类,可以这么说:“研究东洋古兵器实已直入东洋古艺术核心。”这三类工艺其实正是日本传统美术工艺的强项,都是为了满足刀装的需要而达到登峰造极的技术,其中漆工与金工更为优秀。

木工在测量刀身后制作刀鞘,刀鞘完成后交予漆工。漆工在刀鞘上先上数层底漆,每一层底漆都要等到完全干燥后才能上另一层。上完底漆后即开始运用绘画、雕刻、镶嵌、螺钿、描金等技术将金银粉、珠宝玉石、象牙、珊瑚、贝壳等材料依构图置于漆上,使得外观或朴素典雅或灿烂华丽,各异其趣,此工艺做工精巧且费工费时。

金工专门做刀装金属部分,如刀镡及刀柄上的组件,一般以铜或铜合金为胎体,再施以鎏金银、错金银并配以雕刻、镶嵌等技术构出图样。金工要将金、银、铜、铁、锡等五金加以混合后调出各种不同色泽,就像用水彩调出多种颜色一般,因此金工除需有精湛的工艺外,还要对各种金属混合后所引起的色彩变化精确掌握。看到这些斑斓的金属色彩,不得不令人赞叹日本的金属工艺。

刀装之鉴别

所谓真刀装,主要在于其是否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制作刀鞘与金具,而且必须是针对该刀身量身订做的。如果以甲刀刀装配乙刀刀身则形式诡异;如果一把刀装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配件毫不相干,不但不成套,有些更是由现代机械大量制作,则都不是真正的刀装。鉴别上,真刀装至少刀柄上的缘与头、两个目贯必须是一对,刀出鞘与入鞘必须顺畅,刀鞘与刀身的长度比例要适中。以长刀为例,刀鞘大约比刀身长3~4厘米,两者弯弧一致。手握刀柄不会晃动,柄上的丝绳绑得要紧密扎实,以手指推丝绳在正常状态下以推不动为宜,丝绳交叉处所留缝隙是大小相等的正菱形,形式要规则,丝绳里面以颗粒状的鲛鱼皮包覆。

刀装之种类

刀装的各个配件常以一种特定的组合,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通常统称为“XX拵”。如太刀的刀装称为“太刀拵”,打刀的刀装称为“打刀拵”,胁差的刀装称为“胁指拵”,短刀的刀装称为“短刀拵”。太刀拵和打刀拵中又各细分为许多品种,其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有以年代命名的,有以地区命名的,有以人名命名的,也有以刀装本身特点命名的,其中,以特点命名的刀装概念比较宽泛,并不特指某一种特定的刀装。

另外,太刀刀装一般以其材料来命名,如丝卷太刀拵指多用丝质材料的太刀刀装;革包太刀拵指多用皮革材料,以牛皮为主,也有马皮,还有猴皮(据说猴皮的质地非常接近于人皮);兵库锁太刀拵几乎全部用金属材料,当然内部材料仍然是木质的,这种刀装便于发挥金工的特长。

有一种刀装称为“半太刀拵”,它实际上指打刀刀装或者胁差刀装,但具有某些太刀刀装的特征。其刀柄的头及刀鞘为太刀式样。后来的日本新军刀的陆军军刀装实际上就是以这种半太刀拵为基础设计的。

下面介绍几种以刀装特点命名的刀装种类。

大小拵指一把打刀和一把胁差,使用同样形式的大小两套刀装,任何一种刀装,都可以做成大小拵的刀装。如长短两套相配套的柳生拵(以人名命名的刀装),可以称为“柳生大小拵”。

合口拵没有刀镡的刀装称为合口拵,主要用于短刀与胁差,特别是短刀。

以地区及人名命名的刀装主要有:

肥后拵肥后即现在九州熊本地区,自古名刀、名将、刀匠、刀装师名人辈出。九州武士可以说是日本武士的典型代表。其勇猛善战,效忠领主,勤习击剑,苦读四书五经及阳明朱子等中国儒学,广交朋友,朴实无华,重情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威震日本。

肥后刀装为配合伯耆流居合道拔刀术而设计,其刀鞘与刀柄均略短,可单手或双手用刀,拔刀时要求快速,瞬间分胜负。刀鞘普遍以鲛鱼皮包覆,刀柄用皮革绳捆绑,金具配件以铁为主。通体设计既实用又优雅。

萨摩拵萨摩即今九州岛南端之鹿儿岛。此地武士以凶悍刚烈著名,刀装设计强调实用,受御仪流剑法示显流的影响颇大。萨摩刀装刀柄稍长,刀鞘用牛皮包覆后上黑漆,柄上大多不绑目贯,缘、头几乎都是铁制品。

柳生拵柳生刀装的原创者为柳生连也齐,是尾张(名古屋)武术世家柳生利严的第三个儿子。从9岁开始学习兵法,是个武术天才,剑术与兵法同臻化境,日本庆安四年(1651年)曾在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御前展露独创新阴流剑法。柳生刀装柄丝绳多数使用金色,捆绑的圈数在8~13圈之间,柄上所绑目贯规格较一般大,黑漆刀鞘,整体搭配大方高贵。

刀装金具之材质选用与制作方法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制造工艺就已十分发达,能够铸造出精美的青铜器,而当时日本还未形成金工文化。直到我国明中期,日本的金属工艺才大致与中国并驾齐驱,至清中期(相当日本江户末期),日本金属工艺大幅领先我国。其中,主要因为日本能精确掌握合金中各种金属的比例,温度控制技术的提升,以及高难度的镶嵌、雕刻与着色技术。

地材

赤铜铜和金的合金,铜中加入2%~8%的金、1%的银,呈紫色,又称紫铜。

真愉钊铜和亚铅的合金。

素铜指纯铜。

胧银在铜中混入四分之一的银,也叫四分一。

山铜铜中加铅、砒素、锑等物。

色绘

镀金用金、银粉和水银混合成汞合金,加热镀在表面,也叫灭金,我国称镏金。

置金素底放置了金、银等薄板一样的焊接物。

金着素底用金、银等箔状物体包裹焊接。

袋着素底用金、银薄板包裹,在边缘固定,没有焊接。

象嵌(将金、银等镶嵌进素地)

本象嵌镶嵌金线、银线之物,嵌入物高出地。

平象嵌镶嵌金、银之后再打平,使之与地一样平。

线象嵌镶嵌像线一样细的线条。

布目象嵌用錾刀刻布目状织纹或如网状,十字交错,再加入金、银等线镶嵌。

七宝象嵌镶嵌珐琅材质图样。

雕刻

高雕指高浮雕,立体雕刻的雕法,也叫高肉雕。

薄肉雕低雕刻的雕法,比高雕肉取薄一些。

肉合雕比平地稍微雕下一些,通过薄肉突出立体感,图案不比平地高。类似中国的薄意雕刻。

片切雕斜着刻入的线雕,一侧深雕,另一侧浅雕,强调力感。

毛雕细的线雕,用尖锐的细錾刀雕刻。

锄下雕雕刻下平地,凸显纹样的雕刻,也叫锄雕。

锄出雕雕刻下底,将图案雕刻成高浮雕。

透雕分为阳透、阴透和肉雕地透。

阳透透平地,留下图案。

阴透留平地,切下图案而透,年代大多在15世纪以前。

肉雕透平地,立体地留下图案,而不是平面的图案。

其他

铁骨包含杂质的铁坯,表面露出的景色。有粒状物和筋状物之分,主要在镡耳出现。腐将铁地腐蚀出现的景色。家雕后藤家的作品。

町雕江户时期,后藤家以外的金工作品。

紫锈铁色最清澈时的色调,稍带银灰色。

平肉指平地的肉的变化。

地群底上进行加工而发生变化。

鱼子底上打入细小、整齐排列的雕錾颗粒。

阿弥陀锉也叫日足锉,用锉加工成辐射状,如我国佛像的“背光”覆轮刀镡的边缘耳用金、银包裹。大透地透的部分较多。小透地透的部分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