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兽真相
7092600000024

第24章

强齿袋鼠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强齿袋鼠

拉丁文名:Ekaltadeta

生存年代:中新世

生物学分类:有袋目

主要化石产地:澳大利亚

体形特征:身长1.5-1.7米,身高1.5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强壮的牙齿(兽)

澳大利亚的东部平原上,一群红袋鼠正在休息,几只小家伙在模仿成年袋鼠的搏斗。在这片祥和景象的背后,几只相貌狰狞的强齿袋鼠窥视着这一切。这是一种大型的食肉袋鼠,平日就靠捕杀它们的袋鼠同类过活。现在它们盯上了这群红袋鼠,没有隐藏自己而是明目张胆地冲了出来。红袋鼠张望一下,开始逃跑。依靠强壮的四肢和短距离内快速的奔跑能力,强齿袋艮快就追上了红袋鼠,用强壮的前肢对猎物一阵猛抓,使几只红袋鼠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并用锋利的牙齿将它们咬得遍体鱗伤。要不了多久,这里就什么也不会留下了……

本书截稿前不久,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声称在昆士兰州西北部发现了新的食肉袋鼠化石材料,这些新的化石将会让人更深地了解它们是多么奇异的动物。

其实,食肉袋鼠并不是一种动物,而包括了强齿袋鼠、原麝袋鼠和杰氏袋鼠3个属的成员。它们虽然也是吃肉的有袋类,却与更著名的袋狮、袋狼等并不相同。经过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的石开究,人们发现这些肉食性袋鼠的亲缘关系很近,能分到同一个亚科一原麝袋鼠亚科中,亲缘关系上与现代的麝袋鼠最密切。麝袋鼠是现存袋鼠当中个体最小、最原始的,它们并不像大多数袋鼠那样只用2条后腿販,而是以四足販或奔跑的方式来行动。

1985年,人们发现了一种牙齿特别强壮的食肉袋鼠,故将其命名为强齿袋鼠。其中最出名的是死神强齿袋鼠,其名称源自澳洲土著部落一直称呼这些化石是“宣布死亡”的袋鼠。这种袋鼠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最古老的食肉袋鼠,它们的体形较小,只有1.5米左右,却是最古老的肉食性袋鼠。

强齿袋鼠最早出现在早中新世,很可能是晚期肉食性袋鼠的共同祖先,新近发现的更多化石也支持这种看法。最后一类则是1993年才在昆士兰发现的杰氏袋鼠,主要生活在早上新世。当它们逐渐走向没落时,食肉袋鼠家族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与现代人熟悉的大袋鼠不同,食肉袋鼠的前后肢长度差不多,粗壮的前肢上长有利爪。一般认为它们和麝袋鼠一样是四肢行走的,加上它们较痩的身躯和长方形的头骨,看上去更像一只长腿、粗尾巴的狼。

古生物学家认为,食肉袋鼠应该是性情凶暴、能快速追逐其他动物的猛兽,并且成小群生活,是当时澳洲草原上诸多食草有袋类的噩梦。

食肉袋鼠的裂齿不如袋狮、袋狼发达,也没有猫科、犬科动物那样强大的犬齿,它们的秘密武器是特殊的门齿和前臼齿。如原麝袋鼠的上门齿很粗壮,向前下方生长,而水平向前的下门齿则大得更多,几乎能占到下领长度的1/3,齿刃锋利。另夕卜其第三前臼齿特别粗大,如同一把锉刀。它们在近身攻击时,会用强壮的前肢控制住猎物,然后张开嘴用门齿将其咬住。这时,锋利的下门齿就会像刀子一样深深地刺进猎物的要害,再加上锉刀般的前臼齿配合撕咬,任何猎物都会很快血肉模糊。

不过,人们虽然巳对食肉袋鼠有了一定了解,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更多了。它们的祖先是谁?它们是怎么进化出这样的形态的?……目前科学家还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或许我们只紂巴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澳大利亚这片古老的大陆上,希望更多的化石能够揭开围绕着它们的层层谜团。

犬熊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犬熊

拉丁文名:Amphicyon

生存年代:晚始新世-晚中

新世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欧大陆、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约2.0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两边的、两倍的犬

太过平静的地方总是隐藏着更大的危险,这里太安静了,甚至连鸟鸣都听不到。就连反应迟缓的矮脚犀都似乎预感到了什么,正在不停地嗅着。不远处的几只柄杯鹿更是紧张地不停地踏着地面,打着响鼻。

灌木丛后,一个健壮的身影一闪而过,鹿群骚动起来,但是随后并没有发生什么。柄杯鹿3欠松了警赐,陆续走到湖边开始喝水。来的不是别的动物,正是一头犬熊。它的目标不是远处那头矮脚犀,而是前面这几只柄杯鹿。盘算好了时机,犬熊迅速冲出了藏身的灌木丛,眨眼间就冲到了柄杯鹿的身旁。攻击艮快就结束了,犬熊吐着舌头喘息着,看着落荒而逃的柄杯鹿跑向远方……

顾名思义,犬熊类是指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一群既像犬又像熊的动早期科学家曾因其齿系类似犬科动物而将其归入犬类,也曾被称为半犬。近来随着化石记录的增力口,科学家们经过研究,重新把它们归入熊超科,下面单独建立犬熊科。

犬熊科动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相当长,从始新世末期即有相关化石被发现。

典型的犬熊属成员最早于中渐新世出现在西欧,并在那里演化到整个犬熊类族群灭绝的晚中新世。它们在当时显示出了对环境的较强适应力,很快就南下非洲,东进亚洲,最后进入北美大陆,并在各地独立演化出大型种类,像欧洲的巨犬熊、亚洲的孔子犬熊、北美洲的长吻犬熊等。

当时北美洲食肉动物群竞争非常激烈,强健的猫科动物剑齿虎和大型假剑齿虎类最后的辉煌--巴博剑齿虎正在一较长短,而北美洲土著的恐犬类似乎更是犬熊类直接的竞争者。然而犬熊类不但在北美洲牢牢站稳了脚跟,更在这里分化出了许多物种,占领了多个生态区位。

以长吻犬熊为例,它们是生活在北美大陆南部的大型犬熊类,大小与现代的北美灰熊类似,体重300千克左右,在早中新世就巳成为当地的顶级掠食动物之一。

与棕熊相比,长吻犬熊的牙齿与颌骨更为有力,但脑量明显较小,显示出一定的原始性。

其猎杀一般依靠埋伏袭击,它们的短距离冲刺相当迅速,步伐跨距很大,能以巨大的前爪扑倒猎物,加上牙齿的压迫,使猎物很惻亭止挣扎犬熊类是一个种类繁多的群落,其外形有的像豺狼,有的像鬣狗,有的贝很像熊类。其中小型种属的牙齿大多锋利而适合切割,是积极猎捕者的象征;而少数大型种类的牙齿比较粗大而钝化,适合轧碎骨骼,暗示它们可能有较明显的腐食习性。当然,它们之间也有艮多共性,例如雄兽明显大于雌兽,都有挖洞居住的习惯等。

然而犬熊类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到晚中新世,成功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犬熊类开始出现减少趋势,在其后的短短几十万年中陆续灭绝。而其中唯一可能的理由,恐怕仍要归于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

刃齿虎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刃齿虎

拉丁文名:Smilodon

生存年代:晚上新世-晚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食肉目

主要化石产地:北美洲、南美洲体形特征:身长2.5米,身高1.7米

食性:肉食性

释义:刻刀般的牙齿(兽)

美国西南部的草原上,2只刃齿虎埋伏在一个小土丘后,注视着远处河边的一群古野牛。这是一对刚成年的刃齿虎兄弟,它们在成熟后就要离开群体独立闯荡,直到击败其他某个群体中的雄虎、取而代之。野牛们喝完水,四散开来吃草,兄弟虎也悄悄离开土丘,从下风处向猎物潜行。它们选中了牛群边缘一头1.5吨重的成年雄野牛,它自恃体大力猛,现在已经离同伴太远,落了单,只有50多米了,野牛突然发现了它们的踪迹,掉头就跑。虽然刃齿虎不擅追击,但短距离加速还是强于笨重的对手,很快追上了它。虎兄猛地向前一扑,巨大的动量加上前肢的强力拉扯顿时令野牛一个趔趄摔倒在地。然而野牛实在太大了,虎兄几乎无法阻挡它奋蹄起立。正在这时,刚赶到的虎弟从侧面再次将其推倒,接着像摔跤运动员一样扑到野牛身上,将自己的头紧贴在其颈部,压住了咽喉。前半身动弹不得又呼吸困难的野牛拼命燈着后腿,但毫无用处。见猎物很快丧失抵抗力,刃齿虎兄弟一同用前爪继续压着它,虎弟则转过头对其喉咙一口咬下,利刃般的剑齿瞬时割断了野牛的气管和动脉……

刃齿虎(旧译美洲剑齿虎、斯剑虎)出现在晚上新世,其祖先是当年夕」挺进美洲的巨颏虎。由于它们长有非常夸张而尖锐的剑齿,体形又巨大,而且灭绝晚、化石多,再加上美国人的大量研究和宣传,其知名度和上镜率远超“真正”的剑齿虎。BBC的科普影片《与古兽同行》和动画电影《冰河时代》中的“剑齿虎”就是它们。不过为区别起见,国内学界现根据其拉丁名含义将其译为刃齿虎。其最早成员是生活在250万至50万年前的纤细刃齿虎,它们体形较小,最多不过80千克。

大约160万年前,更强大的致命刃齿虎在北美洲出现了,有一些后来扩散到南美洲。

它们的模样与其名字同样可怕:马刀状的剑齿超过12厘米长,上下领可张开120度(但新的研究显示,其最大有效角度只有60度左右,与现生猫科动物无异),令人胆寒。其身躯结实有力,骨骼粗重,并有大量肌肉附着的痕迹;颈部、前腿和背部尤为强壮,而后腿较短,尾巴更是短得可可怜。

虽然致命刃齿虎和现代非洲狮大小接近,但近来的研究认为它们比后者重得多,体重可达270至340千克,而这主要来自发达的肌肉而不是脂肪。现代狮、虎在其面前,就如寻常武师同重量级拳王比肩。不过,在当时的北美它们还只是位居巨型短面熊、美洲拟狮之后的第三大猛兽,并非原野上的最强者。

致命剑齿虎还有一个兄弟,这就是身材更伟岸、堪称剑齿猫科动物中最强者的混乱刃齿虎。它们不仅有18至25厘米长的剑齿,而且肩高可达1.2米,身躯几乎和最大的东北虎一样高大,粗壮则远过之。

由于不善奔跑,一般认为刃齿虎主要捕杀大型食草混乱刃齿虎的身躯几乎和最大的东北动物,像多数猫科动物一样胃一样高大埋伏或潜行接近猎物,在短途追击后用肉搏结朿战斗。那么,它们看上去很“酷”的剑齿在这当中又有何作用呢?学界为此长期争论不休。最初的“刺杀说”曾认为它们能将剑齿深深刺入猎物体内、让其流血致死,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细长的剑齿十分脆弱,尤其侧面受力时容易断裂,只能用于最后关头才会使出的割喉必杀技。

甚至有人认为,剑齿不过是起恐吓作用的“神经刀”,刃齿虎其实是不劳而获的食腐动物。

然而近期研究表明,与刃齿虎特殊身体构造结合的剑齿还是高效的猎杀武器。它们的前半身粗壮异常,足以和一两吨重的成年野牛进行角力,强健的背部和后腿也有助于在“摔跤”时保持平衡。其颈部较长,比狮、虎的脖子更有力也更灵活,以协助头部进行准确咬击。而剑齿也不至于一碰就碎,只是在撞击骨骼时才易断裂;而且其前后边缘都像刀锋般锐利,侦煸的形状也有利于迅速插入和拔出,能以较小的角度切开猎物的喉咙。在本文开头的一幕中,也能看到它们会采用特殊的搏斗技巧,以避免剑齿受损。此外刃齿虎还发展出了粗大、前突的门齿,能代替犬齿进行咬住猎物和进食的部分动作。不过,其牙齿上较少的磨损痕迹显示,它们吃东西时还是尽量不碰骨头以保护剑齿。

通常认为,刃齿虎有能力单独搞定一头成年公野牛,但猎食如此大的动物应该还是要依靠群体力量,也利于对抗其他猛兽。目前尚无它们群居的确凿证据,只是美国加州的沥青坑中发现了2500多只致命刃齿虎的遗骸,数量仅次于恐狼而远多于其他食肉动物。其中有些身上带有骨折等重伤后痊愈的痕迹,可能是靠群体成员的照顾才得以幸存。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因为这些化石是逐年累积而成,不能说明其群体结构;而即便它们单独生活,也能在受伤期间客串食腐动物的角色(但在强手如林的更新世北美洲,难度极大)作为美洲土生土长的猛兽,刃齿虎虽从未踏出新大陆一步,但在200多万年的演化中始终保持相当大的数量和生存范围,堪称剑齿家族中的“终极利刃”直到大约1.2万年前,至今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结束了,环境的剧变和人类入侵带来的滥猎、病毒使美洲的大型动物纷纷灭绝,刃齿虎也与它们的主要猎物和竞争对手一同消亡。至此,张牙舞爪了近2000万年的剑齿虎亚科彻底成为历史名词,今天只剩下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的一具具骸骨,向现代人无声诉说着它们当年的威仪。

萨摩麟古兽档案中文名称:萨摩麟拉丁文名:Samotherium生存年代:中新世-上新世生物学分类:偶蹄目主要化石产地:亚欧大陆、非洲体形特征:身高>3.0米(中华萨摩麟)食性:植食性释义:来自萨摩斯的野兽远处的地平线已经笼罩在一片金色之中,地平线上的草开始被阳光晃动得模糊不清,天边几只动物的身影也变得隐约了。草原上几株孤独的树木随风摇摆着,偶尔传来几声食肉兽低沉的呻吟,更显出草原清晨的宁静。在稀疏的林子下,一群身躯高大的中华萨摩麟正慢慢醒了过来,它们甩去了沉沉睡意,安静地四处张望着,耳朵不断前后转动。这些温文尔雅的动物从不主动攻击其他动物,却经常遭到猛兽的侵害,所以它们在任何时候都保持高度警惕。群体侧翼的几只成年麟略显疲惫,说明它们已为族群守护了一个晚上。它们陆续走出了夜间藏身的森林,平静的一天又开始了。

长颈鹿是偶蹄目动物中最独特的一类,如今只在非洲生活着两种,一种是我们所熟悉的长颈鹿,另一种是刚果东部热带雨林中的霍伽狼。然而在史前时期,长颈鹿类曾经非常繁荣,是旧大陆动物群落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根据化石,人们把这个家族分为长颈鹿亚科,古麟亚科和西瓦兽亚科,其中最繁盛的就是古麟亚科中的萨摩麟。

根据其形态,有人认为萨摩麟是现代两种长颈鹿的祖先,属于长颈鹿的脖子由短向长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然而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1究,长颈鹿的四肢和脖子虽然确实是在自然选择中一步步变长,但现代长颈鹿并不是由萨摩麟变来的,后者只是长颈鹿家族的一个旁支,是一类逐渐适应吃草的古长颈鹿。它们虽然名字里有个麟字,形态也与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麒麟有几分神似,但它们跟麒麟可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也不可能是麒麟的真实原形,因为在它们生活的中新世,人类还没出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