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兽真相
7092600000025

第25章

萨摩麒最早是在希腊的萨摩斯地区发现的,因而得名。萨摩麟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鹿,这也是几乎所有后期鹿类、长颈鹿类的共同祖先。而它们更直接的祖先则可能是早期的古麟。古麟最早出现在早中新世,主要分布在亚洲和东欧,是一类玲羊般大小、行动每文捷的古长颈鹿,一些晚期种类曾与萨摩麟共同生活。古麟的额头上长有一对或两对角,牙齿多为低冠。虽然还没有直接证据,但无论从形态上还是进化上,两者都存在着很亲密的关系。

比起体态娇小的古麟,萨摩麟的形态倒更像今天非洲的大羚羊。它们的脸很长,眼睛的位置很高,口鼻部也很长,这样在进食时仍能观察到四周的情况。萨摩麟的脖子和四肢都还没有长颈鹿那样长得离谱,而且后腿长于前腿,不同于长颈鹿。比起长颈鹿只吃树顶的叶子,它们却吃树冠下层的叶子和地面的灌木,嫩草。

多数萨摩麟的眼眶上方都有一对角,角尖比较锐利,外面可能还覆盖着一层皮肤。雄萨摩麟的角比较发达,雌注的角则很小或根本没有。它们的牙齿是次高冠的,上面的珐浪质具有很粗的褶皱,这样的牙齿比较耐磨损,咀嚼能力也较强。正因为如此,萨摩麟的生存范围才能大大拓展,它们不仅出没在林地里,还在草原和森林交界处的疏林草原上生活。

我国曾经存在过好几种萨摩麟,其中最大、较为进步的是550万年前左右的中华萨摩麟。它们站立起来超过3米高。雄性在眼眶上有一对向外上方生长的角,雌性则大多无角。其四肢较长,说明它们比其他种类更适应草原环境。

在欧洲地区则广泛生活着布氏萨摩它们虽略显痩小但站立高度也能达到3米,头骨中央前部有个不大的隆起,眼睛位置较低,化石主要发现在晚中新世的希腊。

逐渐改变,以往的半干旱疏林草原环境开始逐步消失,身体形态和结构都适应开阔地带生活的萨摩麟不得不从许多地方退出。

大约530万年前,中国大片地区出现茂密的森林,萨摩麟逐渐被更适应林地环境的低齿冠长颈鹿--河南兽所代替了。在欧洲,地中海地区仍有大片稀疏的森林草原,但草原上的植物种类发生了变化,萨摩麟赖以维生的植物逐渐消失,于是只有跟着灭绝了。化石证据表明,在亚欧大陆还有少数萨摩麟残存到上新世,但也很快全部灭绝了。而当时的非洲虽然气候和环境也受到影响,但变动相对较小,萨摩麟还能找到适合生存的环境,从而延续了更长时间。

萨摩麟体形虽然不小,却没有什么防身武器,曾有人认为它们是很笨重的动物,头上小而脆弱的角也不适合抵抗天敌的袭击。而当时的食肉动物不仅种类,数量众多,而且还有剑齿虎,后猫和各种鬣狗等善于攻击大型动麵捕食者,它们无疑会攻击萨摩麟。不过根据人们对其化石的观察,萨摩麟的四肢结构表明它们的行动其实是非常灵活的,能以较决的速度思掉猛兽追捕。

近年来,我国甘肃发现了一类与以往种类差异很大的萨摩麟。别的萨摩麟头上要么无角,要么只有一对角,而这种萨摩麟头上的角很大。而且它的体形也比一般的萨摩麟大,身高可达5米,不亚于现代长颈鹿。总的来看,这种萨摩麟身材、头角的样子似乎都更接近我国的另一类史前长颈鹿--山西兽。看来,这个族群的进化历史要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三趾马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三趾马

拉丁文名:Hipparion

生存年代:上新世-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奇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北美洲、亚欧大陆、非洲

体形特征:身长约1.5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3个脚址的马

晚中新世的法国中部大平原上,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把大草原分割成一块块地毯。适宜的生存环境让在这里的三趾马群兴旺发达,这时欧洲至少生存着数种三趾马,但是只有生活在中部平原上的最为繁盛。这群三趾马足足有700多匹,其中许多是不到2岁的幼马。马群浩浩荡荡地移动着,它们要跨过中部的湿地沼泽,去南方更开阔的大草原。灌木丛中几只鼬鬣狗站了起来,虽然它们好吃尸体,但也经常会自己狩猎。三趾马似乎感到了危险,开始加速穿过灌木丛遍布的草地。然而先前出现的鼬鬣狗只是为了吸引它们注意,现在三趾马群前后突然又出现了许多鼬鬣狗。马群开始溃逃,鼬鬣狗追逐、攻击着其中的老弱幼小,很快就有四五匹马驹被其搭倒。马群在几千米外停止了逃跑,正忙着撕咬猎物的鼬鬣狗已暂时不再有威胁。对大多数三趾马来说,它们现在已经安全了……

法国人克里斯托尔于1832年在法国的沃克卢斯第一次发现了三趾马化石,他在论文中正确指出这些史前古马每只脚有3个脚趾,颊齿上有孤立的原尖,明显不同于现代马类(真马)。然而他却把这一重要成果发表在一本冷僻的刊物上,导致“三趾马”这个名称很久以后才被承认。

广义的三趾马可以用于统称包括安琪马、中华马、恐马等许多脚上有3个脚趾、种属不同的史前马类,但狭义的三趾马仅指三趾马属这一属下的成员。

三趾马是马类进化过程中较晚出现的成员,虽然样子和现代马非常相似,但两者间的关系相当远,属于两个不同的进化路线。三趾马和真马源自共同祖先-草原古马。草原古马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分成了两支,其中比较保守的就是三趾马这一支系。说它们保守,是因为它们的四肢仍然保留3个脚趾,而不像真马类只剩下1个。

典型的三趾马身长多在1.5米左右,身材比较纤细。不过各种三趾马的体形差异也很明显,例如最小的东乡三趾马身长不到1米,最大的长鼻三趾马身长却可以达到1.8米。

多数种类的三趾马都生活在中新世,并随着中新世的结束而消亡,进入上新世的不多。因为中新世的三趾马虽然能吃一些草本植物,但是其中许多种类还不能适应真正的干冷草原环境和上新世的新型植物,自然要被淘汰。

在晚上新世,中国本土的寥寥可数的几种三趾马也相继灭绝了,只有长16鼻三趾马生存下来。它们是三趾马家族最后的代表,身体已经和现代马一样大了,而且鼻骨高度退缩,说明它们有一个比较灵活的口鼻部,在进食时能起到帮助收集食物的作用,它们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延续到了早更新世,但很快就灭绝了,三趾马家族也似匕彻底灭亡。

虽然亚欧大陆的三趾马繁盛了很长时间,但它们并不是这些地方后来出现的各种真马的祖先,最早的真马同三趾马都起源于北美洲,而在真马兴起并进入亚欧大陆时,已为数不多的三趾马也就消失了。

或许正是因为真马的竞争,才使这些已经很适应上新世草原环境的晚期三趾马趋于灭绝。因为真马的牙齿、肢体构造等都比三趾马进步得多,加上同一时期牛科动物的大举兴起和上新世、更新世交替时期的全球降温,已显颓势的三趾马家族最终遗憾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山猿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山猿

拉丁文名:Oreopithecus

生存年代:晚中新世

生物学分类:灵长类

主要化石产地:欧洲

体形特征:体重30千克

食性:植食性

释义:山上的灵长类

太阳消失在森林深处,只有月光静静涵向大地。林间空地上有许多矮小的灌木,它们鲜嫩的叶子和美味的浆果吸引了许多夜间行动的小动物和昆虫前来觅食。山猿是这片空地的常客,对这些古猿来说,选择在森林地带活动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为了丰富的食物,冒险也是值得的。这些大小类似长臂猿的动物正在不停采集着鲜美的食物,它们还不知道,地球上又要经历一次强烈的气候变化,而这次变化将把山猿家族彻底清出地球生物演化的舞台……

除了直布罗陀要塞中的一小群猫維,今天的整个欧洲除了人类之外已经没有灵长类了。然而在史前时期,这里曾是灵长类非常繁盛的地区,而很多早期的重要发现也恰恰是在欧洲。1871年发现的山猿就是中新世时期生活在欧洲的众多高等灵长类之一。山猿是个充满疑问的物种,它们的化石相对比较丰富,然而其分类地位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1871年,意大利北部蒙特班博利煤矿的褐煤层中出土了一件不完整的高等灵长类下颌骨,并于次年被命名为山猿。此后又陆续有很多山猿化石被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1958年在意大利巴采内洛的褐煤层中发现的一具受到挤压但相当完整的年轻山猿化石,这在已发现的灵长类化石中也是很少见的。

由于山猿的化石主要发现在褐煤层中,所以通常推测它们可能生活在河边多树的沼泽地带,而不在密林中或稀树草原地区。山猿牙齿的特征表明它们是植食性的,主要食物可能是森林中的树叶、根垄、果实等。

山猿生活的地方在当时是个孤岛,山猿诞生的时候,那里已经与世隔绝了至少200万年。当时的岛上并没有大型猛兽,而山猿在岛上独自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岛和大陆相连,岛上的物种难以和大举入侵的大陆动物竞争,山猿也和岛上的很多其他动物一起随之灭绝。

在中新世的高等灵长类中,有许多在类地位上都有一定争议,而山猿受到的争义尤其大。同时,人们对山猿的习性和运动方式也意见不一。对于山猿的分类,曾经有属于原始副猿类、属于旧大陆猴类、属于猩猩类、接近人类或者自成一类等多种么、类方法,让它们几乎在旧大陆高等灵长类的各个分支中转了个遍。

山猿有许多与人类相似的特征,但也有许多构它们的前肢长于后肢,表明它们可能像亚洲猩猩、长臂猿那样在树上悬荡,然而其脊椎和骨盆又显示它们或许有旨力直立行走。如果确实如此,它们将是人科(包括南方古猿和人类)之外唯一倉旨采用这种行动方式的灵长类,而且无疑比最早的人科成员早很多。不过,也有不少学者反对这一观点。

取隹判断有哪些史前高等灵长类和山猿的关系更近,只是山猿的牙齿有一些特化特征与肯尼亚发现的尼安萨猿接近,因此后者可能是山猿最近的近亲,也有人将尼安萨猿归入山猿一类。尼安萨猿的年代比山猿早,有可能山猿是由其演化来的。目前,学界对山猿的各种争论依旧存在,而要揭开它们身上的各种谜团,恐怕还要依赖将来的更多研究和发现。

蹄兔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上新蹄兔

拉丁文名:Pliohyrax

生存年代:中新世

生物学分类:蹄兔目

主要化石产地:欧洲、亚洲

体形特征:身长1.5-2.0米,身高1.0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上新世的蹄兔

太阳还没下山的傍晚,是欣赏索布莱地区景色的最好时间。这里原本是一片开阔的冲积平原,但泛滥的河流创造了许多散落在这里的湖泊。山脚下绵延着几百公里的森林,而大平原上除了偶尔几片树林外,长满了灌木和青草。每年的这个时候,附近十多群上新蹄兔都会聚集到这里来。这些大如野猪的奇兽要在这里逗留好几个月,因为群体里的怀孕雒蹄兔快要分娩了,它们已经历了12个月的漫长怀胎。到了下周,这片冲击平原上就会出现几十只新生的上新蹄兔。而那些年轻的没有怀孕的雒蹄兔则是来这里选择配偶的。为了得到交配的权利,身体健颂的雄蹄兔往往会相互搏斗,直到一方满身伤痕的退出……

一直到1949年,人们才意识到原来在法国索布莱发现的动物化石根本不是此前所认为的爪兽,而是一类和爪兽毫不挨边的动物。它们有水桶般的身躯和凿子一样的门牙,这就是在亚欧大陆上繁盛一时的上新1蹄兔。

蹄兔并不是兔子,而是今天仍分布在非洲、中东地区的一种比较原始的有蹄类,自成一蹄兔目。现代蹄兔无论是外形还是骨髂结构都和鼠类、兔类比较接近,甚至也有无齿根、旨终生生长的凿状门齿。它们的前脚有4趾,后脚3趾,脚底生有肉垫,脚趾上有蹄状的指甲,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正因为蹄兔的身体构造非常特殊,早期化石又少,至今学界仍不清楚它们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关系,只好将其与长鼻类、海牛类等统称为次有蹄类或者非洲有蹄类。

蹄兔大约在早始,新世就已经出现了,在早渐新世、晚中,新世达到鼎盛。已发现化石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多,遍及亚、欧、非三大洲的许多地区,不过演化中心仍集中在东北非一带。此后它们的分布范围逐渐缩小,中更新世之后除了现代蹄兔分布的地区外,其他地方的蹄兔类已经全部灭绝,蹄兔类整体进入没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