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7094500000033

第33章 劳动人事管理(3)

5.开展劳动竞赛。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广大职工自觉开展的“比、学、赶、帮、超”的群众活动。比,即通过与先进相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明确主攻方向;学,即虚心学习先进的思想、工作经验与生产操作技术;赶,即下定决心向先进看齐,缩小差距,超上先进;帮,就是先进者对后进者热情帮助、支援,给予好的示范、影响作用;超,就是要求大家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永远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水平,提高现有水平,并超过先进水平。通过竞赛,可把蕴藏在职工身上的聪明、智慧、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并聚集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提高劳动效率。

(二)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

提高劳动生产率,最根本的是提高职工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否则,购进了最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先进技术,也难以掌握、操纵,先进的技术设备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要重视对职工的培训工作,国外经济发达国家不惜花费大量的投资用于职工培训和建立培训中心。他们把培养人才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称为“能力开发”、“智力开发”。

对职工培训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革命传统和道德修养教育,法制教育等。日本的管理水平使许许多多的美国有识之士感到自愧不如,在日本流行这么两句格言,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觉悟。我们应通过政治教育,使广大职工和干部要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觉悟、振兴中华的觉悟。人们真有了这种觉悟,就会精神百倍,干劲十足,就能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文化、业务技术教育等。

对职工培养教育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在职学习,现场演示、训练,如师傅带徒弟、岗位技术练兵、技术表演、操作比赛、业务技术讲座和观摩以及经验交流等。2.业余学习,如举办职工夜校,业余技术学习班、业余中专、参加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自修大学等。3.半脱产训练班,即组织职工利用一部分工作时间举办各种训练班,学政治、学文化、学业务技术等。4.脱产训练班,大企业可独立举办,小企业可联合举办,也可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举办。5.长期大专班,由公司或主管局举办,也可以与大专院校挂钩,把教学、科研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双方都受益。有关专业人员的专题研究班。如由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有关人员针对一、两个课题,专门进行交流、研讨。在进行培训工作中应注意:联系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把企业全员培训与全员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因材施教,职工中文化程度、业务、技术水平不同,对学习的要求也不应相同。职工的培训是实现“四化”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收到长远的效果。

(三)搞好工资、奖励工作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主要指的是物质利益。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直接就是为了物质利益;进行阶级斗争,最终也是为了物质利益。管理者必须重视使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关心整个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1.工资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工资是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是国家根据每个职工劳动数量和质量,在扣除了劳动者为社会必要的贡献之后,以货币形式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劳动报酬。工资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克服“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现象。(2)在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职工的工资。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兼顾国家、企业及职工个人利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3)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紧密结合,不得偏废某一方面。在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职工树立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4)在分配上,要承认差别,反对平均主义。在工资分配上,承认“三大差别”的存在,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鼓励劳动者学文化、学技术、学业务,从而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应允许一部分企业、一部分职工,由于主观努力而做出较大贡献,收入就可多一些,就可以先富起来,这会对其它企业、其他职工起到带动、促进作用。(5)根据企业特点、工种特点,灵活地采取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结构工资等具体的工资形式。(6)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应逐步扩大职工的集体福利。提高集体福利比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目前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集体福利比重不宜过大。(7)职工的工资数量大小必须同企业经营效益紧紧结合起来。

2.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的分配形式。我国多年来实行两类工资等级制度,一是工人工资等级制度,如八级工资制;二是于部工资制度。我国的劳动报酬形式,一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二是奖金;三是津贴。这种工资等级制度和报酬形式虽然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深入贯彻,越来越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如工资标准过于繁杂、与物价变动脱离、行业工种之间差别不合理,计时工资不能灵活而具体地反映职工的劳动数量、质量,等等。近十余年来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分配形式也逐步进行了改革,具体分配形式有以下几种:

(1)承包奖励制。承包奖金额多少,取决于承包合同所规定内容的完成情况。以新产品的试制承包为例,计算公式:承包奖金额一奖金基数×评定新产品试制承包奖各个系数。其中,各个系数,是指新产品的水平、经济效益、试制进度、试制难度、劳动量和质量等。根据评定取得不同的数值。这种形式比较简单明了,使承包与奖励紧密结合,采用较多。

(2)联利金额计件工资制。计算公式是:计件工资=合格产品数量×单价。式中计件单价,随企业利润的高低而浮动。这是对过去计件工资制度的改革,也是生产工人比较乐意接受的一种分配方法。

(3)浮动工资制。工资的多少,以企业经营得好坏和职工劳动成果的大小为转移,也就是将原工资的部分或全部取消,根据每人创造的利润数额按比例提取工资。按原工资浮动比例分以下两种情况:(1)小浮动,原工资发10%至70%,再按每人创造利润的多少按比例分配浮动工资。(2)全浮动,对原来实行计件工资的工种,全部实行计件单价浮动,取消基本工资,根据每人创造利润的多少按比例提取工资。另外,还有工资级别能升能降的,有企业内部浮动升级的。

(4)评分计奖制。把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加以分解,包到车间,再由车间包下去,对每项指标都规定基本分和增减分。采用这种方法由于评定分数的工作比较复杂,因此采用的逐渐减少。

(5)科室经济责任计奖制。同评分计奖制类似,一般着重考核职能责任、管理责任和联产责任,根据完成情况,取得奖金。这种方法可提高科室人员的责任心,并主动为生产经营第一线服务。

(6)结构工资。即把工资分成几部分,组成一种动态性的工资结构模式。一般有以下四部分:(1)基本工资。是保障职工基本生活部分。(2)岗位职务工资。按岗位职务的工作繁简、劳动轻重、责任大小、劳动条件等因素,确定等级和标准起点。对工人和干部实行不同序列号的标准,随职务、职称、技术岗位的变化而变化。(3)年功工资。为了鼓励职工安心和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年年有贡献,年年可增加工资。一般同工龄、考勤、考绩相结合。(4)活工资也叫浮动工资。主要是把基本工资和岗位(职务)工资同企业联产、联利挂钩浮动,同岗位经济责任制的考核相结合。这实际取代了奖金。此外,有些企业还把特殊岗位津贴也包括进去,以保护繁重、高温岗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以结构工资制取代等级工资制,是工资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四)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

劳动积极性,是指劳动者对待劳动的自觉态度和主动精神。国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工资、奖金、福利、生活压力等等因素,如果发挥得好的话,也只能调动职工积极性的60%,其它部分是领导者的特殊才能、艺术魅力来调动的。

1.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理应受到尊重,信任,关心。否则,就难以激发劳动者的主人翁责任感,就不可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这段话的基本精神对我们今天完全有指导意义。我们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千万不要以“官”自居,不能在劳动者面前耍威风、摆架子,更不能搞特殊化,而应当谦虚谨慎,礼貌待人,真心实意的做劳动人民的公仆。

2.真正实行民主管理,而不能搞形式上的民主。企业的生产经营大事,要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使他们从内心里感到有参与管理的权力,而不能使他们仅仅感到是一个受指使的出力气的劳动力。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主人翁的责任感。企业里的职工代表大会、班组里的民主管理员制度,要名副其实,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3.提倡团结友谊的风气,在组织内部的上下、左右之间要搞好团结,特别是领导人员不能拉邦结伙、搞宗派。办事要客观公正,透明度要高,不能亲疏有别。对于挑拨离间、造谣中伤等涣散组织及打击他人劳动热情的现象,要坚决地进行斗争。通过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增强组织的内聚力,使每一个职工感到他所在的单位,大家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大家,真正让他们高高兴兴上班来,而不是愁眉苦脸上班来。

4.对每个职工的工作尽量安排适当。据某厂问卷调查资料,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感到工种不满意的占33%,感到满意的占39%。当然感到对自己工种不满意的职工,积极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5.改善劳动条件,做好劳动保护工作。例如,车间内有碍身体健康的气味要及时排除;不安全的地方要安装防护装置,使职工解除后顾之忧,而有劳动的安全感。工厂内应有与厂区相适应的绿化面积,逐步达到绿树成荫,万紫千红、芳香怡人,如同花园一样,使劳动者进出工厂时均得到一种欣慰快感。另外,劳动场所要十分整洁,车间粉刷的颜色也要考究。机器设备的颜色也不要光一种铁色,可以油漆成各种色彩,使人感到兴奋畅快。

(五)加强劳动纪律

现代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必须有共同遵守的劳动纪律,否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无法正常地进行。每个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要坚守岗位,贯彻岗位责任制。保证按质、按量、按品种、按时间全面完成企业的计划任务,严格遵守企业的技术和工艺要求、财务纪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每个职工必须在劳动中听从指挥,服从调动,这才能顺利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劳动效率才能提高。

社会主义的劳动纪律是建立在广大职工高度自觉遵守基础之上的。但一部分人由于受剥削阶级好逸恶劳的思想影响以及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他们还会发生种种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在目前,还有蜕化变质分子、贪污盗窃分子,这些人会对职工群众起到腐蚀作用,诱使一些受毒害者去破坏劳动纪律。因此,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对于严重违反甚至破坏纪律者,要给予纪律制裁。

另外,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面。此问题在其它章节阐述。

(第四节)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人才是指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是人群中比较精华、先进的部分。人才有类别、层次之分,人才一般有三个特点:创造性,具有专门知识、较强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劳动;进步性,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某种推动作用;社会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人才的特征是不相同的。

人才是创业之本。历史证明:哪个时代人才辈出,哪个时代就蓬勃发展;哪个社会重视人才,哪个社会就兴旺发达。秦国的强大、唐朝的昌盛以及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节节性利,都说明人才的重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某些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也是同他们重视人才、造就和吸引人才分不开的。

我国目前人才匮乏、分布不合理,对人才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现有人才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没有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人才,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都是不可能的。

人才的识别与选拔

人才选拔适当,就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选拔人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识别人才的过程。

(一)选拔人才的标准

德才兼备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选拔人才的基本原则。德,主要是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品德和思想作风;才,主要是指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具有专业能力。德与才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如果离开德去谈才,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反之,如果离开才去谈德,德可能成为空谈。

邓小平同志不只一次地提出:“选人要选好,要选贤任能。”在当前,“德才”、“贤能”的具体化就是“四化”的标准。1.革命化。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化决不是说空话、唱高调,而是求实、务实、真干、苦干。2.年轻化。各种管理人才及专业人才要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工作效率要高。3.知识化。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就称不上人才,就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4.专业化。各种专业人才要熟悉本行业务,要有真才实学。

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必须反对任人唯亲的思想与行为。任人为亲是凭私人感情、个人好恶和宗派主义的观点去选拔、使用人才。这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反映。任人为亲是当前人事管理不正之风的重要表现,这不利于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作用。

(二)人才的发现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