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急救手册
7094600000028

第28章 儿童中毒事故的家庭急救(6)

毒蛇咬伤的紧急处理

[概念解析]

我国的蛇类约有160种,毒蛇近50种。较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有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蝰蛇、蝮蛇、竹叶青、海蛇、尖吻蝮(五步蛇)、烙铁头(龟壳花蛇)等。毒蛇咬伤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毒蛇常出现森林、山区、草地中,毒蛇一般在受惊时会攻击人。

蛇毒是一种蛋清样澄清或微黄粘稠液体,主要有毒成分为神经、肌肉毒和血循环毒三类。血循环毒又包括心脏毒、出血毒素、凝血毒等。毒性最强烈的是神经毒、心脏毒及出血毒。神经毒:具有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危害最大。心脏毒:使心肌变性、坏死和出血,导致心律紊乱、循环衰竭、甚至心跳骤停而死亡。出血毒:为血管毒,使毛细血管内皮肿胀溶解、基底膜破坏、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引起广泛的全身出血。

被毒蛇咬伤后若经及时救治,可以避免或减轻中毒症状;如延误治疗,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正确判断]

怎么迅速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

1.看蛇形:毒蛇的头多呈三角形,颈部较细,尾短而细,有彩色花纹;无毒蛇头呈椭圆形,色彩单调,尾细而长。最好将咬人的蛇打死以供诊断参考。

2.看伤口:毒蛇咬人时嘴张得很大,伤口表皮常有一对大而深的牙痕,或两列小牙痕上方有一对大牙痕,有的大牙痕里甚至留有断牙,因为毒蛇往往都有一对或者一对以上的尖牙(槽状或中空的大尖牙),它们就通过这对尖牙向被咬的人注射毒液;无毒蛇咬伤则无牙痕,或有两列对称的细小牙痕。

[专家提醒]

如果无法判断是否是毒蛇,按有毒处理。

[中毒症状]

一般都会有伤口疼痛、肿胀,言语不清、恶心、呕吐,以致抽搐、昏迷等症状。依据毒性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神经毒症状:咬伤处有麻痒感及轻度灼痛和肿胀。一般在咬伤后半小时至3小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发展迅速。可出现头痛、恶心及呕吐,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声音嘶哑,言语和吞咽困难,牙关紧闭等。严重者有肢体瘫痪、惊厥、昏迷、休克、呼吸麻痹等。神经毒作用时间短,若能渡过1-2天危险期后,神经系统症状大多消失。

2.血循环毒症状:伤口有显著的剧痛、肿胀,并向同侧肢体蔓延,严重时可波及对侧,伴有出血,水疱和组织坏死,附近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烦躁不安、谵妄、多处出血、心律失常、贫血、抽搐、血压下降、休克等。严重者有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

3.混合毒症状:可同时出现几种症状。伤口红肿疼痛、麻木感,并有水疱、血疱。甚至局部组织坏死。伤口附近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呕吐、复视、胸闷、心律失常;危重者可出现呼吸麻痹、血压下降、休克、昏迷,可引起肝、肾损害。

[急救措施]

1.让病孩保持安静,避免奔跑走动,使伤口高度低于心脏。就地进行急救处理,以减慢毒素吸收。

2.打求救电话时最好能说出蛇的类型。如果蛇已死,不要破坏它的头部,为医生诊治提供参考。

3.检查患儿的气道、呼吸及循环。如果已没有呼吸或脉搏及心跳,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4.去除毒牙。仔细查看孩子的伤口,如果留有毒牙,要先拔除,再进行以下处理。

5.局部缚扎,即“近心阻流”。如果是上肢或下肢被咬伤,立即在伤口近心端(即靠近心脏一端)用止血带、软绳、手帕或布带绑紧,缚扎要有一定的压力,以阻止静脉回流,但不应过于用力,以免动脉血不能流入。每15-30分钟放开1-2分钟,再扎紧,以防止肢体坏死,在转运过程中也不应松开。(注意:如果是珊瑚蛇咬伤,不要结扎。)

6.冲洗伤口。轻轻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不要擦拭伤口,应用干净的布轻拍,使其干燥。

7.扩创排毒。如果确信是有毒蛇咬伤,且咬伤时间在5分钟以内,而医务人员不能吸时赶到,施救者应果断地切开伤口并吸出毒液。以伤口的两个牙痕为中心,用消毒的刀片做“十”字形切口,长约1-2cm,使毒液排出。再用吸乳器、拔火罐、注射器或嘴吸出毒液。(注意:沿四肢长轴方向切,不要切开头颈及躯干部位。如果用嘴吸毒液,父母先要保证自己的口腔内没有黏膜破损,边吸边吐,再以清水或酒漱口。如果是珊瑚蛇咬伤,请不要切开。)

8.上述处理完毕后,脱去伤口附近的衣服和首饰。在伤口上覆盖一块干净的布或绷带。

9.观察是否有严重过敏反应。可参看本书“过敏性休克”一节。

10.如须移动患儿,不要让他自己走动。

蝎子蜇伤的紧急处理

[概念解析]

我国有300余种蝎子,毒性大小不一。蝎子在受到惊动或被触及时,常会蜇人,以小儿被蜇刺中毒多见。蝎子昼伏夜出,多在石下,阴雨时常进入室内。我国东北地区的毒蝎其毒力不次于眼镜毒蛇。被蜇后如抢救不及时,常在4天内死亡。

蝎子的尾端呈钩状,中空,内有毒腺,蜇人时毒液通过尾钩进入人体,毒液无色透明,内含毒性蛋白,其主要成分是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及能使心血管收缩的毒素等,损伤心肌细胞,使心肌无力、心动过缓、低血压以致休克。

[中毒症状]

一般的蝎蜇伤,仅引起局部红肿、灼痛、麻木、出现水疱。被剧毒蝎类螫伤后,疼痛严重,可延及整个肢体,并有组织出血、坏死。可出现头痛、眩晕、发热、畏光、流涎、流泪、恶心、呕吐及鼻、肺或胃肠出血,体温下降、肌肉震颤、惊厥、昏迷,可能引起胰腺炎、蛋白尿、血尿。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幼儿病情比成人为重。

[急救措施]

1.迅速拔出毒刺,尽快吸出毒汁或扩大伤口,用清水、肥皂水、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氨水反复冲洗。

2.四肢远端被蜇伤的孩子,可在近心端用止血带、绳、手帕或布带绑紧。每15分钟放开1分钟。3。局部放置冰袋,减少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4.如果疼痛难忍,可用5%普鲁卡因液或1%吐根碱液3ml局部封闭。

蜈蚣咬伤的紧急处理

[概念解析]

蜈蚣,俗称百足、百脚虫,又称百肢、天龙。多生活于腐木石隙或荒芜阴湿地方,昼伏夜出,我国南方较多。蜈蚣在天气闷热、温度较高的傍晚、夏季雷雨前出来活动。蜈蚣的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能分泌大量毒汁,当其被骚扰时,即用毒足钩刺入人的皮肤,注入毒汁。蜈蚣越大,蜇人时注进毒素越多,中毒症状也更严重。蜈蚣毒液呈酸性,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毒汁进入人体后,会使局部组织细胞浑浊、肿胀、充血,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甚至坏死。

[正确判断]

蜈蚣咬伤的痕迹是一对小孔。

[中毒症状]

1.轻症:多为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皮肤上出现两个瘀点。

2.重症:多为大蜈蚣咬伤,局部可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可有淋巴管炎和局部组织坏死,中心变黑。同时有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加快、呼吸麻痹,严重者可出现惊厥、甚至昏迷。少数孩子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急救措施]

1.伤口位于四肢时,用绷带紧缠被咬伤的整个肢体,延缓毒液移动,如伤口位于躯干部,以5%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防止毒液扩散。

2.局部伤口用吸吮器或拔火罐等拔出毒液,

3.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有条件的用3%氨水、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3.如果孩子自诉疼痛剧烈,可用水、冰敷局部,在伤口周围注射吗啡或杜冷丁;也可用中药芋头、鲜桑叶、鲜扁豆适量捣烂外敷。

4.严重的孩子用镇静、抗休克治疗,或立即送医院。

蜂类蜇伤的紧急处理

[概念解析]

外出野游,被蜂蜇伤很常见,有时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应引起重视。假如蜂毒进入血管,会发生过敏性休克,以致孩子死亡。蜇人的蜂主要为蜜蜂、黄蜂、大黄蜂、土蜂等,受惊或感到受威胁时可蜇人。其腹部末端有毒腺与蜇刺相连,刺入人体时,将毒液注入人体,并将毒刺遗弃伤处。蜂毒中含有蚁酸、神经毒素和组织胺等物质,会引起溶血、出血及过敏反应。黄蜂的毒性较强。

[中毒症状]